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策略的结构分析_学习策略论文

学习策略的结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策略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学习效率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国外自1956年布鲁纳首次提出“认知策略”以来,就开展了对学习策略的积极研究,学习策略,由于同元认知紧密联系,使得学习者不仅能意识到影响学习情境的各种因素间的关系,而且能根据学习情境的各因素及其关系选择、调整学习方法以及调控整个学习活动。学习策略内化为个体的心理成份后变成个体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所以。理解与掌握学习策略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学习策略内涵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学习策略的结构,勾划学习策略的结构模型,以便从整体上了解与把握学习策略,为学习策略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一、学习策略的内涵

对学习策略的定义与理解尚无公认的看法。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学习策略的定义有三种:第一,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规则系统,如杜菲(Duffy)等人的观点;第二,把学习策略当作是学习的过程或步骤,如尼斯比特(Nisbet)和舒克史密斯(Shucksmith)、凯尔(Kailt)、比森(Bisan)、丹塞路(Dansereau)等人的观点;第三,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活动,如梅耶(Mayer)等人的观点①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表达学习策略,从一定成度上揭示了学习策略的性质。

策略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或斗争方式,指一种计谋策略”②。《人物·接识》中说:“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③英文中,策略与战略同义,均用Strategy表达,意指设计或运用达到某一目标的计划的技巧。

借鉴国外学者对学习策略定义的看法及对策略本身的认识,笔者对学习策略作如下定义: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乃至调空整个学习活动的内部学习方式或技巧。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点去理解:第一,学习策略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涉及一系列具体的学习技能;第二,学习策略不同于一般水平上的学习方法。将学习方法的选择置于广泛的学习情境中考察,分析影响学习情境及学习方法选用的各种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关系。从而在自己“知识库”中的学习方法系统中的选择出最为合适的学习方法,将学习方法提高到一般策略性学习的新水平;第三,学习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执行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学习的调控过程(特别是元认知的活动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执行过程;第四,学习策略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是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运用,不仅包括形成知识体系、思维技能的认知操作,而且还包括调控学习行为的认知气氛。

二、探讨学习策略结构的意义

列维·斯特芬斯曾说“结构是社会与文化现象的本质,是稳定的、决定社会生活与文化现象的模式”。④布鲁纳也曾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皆可以用更为经济、更富有活力的简约化方式来表达”。⑤结构问题,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十分重视。

探讨学习策略的结构具有如下的意义:第一,便于理解学习策略这一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把握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而便于从整体上掌握学习策略;第二,探讨学习策略的结构,将学习策略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组织化”,扩大学习与记忆的组块,提高学习与记忆的效果;第三,便于主体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增强实践运用的能力;第四,掌握学习策略的整体框架,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我们掌握知识,不仅要掌握知识各部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结构和系统。这一点,结构主义教学论早已证实。

三、学习策略的结构模型

结构主义者把结构看作是“现象中各部分或元素之间的关系的组合,部分或要素只能在由这种关系的组合而构成的整体中获得它的意义”。⑥可见,探讨学习策略的结构,应首先分析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

尼斯比特和舒克史密斯认为学习策略由以下几要素构成:提问、计划、调控、审核、矫正、自检。⑦丹塞路认为构成学习策略的要素有:情绪、理解、回忆、检查、阐述、复习。⑧他们是从狭义的学习过程的角度去考察学习策略的构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国内学者史耀芳认为:探讨学习策略的构成应将教学指导、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操作活动四个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将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分析成注意集中、学习组织、联想策略、情绪推理、反省思维、动机和情绪、计划和监控。⑨我认为这一分析的不足之处是将学习策略与学习过程、学习活动相混淆了。

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本文以学习策略的运行机制为逻辑起点,根据简约化原则,运用“模型化”方法将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分成:在元认知作用下的操作性方式及操作性控制方式。这两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依存并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

(一)操作性方式

指主体从事认知活动时所用的操作程序,通常可视为操作方法、认知技能或认知技术。它相当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语言,涉及到“以什么方式”去认知的问题。

操作性方式是学习策略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它是学习知识的最直接的手段。操作性方式作用于认知过程的各个阶段,其实质在于进行各种认知加工。

操作性的方式较多,有外显的(如作笔记)、有内稳的(如如何进行想象);有单项的(如网络示意图法)、也有系统性的(如丹塞路的MURDER法)。根据操作过程的特点,可以将操作性方式归为两类:一类是指向记忆的操作性方式,这类方式强调对学习材料的储存和提取,如划线法、概述法、记忆术等;另一类是指向理解的操作性方式,这类方式强调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如提问法、笔记法、课文分析法等。

