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结构意义与词汇标记的关系--肯定范畴与不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_疑问代词论文

论汉语结构意义与词汇标记的关系--肯定范畴与不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_疑问代词论文

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结构论文,句法论文,范畴论文,标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语序在汉语语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别的语言相比,就是其它语言依赖语音(词汇)形式标记的语法范畴,汉语则常常是用语序来表达。比如语法中“有定”和“无定”的区别,英语主要是用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表示,汉语则常常利用语序的手段来实现。具体地说,谓语动词之前的光杆名词表有定,之后的表无定。例如:

(1)a.人来了。b.来人了。

(2)a.书我已经看完了。b.我已经看完书了。上述两例中的a组中的“人”和“书”都是定指的, 为说话双方所共知的对象;然而b组的相应名词是虚指,可以是任何一个。

基于上述现象,很多学者都认为汉语有一种很强的倾向性,主语所指的事物是有定的,宾语所指的事物是无定的(朱德熙1982:96;赵元任1968:46-7;李临定1985等)。说是一种倾向性, 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严格的规律。李临定(1985)就指出由不定名词充当主语和有定名词充当宾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他举了以下例子:

(3)一位医生向我介绍。(王蒙小说)

(4)我看过这本书。值得注意的是,例3的无定主语有数量短语“一位”,例4的有定宾语则有指示代词“这”。此外,范继淹(1985)对现代汉语的无定名词作主语的句子做了系统调查,黄南松(1990)也指出了一些有定宾语的用例。看来实际情况远比人们所想象的复杂。范继淹在文章的结尾是这样总结的:

“本文只是列举事实,提出问题。面临大量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统率这些现象的内在规律是什么,还需要大家共同来探索。”我们认为,这种错综复杂的现象是词汇形式与语法意义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的分析将表明,如果把词汇标记和句法结构赋义分清楚了,所谓的例外实际上也遵循着严格的规律。同样一个语法范畴可以用不同的手段来表示。本文将把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的意义分开,探讨两种手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确立汉语的一种严格的句法规律。同时,有定和无定的问题还牵涉到汉语中一系列重要的语法范畴,诸如主语、话题、宾语等。本文也将讨论有关的问题,诸如为什么名量词重叠式和疑问代词表示遍指时必须出现于谓语动词之前。

“有定性”语法范畴是语言类型研究最为关注的一个课题,因为它是决定句法结构的最为关键因素之一。Croft(1992:143-144)认为,从人类语言的共性的角度看,“有定性”与“格”、“体标记”和“有生命”(animacy)等四种要素, 对一种语言的句法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徐通锵(1997:480)指出,“有定性范畴是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基础”。本文将从有定性在汉语语法中的表现出发,探讨汉语的语法特点。

2.严格的结构规律

2.1 谓语中心动词前后的光杆名词

根据许多学者的观察(朱德熙1982:96;赵元任1968:46-7;徐通锵1997:480)和我们对现代汉语大量语料的调查,现代汉语拥有一个严格的句法规律:

对于没有任何修饰语的光杆名词,以谓语中心动词为参照点,动词之前的被赋予有定的特征,之后的被赋予无定的特征。以下行文中该规律将被称为“句法结构赋义规律”。所谓有定是指,名词表示的是可以从语境明确加以确定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实体。

光杆名词,通常为动词的受事,进入句子结构后必然遵循这一规律。例如:

(5)水开了:发水了(注:该组例子引自赵元任(1968:45)。)。

火着了:着火了。

我要请客:客来了。

哪儿有书:书在哪儿。

(6)乙:还得填表。

甲:填表也没用。今天没房了。

乙:得,折腾了半天,表白填了。(马季《多层饭店》)

