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V、纤维蛋白原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陈宁

凝血因子V、纤维蛋白原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陈宁

邯郸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河北邯郸 056000

【摘 要】目的:研究血浆中活化凝血因子VII(FVIIa)、血浆纤维蛋白原(FBG)、高敏C反应蛋白(CRP)与不稳定心绞痛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由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157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并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程度,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组(n=75)和晚发组(n=82),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FVIIa、FBG、CRP的水平。结果:早发组患者的FVIIa、FBG、CRP的水平与晚发组比较,显著高于晚发组,且其水平同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结论:FVIIa、FBG、CRP水平同早发不稳定心绞痛的关系密切,且同粥样病变程度正相关。

【中图分类号】R78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768-02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是由遗传因素、炎症反应、环境因素等多种不同作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1]。其中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学说以及损伤反应等受到极大关注,动脉内膜损伤,内膜损伤后即可激活血小板引起内外凝血途径的激活形成血栓,这其中均离不开凝血因子、炎症因子等成分的参与[2]。

1 资料

研究对象

连续筛选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心内科以不稳定心绞痛症状收入院,入选标准按照2007年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患者均由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按照发病年龄分为早发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75例和晚发组82例,早发组年龄43.45±9.57岁,其中男58例;晚发组年龄66.31±8.06岁,男57例。

2 方法

2.1 收集对象的基本身体资料采集,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等于体重(kg)/身高(m2)单位以kg/m2表示。超重或肥胖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标准,BMI大于等于24(kg/m2),并详细记录包括吸烟、饮酒等。

2.2 血液标本采集与测定凝血因子

所有受试对象均于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毫升,在2小时以内离心分离血清,使用日立7600-020E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结果以mg/L表示。FBG使用ACL-9000型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血酶凝固时间法(clauss)测定,结果以g/L。FVII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

2.3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方法及Gensini积分

标准Judkins法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并详细记录病变程度、位置、数目等信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定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内径狭窄≥50%。根据造影确定冠脉狭窄程度,按狭窄累及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脉的支数分为1支、2支或3支病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对冠状动脉病变按Gensini标准进行积分,对每支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如下:狭窄≤25%、26%~50%、51%~75%、76%~90%、91%~99%、100%分别计1分、2分、4分、8分、16分、32分;不同节段冠状动脉乘以相应系数:左主干病变,得分×5.0;左前降支近段×2.5,中段得分×1.5,远段得分×1;第一对角支得分×1;第二对角支得分×0.5;左回旋支近段得分×2.5,远段和后降支×1,后侧支×0.5;右冠脉近、中、远段和后降支得分均×1。计算分支病变积分之和为总的Gensini积分。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组间使用成组t 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1 实验室指标比较

在血脂水平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患者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晚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LT、VIIa活性、FBG、CRP水平比较,早发组显著高于晚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FVIIa、FBG、CRP同Gensini积分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CRP同Gensini积分相关系数rp为0.722(P<0.001),FBG同Gensini积分相关系数为0.241(P=0.002),FVIIa同Gensini积分相关系数为0.273(P=0.001)。

4 讨论

冠心病的发病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着局部的炎症活动和凝血、纤溶的反复激活,这些病理反应可能贯穿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末。

FVIIa是生理和病理凝血反应的主要始动因子,当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循环中以酶原形式存在的FVIIa迅速与斑块破裂处暴露的组织因子结合,从而引起凝血反应,血浆中FVIIa水平决定着血栓形成速度、大小和斑块稳定性[3]。

本研究显示早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血浆FVIIa活性的程度较较晚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显著升高,且同冠脉狭窄正相关。

纤维蛋白原(FBG),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血浆糖蛋白,它既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也是炎性标志物,FBG是凝血反应中的一个关键凝血因子,它被凝血酶裂解成为纤维蛋白单体,再聚合成血栓。同时FBG能特异性的与血小板相关受体相结合,促进血小板的聚集。FBG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血液黏稠度高,易于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FBG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个预测因子和触发因素,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是炎症过程不可或缺的因子,ACS发生后FBG又决定着级联反应的程度。FBG升高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于血管内血栓形成。高FBG预示着AS斑块的进展、破裂而易致心脑血管事件。本文结果表明血浆FBG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并同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CR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主要是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刺激上皮细胞生成急性相蛋白,大量研究表明,血浆CRP增高是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子,在炎症组织局部均有CRP的沉积。

本研究中早发组患者血浆CRP水平显著高于晚发组CRP水平,且同冠脉狭窄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马娟,陈吉丽. 早发冠心病与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 当代医学,2011,19:27-29.

[2] 陈翀昊,王广燕,苏衡.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02:126-128.

[3] 陈君,郭志刚,胡威,修建成,周忠江. 男性早发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的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11:1091-1094.

论文作者:陈宁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  ;  ;  ;  ;  ;  ;  ;  

凝血因子V、纤维蛋白原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陈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