(二)操作性控制方式

操作性控制方式是学习策略的重要构成要素。其作用主要在于:确定认知目标,依据认知目标对认知的操作性活动进行监督、调节和控制以免认知目标发生偏离,相当于自动控制中的反馈装置。

学习过程中,操纵性控制方式包括二层含义:一是对认知信息的调节控制,二是对选用的操作性方式的调节控制。前者反映了已有的知识与学习新情境的关系,后者反映了个性、材料、时间、目标等因素与操作性方式的关系。⑩可见,学习策略中的操作性控制方式揭示了学习的各种因素与学习方法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操作性方式的运用效果。

操作性控制方式属于一种内稳性的认知操作。它之所以能对学习的操作性方式实施监控,是因为主体具有实施监控的机制。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在这种监控机制中,元认知是最主要的动力系统,此外,还可能存在非意识性控制机制。

1、对“元认知”的认识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弗拉维尔(J·Flavell)1970年提出来的,又称“反省认知”、“反审认知”(11),即关于“认知的认知”、“知道如何知道”,其实质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12)

元认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的知识。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可归为个人因素、任务和目标因素、策略因素三个主要的因素,故元认知知识也就包含对个人因素的认识、对任务和目标因素的认识、对策略因素的认识。第二,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既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体验在过程上可长可短,内容上可简可繁。第三,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根据学习材料的特点、课题的要求、个人的特点计划学习过程,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评价第一操作的有效性并相应地对操作性方式进行调整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所以,元认知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是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

元认知在个体的学习、记忆、理解、注意、交往、问题解决、社会认知等活动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学习活动期间,激活、维持注意及情绪状态;第二,使学习者意识和体验到可供提取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与学习变量间的关系,并根据对这种关系的分析选择出合适的学习策略;第三,在具体学习活动期间,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改学习行为;第四,学习结束后,总结性地评价学习效果,包括对学习方法使用效果的评价。总之,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起着整体控制和协调的作用,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其它认知方面的发展。

2、非意识性控制机制

除元认知外,还可能存在两种非意识性操作控制机制。一是在元认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认知后控制机制”,它是经过多次练习,掌握了认知活动规律后由意识性控制转化而成的,较少或不需要意识性控制的自动化控制。二是一种较低级的,得自于遗传的非意识性控制机制,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个体产生自我意识之前(3岁前)对个体低级认知活动施以控制(13)当然,目前,这两种非意识性控制机制还处于实验验证之中。

(三)操作性方式与操作性控制方式的相互作用

学习策略由操作性方式和操作性控制方式两部分构成,并形成一种具有上、下位关系的结构图式:

学习策略的结构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操作性控制方式对操作性方式的作用并非单向而是双向的,即操纵性方式对于操作性控制方式具有反馈作用。首先,操作性方式是操作性控制方式的作用对象。如果离开了操作性方式,操作性控制方式则会变成没有内容、在真空中运行的东西。其次,只有操作性控制方式的作用下,操作性方式才能有效运用,发挥功效。再次,操作性方式运用过程中的信息又反馈给操作性控制机制,这种控制机制便及时修正、调整操作的方式与进程。

现代教学论重视知识的理解,强调知识理解过程的教学,并通过掌握知识结构来达到理解的目的。布鲁纳曾说“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习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14)。他还说“关于人类的记忆……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结构得好的框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15)目前,学习策略的教学已成为教学论、认知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措施。对学习策略结构的分析,便于掌握学习策略的知识框架,为学习策略的学与教提供理论依据。

注释:

①⑦⑨史耀芳:《浅论学习策略》,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3期。

②③《辞海》(下),第49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④⑥李臣之:《结构主义、结构课程与课程结构》,载《外国教育研究》1993年第6期。

⑤(14)(美)布鲁纳著,邵瑞珍、王承绪译:《教育过程》,第27页、第31页,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⑧Jr.H.F.D’NeiL&E.D.Spielberger(ED);Cogni tiveand AffectiveLearning Strategies.NewYork,Academic-Press,P3-40,1979.

⑩魏声汉:《学习策略初探》,载《教育研究》1992年7期。

(11)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第103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12)董奇:《论元认知》,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

(13)李红(西南师大教育系)硕士论文:《智力的认知结构模型假说》(摘要)。

(15)李建刚:《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载《山东教育》1987年第3期。

标签:;  ;  ;  ;  

学习策略的结构分析_学习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