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苏区的优抚政策及其成效论文

鄂豫皖苏区的优抚政策及其成效

胡志国

摘 要 鄂豫皖苏区时期的优抚政策包括优待红军战士及家属、抚恤军烈属、安置红军伤病员三个方面。苏区政府设立相关社会保障机构,制定优待条例;分配红军公田,实行代耕制度;为红军家属提供各种生活优待;保护红军战士婚姻关系。同时,颁布抚恤条例,确保烈属与伤残战士获得物质补助、享受各种权利,褒扬革命精神等待遇,并有效实施红军伤病员的休养安置工作。鄂豫皖苏区优抚政策的实施,壮大了红军的队伍,鼓舞了红军的斗志,密切了苏区军民之间的感情,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制度的雏形。

关键词 鄂豫皖苏区 优抚政策 红军伤病员 红军家属 成效

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形成的时间之早、发展的规模之大、坚持的时间之长,与当时苏区各级党组织、苏维埃政权及人民群众认真执行红军的优抚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对苏区优抚政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央苏区,对鄂豫皖苏区研究较少,尚无专题论文涉及。本文拟对此问题做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小学中年段教材中的作文要求都是以文字体现,小学生阅读之后会感到不知所云、茫然无措,有些教师阅读后也往往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写作基础与语文能力存在差异,写作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上也有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应用游戏作文,以作文主题、单元主题作为依据,对相关游戏进行创设,让原本枯燥难懂的作文题目与作文要求,通过游戏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使小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对作文主题有清晰的领悟,并与自身所学课文相结合,强化对作文的理解。这样的方式,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提升写作热情,提高作文写作质量。

一、红军战士及其家属优待政策

所谓优待,“是指国家、社会和群众对烈属、因公牺牲、病故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及其家属,带病回乡复退军人、退伍红军老战士等优抚对象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优厚待遇的制度”[1]46。鄂豫皖苏区高度重视优待红军战士及其家属,从机构设置、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群众动员、物质资助、精神慰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服装面料再造设计的主要灵感就是大自然当中的自然万物,设计师可以在动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方面获得设计灵感。因此设计师在服装面料再造设计过程中可以在自然界寻找灵感,探索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将大自然的团运用到服装面料再造设计当中,使整体服装呈现出特别的魅力。

1.设立专门社会保障机构,制定相关优待条例。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军队成立之初,就非常关注革命军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问题。早在1928年党的六大上,“兵士应当得到土地或工作”、“改良兵士的生活和待遇”等倡议便被正式写入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之中[2]32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加强红军优抚工作的开展,各苏区苏维埃政府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1930年6月,鄂豫皖特区在光山王湾成立苏维埃政府,下设内务委员会,作为苏维埃政府主管民政的机关;同时期设立的土地委员会,相关的职能包括办理土地没收、调查分配等,也与红军优待工作相关。1931年11月,根据《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的规定,苏区各级内务委员会或内务部又增设了优待红军家属科,专职统筹此项工作,具体的优待抚恤工作则“由各县、区、乡、村的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负责实施”[3]25。此外,苏区还通过巡视员、轻骑队、红军政治部的巡查,特别是通过各级工农监察委员会,加强对红军优待工作的日常监督与检查,如规定“凡拥护红军委员会转送红军的物件,苏维埃和拥护红军委员会有丝毫的截留私用,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到工农监查(察)委员会去告发,给予严重的处罚”[4]328

4.保护红军战士婚姻关系,鼓励其与家属加强联系。为保证红军家庭关系的稳定,鄂豫皖区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立法的方式保证红军的婚姻关系。《关于婚姻问题决议案》第12条规定“从政治上教育上使红军家属自觉的免除向红色战士离婚;相反的,要使一般妇女自愿的同红色战士结婚”;第13条规定“必须坚决反对(对)红军家属的勾引行为”[21]438。1931年12月,中央分局给各县妇女部的指示信中也反复强调,“要坚决反对引诱红色战士家属与红色战士废婚的事情”[22]524

