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地域建筑的设计特点论文_李永宝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摘要:地域性建筑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地域性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有利于增加地区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传统

地域性建筑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地域性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有利于增加地区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地域性建筑不同于一般的老、旧建筑,它拥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价值,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物质与文化生活,是对社会历史的现实反映。

1、设计背景

聂拉木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喜马拉雅山与拉轨岗日山之间,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定日、昂仁、萨嘎、吉隆四县交接,南与尼泊尔王国毗邻。聂拉木县在尼泊尔“4.25”地震中受灾严重,县城多数房屋受损严重,重建后的聂拉木县城将成为国内与尼泊尔、不丹等国主要的贸易口岸。聂拉木县城建筑及附近民居具有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同时又具有部分南亚(尼泊尔、不丹)特征。项目设计力求将聂拉木县建设成为具有西藏民族风情和聂拉木地域特色的美丽山城,边陲明珠。同时,由于项目的特殊性,设计与建设周期短,采用多样而便捷的设计方式迅速达到这一目标成为重点。

2、创作原则

(1)与当地人的行为相适应

满足人的生活需求是建筑最本质的属性,因此建筑的形式与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功能要求。建筑由于人的行为模式而产生的特征,是建筑在人的方面的地域性表现。项目设计充分考虑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如宗教信仰、房屋布局、建筑肌理等,建筑总体布局遵循城市原有肌理,重现人们记忆中城市空间及街巷关系,不同功能建筑区位的选择也尽可能的与原貌接近,同时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充分考虑当地民众的情感因素。

(2)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地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现为建筑自然方面的地域性。建筑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必然产生一定的适应性特征,这种特征就是建筑在自然方面的地域性表现。地域建筑的创作过程不只是对自然环境的简单回应,它同时还是对传统建筑自然方面地域性特征的学习和借鉴。如聂拉木当地建筑,墙体厚重,南向开大窗,北向小窗或无窗,南低北高,布局上一般背靠山体,庭院虽然小但光线充足,适应了低温度、高海拔、太阳高度角大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建筑产生了与之相应的地域性特征。

(3)与技术、经济环境相适应

新的建筑技术的出现往往可以推动建筑形式的创新与发展,任何建筑工程的实现都需要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支撑。建筑技术的进步是与时代特征相应的,同时又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其主要目的是以更加经济合理的建筑手段满足人们对生活场所的需求。现代建筑技术本身就是适应时代需求的“适宜技术”,它反映了历史的进步性。

建筑一方面是建筑师创作的艺术品,反应了人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还是一种生活资料和劳动产品,因此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如对建筑艺术效果影响较大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均与经济技术条件有关。

聂拉木当地损毁建筑多为石砌结构,建筑抗震性能差,因此在项目设计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结构技术的优势,在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基础上,体现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尽可能的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实现建筑的地域特征,如通过采用GRC装饰线条和构件实现藏式窗套与窗楣的装饰效果,既经济又与现代结构技术相适应,满足建筑安全性的要求。

(4)与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

当代全球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地区文化的差异性是地域建筑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地区性必然会导致不同地区建筑的差异性,这也是建筑与地区文化环境相适应的表现。随着聂拉木县城对外贸易口岸的形成,南亚建筑也必然会对当地建筑风貌形成较大的影响,尤其是相邻的尼泊尔、不丹建筑。项目设计也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在建筑风格设计上引入部分南亚(尼泊尔、不丹)建筑特征,形成具有西藏民族风情和聂拉木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

3、藏式建筑与地域相邻的南亚建筑

藏式传统建筑有着十分独特和优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给人以古朴、神奇、粗犷之美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和鲜明的基本特点。

色彩上,典型的藏式建筑多为白墙、红色(边玛墙),黑色线条及金色装饰为主。聂拉木藏式民居多采用黑色线条及少量彩色装饰。藏式建筑普遍开窗较小,窗户外有明显的装饰性深色窗框,此外有出挑明显的窗楣。(如图1)

受雨季和冬季积雪的影响,(地域相邻的)南亚建筑与传统藏式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坡屋顶,和出挑深远的屋檐,传统藏式建筑的立面通常较为平直,没有进退变化,但是南亚建筑较为明显的特点是在最高层处有出挑的窗台,而且出挑层多以装饰繁复的木构进行外墙装饰。色彩上,南亚建筑的外墙也多以白色或米黄色为主,主要装饰色彩为木色或近木色的橙色,局部也会出现黑色线条勾勒建筑的轮廓。

4、设计策略与思考

整个城市设计过程中,单一的采用某一种地域建筑设计手法都会使城市显得单调,呆板。因此在项目的设计中,为了提高城市空间及形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及趣味性,综合利用多种设计手法和建筑元素成为必然。

主要采用的设计手法如下:

(1)完整型复古

完整复古是以现存历史建筑或文献资料为蓝本,采用与其相同的建筑体量、结构形式、建筑构件、建筑细部等进行历史建筑的复制设计。完整复古的建筑设计方法是一种对传统建筑活动的回归,对建筑材料及传统工艺技术的要求较高。对于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如损毁寺庙等,采取这一方式进行修复或复建。

(2)装饰型复古

装饰型复古的建筑设计方法以传统建筑的空间及形体比例关系为设计依据,采用与功能相适应的建筑体量,应用现代技术,包括新材料、新结构形式的运用,而建筑外表皮采用复古形式,即将传统构件或元素作为一种装饰,镶嵌与现代建筑的表面,以达到视觉感知上的古典效果。装饰型复古形式的建筑实施方便,经济快捷,是本项目采用的主要设计手法。

装饰型复古的建筑设计方法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其经济性与便捷性适应项目的设计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聂拉木城市发展的需求。

(3)形式抽象

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的抽象和再组织。在风貌建筑更新中,形式抽象的建筑设计方法是将环境中代表地区建筑风貌特征的传统“符号”及“符号”的组织规律加以抽象,并将其应用于新建筑的形式表达。它以现代建筑作为主体,抽象的建筑符号作为修饰或建筑细部的形式表达,用以体现建筑的历史文化特征,解决设计中现代与传统的协调关系。也是本项目重点采用的设计手法。

(4)形式创新与风格多样化

“遗产是固定的,属于文物保护的范畴;传统则随时代而演变,并且往往是多元的……每个时代都根据其当时当地的特有条件去对过去的传统进行筛选,形成新的传统传给后代”[1]。以发展的眼光探索建筑的地域性,才能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成果。本项目的风貌设计综合了藏式与南亚(主要为不丹)建筑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具有西藏民族风情和聂拉木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

同时,整个城市设计综合采用传统藏式、现代藏式、藏式创新、南亚风格等多种建筑形式,赋予城市独特、多样、多变的地域风貌。

参考文献:

[1]张钦楠.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P37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李永宝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3年4月 职称:建筑师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所在地: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大道北段866号 邮编:610042

论文作者:李永宝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浅析现代地域建筑的设计特点论文_李永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