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工业走廊是加快海南城市化进程的重点地区_城市化水平论文

西部工业走廊是加快海南城市化进程的重点地区_城市化水平论文

加快海南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区域——西部工业走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走廊论文,进程论文,区域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海南城市化进程

海南城市化进程大体分成二个较为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1987年)。这一阶段,海南的城市化随着海南岛的开发进程,有二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是快速发展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隔绝,为了取得橡胶、矿石等战略性物资,以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中央开始投资海南,开发海南的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资源。大规模种植橡胶,开采石碌铁矿,使大批的解放大军就地转业,成为海南开发的主力军。海南的城镇人口由1950年的16.5万人增加到1961年的51.7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50年的7.3%,猛增到1961年的15.8%。另一个是80 年代初期到建省前的1987年,这一时期是恢复时期。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由于十年内乱的影响,海南的城市化进程,与人国一样,处于停滞和倒退的状态,至1977年,海南的城市化为10.4%,比1961年减少5.4 个百分点。1983年,中央11号文件批转《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批准海南对外经济活动可参照经济特区的办法,对海南全面放宽政策,促进了海南开发的进程。为了适应海南的开发开放,1984年5 月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将崖县改为三亚市(县级)。1986年将海口市升格为地级市,成立通什市(县级)。1987年,为筹备建省,撤消自治州,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至此,到建省前的1987年,海南有3 市,204个镇,建制镇占乡镇个数的67.1%。1987年,海南城镇人口102.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16.6%。这一时段海南城市化恢复至60年代初期的水平,除了行政区划的原因而使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海南经济有了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第二阶段(1988年以来)。1988年4月, 中央正式决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此为标志,海南城市化开始的新的历史性转变。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建省初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着无数海内外的投资者,一时间,十万人才过海峡,成为我国最热门的投资热点地区之一。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例为35.9%,第二、三产业的比例为64.1%。第一产业比1987年下降14.1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则上升14.1个百分点,海南产业结构开始向优化方面调整。与此相应,海南的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截止1995年,海南有8个省辖市,城镇人口146.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20.9%。

上述两个阶段,由于海南对工业的发展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把投资者的热情及时转移到发展工业上去,海南工业没有明显的变化,“九五”期间,海南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体在11%—13%之间波动,工业化水平低,使得海南的城市化水平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7年低8.7个百分点,1995年低8.1个百分点。

二、海南城市化发展现状

海南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主要表现为集中性城市化和分散性城市化这二种形式的结合,一方面随着生产力布局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促使城镇不断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导致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是在中心城市周转出现若干个中小城镇,从而形成特定区域的城镇群。但是,由于海南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差,具有大型骨干工业企业的中心城市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海南的城市化来自于中心城市本身巨大经济能量的辐射扩散而产生的吸引力很少,很大程度上是靠外来的资金、人才的注入和刺激而得于发展的。正由于海南的城市化发展动力来自于省外生产要素的注入,一旦这些省外要素的注入减弱,海南的城市化进程,及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就要受到影响。

从建省的1988年至1994年,特别是“八五”计划的头三年,以海口为中心的城市,包括琼山、文昌、澄迈、临高等市县的部分乡镇在内的琼北沿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适中,成为国内外客商竞相投资的热点地区。受房地产业和“圈地热”的影响和拉动,琼北沿海地区掀起了一轮开发区的热潮,出现了海基基、桂林洋、清澜港、东方明珠、晋文、玛岛、金牌港、深海城等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受当时宏观大环境的影响,开发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开发区规模宏大,项目安排雷同。各开发区之间为发各自的利益,互争项目,难于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为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克服开发区建设的盲目性,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变琼北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开发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94年初,省政府制定了琼北沿海地区城镇群结构的规划。规划范围东至海南角,西至临高角,南至十字路、福山水库一线,北至琼州海峡。东西长 11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20公里,规划区面积210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现状人口约64万人。规划范围包括了我省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海口市、府城镇以及上述开发区。1994年琼北沿海地区的海口、琼山、文昌、澄迈和临高等5个市县的总人口仅占全省的34.5%, 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省的58.9%,财政收入占全省的58.8%,琼北沿海地区的这5 个市县总体经济实力已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1994年这5个市县的城市化水平为27.0%, 比全省城市化平均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

