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点刺对脑出血意识障碍的影响论文_贾杰 于晓忠 厉秀云

贾杰 于晓忠 厉秀云

(唐山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168-01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属中医中风(中脏腑)范畴。多数脑出血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及多种并发症,影响肢体功能和智力的恢复,死亡率明显增高。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自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我们在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同时,配合穴位点刺,对促进患者尽早恢复苏醒,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选择2009年5月至2012年11月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5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8岁,两组年龄、性别、血压、出血量、治疗方法、Glasgow昏迷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入选标准:(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2)年龄40~75岁;(3)出血量15~50ml;(4)Glasgow昏迷评分(GCS)≥6分。排除标准:(1)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肿瘤继发出血;(2)血液系统疾患;(3)合并严重肝、肾、心、肺功能障碍;(4)深昏迷及有明显脑疝形成。

2治疗方法

21一般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纠正休克,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持平衡紊乱,营养支持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对意识障碍的病人采用安全体位,绝对卧床,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床头抬高15~20°,头偏向一侧,保护关节功能,做好四肢各关节的活动;要定食谱、定入量、定时间供给,必要时经鼻饲管给予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少食油腻煎炸食品,禁食黏性食品。

22穴位点刺:方法:选取人中、合谷(双),常规消毒,选择:05寸毫针,采用雀啄泻法,人中穴刺激达到双眼湿润为度。点刺频率为10~15次,每日1次。

23疗效评定: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末根据GCS评分对两组的意识状态进行比较。

3结果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评分结果发现治疗后4周两组GC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结果比较

注:(P<005)

4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属中医中风(中脏腑)范畴。多数脑出血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及多种并发症,影响肢体功能和智力的恢复,死亡率明显增高。实验研究和病例报告显示,患者在意识丧失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深的机能性心理过程[1]。80年代初美国RobertJ.鼓励护士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5种感觉刺激昏迷患者。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护理干预,能使大脑皮质出现新的兴奋灶。人中是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之会穴,有调神醒脑、回阳救逆、熄风止痉之功效;内关是心包之络穴,主一身之血脉,通心、胸、胃,具有醒脑开窍解痉、宁心调血安神、疏通气血之功效,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血流灌注,延长脑缺血耐受时间;涌泉穴为肾经的首穴,针刺该穴具有益肾开窍、滋阴、平肝熄风的功效;合谷为治气分病的要穴,为急救常用穴位,有开关启闭、通经活络之功效。通过穴位点刺刺激神经,使脑内多数区域血流量增加,调动患者思维、记忆,唤起共鸣,加快意识的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使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Jacobson AE.刘巧云.对意识丧失病人的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6):280-281

论文作者:贾杰 于晓忠 厉秀云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4月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8

标签:;  ;  ;  ;  ;  ;  ;  ;  

穴位点刺对脑出血意识障碍的影响论文_贾杰 于晓忠 厉秀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