(7)乙:哦,人你就不管了。

甲:那人事科长怎么说呢?(姜昆《电梯奇遇》)例(5)中各例的有定和无定对比非常明确,动词前的表有定, 动词后的则为无定。例(6)中前两句的“表”位于动词之后,都是无定的; 最后一句的“表”是位于动词之前,指顾客乙已经填的那张表,即为有定的。例(7)的用法相似,句首的“人”是指困在电梯里的那一个。 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这种光杆名词的句法位置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换,否则就会改变句子的意义。

光杆名词的有定和无定的表达是以中心谓语动词为参照点,这之前表有定,这之后表无定。这与普遍认为的,主语倾向于表有定,宾语则倾向于表无定的论断,并不完全一样。就谓语动词之前的句法位置而言,动前的光杆名词可以占据各种位置,比如句首的话题,句子的主语,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小主语位置,甚至部分介词短语所引进的宾语(注:这种介词短语只限于引入受事的“把”。)。这些位置的名词都具有表有定的功能。作主语的用例已见于例(5)、(6),作话题的是例(7)。下面再看一些其它两类情况的用例。

(一)小主语(二)介词宾语

(8)我书已经看完了。

(11)她已经把作业做完了。

(9)她衣服已经买到了。 (12)她又把衣服卖掉了。

(10)我们饭已经准备好了。 (13)我们已经把饭做好了。注意这里的光杆名词只限于动词的受事,它们的无标记句法位置是动词之后(石毓智2000;沈家煊1999:237),所以当它们用于动词之前时,就产生一种有标记的结构,用以表示有定这种特定的语法意义。据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把”后的光杆名词是有定的(注:吕叔湘(1984:49-50)指出,“把”后面的名词所指事物是有定的、已知的,或见于上文,或可以意会。),因为它引进的常常是谓语动词的受事。然而其它类型介词所引进的光杆名词则不一定是有定的,比如“我用计算机学习英文”,其中的计算机显然是无定的。介词的情况较复杂,后文还将讨论到。

一些特殊的情况值得注意。在表示对比的时候,语序有定和无定的表达不大容易看出。例如:

(14)妇女儿童你保护,那野生动物虎背熊腰的,你保护它干吗?(姜昆《虎口遐想》)

(15)别说干四化,八化我都干。(姜昆《虎口遐想》)例(14)中,表面上看来,“妇女儿童”是句首的光杆名词,并不是特定的某些人,有定的意义并不明确,但是实际上它仍有有定性。在说话者的比较域中只有两类特定的成员:“妇女儿童”和“野生动物”,相对于后者来说前者代表的是特定的一类事物。例(15)也可以作同样的理解,“八化”是相对于“四化”而言的,它在特定的语境中被赋予有定性。

2.2 结构赋义规律的作用层面

上述的句法结构赋义规律是篇章话语层面上的,在用作句子成分的从句(包孕句)里不起作用。也就是说,光杆名词在谓语动词前后的有定和无定对立,在从句中就会消失,或者干脆不能说。例如:

(16)a.*这是客人来的家庭。b.这是来客人的家庭。

(17)a.*这是书他看的桌子。b.这是他看书的桌子。

(18)a.*他是饭吃过的人。 b.他是吃过饭的人。上例的从句都是宾语的定语,从句中的受事光杆名词皆不能移于动词之前,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有定意义。这说明靠语序表示的语法范畴只限于独立句子层面。从句层面的有定和无定概念只能靠词汇的手段来实现,比如可以说“这是他看那本书的桌子”,例中“书”的有定性是靠指示代词“那”表示的。

2.3 词汇标记对结构意义的制约

上述所讨论的靠语序区别有定性的现象,是汉语的一种无标记结构(default structure)规律,只作用于光杆名词。 普通的光杆名词自身的语义特征是中性的,无所谓有定或者无定,因此不同的语序可以赋予其不同的语法意义。但是同样的语法范畴可以通过各种词汇形式来表示,这样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其中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分几种情况来讨论。

