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探讨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探讨

孔庆国[1]2001年在《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私有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理论话题和经济实事。私有化运动发源于英国,并迅速波及到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它对进行私有化的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没有实行私有化的国家,私有化也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冲击。在我国,私有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然而人们对私有化并没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认识,学术上也没有得到深入地研究。本文以私有化进行最彻底和最有影响的英国为研究对象,对该国国有企业的历史发展沿革、私有化的基本内涵、私有化的背景、过程、目标、手段和后果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探讨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全文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分四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私有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情况,并探讨了私有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澄清了有关私有化的不全面的认识,对私有化的具体内容作了界定,为下面的论述确立一个基点。第一章对英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沿革作了简要的回顾,分析了英国国有企业的历史背景、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背景和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私有化开展的特殊条件。第二章总结分析了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几个主要目标和过程。第叁章则主要介绍和分析了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基本方式。对各种私有化方式的内容和作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第四章在前叁章的基础上对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作了整体评价,分析了私有化对英国政治、经济、政府财政支出和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是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核心不是国有资产简单地向私人部门的转移,而是将私营企业的运作机制——竞争机制引入原来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既涉及所有制的变化也包括对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英国国有企业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虽然人们对它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评论。本章最后结合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方式和效果,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如何搞好国有企业股份制、将竞争机制引入垄断性国有企业、政府对企业的合法管制问题和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如何搞好工人的安置问题。

邓沛琦[2]2015年在《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混合所有”、“混合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于1993年十四届叁中全会和十五大报告等党的文件中先后被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践探索中,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和转轨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突破所有制界线,提出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以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大改组和大转型的产物,它是多元化产权投资主体跨行业、跨所有制、跨产业的多样化经营的一种企业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组织经营模式和经济形态,在我国20多年实践发展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截止2012年底,从全国整体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占我国500强企业的80%。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为122.9万个,占企业登记总数的15%,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规模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3%,其税收贡献比占47%。其中,央企及其子公司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例接近57%,有少数中央企业的子公司占比达到了80%。由此可见,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经济增长处在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叁期迭加”的“新常态”下,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2013年,十八届叁中全会重提“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在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作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新战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混合所有制是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产权主体相互投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企业产权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基本表现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资联营等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经历了初步发展、基本形成和深化完善叁个阶段。多种所有制的共存与共同发展、国家层面的理论创新和政策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资本市场与产权市场的发育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了基本条件。根据所有制、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辨证关系分析,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的具体实践形式。而混合所有制则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的制度安排。混合所有制经济寓于混合经济之中,是混合经济的基础。而混合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果。事实上,从世界潮流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的混合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各国投资主体之间的经济混合程度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混合日新月异。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各国先后告别单一所有制而共同走上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道路。虽然各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特色不同,但是混合所有制以适应各国经济发展转变的需要,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必然趋势是“生产社会化规律”、资本社会化发展规律、市场经济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规律,以及第叁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共同作用下促使了世界经济走向公私混合的市场经济新时代。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搞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200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数百年放任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后发展到在国家干预下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市场经济体制。二战后,随着国有企业的出现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英国开始实行国有和私有动态发展,相互依存,由此出现了混合经济或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和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都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条件的产物,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特征各不相同,因而有其借鉴与启示,但不能照抄照搬。在我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财富创造,调整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尤其是进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活力不足、经营机制不灵活以及民营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再次成为本轮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是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为主线,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为抓住改革的战略机遇,必须继承和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经验成果,并进一步开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视角与路径。在新的时期,面对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上的问题,关于混的分类、混的模式、混的时机等问题亟需研究。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与调研访谈相结合法、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法,并更加注重经验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形成了一套全面的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体系。本文共分七章,各章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内容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对本研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文献分析,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根据全文研究,提炼出创新点,并提出研究展望。第二章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渊源。首先综述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性质和特征,以及混合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其次,进行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辨析。最后,着重论述了中西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与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本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叁章为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及模式。首先,探讨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主要探讨国有化、私有化、中间道路、“大社会”等时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次,总结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最后,着重分析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与特征。第四章为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历程与模式。首先,分别从宏观政策和微观实践两个层次探讨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其次,总结归纳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最后,着重归纳和分析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及特征。第五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思想演进及模式定性比较。综述了英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比较了两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与特征。着重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进行全方位比较,包括宏观运行情况、微观操作、股权结构、利益相关者安排等方面。第六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量化评价与比较。首先,针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的总体情况进行比较。其次,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层面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曲线,以进一步考察中英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耦合评价模型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分别针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基础环境与现状进行评价。最后,运用边际分析法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首先,归纳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的启示。而后,运用路径依赖分析,通过构建路径的锁定与突破模型,探讨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构建出我国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的升级模型与范式框架。最后,基于启示与改革的路径突破、升级与范式,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建议。

佚名[3]1999年在《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境外取经》文中研究说明由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组织的赴英国考察培训团,于1998年9月6日到京,进行了培训。集训期间,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同志专程到培训地看望大家,为培训团的同志们介绍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形势,要求培训团的同志们详细了解国有资产管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具体内容,赴

石祥君[4]2014年在《论撒切尔政府的国有企业改革及启示》文中指出私有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理论话题和经济实事。私有化运动发源于英国,并迅速波及到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它对进行私有化的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没有实行私有化的国家,私有化也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冲击。在我国,私有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然而人们对私有化并没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认识,学术上也没有得到深入地研究。本文以私有化进行最彻底和最有影响的英国为研究对象,对该国国有企业的历史发展脉络、私有化的基本内涵、私有化的背景、过程、目标、手段和后果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探讨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四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私有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情况,并探讨了私有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澄清了有关私有化的不全面的认识,对私有化的具体内容作了具体的界定,为下面的论述确立了一个基点,第一章国有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私有化的缘起,分析了历史国有企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英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内部显露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英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原因,私有化的背景及条件及发展历程。第二章总结分析了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的主要目标和实施的过程,第叁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英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1、出让国有企业的股权;2、引进私人资本和私人承包部分业务;3、推行公民股份所有权和雇员股份所有权;4、对依然在国营部门内的国有企业改进管理;第四章在前叁章的基础上,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同时对于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撒切尔执政时期的私有化改革的影响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此外还结合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措施、效果。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具体问题,如何搞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将竞争机制引进垄断行业、政府对企业的有限度的进行管理。

