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时刻的反击看社会网络的博弈_社交网络论文

从微信朋友圈的逆袭透析社交网络的博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交论文,朋友圈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社交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形势来看,中国互联网市场拥有层出不穷的社交产品,QQ、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豆瓣、微信,可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一两年”。无论是微信还是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网,它们都以自己的关系链特征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产品价值。中国用户一般同时拥有多个社交产品,但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款产品上花费越多的时间,就意味着在另一个平台上时间投入的减少。因此,不同社交网络在抢夺用户量、稳固关系链、加强用户黏度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一、微信朋友圈VS新浪微博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通过查看QQ好友、手机通讯录等方式可以添加好友,支持跨运营商、跨系统平台发送文字、图片和语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2013年1月,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同年8月微信海外版(WeChat)注册用户突破1亿,“比短信方便,比电话省钱”的微信或将改变未来主流的通信方式。除此之外,微信还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游戏等功能。但无论微信的版本如何更新,微信只有“微信、通讯录、发现、我”四个导航栏,简单而便于操作。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伴随着微信的崛起,朋友圈而悄然侵蚀着其它社交网的用户活跃度,它的功能虽与其它社交工具如微博、人人网等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看看朋友们最近做了些什么”。新浪微博的广告语虽然是“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用一句话随意记录生活,用手机随时随地发微博”,但微博更倾向于媒体属性,是一种弱化的单向关系链。微博最初的推广依靠的是明星、公知这些“大V”来累积名人效应,普通用户发布的微博通常得不到评论或转发,关注某位用户只意味着你能看到他发布的信息,并不意味着他也能成为你的粉丝,你们之间的关系仅是一种单向关系。微博在普通用户看来更类似于一个订阅新闻的工具,所谓“看看这个世界最近发生了什么”,它的产品设计需要用户不断地“刷刷刷”。微信好友是基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的再一轮筛选,相当于关系圈的再整理,从而微信里的绝大部分关系是真实的,添加好友又必须征得对方的同意,所以与微博相比,朋友圈的关系是双向的强关系链,可谓是“看看朋友们最近做了些什么”。

      

      2.“隐私权的充分尊重”。微信是一个私密性很强的分享圈,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管理私生活的公开程度。QQ好友已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里面可能充斥着亲朋好友、上级下属、老师同学以及一面之缘的人,用户发布的生活状态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想让不相关的人看见,比如上司、长辈等等。微信将通信和社交分开,通过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的再筛选,将无关的人做了初级过滤,黑名单功能可以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对方屏蔽,同时我们可以对朋友圈权限进行再设置,从而使朋友圈成为最亲密人之间的更小范围的圈子。另外,用户的好友不会看到他们共同圈子之外的人对用户的评论,这有别于人人网、QQ空间、微博。

      3.“内容简单而纯粹”。朋友圈如果有新消息,导航栏的朋友按钮会有红点作为提示,数字代表回复的数量,“赞或评论”的功能简单而容易,从而使朋友圈的信息回复率要比微博、人人高。与人人网现在充斥着各种新闻、八卦、星座、广告等分享不同,朋友圈一般只有朋友日常生活的照片和状态,内容简单而纯粹。

      面对朋友圈的崛起,新浪微博并没有坐以待毙。2013年5月之后,新浪微博手机客户端的用户只需要轻松点击“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就能够实现朋友圈以链接的形式同步更新新浪微博的内容。新浪微博与微信的无缝链接,到底是谁吃了谁的“豆腐”,目前还没有定论。总体来说,微博还是基于内容、依靠媒体传播的弱关系链,微信是以好友关系建立起的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关系链,微博与微信在内容上并没有重叠之处,我们既需要了解世界也需要沟通朋友,如同某媒体的评论:“与微博和微信同时代,也是某种幸运”。

      二、人人网的尝试

      人人网自称“中国领先的实名制SNS社交网络”,而社交图谱是SNS的核心,这与朋友圈“强关系链”的定位具有一致性。人人网董事长陈一舟也曾提到“微信对于人人来说是一个更凶猛的对手,过了微信这一关,人人的前途将一片光明。”人人网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尽管大胆实行了若干措施,但始终没有跳出困境。

      

      首先,“四不像”的定位现状。人人网由最初的校内网更名而来,校内网的定位是大学生实名制社交网络,用户目标锁定为高校大学生,更名后的人人网定位为中国最大的实名制社交网络,用户目标为所有社会上的人,从而跨出校园这个局限的空间,这似乎是校内网获得长远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然而,校内网的这次转型并没有成功。更名后的人人网并没有实现名人入驻微博一样的效果,一些明星的公共主页更多是由粉丝建立的;对于上班族来说,人人网与开心网相比,更适合在校大学生而不是白领群体;对在校大学生来说,不再专注学生领域的人人网也失去了吸引力;对于大学毕业走上社会的人来说,人人网只是一个专注校园的社交网站。从而大量用户转战于其它社交网络。据Alexa相关数据显示,近一年来人人网用户平均到访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到8月跌至最低,经过9月份短暂的小高潮后,在10月份又跌至谷底。