省政府制定琼北城镇群结构规划的目的,主要在于省政府主要领导已看到了带状发展是今后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期望通过规划的制定,促使海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和城市化发展水平最高的这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以海口市为中心城市,周围出现若干个中小城镇的琼北城镇群结构,从而带动全省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由于该地区发展是由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业过分活跃而引起的。工业发展不引起重视,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缺乏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八五”计划后三年,受宏观调控和海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开发区的建设仍停留在当时水平。新兴工业省的项目安排主要在西部。琼北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不宜发展特大型的以资源加工型为主的工业项目,而海南今后工业的优势恰恰就是发展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重化工业,因此,琼北地区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还是以旅游、商贸、交通、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目前,这一地区已建成、在建或在报批共计有1000多平方米的房地产尚没有消化掉,房地产业仍处于十分低迷的状态,象93、94年那样,由房地产业过度火爆而引发的旅游、交通、商贸等第三产业不正常的旺盛景象已不可能再现,短期内,积压在房地产业的数百亿资金难以收回。因此,这一地区进一步发展缺乏资金和项目的安排。从现状看,1996年琼北城镇群的5个市县城市化为28.7%,仅比1994年高出1.7个百分点,琼北城镇群的雏型没有显现出来,城市化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从发展趋势看,由于本地区没有大型骨干工业项目的安排,难于承担带领全省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重任。因此,当初制定琼北城镇群结构规划的初衷难于达到。

作为全省和这一地区中心城市的海口市,由于宏观调控措施不力,众多的资金投向没有及时引导到发展实业上来,而是大量的投入房地产业,致使出现爆炒房地产业的局面。海口市经济发展是由房地产业的过旺需求而带动的,具有明显的“泡沫经济”特点。据统计,“八五”期间的后三年,整个海口市投入房地产业的资金约101.5亿元, 占同期全省房地产业投入的66.2%,占海口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4%;而同期投入工业的资金,仅占同期海口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8%。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几年来,海南的房地产业急剧降温。海口市深受“房地产热”之害,没有强大的工业实力作为基础,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宏观调控的95、96这二年,海口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均为全省之末,工业增加值 财政收入连续2年均为负增长。1995年GDP增长1%, 工业增加值-10.9%,财政收入-11.9%;1996年GDP增长1.6%,工业增加值增长-11.3%,财政收入增长-5.7%。而与此同时, 积极倡导发展工业,没有过度发展房地产,受宏观调控影响不大的东方县,则连续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均排在全省之首。海口市作为省会城市,产业调整的长远目标应该是“退二进三”,腾出宝贵的土地发展的第三产业。海口市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不发达,不能有效的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了防止经济发展出现“空心化”,海口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大力发展工业。但由于海口市在行政区划过小,没有管辖市县,是大城市、小郊区,城市不能按总体实施统一管理,市区土地少,地价高,而邻县地多人少,地价便宜,海口工业发展缺乏大量廉价的土地。海口工业的发展方向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无污染产业。上述二条致命性的限制加上发展高科技产业所需的人才和资金的严重不足,促使海口工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海口工业发展不确定性,使得作为全省最大的依托城市应具备较强的经济活力和辐射功能和条件,海口还不具备,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海口市作为全省经济中心的地位。