根据上述的结构规律,谓语动词之前名词成分被自动赋予一个[+有定]的特征,并且限制一些无定成分的出现。典型的数量短语自身的语义特征是无定的,不能在句子开头出现,但是加上一个专门的表无定的语法标记“有”就可以(注:本文的审阅者指出一种有趣的现象,“没有一个学生不交作业”,或者“没有一个学生来”都是合法的,而且是表示遍指的。这是表示遍指的形式之一,主要由否定标记“没有”和极小量词构成。可是,我们认为这里的“没”不是无定标记“有”的对应否定式。)。例如:

(19)a.* 一件事情我要跟你商量商量。

b.有一件事情我要跟你商量商量。

(20)a.* 两个人我想跟你打听一下。

b.有两个人我想跟你打听一下。

(21)a.* 几本书我找不到了。

b.有几本书我找不到了。

(22)a.* 一些同学我不认识。

b.有些同学我不认识。

需要区别两种不同的“无定性”表示方法,一是自身词义所固有的,一是作为具有外在语音形式的语法标记所标识的。在谓语动词之前,无定性为自身词义固有的词语受到很大限制,必须用一个表无定的语法标记“有”来表示。如上例所示。但是,数量短语可以自由地出现于宾语的位置,例如:

(23)a.我跟你商量一件事情。

b.我想跟你打听两个人。

c.我买了几本书。

d.我看到了一些同学。

相应地,谓语动词之后的名词也可以加上表有定的词语等使其有定化,最常见的是指示代词“这”或者“那”(注:本表的划分参照陈平(1987)。)。例如:

(24)a.我已经看完了那本书。

b.我已经修好了他的车。

c.我也买到了这种玩具。

d.我喜欢吃妈妈做的饭。

宾语的名词要表有定,必须借助于这些外在的词汇标记,否则就变成无定的了。动词之前的名词在语法上不要求这些词汇标记,可是为了强调或者意义明确起见,也可以加上这些有定词汇标记。例如:

(25)a.那本书我已经看完了。

b.他的车我已经修好了。

c.这种玩具我也买到了。

d.妈妈做的饭我喜欢吃。

词汇标记和句法结构赋义规律相互作用,产生下列语法规则:

(一)对于光杆名词,动词之前为有定,之后的为无定。

(二)动词之前的词语要表“无定”时,必须借助于词汇标记“有”等;

动词之后的词语要表“有定”时,必须借助于词汇标记“这”等。

(三)外在的词汇标记的作用优先于句法结构赋义规律。词汇标记和句法结构赋义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汉语语法的一些本质特征。普遍认为汉语的主语或者话题是“有定”的,其实这只是一种倾向性,它们也可以是无定的,只不过必须加上词汇标记“有”等加以标识。例(19b)-(22b)的句首“有”字短语都可以看作无定的话题。下面句子宜看作无定主语:

(26)a.有一位客人来了。

b.有人不知道这件事。

c.有些学生还没有交作业。

d.有很多学生已经离开了学校。这里的“有”已经虚化为一个语法标记,与其表“领有”的实义动词用法已经明显不同。它通常不能为“没有”否定,特别是话题位置的“有”,比如不能说“* 没有一件事我要跟你商量”等(注:在主语位置上,单纯的数量短语似乎也可以接受,比如“一位同学问我问题”,但是通常还是加“有”。在一些特殊的句型里,比如主宾语都是数量短语,单纯的数量短语则可出现于动词之前,比如“一锅饭吃八个人”。)。

