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银行并购的现状、原因及比较分析_银行论文

中外银行并购的现状、原因及比较分析_银行论文

中外银行并购的现状、原因及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外论文,现状论文,原因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外银行并购的现状及原因

今年3月, 国际银行业又发生了两起巨额购并案:一是德国第一大的德意志银行与第三大的德累斯顿银行目前就合并达成协议,总资产规模到13000亿欧元的金融巨人即将产生, 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最大银行集团。二是日本的三和银行、朝日银行和东海银行合并,合并后的总资产也将超过100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第三大银行。有关资料显示, 到目前为止,按总资产排名的世界10家最大银行无一不是并购银行。排名第一的是于去年8月宣布合并的由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 富士银行所组成的金融集团,其资产高达13180亿美元;即便是排名第10 位的汇丰银行控股公司,其资产也高达5600亿美元,这是以往任何银行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按资产排名的世界最大10家银行 单位:亿美元

合并银行

资产规模

宣布合并

日本兴业、第一劝业、富士银行

13180 1999/08

德意志、德累斯顿银行

12280 2000/03

日本东海、朝日、三和银行

10300 2000/03

日本住友、樱花银行 9250 1999/10

巴黎国民银行、法国荷兰银行 7210 -

瑞士联合银行、瑞士银行公司 7180 1997/12

美国花旗银行、旅行者集团

6990 1998/04

日本东京、三菱银行 6520 1995/03

美国美洲、国民银行 6460 1998/04

英国汇丰、美国共和、欧洲SRH银行控股公司5600 1999/05

资料来源:《新闻报》、《国际金融报》和《金融时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形势变幻莫测,全球资金规模巨大,主要货币间的汇率变动频繁,而金融创新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金融市场的风险程度愈来愈高。为改善交易条件增强竞争能力,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兼并风潮,银行之间强强联合,使得资本进一步集中,竞争更趋激烈。早在 20世纪末, 美国金融业的兼并就已成风,1991年仅7、8月份就有6家银行合并。 美国化学银行与汉诺威利商业银行合并,总资产达1370 亿美元, 成为仅次于花旗银行的第二大银行;1995年与1996年,美国的金融并购案分别为609宗和554宗, 1997年头8个月并购支出即达545亿美元,而1998年4月份的三起银行并购案则惊动了全球,其中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案交易总额约达830 亿美元。由于一系列的并购,美国银行的数目已从1984年的14500 家减至1997年的9215家,而目前只剩下了8000多家。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不断发生银行的购并整合事件,如1992年香港汇丰银行兼并英国米特兰银行,1995年3月东京三菱银行合并、以及1997年12 月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合并案都曾轰动一时,并全部跃入世界十大银行之列。一系列的银行并购活动使西方国家的银行数目急剧减少。与此相适应,全球企业购并金额也屡创新高。据美国证券资料公司统计,1999年全球企业兼并总额达3.4万亿美元,比1998年的2.49万亿美元激增36.5%, 并超过了1990年至1995年全球兼并交易总额。

全球金融业之所以会掀起如此规模的兼并热潮,并呈现出跨国兼并的特征,从根本上看,是因为银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强大的国际金融自由化力量的推动下,在大规模的放松管制、迅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以及技术进步下,银行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这压力既来自于银行之间,又来自于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或许大规模的兼并与合并才是惟一的选择,通过业务结构的调整迅速扩大资本及资产规模,并进一步调整经营与发展战略,或巩固原有的传统业务、或向非银行金融业务渗透、或开拓新市场。总之,银行自身的内在扩张冲动,推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合并浪潮。具体说,促成如此规模的兼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效益。当今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银行经营方式有着结构性的转变。一方面银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逐渐被高效、高精度及可节省长期成本的技术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所取代。如今银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与收益已完全由市场决定,银行为确保利润有一定的增长,不得不从削减成本开始,让科技加速替代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电脑系统及其它电子设备是算固定成本的,即两家银行合并后只需且一套电脑系统就足够,藉此减少重叠的技术人员,更可大大降低研究开发费用。因此银行业合并除可在维持双方利润下裁汰重叠的业务及人员,电脑及网络系统的合一及统一的科研费用大大提高了合并的规模经济效益。据3月17日《环球时报》报道:德意志和德累斯顿银行合并后, 两家银行每年可节省60亿元马克开支,并能创造200亿欧元的税前利润。 但前提是从明年起要关闭800家营业处,至2003年至少裁减16000 名员, 其中14000名为国内员工。(注:这一兼并案因两家银行意见相左而暂行。)

2.融资变化。随着全球金融深化的加速,资本市场日益发达,大型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在成本及流动性方面均优于银行信贷,银行的优良客户减少,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及降低了银行的贷款质量,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将自己的储蓄交托基金经理投放在资本市场,其收益亦有可能高于银行存款,这样银行业迫切需要在信贷领域之外寻求生存空间,这就得向利润丰厚的投资银行业进军。而今天的投资银行业也早已不满足于充当代理、包销这一类传统角色,也倾向于通过系统化服务来争夺客户。如1998年4 月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集团可以利用花旗银行属下的750 家海外分行出售旅行者集团的保险和证券商品;同时,通过旅行者集团的10300名证券商、80000兼职保险人及100000个保险网点来推销花旗银行的产品,建立起了名符其实的金融超级市场。

3.金融创新。为了争取客户,抢占市场,各家银行都在竭力推出自己的金融新产品,由于新产品开发费用高、周期长,而且在不明底细的情况下,其它银行也不敢贸然进入。为解决这一问题,商业银行就得在业务运作上进行协调,以发挥整体优势,即所谓“交叉销售”。典型的如日本的东京与三菱银行合并,由于三菱银行擅长于日本本土和零售业务,而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国际业务和批发业务发达,因此,两强合并后相得益彰,可以在国内外开展更全面的银行服务。