海南建省8年多来,得益于县改市的好处,至1997年,全省共有9个省辖市,占全省19个市县总数的47.3%,其中有2个地级市, 其余均为县级市。但由于是整县改市,其城市化不足以此为据。按1997年海南统计年鉴,1996年全省城镇人口154.8万人,城市化水平为21.7%, 同期全国城市经化水平为29.4%,海南的城市化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7.7 个百分点,但低幅已减缓。海南的城市化水平之所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正如上面所说的,海南城市化走的是非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从整个中国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长期以来较工业化处于滞后状况,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29.0%,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1.8%,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12.8个百分点。而从海南来看,则是工业化长期落后于城市化,1995年城市化高于工业化9.3个百分点。因此, 只有海南的工业发展了,海南的城市化才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三、海南工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海南解放后,由于国防和国内战略物资的需要,海南一直作为“二黑二白”(铁矿石、橡胶、食盐、食糖)的输出基地,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建省以后,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在特区效应和优惠政策的牵动下,国内外的资金大量进入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引发了不切实际的圈地和房地产轮番“炒买炒卖”,价格大大高于市民的购买力,受房地产业高额回报以及政府宏观引导措施不力的影响,海南的实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1993年中央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投资规模。1994年下半年开始,海南房地产市场由于银根的紧缩,极度萧条。建立在海南房地产业而发展起来的海南经济,也由于房地产业的急剧降温出现低速的发展,海南经济面临困境。为了摆脱困境,海南加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从1995年开始,投资建设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和带动作用的项目,把海南的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实业开发的基础上。经过二年的产业调整,海南已逐步呈现以运销加工为主的热带高效农业,以热带海岛风光为特色的旅游业,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业。今后海南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休闲胜地。

海南提出建设成为中国的新兴工业省,既是海南工业发展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是海南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为了加快海南工业的发展,海南做出了建设西部工业走廊的布局,这是因为:海南是一个以岛屿为主的省份,本地市场狭小,经济发展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而港口是沟通海南岛内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枢纽,以港口为依托的沿海地区在海南经济发展中具有中心地位,并与广大腹地结合形成自然的经济整体。海南岛的主要矿产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及其邻近海域,而全岛的重点旅游资源又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有洋浦和东方二个大型的深水港口,也有众多可供建设的深水良湾。有发展重化工业广阔的土地资源和易于治理重化工业产业污染的气候条件。西部地区完全具备发展石化工业和大进大出型工业的资源优势和港口条件。因此,将工业重点布局在以北部马村为头,以南部九所为尾的西部沿海地区,解决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问题,完全符合海南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工业发展的布局理论。

西部工业走廊包括澄迈、临高、儋州、白沙、昌江、东方、东乐和洋浦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占全省的45.1%。1996年,人口占全省的39.1%,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31.0%,工业产值占全省的25.5%,城市化水平为16.8%。该地区交通设施齐备,有全省最大的洋浦和东方二个港口,西线高速公路已建成海口至洋浦路段,两环铁路已建成石碌至三亚路段。有海南最大的松涛和大广坝水库,供水条件好。洋浦已建成了31万千瓦的电站。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八所电厂正在筹建。从发展工业的水、电、交通、原料等条件看,该地区均比别的地区强。此外,该地区集中了全省大部分少数民族区、革命老区和穷困山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历来落后于其它地区。因此,把这一地区作为全省工业基地,优先发展,既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又可以加快老少穷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海南经济的协调发展,十分符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西进政策。

四、海南城市化发展趋势

为适应海南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海南对外经济合作的加强,海南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将重新调整为三个产业特点十分鲜明的经济区,它们是:以海口为中心城市,重点发展轻纺、食品、机电、橡胶制品、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的北部经济区;以三亚为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以热带滨海风光为特色旅游业的南部经济区;以洋浦为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以石油化工、建材、冶金等系重化工业的西部经济区。

根据海南生产力布局呈三大带状结构的区域,今后海南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必然呈现三大城镇群,即以海口为中心城市的琼北城镇群,以三亚为中心城市的琼南城镇群,以洋浦为中心城市的琼西城镇群,即西部工业走廊。从建省以来,海南主导产业发展的历程看,无论是以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琼北城镇群,还是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琼南城镇群,都不可能有效的带动所在区域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从而提高全省城镇化水平。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工业真正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工业的落后,致使海南未能自发形成较大的工商业中心,没有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市,自然就延缓了海南城市化的进程。在上述三大城镇群中,由于琼西城镇群所在的是海南的工业基地,将布置特大型的工业项目,因此琼西城镇群必将成为全省迅速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关键区域。