何璃[5]2001年在《试析撒切尔政府的国有企业改革及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战后又是西方国家中大规模实行国有化运动的国家。 80年代初以来 ,撒切尔政府再次对步履维艰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推行私有化运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后 ,企业一度提高了竞争力 ,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企业绩效引起西方世界关注。国有企业私有化是否是企业走出困境、增强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就撒切尔夫人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进行纵向考察 ,对国有企业私有化后的社会效应进行评估 ,希翼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有一定借鉴作用。

杨建荣[6]2016年在《英国国有企业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国有化与私有化交织的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迁,英国也逐步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审计监督体系,值得中国国家审计研究与借鉴。本文从英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监管体系安排出发,系统分析了英国审计署对本国国有企业进行审计的法律依据、对象、范围、程序和方法等,并基于英国审计署1984年以来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特定事项绩效审计、私有化审计等角度对英国国有企业审计的重点和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在阐述其审计结果运用途径的同时,提出了英国的经验对于当前深化国企改革特定历史阶段加强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的重要启示。

唐宗焜, 杜海燕[7]1989年在《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问题考察报告》文中指出无论是在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还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国有制效率问题都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未能攻克的难题。从6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变革国有企业制度以提高其效率的途径。在西方国家中,英国曾是国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之一。1979年撒切尔政府上台以来,英国大规模地推行私有化政策,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于今年二、叁月间对英国私有化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根据考察过程中获得的资料,介绍和分析英国私有化的背景、进程、方法和效果,供研究参考。

勿日汗[8]2018年在《20世纪英国的所有制形式的两次嬗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29—1933年的大危机和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是资本主义在20世纪经历的两次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两次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两次危机,英国对其所有制形式进行过两次调整,从而出现了二战后的国有化大发展时期和“滞胀”危机后的再私有化时期。本文将以20世纪的两次大危机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研究英国的所有制形式嬗变的过程及其原因、实质和影响,进而探讨资本主义的未来走向。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此次危机对英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应对危机,英国工党政府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采取了以国家干预和国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措施,力图摆脱危机带来的困境。二战后,工党政府推动了叁次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对钢铁、煤炭、交通等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采取了程度不同的国有化措施。通过叁次国有化调整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与之同时制定实施的一系列应对危机的措施,使英国成功摆脱了大危机的影响,实现了二战后20多年的黄金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是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经历的第一次严重危机。此次危机在理论方面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新自由主义趁机复兴。在实践上催生了英国保守党政府的私有化改革。1979年撒切尔夫人主政后,随即开展了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为主旨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经过叁个阶段重新把之前国有化的企业几乎全部私有化或股份化。以私有化为主的“撒切尔主义”的实施,对英国应对“滞胀”危机,实现国民经济的新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两次大危机后,在英国呈现国有化运动和私有化浪潮交替的现象,有其内在的缘由。英国的所有制形式嬗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直接导火索在于两次大危机的爆发;现实根源是企业利润率的下降和经营业绩的降低;而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执政党秉承的理论思想与政策理念。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带来了英国的所有制形式在20世纪的两次嬗变。20世纪英国的所有制形式出现两次嬗变,究其实质来讲,它只是英国进行国内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常规调整,这种调整只是表明英国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调控和干预方式的变化,是依据形势的变化进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应对措施,而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二战后的国有化运动并未使国有经济成为在英国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更没有撼动英国私有制的核心地位。“滞胀”危机后的私有化浪潮,则再一次从正面深刻反映出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20世纪,在英国出现的国有化运动和私有化浪潮,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对应对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实践也证明,这种积极作用是暂时的,它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侯珺然[9]1999年在《试论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文中指出1979年撒切尔首相执政以后,英国国有企业成为改革的对象,主要是通过股份制形式,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进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们认为:(1)私有化的深层次原因是英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制度性缺陷;(2)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入了竞争机制,而不在于私有化;(3)中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象英国那样进行大规模的私有化。

郭放, 孙玥璠[10]2015年在《英国国企改革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渐为人们所关注。随着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的召开,"混合所有制"改革更是成为了我国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本文首先回顾了20世纪初英国患上"英国病"的过程及其根源,同时着重介绍了英国撒切尔政府为治疗"英国病"进行的国企改革,最后总结出英国国企改革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探讨[D]. 孔庆国.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2].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D]. 邓沛琦. 武汉大学. 2015

[3].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境外取经[J]. 佚名. 国有资产管理. 1999

[4]. 论撒切尔政府的国有企业改革及启示[D]. 石祥君. 重庆师范大学. 2014

[5]. 试析撒切尔政府的国有企业改革及实践[J]. 何璃. 学术探索. 2001

[6]. 英国国有企业审计研究[J]. 杨建荣. 审计研究. 2016

[7].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问题考察报告[J]. 唐宗焜, 杜海燕. 经济学动态. 1989

[8]. 20世纪英国的所有制形式的两次嬗变研究[D]. 勿日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9]. 试论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J]. 侯珺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10]. 英国国企改革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J]. 郭放, 孙玥璠. 经济研究参考. 2015

标签:;  ;  ;  ;  ;  ;  ;  ;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