2.4 词汇固有的有定性语义特征和它们的句法行为差异

根据词语自身是否具备有定性,可以把词语分为若干类别,见下表(注:谓语动词之后有定名词的表达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根据我们所总结的规律,谓语动词之后的名词,如果要表示有定时,必须借助于词汇标记。词汇标记的形式有两种:一是词义本身固有的有定含义,二是加指代词等语法标记。下列情况似乎是例外(引自黄南松1990)。

a.顾梓材下意识地频频点着头。

b.小伙子咧了咧嘴。

c.他不小心摔断了腿。

d.他上楼时扭伤了脚。这些例子的有定宾语都是光杆名词,显然都是有定的。它们在英语中的对应说法则需要加上回指主语的人称代词,比如例c 的英语翻译为:He accidentally broke his legs。可是汉语里加上代词反而听起来不自然或者赘余:“?他不小心摔断了他的腿”。这种光杆名词宾语的有定性来自于两个因素,一是主语和宾语之间具有天然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是只限于一些特殊的动词。比如“大夫点了点头”的“头”只能理解为有定的,因为“点”的只能是自己的头;然而“大夫检查了检查头”的“头”就不是有定的了,此时要表示有定,就必须加上限定词语,比如“大夫检查了检查那个病人的头”。可见,上面的例子中的光杆名词宾语的有定含义来自于其与主语的特殊语义关系和特殊动词的含义。这可以看作是语境所赋予的“有定”含义。还有一种类似语境赋义的情况是祈使句(黄南松 1990),其中的光杆名词宾语也可以理解为有定的,比如上课的时候老师说“打开书”,这里的“书”则可以看作是有定的。祈使句属于虚拟句的一种,它们有与普通陈述句不一样的句法特点。)。相应地,它们的句法行为也有明显的差异。

有定无定

人称代词+

-

指示代词+

-

专有名词+

+

光杆名词+

+

数量短语-

+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专有名词本身已有[+有定]的特征,不论在什么位置都是表示有定的,无须结构赋予。同时依据词汇标记优先于结构赋义的原则,它们可以自由地出现于动词前后。相对的,光杆名词具有双重的语义特征,随其句法位置而被赋予有定或者无定。数量短语自身只可以自由地用于动词之后,用于动词前时必须用词汇标记标识其有定或者无定性。例子已见于上,下面是数量短语的有定用例。

(27)a.那一本书我已经看完了。

b.那两个人我见过了。

c.这两个地方我还没有去过。

d.这一辆车我已经试过了。

2.5 谓语动词之前的无定名词表达

谓语动词之前无定名词的表达相当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有:(1)词汇固有的无定语义特征;(2)无定的语法标记;(3)汉语的有无标记句子语序; (四)谓语的复杂程度。从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根据上文的词汇标记和句法赋义三条规律,可以对现代汉语各种各样的无定名词主语句(范继淹 1985)给出简单一致的解释。

在解释之前,首先要明确几种现象。单纯的数量短语固有的语义特征是无定的,它们是一类词汇现象。“有”是一个稳固的表示无定的语法形式,它是从表领有或者存现的普通动词虚化而来的。汉语句子的无标记(最基本)的语序为:施事+动作+受事,对这种语序的任何变换都会产生一个有标记的句法结构,表示特定的语法意义(石毓智 2000)。下面分别来讨论谓语动词之前的无定名词的使用规律。

2.5.1 施事的无定名词

施事名词的无标记句法位置本来就是在谓语动词之前,它们要表示无定时,只需要固有意义为“无定”的数量短语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无定语法标记“有”(虽然大多数都可以添加“有”)。范继淹(1985)举的所有无定名词主语都包含一个数量词。如果把这些数量短语去掉的话,这个主语名词就会自动地被结构赋义,变成有定的。例如:

(28)a.一位阿姨拉来了一根长长的皮管子。(范继淹 1985)

b.阿姨拉来了一根长长的皮管子。

(29)a.三个素不相识的男青年闯进女学生的家。(范继淹 1985)

b.男青年闯进女学生的家。在去掉数量词之后,例(28)b的“阿姨”和例(29)b的“男青年”只能理解为特定语境中的有定对象。这些作无定主语的数量短语之前大都可以加上一个“有”字,比如也可以说“有一位阿姨拉来了一根长长的皮管子”。

根据范继淹(1985),数量短语构成的无定主语的谓语如果是不及物动词的话,谓语要用复杂形式,否则必须加无定语法标记“有”(注:沈家煊(1999:226-232)认为,上述现象跟“线性增量”原则有关。)。例如:

(30)a.*一个女青年笑了。(引自范继淹1985)

b.有一个女青年笑了。

c.一个女青年笑得直不起腰来。

d.有一个女青年笑得直不起腰来。

(31)a.*一个学生来了。

b.有一个学生来了。

c.一个学生来到了老师面前。

d.有一个学生来到了老师面前。

2.5.2 无定的受事主语

无定受事名词的无标记句法位置是谓语动词之后,如果它们移前作句子的话题或者主语的时候,有更严格的限制。例(19)-(22)显示,无定名词做话题时,其无定的语法特征不能单靠数量词语自身,必须加上无定的语法形式“有”。类似于无定施事主语的情况,如果谓语是一个复杂形式而且施事不出现时,一些受事主语的无定性可以单纯用数量词语表示,无需加“有”。例如:

(32)a.一幅漂亮的山水画画好了。(引自范继淹 1985)

b.*一幅漂亮的山水画画了。

c.*一幅漂亮的山水画他画好了。

d.他画好了一幅漂亮的山水画。这类谓语都是复杂的,多为动补短语,它与单纯的行为动词很不一样,具有描写事物的性质状况的作用,类似于形容词的功能。这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动补短语具有双重的语义特点,描写结果状态和强调动作行为。如在句中加上施事“他”的话,如例(32)c所示, 就凸现了“画好”的动作行为的一面,此时的谓前受事名词的无定性就不能单靠数量词语来表示,必须加“有”:“有一幅山水画他画好了”。而一般形容词对主语名词的有定、无定限制与普通的行为动词有所不同(见2.7)。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2.5.3 特殊的数量主语和宾语

汉语中有一种特别的句式,主、宾语都是由数量短语构成,而且可以自由地颠倒位置而意思基本不变。它们有一个特点,做主语的数量短语,不论是施事还是受事,都不能加无定标记“有”。例如:

(33)a.一锅饭吃八个人。 a’.*有一锅饭吃八个人。

b.八个人吃一锅饭。 b’.*有八个人吃一锅饭。这类句式的特别地方来自于它们的表达功能。表面上看来,它们有一个行为动词“吃”,其实跟一般的行为动作句子很不一样,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容量或者能力。也就是说,它们有点像形容词谓语句,所以它们主宾语的有定、无定表达是很不一样的。

2.6 谓词性宾语的句法行为

有定性的典型例证是客观物质世界的离散个体,即只有可分为离散单位的事物才可以被确指。那些表示抽象的性质、行为,虽然可以看作谓词宾语(朱德熙 1982:59),一般不能用于谓语中心动词之前。例如:

(34)a.我得麻烦你→*麻烦你我得。

b.我需要这根笔→ 这根笔我需要。

(35)a.她喜欢漂亮→*漂亮她喜欢。

b.她喜欢这种布→ 这种布她喜欢。

2.7 形容词词性谓语句的主语

只有高及物性的动词才可以通过语序来赋义,标志谓语动词前后名词有定和无定的语法范畴。这种现象的背后受汉语的另外一个句法规则制约。我们(石毓智 1998)确立出汉语无标记的语序为:

施事+动词+受事很显然,能用于这个无标记结构的动词只能是及物的。也只有该格式的相应变换式,即动词前后的名词与施事或者受事的表达有关时,才具有有定或者无定的结构赋义现象。那些低及物动词或者形容词一般没有这种功能。先看低及物性的动词用例。

(36)a.我是老师→*老师我是。

b.我们来任务了→*任务我们来了。特别是形容词,它们不能有受事宾语,性质的主体一般也不是施事。在句子层面上,所有的性质主体只能作主语,即只能在谓语之前出现。此时的光杆名词主语不能被赋予有定性,如果要表示有定性,必须借助于词汇标记的手段。例如:

(37)a.计算机很有用。 那台计算机功能很好。

b.书是无价之宝。 那本书很有意思。

c.毛笔字很难写。 他的毛笔字很漂亮。

d.电视机很必需。 这台电视机很贵。例(37)左栏的主语都是光杆名词,但是很明显,都不是有定性质。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多表示事物的类属(generic)。如果表示有定时, 只能利用词汇手段来表示,如例(37)右栏所示。

2.8 疑问代词的句法限制

前文谈到,数量短语固有无定的语义特征,因此它们用在动词前时,必须用词汇标记“这”、“那”等使其变成有定的。同样,疑问代词的固有特征也是无定的,但是它们之前不再允许加任何修饰性成分,因此也就无法通过词汇标记使其有定化,所以如果它们的无标记句法位置是在谓语动词之后(受事),就无法移到动词之前。例如:

(38)a.你碰见了谁?→*你谁碰见了? →*谁你碰见了?

b.你吃了什么?→*你什么吃了? →*什么你吃了?

c.他去了哪里?→*他哪里去了? →*哪里他去了?

d.做了什么? →*什么做了?如果把上述的疑问代词换成普通名词,就可以有各种句式变换。

3.几种常见的结构赋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有几种重要的语法形式,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具有有定的含义,然而构成这些形式的词语本身的固有含义并没有“有定”的语义特征,所以必须依靠结构赋义来获得所要求的有定含义。结果,这类形式只能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主要包括三类现象:(1 )名量词的重叠式表遍指;(2)疑问代词表遍指;(3)“光杆名词+们”短语。

3.1 名量词重叠表遍指

现代汉语语法里有几种严格的句法规律,都跟句法结构赋义规律密切相关。第一种情况是,部分名词和个体量词重叠表遍指时,不管是施事还是受事,必须出现于谓语动词之前。例如:

(39)a.我人人都通知到了→*我通知到了人人。

b.个个我都问过了→*我都问过了个个。

c.家家我都调查了→*我都调查了家家。

d.件件我都试过了→*我都试过了件件。

徐通锵(1997:473)指出,周遍性的事物都被认为是有定的,必得搁在动词前头。但是,如上文所指出的,有定性词语并不一定要放在谓语动词前边,受指代词修饰的有定名词也可以自由出现于宾语位置。我们认为,名量词重叠式的使用规律是有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它的周遍性表达,二是它的句法特点。周遍性可以看作是由两个义项组成的:“既定的范围”和“每一个成员”。“既定范围”就是这里有定性涵义的来源。

名量词重叠表遍指必须居动词前的现象是由几个方面的因素促成的。首先,重叠的只能是单音节的个体名量词,它们的基式自身固有一个“无定”或者中性的语义特征。根据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石毓智 1995),重叠的语法手段只能使基式定量化,而不能使其变成有定性。也就是说,名量词重叠以后只能表示“多个(每个)成员”,自身并不自然具有“有定性(既定范围)”的涵义。那么要表示周遍性,这个有定性涵义必须借助于其它手段来确立。然而词汇标记的手段是不可能的,因为名量词重叠式不能受任何修饰语限制,比如不能说“这人人”、“那家家”、“学校的人人”等。那么剩下来的只有语序赋义一种手段了。也就是说,名量词重叠是表遍指的,它的有定性意义只有通过谓语动词之前的基本特征——有定性加以标识。

根据以上分析,名量词重叠式限于谓语之前的句法规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1)遍指表达的有定性涵义;(2)名量词自身固有的无定性特征;(3 )名量词重叠式不能为其它有定词语所修饰;(4)汉语的句法结构赋义规律的作用, 动词之前的光杆名词表有定,之后表无定。

3.2 疑问代词的两个引申用法:遍指和虚指

疑问代词表疑问时可以自由出现于各种句法位置,然而它们的两个引申用法——遍指和虚指,都有严格的语序限制。表遍指的疑问代词只能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虚指的则只能出现在动词之后。这种语序上的限制都是结构赋义规律作用的结果。先来看疑问代词的引申用法。