      其次,内容杂乱,同质化现象严重。社交网络主要关注的是与好友的互动以及获得有用的新信息,然而人人网充斥着太多的“生活常识化妆技”、“十二星座小秘密”、“论文大全雅思题”等人人网“八大俗”内容,好友们之间的新鲜事被淹没在几年来不断重复出现的分享中,翻来覆去的同质化内容使用户很快失去了新鲜感和兴趣。

      最后,多次尝试突围,从未超越。人人网一直大力发展与社交网络息息相关的社交游戏来增强用户黏性,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早期的“开心农场”。2012年12月,能用萌语即时回答各种提问的“小黄鸡”在人人网开设公共主页,迅速火起来,仅用了11天,就拥有了140万粉丝,并以每小时增加1万粉丝的神速在聚集人气,“神回复”引发广大网友调戏“小黄鸡”的热潮,但“小黄鸡热潮”也只是昙花一现。另外,网页游戏在时间碎片化时代很难成为白领和大学生群体长时间停留的主流娱乐模式,移动手机客户端小游戏越来越得到用户的青睐,如微信游戏平台推出的“飞机大战”、“天天爱消除”等小游戏。

      人人网除了大力发展社交游戏之外,千橡集团还借团购兴起之势,推出了糯米网,一方面希望借人人网本身拥有的用户资源为糯米网带来客源,另一方面也希望糯米网可以为人人网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然而,据相关数据显示,糯米网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特别是伴随着团购市场“千团大战”壮观景象的一去不复回以及团购“倒闭潮”的到来,糯米网成为人人网颇大的负资项目,最后不得不“出嫁”百度。人人网在2011年收购视频网站56网,希望依靠社交资源做强调用户原创与分享的UGC平台,同时发展微电影和自制节目,试图在视频行业赢得一席之地。人人网还加入到了移动客户端市场的争夺中,在类似于微信的语音聊天软件人人“私信”失败后,又推出了主打语音和照片社交的“啵啵”、“美美”移动应用软件,希望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角逐中增加有力的砝码,但从目前形势来看,“啵啵”和“美美”还很难与微信抗衡。

      人人网东突西击,涉足社交游戏、团购、视频网站、移动应用软件等各个领域,然而并没有冲出困境,也许在于人人网庞大的目标领域下并没有细分市场,没有进行差异化经营,没有明确的用户群体和定位目标。人人网是否能在黑夜中寻得黎明的曙光,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三、小众社交网络豆瓣网的发展瓶颈

      中国互联网市场还存在一些不温不火的社交网络,如豆瓣网。豆瓣网一直被称为文艺范儿的社交网站,坚持小众化市场,核心用户群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在豆瓣上,用户可以自由发表有关书籍、电影、音乐的评论,对吃、穿、住、用、行等进行热烈的讨论,用户往往成为互联网上流行风尚的发起者和推动者。豆瓣网与其它社交网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集“人”和“物”于一体,表面上看是一个书评、影评、乐评的网站,但以相同兴趣为媒介,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搬到了网络。目前,豆瓣网形成了互动营销、电子书出售、豆瓣电影在线选座购票、同城票务等盈利方式。小众化的市场经营为豆瓣网锁定了明确精准的客户群体,保持了一贯的清新文艺风格,豆瓣网可称得上国内互联网成千上万只“兔子”中,一只安静独行的“乌龟”。但是在中国互联网群雄逐鹿的白热化阶段,缓慢的用户增长量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豆瓣网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情况下,豆瓣网面对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人人网推出的电影频道就主打电影海报、内容、演员简介以及影评,与豆瓣网的功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因人人网注册的用户数量要远远超出豆瓣网,从而为豆瓣网的发展带来不少压力。当书评、影评、乐评不再是豆瓣网的专利,该如何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并生存下去,是豆瓣网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形势来看,新浪微博正急于治理其信息的过载和泛滥问题,试图把弱关系链发展成强关系链,而微信则呈现出增强其媒体性和信息传播效率的趋势。另外,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如火如荼,可谓是一艘火速起航的“飞船”,能否取得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微信朋友圈凭借微信这个“杀手级应用软件”已分得“第一勺羹”,人人网也试图跻身社交通讯服务,尽管“啵啵”、“美美”反响平平。除了社交通讯工具,视频、游戏、电子书、音乐等都是社交网络在移动互联网上大有可为的领域,但无论如何做,“广撒网”而未必“捞大鱼”,只有精确定位,培养在某个领域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才可以在社交网络博弈中笑傲一方。

标签:;  ;  ;  ;  ;  ;  ;  ;  

从微信时刻的反击看社会网络的博弈_社交网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