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思想政治》第八课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高二论文,课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总体设计
(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1.本课是全书的落脚点
《前言》第一句首先指出:“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有关认识世界的理论即:人对外部世界现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包括: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等,都已通过教材一至七课的分析,做出了较系统、较全面的阐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而“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所以,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恰恰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阐述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怎样去实践,意在说明: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又如何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以便达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机统一。这样,前言与结束课首尾呼应,衔接一致,体现了全书结构的完整性,是全书的落脚点。
2.本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归宿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实际”包括个人的思想实际、行为实际、社会实际、客观一切实际。“联系实际”包括对实际的分析、理解、运用、解决、改造等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有了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因此,第八课有关实践的论述都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是这一教学原则的最终归宿点。
3.本课是“三观”统一的基础点
高二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一门课,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本书的一至五课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学说;第六课重点论述价值观的知识;第七课讲述了一些人生观的基本原理。但无论是正确的世界观,还是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树立“三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改造自身,即: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为此,教材在第八课专门设置了《同群众实践相结合》与《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框题。从世界观意义上说,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处理好主观与定观的关系,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更大成绩。也只有实践才是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从人生观意义上说,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只有实践才是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从价值观意义上说,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判断价值取向的基础。
总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是自发地形成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与完善。所以说第八课是“三观”统一的基础点。
4.本课是理论归属的结合点
关于第八课的理论归属问题,是师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实践的问题,既属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又属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
因为,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而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里既包含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思想,又体现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在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依赖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所以说实践的观点理应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因此,教材专门设置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一框。
但从实践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践等实践活动又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使社会获得了全面的进步。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实践就没有社会,反过来社会又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因此,实践的观点又应归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同时,从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即: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角度而言,实践的观点也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为此,第八课专门设置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同群众实践相结合》两个框题。由此可以看出,本课是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结合点。
(二)本课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实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2.教学难点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二、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对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一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的处理意见。
1.首先,从文字上与逻辑上进行突破: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对这一特征的把握,首先要从文字上强调它的“三性”,即意识性、目的性、能动性。这是本特征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区别于第一与第三特征的不同之处。其次,从逻辑上进行推理分析:实践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能动性的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决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无目的地去做。
2.其次,通过简洁事例的分析,加深对这一特征的理解。
在教师进行上述分析后,可让学生列举人类改造自然或改造社会的通俗事例,紧紧围绕意识性、目的性、能动性这一特征来进行清晰、富有逻辑性的分析和说明,以加深对此观点的理解。
3.再次,通过第二特征与第一特征的对比,使学生对此观点的理解达到升华。
对实践的第二特征进行分析后,要让学生明白,第二特征决不是对第一特征的否定,而恰恰是对第一特征的升华和联系。因为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这个第一特征里,重点体现的是客观性,主要反映的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思想。而在第二特征中,重点体现的是主观性、目的性、能动性,主要反映的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二者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但第二特征是以第一特征为基础的,即主观性、目的性、能动性,都是以客观性为基础的。所以,不能用第一特征去否定第二特征,否则就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同时,也不能用第二特征去否定第一特征,那样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二)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一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通过举例、设问,达到从理论与逻辑上把握和理解的目的。
在讲这一观点前,教师可先设问:“‘日心说’与‘地心说’是关于宇宙中心的两种不同认识,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这时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做为客观事物的地球、太阳都不会说话,都无法‘自言其明’,而做为持‘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人都认为自己正确但却无法证明自己是否正确,怎么办呢?”学生就会回答:通过实践,即通过对宇宙的观测这一实践活动来加以证明。观测的实践结果表明: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因而“日心说”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读书第114页最后一段。让学生真正明白:主、 客观都无法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只有具备将主、客观联系、统一起来的实践活动,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针对学生思维误区,通过讨论,让学生牢牢记住: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实践。
在学到“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个观点时,学生往往认为:除了实践外,科学理论、正确的认识,尤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1)认识能否检验认识?主观能否检验主观?这在理论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2)科学理论是否需要发展完善?发展、完善的动力仍是实践。发展、完善的内容是否正确?检验的手段仍是实践。
(三)如何讲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这一命题。
多数人认为这一提法是政治术语,是文化大革命时的口号。其实不然,这恰恰是一个哲学命题。因为哲学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说。而改造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为什么又要改造主观世界?这要从“三观”的区别与联系来进行详尽的分析。关于这个问题在前面《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中的3已做了较细的分析,故此不再赘述。
标签:思想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