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初探论文

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初探论文

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初探

谭贻尹

(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摘 要: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生活,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成为了高校工作的一项重点。在关注我国内地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社区的服务、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参与等功能,高校学生社区应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文化涵育等方面加以创新,并结合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积极探索我国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 学生社区;社区管理;社区功能;社区工作

一 概念分析与界定

“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中文“社区”一词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以费孝通先生为首的一些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创的[1]。我国政府在2000年发布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学生社区是一种新的社区形式,其源自城市社区,并在大学校园的这个特定区域得到扩展。高校学生社区具有人口密度大、成员同质性强、成员对社区的依赖程度高、成员间互动性强、流动性大等特点,不同的学者对大学生社区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本文采用黄步军等(2006)的观点,认为学生社区是在特定地域内,为获得知识而集聚到一起,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共同的利益需求,彼此间保持相互联系的青年学生群体[2]

二 我国内地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内地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传统管理模式、准社会化管理模式、书院制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三种管理模式并非泾渭分明,各高校在实践过程中也并非完全参照某种模式开展,而是有所倾向并兼具其他模式的特征。

(一) 传统管理模式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社区的居住主要按照学院、专业、班级等来安排宿舍,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主要以学校及学院的管理为主。在此类模式下,学生社区的治理主要由高校各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学生则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参与度十分有限。实施传统管理模式的高校目前在国内高校数量中占有绝大多数,一般处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中小城市或者学校本身实力不强,又或者比较保守的高校[3]

(二) 准社会化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推进,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高校逐渐开始探索准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引入物业公司或成立专门的部门对学生社区进行管理与服务[4]。在此类管理模式下,高校的职能从对于学生的管理逐渐转变为对于物业公司或者专门部门选取、监督、评价和管理。这一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为不少高校所采用,尤其是在一些规模大、实力强、校区多的高校中实施。准社会化管理模式优点在于制度相对完善,职责分工相对明确,管理目标相对清晰。但也存在管理费用较高、学生对于物业公司认可程度较低等不足[5]

(三) 书院制管理模式

在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尝试推行书院制教育模式,如复旦大学(2005年)、浙江大学(2008年)、暨南大学(2010年)、苏州大学(2011年)等。

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在书院制改革的过程中有较为成功的经验。2005年,复旦大学开始尝试把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但是居住在一个生活区域的学生集合起来,成立志德、腾飞、克卿、任重4个书院。2012年9月,复旦大学正式组建了覆盖整个本科教育阶段的复旦学院,它既是管理机构,又是办学机构,并将与本科生教育有关的机构都纳入其中,以全面推行书院制改革。

在归纳整理这些领域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认证认可项目的业务场景的共享模式是信息集中管理模式的信息平台模式,利用平台集中处理来自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信息,平台依据认证认可信息服务共享相关方权限对其进行操作,完成与多个信息共享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信息集中管理模式建设速度快、见效快,更新改造也相对容易,也是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共享模式。该模式是以政府、国内外机构以及企业、个人(用户)为主体;区域协作为基础,“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制定相关的合作协议,对基础认证认可业务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集中化处理,通过网络环境实现国家间合作[3]。

夏季外界炎热潮湿,很容易导致牛出现热应激,养殖户应该高度重视夏季牛热应激防护,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牛体表温度,控制养殖环境,降低不良因素对牛身体造成的刺激,提高养殖效益。

浙江大学于2008年起成立求是学院,求是学院下分丹阳青溪、紫云碧峰、蓝田三大学园,对低年级本科生进行教育与管理。各学学园内分别形成专门的学生管理机构,同时在学园内由学生自主成立各类跨学院、专业的学生组织。

办学规模、地理位置等差异对高校采用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有着较大影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有能力的高校开始率先尝试突破传统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适合高校特点的各类新型建设与管理范式。准社会化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和书院制管理模式日渐成熟,也为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学生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与参考。