(一)遍指

(40)a.谁她都敢批评。→*她都敢批评谁。

b.什么他都吃过。→*他都吃过什么。

c.她哪里都去过。→*她都去过哪里。

d.她什么书都看。→*她都看什么书。表遍指的受事疑问代词,可以自由地出现于主语前后而意义基本相同。可是这种用法的疑问代词不能位于动词之后。

(二)虚指

(41)a.我现在想吃点什么。

b.此时想是作什么去了(注:以下三句是引自吕叔湘(1985:162-163)。)。

c.恐怕太太有什么话吩咐。

d.一定就是龄官要什么,他去变弄去了。这些表虚指的疑问代词只能出现于动词之后,比如例(41a )不能说成“什么我现在想吃点”。也就是说,疑问代词虚指这种用法多限于受事(注:施事的“谁”表虚指时,需要加“有”:“好像有谁也知道这件事”。)。

上述现象是疑问代词自身的语义特征和结构赋义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疑问代词的意义可以分解为两个:询问和指代。首先看它们表遍指为什么只能在动词之前。根据对名量词重叠式的分析,“遍指”的表达具有“有定性”的特征,即指称一个既定的范围。那么疑问代词固有的意义并没有这个特征,所以需要通过其它手段来实现。跟名量词的重叠式一样,疑问代词不允许有任何修饰语,也就无法通过词汇标记使其有定化,因此它们表遍指的有定性特征不能通过词汇标记来实现。剩下的只有结构赋义一种选择了。动词之前的成分的无标记语义特征是“有定的”,所以表遍指的疑问代词必须出现动词之前,用以获取其表遍指的语义要求。

同理,可以解释为什么表虚指的疑问代词只能用于宾语位置的现象。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具有无定的语义特征,因为它们不能受其它词语修饰,所以该语义特征必须通过句法结构赋义来实现。汉语句子的谓语动词之后的无标记语义特征是无定的,因此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就只能出现于谓语动词之后。

以上的分析显示,结构赋义规律只有当词汇标记不起作用的时候,才会上升为一条严格的句法规律。表示有定和无定语法范畴时,对于普通名词可以有两种选择:结构赋义和词汇标记。然而对于表遍指的名量词重叠式、疑问代词和表虚指的疑问代词来说,它们只有结构赋义一种选择。结果就形成了上述的严格句法结构规律。

3.3 复数标记“们”的用法

“们”可以用于人称代词或者表人的名词之后表复数。“人称代词+们”短语可以自由用于动词前后,比如可以说“我们已经通知了他们”和“他们已经通知了我们”。可是光杆名词加上“们”后,则只能出现于动词之前。例如:

(42)a.人们都通知到了。 →*我已经通知到了人们。

b.老师们都接到了邀请。→*我们邀请了老师们。

c.同学们我都问过了。 →*我都问过了同学们。

d.孩子们我都安顿好了。→*我都安排好了孩子们。

名词加上修饰语以后,与“们”搭配时,则可以出现于动词之后。我们对从《红楼梦》到当代汉语的语料做了大规模的调查,出现于宾语位置之上的“名+们”短语,名词毫无例外都有其它修饰语。例如:

(43)a.只告诉大嫂和管事的人们。(《红楼梦》)

b.你去说给外头人们。(《红楼梦》)

c.左右看看自己的同僚们。(《一点正经没有》)

d.虎妞,一向不答理院中的人们。(《骆驼祥子》)

“们”字短语不光是表示多数,还包含有定性的语义特征。这个语义特征把它与其它语言(如英文)的单纯复数标记区别开来,也使得它具有独特的语法特征。“们”字短语的有定性,首先可以从上边的两组例子看出来。这也可以从反证法来证明,它们都不能用自身含义是“无定”的数量词修饰,也不能加上“无定”语法标记“有”。例如:

