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满族传统文化论文_牛怡文

浅析满族传统文化论文_牛怡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451000)

摘要: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所形成的文化富有民族特色也十分多姿多彩,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虚怀、兼收并蓄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交汇的过程中一起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它与其他民族一起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满族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其影响也一直延续至今。

一、满族概况

满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第二大少数民族,也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阿尔泰语系,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二、从各方面分析满族文化

众所周知,清朝曾由满族统治,那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如果想要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不仅要了解其历史,还要知道它的衣食住行,从日常生活着手。因此我便从满族的语言文字,服装配饰,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这四大方面来浅析一下满族文化。

(一)语言文字

满语的来源是古代女真语,而女真语是借用汉语言文习惯而创造出来的孤立表意字,是典型的黏着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令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起初这种文字只是单纯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清太宗皇太极命令另一位学者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又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后来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清朝建立后由于大量满族人迁入中原地区并与汉族人民交往密切,满族人逐渐习用汉语文。

(二)服装配饰

相信大家对满族服饰印象大多来自于清宫剧,剧中的女人们大都身着旗装,头戴旗头脚踩花盆底,男人们梳着编发身穿长袍,体现了满族早期祖先的一些生活习惯和其服饰文化特征的。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洲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能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普在清代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而满族的妇女在幼年时要同男子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也和男子一样,在她们16 岁成年后才能蓄发。女子结婚后才开始梳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发髻,就是将头发束在头顶然后分成两束,各绾成一个发髻,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善。这样的装束在电视中我们已经见识过了,但是电视或者电影里的服饰由于各种原因还是和历史上的满族服饰有不同的地方,因此我们不能只是参考清代戏中的服饰,还要考察历史图片记载等来更进一步认识到满族的服饰文化。

(三)饮食文化

满族人对饮食十分讲究,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高梁米、粳米、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等,他们还喜欢吃甜食,比如满族的特色小吃萨其马。过节时他们也爱吃“艾吉格饽”(即饺子) 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同时满族饮食也有自己的禁忌,最主要的是不杀、不食狗及乌鸦之肉。这是因为满族的先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狗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起到过重要的帮手作用。后来人们就不忍心杀食其肉,逐渐形成了忌食狗肉的习俗。

(四)传统节日

满族的许多主要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大多都与汉族的节日相似,但满族人民在节日时会举行珍珠球、跳骆驼、滑冰等传统体育项目来庆祝节日。“颁金节”是满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被称为“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颁金节”与金银财宝无关,它缘自满语“颁金札兰”,“颁金”的汉译是“生”“生成”、“生气勃勃之意;“札兰”的汉译是“节日 、“喜庆之日”之意,因此“颁金节”即满族“诞生日”“生气勃勃的节日”。在“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满族人有一个独特的过年习俗就是挂旗过年,满族一共分为“红, 黄,蓝,白”四旗人,在过春节时,红旗人在门口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口贴黄挂旗,以此类推。这些挂旗色彩鲜艳,图案优美,象征着新的一年美满吉祥的开始。

三、满族传统文化现今状况及保护措施

(一)现今状况

现今大多数满族居民已经迁移到全国各地居住,曾经的那些能集中体现满民族特色的建筑几近消失,在与汉民族的交互活动中,满族的一些饮食习惯、传统习俗、文体活动和传统节日逐渐消失和弱化。随着时代变迁,满族文化知识逐渐被人们淡忘文化遗存没有被很好保护。全国现有满族1000万人,会说满语且认识满文的不超过100人,满语、满文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濒临失传现,满族文化面临窘境。

(二)保护措施

在保护传承满族文化的工作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大力保护和抢救满族文化习俗,着眼于本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找准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优势,并适时地将文化力的优势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以此来提升区城文化发展的总体竞争力。

首先,我们应成立相关的组织和研发机构。建立保护满族文化的文化馆、博物馆、科学艺术馆、科研机构等文化场所,还可以在个别大学里的历史系开设满史和满文化课程在中小学中加设满族文化调查专题。让满族的历史文化可以薪火相传。

其次,建议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政府行政部门需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建设以满族文化为核心的专项文化及旅游产业市场,使其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努力建立满族文化旅游胜地。文化品牌的市场潜力很大,就以旅游活动为例,可以由政府引导,着力打造满族文化历史旅游线路。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观赏满族民俗文化来带动满族工艺戏曲、服饰,餐饮等的发展。例如围绕颁金节的庆祝来加强民族文化氛围。满族风俗并没有完全消失,在某些聚居的地区仍然保留着颁金节的活动,在那里仍每年举行颁金节的庆典。这就是复兴满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别好的契机。满族人民可以通过类似具有民俗特点的活动凝聚民族力量,促进民族文化复兴。

满族传统文化,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要始终把保护传承和发扬发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曾武、杨丰陌主编.《满族民俗万象》[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2]李世举,《辽宁满族文化資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02)

[3]张佳生《中国满族通论》[M] 辽宁民族出版社,沈阳.2005年.

论文作者:牛怡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7

标签:;  ;  ;  ;  ;  ;  ;  ;  

浅析满族传统文化论文_牛怡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