三 大学生社区应具备的核心职能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出的社区功能主义理论是研究社区功能的基础。该理论认为,社区是一个由各种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部分共同组成的整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独自对整体起到一定作用,发挥其特定功能,这些功能的整合就是整个社区的功能体现[7]

高校学生社区作为社区的特殊形态,除了应具备通常社区所具备的功能以外,应还结合社区场域、居民等特点,聚焦部分特殊功能的建设。本文认为,大学生社区应具备以下核心功能。

(一) 服务功能

在本次研究中,重新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使用添加适量庆大霉素的SDA,抑制了非目的菌的生长,体现产品霉菌和酵母菌的真实污染状况,避免假阳性结果,挽回了损失。

高校学生社区的文化服务是指社区通过改善社区文化设施,以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功能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修养。就当前看,学生在社区的文化需求既有教育学习、文化娱乐、体育文艺等方面的内容,也有在道德追求、价值精神、优美环境等方面的需求。高校学生社区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应支持大学生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以此满足学生多样性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同时,高校学生社区应具备承载学校课堂教学以外的宣传教育功能,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优良学风教育等,并利用学生社区,开展各类宣传工作。高校应不断挖掘学生社区的育人的潜能,构建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让大学生通过社区这一平台成长与发展,将其打造为学校课堂教育环节的重要延伸与学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

此外,高校学生社区具有人口密度大,且成员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影响的特点,宿舍这一最小的单元无法承载所有活动的开展。在学生社区提供更多样的场所支持,如提供运动健身场地、学生交流场地等以满足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社区在实践服务功能的重要保障。

(二) 大学生的社会化功能

在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在大学阶段才逐渐脱离父母的象牙塔,正式迈出社会化的步伐。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在学生社区这一小社会里,通过学习社会的文化,不断掌握新的社会知识与技能,调适自己的社会关系,学习承担社会角色,并接受来自不同性格、文化背景的他人对自己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区通过社会化功能,帮助大学生逐渐形成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和人格,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1.2.1.1 培训对象:新入科护士为应届毕业生,这些护士具备护理专业知识,但是缺乏CSSD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在她们的实习计划里没有CSSD的实习要求,大部分没有在CSSD实习过。因此,她们需要重新学习CSSD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尽快运用于工作实践中。

人的社会化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指作为生物体的自然人逐步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人不断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的经验、技能和社会规范。作为一个特定的生活共同体,高校学生社区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正处于健全个性人格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人独立学习社会生活、接受社会规范、融入社会关系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引导尤为重要。

(三) 社会参与功能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思政队伍以及后勤、物业、宿管等服务人员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学生自治能力的指导,提高管理和服务的专业水平,营造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全员参与氛围。

探索支持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决策的工作机制,实现大学生社区的多元治理。鼓励学生成立社区自治组织,代表或带领学生履行社区管理实务,参与社区决策,使之成为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学生的社区自治,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实现了社区对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化功能。促进大学生形成在不同公共层级中担当公民的能力和自觉。

复旦大学蔡基刚[1]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历史现象,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迅速发展,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大学英语的衰落和消亡是必然的趋势。而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批评声从未停歇,取消大学英语课程的声音时有发生,大学英语课程在十年甚至五年后能否存在引发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困惑和担忧。笔者认为,科学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规划需求,大学英语教学就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社会需要的人才需求方面,以及语言的自身素性,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

充分调研学生对于生活社区的需求与期待,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改善学生社区的配套设施,优化学生社区的学习与生活条件。

不说个人,还有个大的“三生有幸”,即我们这年龄段的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那天我和年轻人聊天,他们说有房贷车贷压力大。我说:我当年没房贷车贷没压力,但每月工资先是37后是43.5(元),上有老下有小,住平房生炉子,星期天洗衣砸煤劈柴,30斤定量60%棒子面,你们可愿对换?