4.监管松绑。1994年9月通过的《1994 年里格尼尔银行跨州经营及设立分行效率法》以及金融监管当局的默许,是形成美国银行业并购浪潮的直接原因。1999年11月,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则取消了30年代大萧条时期实行的限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跨界经营的限制,从根本上为银行并购扫清了障碍。金融自由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随着WTO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 各国都对银行兼并持以宽容态度,以加强本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迎接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挑战。

国内商业银行并购的实践及特点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国内金融机构前几年高速发展过程中累积起来的风险开始显现出来。东南亚金融危机后,这种风险更为明显化。为了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人民银行开始探索金融机构的并购和重组,并有意识地在政策上对收购方予以支持和倾斜。正是在此背景下,拉开了国内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帷幕。

1.广发银行收购中银信托。在人民银行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1996年底,广东发展银行以承担2亿多元的亏损为代价收购中银信托, 承接其近50亿元的资产负债和机构网点;为增强广东发展银行的消化能力,中国人民银行特别批给广东发展银行新设5个分行指标。 尽管事实上的亏损远远不止2亿多元,但通过这次收购, 广发银行实现了由原先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向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跨跃。可以认为,这是我国第一起比较符合国外并购概念的商业银行兼并案例。

2.开发银行合并投资银行。1998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合并中国投资银行,并指出该项合并旨在结合两行的优势,与一般因管理不善或破产的金融机构遭接管或并购的情形不同。合并后,国家开发银行承接中国投资银行债权人的权益及债务,中国投资银行以原名称照常经营,但以国家开发银行子公司的身份营运,并拟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市场业务执照,以取得执行投资银行业务的资格。

显然,国家开发银行合并中国投资银行的目的很明确:一是通过合并投资银行,全面跻身商业银行业务;二是通过子公司的形式,逐步介入投资银行业务,以最终形成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于一身的全能型混业经营模式的银行集团。尽管开发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合并过程是成功的,但开发银行的合并最终目的没有达到。因与《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相悖,中国人民银行明确其必须分业经营,不得从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最后,国家开发银行以几百亿元的合并代价留下投资银行29家分行作为自己的分行后,不得不将分行以下机构全部转让。

3.光大银行收购投资银行。为贯彻分业经营原则,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直接协调下,国家开发银行向国内各商业银行发出转让投资银行要约,为此,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出了收购方案。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达成共识,决定整体转让—接收原中国投资银行债权债务和29家分(支)行下属的137个同城营业网点。

光大银行收购投资银行的目的,主要在于其对分支网点的迫切需求。在收购投资银行29个城市分支网点中,光大银行在其中的16个城市有分支机构。投资银行137个同城营业网点的加入, 将使光大银行的网络迅速扩大,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并能立即投入运营,这对光大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有力的推动。

作为代价,光大银行承担了投资银行700亿元左右的资产, 其中的不良资产颇巨,主要是投资银行经办世界银行对国内中小企业的转贷款。尽管光大银行与财政部商定将这部分贷款全部列入表外科目,并由光大银行协助财政部对世行债务进行催收。但经过处理后的不良贷款率也只降到30%以下。因此,光大收购投行的价格不菲,估计在一、二百亿元之间。但从人民银行调整对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政策,即由过去的指标管理改为按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角度看,光大银行的此次收购无疑是值得探讨的。

国内外银行并购的比较分析

从上述并购情况看,国内银行并购的目的主要有两:一是通过并购途径,加快分支机构的设置和发展,以在经营的空间上实现突破;二是运用并购手段规避分业管理,以在业务领域上有所创新。因此,国内银行的并购既有与国外银行并购相同的一面,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面。

就横向并购而言,国外银行主要是为了取得规模效益,即通过合并网点、精简人员、共享电脑系统等途径,取得财务上的协同效应,以达到增收节支,实现利润最大化目的;而国内银行的并购主要是为了求得外延上的进一步发展,即多拿几个新设分支行的指标、多得一些分支机构网点,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扩大银行规模的目的。显然,无论是国内银行业还是银行并购都还处在竞争的初级阶段。

就混合并购看,这方面国内与国外距离不大,即主要是为了取得经营上的协同效应,通过并购,商业银行可以涉足投资银行业务,利用自身网点代理客户买卖证券等,也可以利用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各级组织系统网络售卖保单等。换言之,就是对同一客户群交叉出售不同的金融商品,从而进一步聚集不同的客户群的目的。

无论是横向收购还是混合兼并,国内与国外银行的并购环境、手段等差别还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银行作为垄断行业,国家对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银行机构数量有限;尽管改革以来国家大力发展银行,鼓励机构多元化,但竞争并不充分,银行并购的选择余地很小,只能以政府安排为主。二是目前需要并购或重组的金融机构中,相当多的是由地方政府独资或控股的;在这些金融机构的合并重组中,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必然参与其中,从而使银行并购富有行政色彩。三是上述原因使得国内的银行并购缺乏市场支撑和基础,且现有的金融业会计准则既不适应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也未能体现谨慎会计原则,特别是在银行并购重组中,对有效资产的评估和计算没有统一标准。四是国内资本市场不很发达,特别是金融银行类的上市公司更是寥若晨星,并购缺乏强力有效的手段和资金支持。

毋庸讳言,目前国内银行并购还缺乏相应的环境和市场支撑。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金融银行业将面临二年、 五年后的外资银行挑战,以及全球银行并购浪潮的冲击,国内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压力将日趋增大。可以预见,银行并购将成为国内新一轮金融改革的重点和热点。

标签:;  ;  ;  ;  ;  ;  ;  

中外银行并购的现状、原因及比较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