海南工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化的大型项目,每个项目均投资在几亿、十几亿、甚至上百亿元人民币。如此巨额的投入,必然使得项目所在地形成较大的聚集效应。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将促使项目所在地迅速实现工业化,进而实现城市化。西部工业走廊安排的工业项目建成之时,就是西部城镇群形成之日。根据《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五”期间,安排在西部工业走廊的工业项目有化肥厂、聚酯工程、炼油厂、钢铁厂、浆纸厂、玻璃厂、甲醇厂、乙二晴、粮食加工等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的90%以上。投资20多亿元,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的海南天然气化肥厂已于1996年投产,项目所在地东方县也由于该项目的投产使得该县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达到了县政府的标准,因此,东方县于1997年初被国务院批准撤县改市。本是破烂不堪的小镇,受此项目的带动、八所已初具现代化小城市的雏型,该市的城市化水平也从1995年的17.6%,上升至1996年19.4%,增加1.8个百分点, 增幅大大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的增幅。 随着西部工业走廊安排的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可以预计,在下个世纪初,工业项目所在地的西部沿海,将崛起马村、马袅、洋浦、石碌、八所等中小城市,西部沿海的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等市县的城市化将超过50%,从而全面带动全省城市化水平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在上述城镇群中,洋浦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31平方公里, 其中27.4平方公里土地一次性出让给外商经营70年, 是我国第一个由外商承包成片开发的经济开发区。区内实行隔离式管理,享受保税区政策。开发区自1993年3月全面动工以来,各方投资者已投入资金折合人民币50 亿元,其中开发商投入资金36亿港元,进行了高标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了31万千瓦的电厂、配套的油码头及输电网,并已同省电网联网,向全省送电;建成混凝土干道43公里,区内主干道路贯通成网,相应的地下管网配套齐全,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通讯设施已满足投资商的需要;海口至洋浦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洋浦港二期工程、区外引水工程等配套设施正在陆续开工建设。

洋浦经济开发区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在李鹏总理“以工业项目带动洋浦开发,以洋浦开发带动海南经济”的指示下,洋浦经济开发区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在对外招商中已显示强大的吸引力。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独家投资155.8亿元人民币,建设3套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的海南海洋天然气化肥基地项目,已由国家计委于1997年3月正式批准立项,该项目预计1997年下半年开工, 2001年7月投产。受中海油化肥基地项目的影响, 由新加坡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投资184.7亿元建设60万吨木浆和55万吨造纸的金海浆纸厂, 由海南经济技术开发(集团)公司等投资10.95亿元建设的年产265万重量箱的浮法玻璃厂,由中国海南贸易中心和海南国际投资合作有限公司投资7.7亿元建设的粮食加工项目,上述3个项目均获得国家计委的同意,开始进入启动建设阶段。此外,列入洋浦经济开发区工业发展计划的工业项目还有:由日本丸红公司投资25 亿元建设的年产直接还原铁100万吨的还原铁厂,投资30亿元的天然气综合化工厂,投资250 亿元的年加工原油、凝析油1000万吨的石油化工厂。 上述工业项目总投入达630亿元。如果这些项目能够按计划如期实施投入建设的话,到下个世纪初,海南省的西部将崛起一个新的大型石油天然气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按投入产出率1.5计,将为海南省增加近1000亿元的工业产值。

到下个世纪初,由于洋浦工业的迅猛发展,将带动周围地区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洋浦经济开发区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中型或大型的城市,按《海口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确定海口市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00亿元,因此, 洋浦的国内生产总值有可能赶超海口市。洋浦有特大型的工业骨干企业的支撑,而海口市由于前面所论述的理由难于发展大型工业项目,洋浦工业发展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和旁侧效应将大大高于海口市。因此,从发展的态势看,洋浦将是海南的工业中心,进而是经济中心,更进一步发展将是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未来海南的中心城市将西迁洋浦,而海口市仅做为全省的政治、文化、商贸、旅游和交通中心。

为此,必须做好西部城镇群结构规划,防止规划滞后于建设的状况。特别是洋浦的城市总体规划要尽快制订,做好与儋州市周边地区的协调工作,保证洋浦城市发展有充足的后备土地资源。

标签:;  ;  ;  ;  ;  ;  ;  ;  

西部工业走廊是加快海南城市化进程的重点地区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