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规划突出国家战略意义_区域规划论文

长三角区域规划突出国家战略意义_区域规划论文

长三角区域规划凸显国家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意义论文,区域规划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持人:本报记者 马海邻

喜宾: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赵晓雷教授

主持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这一指导方针。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将正式启动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区域规划将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点。

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及统筹发展对我国的国家战略有何意义?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组织力量编写了《200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及统筹发展》,在这份报告今年3月出版之前,我们请来了主编之一赵晓雷教授。

主持人:我们把题目分解咸三个关键词:“长三角”、“区域规划”和“国家战略”,请赵教授先来谈谈第一个关键词“长三角”好吗?

赵晓雷:好。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当前中国经济最活跃、极具竞争力的区域。特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加速发展,已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区域。据核算,2003年长三角城市群(世界第六城市群)CDP占全国GDP的19.5%,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2003年,长三角城市群中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的达18%,最低的为11.8%,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个和2.7个百分点。2004年9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结果,全国十强县(市)长三角地区占了8席。

主持人:第二个关键词是“区域规划”。

赵晓雷:自1995年以来,西方国家形成“新区域主义”思潮,强调区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新区域主义”好像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概念吗?

赵晓雷:“新区域主义”是在信息技术、通讯网络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及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广泛推进形势下产生的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理论,基本上代表了国际区域规划研究的前沿思想。在规划上,这一理论探讨了基于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综合系统的内在联系,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尺度中使用全面综合的规划方法,以及区域发展管理机构的建设和运作,提高区域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力。

从国际看,随着世界城市化迅速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关于城市群及城市体系规划的研究也日益受重视。城市群理论认为,21世纪的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世界经济乃至政治格局。

主持人:城市群如此重要,实际上“国家战略”这个关键词也就呼之欲出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将与城市群区域规划密切相关,对吗?

赵晓雷:对,据中国市长协会发布的200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1世纪是组团式城市群的世纪。20世纪下半叶,美国GDP的主要贡献出自大纽约区、大芝加哥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这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对美国经济的整体贡献率达到67%;而日本的GDP则主要产出于大东京区、坂神区、名古屋区,整体贡献率超过70%;就中国而言,2003年珠江三角洲的GDP约占全国的10%、长江三角洲约占19.5%、京津唐环渤海地区约占7%,总计约占36%左右。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对比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远未释放,组团式发展的强力拉动有待开掘,空间整合的优化能力亟须提升。为此,需要在原有区域点状发展中心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联动,推进区域趋优调整,扩大区域规模,注入新的动力源,获取区域整合的“发展红利”(Development Dividend)。

具体到长三角城市群,无论从产业基础、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企业制度、资讯体系、金融及资本市场体系、对外开放度、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度以及政府的协调发展意识等条件而言,长三角地区也有可能率先制定和实施统筹发展的区域规划,发展成为支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所以,长三角发展规划不仅是区域层面的,还是国家层面的。

主持人:历史赋予了长三角什么样的国家层面责任?

赵晓雷:第一,长三角区域规划要完全体现统筹发展的国家战略意图;第二,长三角区域要发展成为国家新一轮财富聚集的战略平台,成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代表。

主持人:很重大的责任。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区域规划来负起这个责任呢?

赵晓雷:根据国际区域规划理论发展前沿及我国的实际,我们认为,长三角区域规划应当体现以下一些新的理念:

其一,经济活动市场化使区域之间经济要素配置产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发展过度,会引发一系列失衡。因此,需要通过区域规划的作用进行调节,区域规划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其二,区域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区域规划不能靠直接计划干预来实施,而是要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来发挥效应。

其三,区域政治生活民主化趋向使得区域规划必须充分反映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区域的公共利益,区域规划也将因地方立法而获得权威性。

其四,新发展观要求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区域规划不再是单纯经济的、物质的建设发展规划,而需要将经济因子、社会因子、文化因子、环境因子综合协调,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其五,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从国家总体战略出发,明确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重点解决区域内各省市普遍关注而单一省市不能很好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好区域内产业布局的问题;建立促进区域发展的完整有效的政策措施。

根据上述理念,我们的研究中,给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目标及协调机制的政策思路:

(1)关于区域联动发展的有限目标和弹性指标尺度。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区域发展中市场因素逐渐占主导地位,传统计划体制下面面俱到的规划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区域规划的基本功能是弥补市场机制在调节区域发展方面的缺陷,所追求的应该是有限目标。在市场经济中,区域规划注重合作和协调,因而其指标尺度是有弹性的。有限目标和弹性指标决定了区域规划的有效性。

(2)关于区域协调机制。从国外经验看,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叶曾对区域发展进行行政管制,但效果甚微。以后,它们注重广泛吸纳各种利益集团的参与,制定公平、公开的规划准则,寻求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的方法和途径,大大提高了区域规划的协调效率。20世纪90年代,西欧发达国家多成立城际、省(州)际的大都市政府作为区域协调管理机构。但由于内部经济利益冲突、政治冲突以及与省(州)及城市政府的权利冲突,大都市政府的实际效果有限。在法国和意大利,一些新成立的大都市政府因运作困难而相继倒闭。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协调机制必须奉行以市场为基础,以利益协调为机制的原则,通过合作、谈判的过程,协调各行政区的利益立场,确立多方都能接受的有限目标,并实施弹性管治,使区域规划真正具有可操作性。“长三角”地区已经有区域经济协调机制,即“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城市群16城市的市长均参加。另外还有一些咨询研究平台,如每年一次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这些机制至少在形式上已经运行得很好,只要坚持市场基础、互利协调、有限目标、弹性管治的模式,随着各方面条件的进一步成熟,其统筹区域发展的功能会发挥得更好。

(3)关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定位。“长三角”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但与国外几大城市群相比较,“长三角”城市群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仍较低。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就是要有若干个综合经济实力强大的区域或城市群,城市群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并带动周边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长三角”区域规划目标应该是发展成为代表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主持人:2004年9月,安徽的合肥和马鞍山、浙江的金华和衢州、江苏的盐城和淮安6个城市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递交入会申请,要求加盟第六城市群,这是长三角区域扩张的一个良好态势。上海在其中应该担负什么责任,又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呢?

赵晓雷: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是一项国家战略。上海要将四个中心的建设与“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相联系,将“长三角”城市群提升为世界级城市群,使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更为凸显。国际经济中心建设重在加强主导产业分工体系的能力,使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有利地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在培育资本流动、汇集、配置的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主要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渠道,提高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在合理配置、协调、利用“长三角”黄金岸线资源,将北仑港、洋山港、上海港、太仓港、洋口港等东南沿海港口组成有竞争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提高我国港口在国际航运业的地位。而世博会的筹建和举办也可以成为产业、会展、旅游、交通等方面区域协调和联动的重要战略节点。

标签:;  ;  ;  ;  ;  ;  ;  ;  

长三角区域规划突出国家战略意义_区域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