雪本没有痕迹,但他看到了灵魂的本质_鲁迅论文

雪本没有痕迹,但他看到了灵魂的本质_鲁迅论文

雪本无痕却见精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魂论文,无痕论文,却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感悟文本内容 把握作品感情

这是一篇散文诗,在本课的学习中,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重要问题:

第一,文中所写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有哪些不同?两者有何联系?

《雪》中写江南雪景,作者着力于静态美的描绘,给人以平和、安谧之感;写朔方的雪,则重于动态的表现,造成一种似玉龙腾空般无比壮观的艺术境界。“江南的雪”使我们联想到美艳而又脆弱的童年,它是纯洁的;而“朔方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见,“雨”是“雪”的童年,表面上“雨”死掉了,就如童年已消失了,但留下了“精魂”,而这“精魂”仍然不失纯洁的生命,并且更加坚强。“纯洁”是“江南之雪”的核心,“更加坚强”则又是“江南之雪”合乎逻辑的发展。所以,“朔方的雪”是“江南之雪”的传承与发扬。文章通过对江南与朔方不同雪景的描写,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环境的抗争。

第二,作者为什么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呢?

文中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来描写江南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顽强战斗的精神。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让人感到虽孤独、寂寞,而又气势磅礴、声威浩大的朔方的雪,似乎在抗争着严酷的寒冷。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寂肃杀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朔方的雪。作者写朔方的雪虽然文字不多,但这却是文中最精华的部分,值得细细品读,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想的火花 情感的升华

教学内容:品味两幅雪景图。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四两段所描绘的两幅“雪”景图,并让学生知晓作者意在通过“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精神追求,即用战斗来创造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教学构想:欲通过“赏雪图—议雪性—品雪魂”三个环节来展开,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研析。

一、赏“雪”图(电子板书展示)

镜头一:江南雪景图

——展示课件(图)让学生观察品味

1.学生思考:江南的雪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滋润美艳……

教师分析:

首先,正面描写:“南方的雪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联想到诗人雪莱的一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想,江南雪野中隐约着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是在启示人们: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用“处子的皮肤”来比喻雪,引起读者对江南的雪的形态想象,写出江南的雪白皙、柔嫩、健康的特点,意境新美),两个比喻一虚一实,让我们感受到朦胧的美景,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写出了江南的雪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新的希望。

其次,侧面烘托:“雪野花娇图”(实写):雪野中有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腊梅、冷绿的杂草。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和希望。

“雪野蜂闹图”(虚写):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雪野童趣图”(实写):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的天真活泼和纯洁的心灵,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成为美的象征。而它的消释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喊出了对黑暗现实抗议的心声。

总之,作者是通过写花草、蜜蜂、儿童的活动等,从侧面来表现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它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鲜活的生命,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2.写江南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归纳:

喜爱、怀念——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遗憾、惋惜——对黑暗现实的抗争。

镜头二:朔方雪景图

——展示课件(图)让学生观察品味:朔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用原文归纳:

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教师小结:首先,正面描写:“如粉,如沙……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写出了雪的质地、形态。这里更多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他更欣赏北方雪的壮美,欣赏它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这种在黑暗中抗争,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革命性与战斗性。

其次,侧面烘托:“旷野飞雪图”:用“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作为雪活动的背景,突出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表现了它的“孤独”和蓬勃奋飞、气势磅礴的特点。尽管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似乎也有点儿孤军奋战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这些勇士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

二、议“雪”性(电子板书展示)

1.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会遗憾?(学生思考3分钟后作答)

教师明确:有遗憾——“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江南的雪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炼,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从下面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朔方的雪的什么个性?(学生讨论后作答)

教师明确:

*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个性独立

*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个性张扬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个性顽强不屈

教师小结:表现了朔方雪独立张扬、顽强不屈的个性。(电子板书展示)

3.“朔方的雪”为什么是“孤独的雪”“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教师明确:这句话是对朔方的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的雪面对严寒而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它们“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因此它们是“孤独的”,朔方的雪又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朔方的雪”,完成它生命的升华。而朔方的雪完成升华的过程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三、品“雪”魂(电子板书展示)

1.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思考3分钟后作答)

教师明确: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虽然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朔方的雪俨然是一个个孤军奋战的斗士,他们在孤独而顽强的战斗中,表现出了撼天动地、锐不可当的气势。作者置身于这朔雪飞腾的宏伟壮观的世界中,禁不住感情汹涌,思绪驰骋。这些飞腾的朔雪正象征了在北方黑暗天宇下和险恶环境中顽强战斗的革命者。

2.写朔方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5分钟后作答)

教师明确:1925年,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作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北方雪景的对比描写,通过“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等语句写出了雪的斗争品格,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冷酷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无比愤怒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希望同朔雪一样在凛冽严冬的困境中勇猛奋战的激情,蕴涵了自己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感情和愿望,表现了他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四、课堂小结(电子板书展示)

鲁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朔方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强烈不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相比而言,鲁迅更为看重的还是“朔方的雪”,“但是”一词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作者更欣赏的是一种张扬勇猛的个性精神,像朔方的雪一样,在孤独的境遇中顽强抗争,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他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文章以“雨”死掉后化为“朔方的雪”收束全文,使他的生命得到升华,作者的感情也在对朔方雪的描写中得到升华。

标签:;  ;  

雪本没有痕迹,但他看到了灵魂的本质_鲁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