(44)a.*三个人们都知道这件事。

b.*有人们知道这件事。

c.*有老师们辅导学生。

跟表遍指名量词的重叠式和疑问代词不一样,们字短语的有定性语义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分以下三类情况。

(一)人称代词+们:人称代词自身固有有定性特征,因此该类短语通过词义已经实现们字短语的语义要求,根据词汇标记优先的原则,可以自由地出现于动词前后。

(二)光杆名词+们:因为光杆名词自身在有定无定表达上是中性的,们字短语的有定性必须通过句法赋义来实现,因此它们只能出现于谓语动词之前。

(三)修饰语+名词+们:们字短语中的名词还可以受各种词语的修饰,其有定性的语义要求还可以通过其修饰语(词汇标记)来实现。一旦用词汇标记来实现有定性,们字短语就可以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

3.4 谓语动词之前的句法位置

本节谈了三类受事性成分必须用于谓语动词之前的现象,可是它们用于动词之前的句法位置并不完全一样。朱德熙(1982:26)指出,名量词重叠式也不能用作谓语动词之前的介词宾语,比如不能说“* 我把人人都通知到了”、“*我把本本都看过了”。 但是“光杆名词+们”字短语和表遍指的疑问代词都可以作谓语动词之前的介词宾语。例如:

(45)a.我把老师们都请来了。

b.我把孩子们都安顿下了。

(46)a.他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兴趣。

b.他把谁都不放到眼里。

c.他把哪儿都翻了一遍。可见,谓语动词之前是结构赋予“有定性”意义的关键,被有定化的成分,可以作句首话题、主语、小主语、甚至介词宾语。至于哪些词语可以出现于全部这四个位置,哪些不能,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 结语

本文围绕着有定和无定概念的表达,探讨词汇标记和句法结构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汉语最重要的一个结构赋义规律为:

(一)N[,有定]+VP+N[,无定]即谓语动词之前的成分被自动赋予有定性特征,之后的为无定性特征。这种结构赋义对光杆名词具有强制性。

上述规律受词汇标记的作用。有定和无定的范畴又可以通过词汇标记来实现,而且是词汇标记优先于结构赋义规律。这样又形成了下述两条规律:

(二)谓语动词之前的名词因为它的结构意义是有定的,如果要表示无定时,必须借助于外在的词汇形式,常见的标记如“有”等。

(三)谓语动词之后的名词因为它的结构意义是无定的,如果要表示有定时,也必须借助于外在的词汇形式,常见的标记如“这”、“那”等。

根据上述规律可以解释汉语中的几个重要的句法现象。名量词重叠式和疑问代词表遍指时,含有一个有定性的语义特征,可是它们所要求的有定性不能被词汇标记,只有采用结构赋义,所以就形成了它们只能用于谓语动词之前的句法规律。们字短语的光杆名词因为自身的语义是中性的,其有定性的语义特征必须靠结构赋予,所以必须出现于谓语动词之前;然而们字短语的名词还可以被修饰,因此它的有定性还可以通过词汇标记来实现,此时则不一定需要结构赋义,结果具有有定性特征的词语可以自由出现于谓语动词前后。

本文的分析再次验证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重要性。这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些语言用词汇标记表达的语法意义,汉语用语序来表达;二是语序意义与词汇标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丰富多彩的句法规律。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应该把词汇标记和结构意义分离开来,在纯化的状态下研究语法(注:这里引用徐杰的一个类似看法:“常常听一些语法学者感叹:任何语法规则都有例外。如果采用上述办法(把词汇库与语法系统分离开),那些现象也许不是语法规则的例外,而是词汇库的一部分。它们压根儿就跟形式语法系统无关。”(摘自《语言哲学对话》,于根元等著,319页,语文出版社))。

标签:;  ;  ;  ;  ;  ;  

论汉语结构意义与词汇标记的关系--肯定范畴与不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_疑问代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