四 对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路径的思考

(一)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高校应加强对于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视,深入调研学习国内外高校在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学校特点,探索并完善一套适应本高校实践的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体制机制,以适应新时期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

社区的服务功能通常是指社区通过基础性保障和福利性照顾,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在以大学生为居民主体的高校学生社区中,此类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服务、日常生活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维修养护服务、心理咨询服务、治安保障服务、场所支持、信息服务等方面。相比于通常社区,高校学生社区中的文化服务功能尤为重要。

建立学生社区工作指导小组,对整个社区治理起指导、监督与议事协商作用,为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场所保障等。学校各有关部门在社区中的工作纳入社区工作指导小组的职能,同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以切实回应大学生的利益诉求。

对于高校来说,提倡和鼓励大学生的对于学生社区的社会参与,一方面可以增强其对于学校的信任与支持,有利于高校有关政策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亦可挖掘潜在的社区资源,如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使之转化为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动力。

社会参与是社区的根本功能,如果社区成员和社区本身处于健康的社会且有权能,那么就允许和要求其成员参与社会的生活和治理[7]。社会参与功能为大学生提供了民主建设与民主管理的机会,是帮助大学生养成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对于大学生来说,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性事务,一是通过交流互动,进一步增强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社区意识、公民意识和公益精神;三是发掘自我的潜力,发展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本研究中,237例患者经万古霉素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69.6%,细菌清除率为72.0%。这提示万古霉素的治疗有效率偏低,可能与其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低(仅有85例患者的121次监测结果在10~20 mg/L范围内,监测不合格率为67.3%)有关。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在135例用药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有13例使用万古霉素后出现了肾功能异常,血药谷浓度为12.3~48.5 mg/L;上述患者经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均有所好转。这提示万古霉素可能会造成患者肾功能异常,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高校应加强社区内的学习以及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挖掘社区的空间潜力,有条件的宿舍楼、社区公共区域设立自习室、讨论室、外语角、社团活动室、健身房以及排练房等。同时结合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需求,增加菜品种类,提高社区医院(校医院)的接诊能力与水平,引进各类商铺,设立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站,拓宽信息传达渠道等,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通过基础设施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合理的学习、生活、娱乐需求,提升学生的满意度,进一步深化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三) 强化文化育人能力,打造社区文化品牌

学生社区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校园文化体系中资源最为集中、内涵最为丰富的文化要素区域之一[8]。社区文化活动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品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必要加强社区文化育人能力,结合高校学生社区多元性、信息化、创造性等特点,着力建设学生社区的特色文化,打造学生社区文化的品牌。

学生社区的文化活动要逐渐提高品位、层次和质量,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特点,组织大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并结合学校与学院特点,将各类文化活动打造成有高度、有广度、有特色、有实效的文化品牌。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社区文化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将学生社区建设成为高校课堂教学延伸的重要阵地,以此达到学生社区文化的育人目标。

(四) 结合社会工作理念,探索社区工作新模式

社会工作介入的社区服务称为“社区工作”,社区工作以社区和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的、利他服务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当前我国高校鲜有将社会工作理念与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结合,更未曾听闻高校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学生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已有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及实务经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社区发展服务[9,10],是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切入点。

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寒证什么是热证之后,就明白了,寒证就应该选择辛温药来辛温解表,热证则应该用寒凉要来清热解毒。

社会工作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有别于传统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型、灌输型模式,社会工作理念更强调自下而上的服务型、双向交流型模式。在社会支持理论和赋权增能理论的支撑下,社会工作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相信学生有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的能力。

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紧密合作,形成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合力,进一步整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资源与力量,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居住空间,打造多场域、多路径协同育人的社区教育平台,突出养成教育,深化生活德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体验。

参考文献

[1] 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第2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 黄步军,李彬.学生社区:概念、特征、类型及其构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73-76.

[3] 杨真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 林钻辉,周艳华.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06):144-147.

[5] 董焕敏.善治理论指导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6-98.

[6] 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李雷.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价值维度与体系构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8,34(05):84-87.

[10] 龙新望.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0):83-85.

本文引用格式: 谭贻尹.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 教育现代化,2019,6(69):123-125.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9.050

作者简介: 谭贻尹,女,浙江丽水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