上述各个动作均采用电气控制,通过控制柜面板进行操作,为方便操作,增设一个HS-14S遥控器,在控制柜和遥控器之间,可任选一种操作方式。

2.享有各种权利。首先,烈士子弟、伤残战士及子弟优先享有教育权。其中烈士家属与伤残战士,“凡苏维埃创办之学校,其子弟有免费入学的权利”;伤残战士“有优先权参加当地所创办的工厂及残废院学习各种技术”[30]441-442。其次,因战争残废或致疾病者“免除一切纳税,(住)苏维埃或农会管理的房屋不纳租税”[31]441。再次,伤残战士及家属、烈士家属依照代耕条例享有代耕权;伤残战士还可以享受交通、游艺、医疗等方面的免费。

2.分配红军公田,实行代耕制度。“红军公田,是苏区土地改革过程中预留给家住国民党统治区域的红军战士的部分土地。”[5]36红军实行供给制度,生活上有保障,但考虑到部分红军家庭经济困难,鄂豫皖苏区决定参照湘鄂西苏区的做法,于1931年10月颁布并实行红军公田制度,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分配数量及情形。以乡为单位,按照乡内土地数量的多少,给每位红军“留一石至五石”的公田,均是“顶好路边的好田”,同时做一个石碑或木牌,上面写“红军公田”几个字[6]514,以鼓舞红军的士气。在分配的过程中,先指名分给尚未分田的红军战士,其余的“随时增加,随时分配”[7]531

(2)耕作管理方式。苏维埃政府提供“耕田的耕具、耕牛、种子”,由“乡苏维埃负责召集当地群众举行会议讨论代耕办法”[8]531;在管理方式上,“由代耕人公举一二人经常负看管责任”[9]514,以免红军战士在前线分心。

红军公田的推行,“对瓦解敌军、壮大红军,并推动土地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并得到了当时中共中央的认可,认为红军公田在湘鄂西和鄂豫皖两苏区的试行是“有成效的”[13]509。1931年1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会上通过的《政治决议案》中正式提出:“红军必须分田,由苏维埃政府设法代为耕种,外籍的红军战士必须由苏维埃政府在各地划出公田分给他们,以维持他们的家庭生活。”[14]424此后,各苏区普遍实行了红军公田制度。

(3)产品分配方式。收获的红军公田产品,由苏维埃政府组织分配。分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指明的出产品,“除应留少数借用的耕牛、种子费外,其余完全交给该红军战士”,未分配的出产品,用于“救济红军家属和抚恤伤亡红色战士”[10]531;第二种分配方式是“出产代耕人得十分之三,红军得十分之七,苏维埃负责保存,由红军自己支配”[11]514

此外,缅甸还产出金黄色、绿色、紫色或近无色的蓝宝石。但缅甸蓝宝石的颜色大多为蓝色、黄色、灰色和白色,并且大部分不透明。在缅甸蓝宝石中还含有绢丝状包体,琢磨成弧面宝石后可呈现六射或十二射星光。

实行红军家属代耕制度是鄂豫皖苏区优待红军的另一项政策。为解决红军家属在耕作上的困难,苏区政府在1931年7月颁布并执行《红军战士家属代耕条例》,这在当时各苏区之中行动的最早,具有开创意义。此后,优先“帮助红军家属”实行代耕[15]58,成为苏区群众的一项义务性劳动,各乡苏维埃纷纷成立“代耕队”或“耕牛队”,无偿帮助红军家属代耕、代种、代管、代收,送谷上仓。

温度和通风是一对调节因素,需适当的配合使用。培养期间结合温度、湿度情况进行通风,每天2~3次,温度高、湿度大时,应增加通风次数和延长时间。

(1)救济生活有困难的红军家属。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过程中,鄂豫皖苏区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如1931年6月,麻城县委报告“现在赤区已有五六千人没有饭吃”,其中“红军家属占三千人”;罗山报告“每日靠运输度日约一万人”[16]253。有鉴于此,苏区各级政府除了保障红军供应外,在群众粮食救济方面优先考虑红军家属。首先,开展调查统计,摸清情况,调查没有饭吃的红军家属[17]254。其次,采取若干救济措施。要求各乡苏维埃须募集粮食,“对于红军家属必须担保其每天三顿粥吃”,同时“应用群众力量帮助红军家属的生活”[18]249。此外,鄂豫皖苏区参照中央苏区的做法,在苏区开展“共产党人礼拜六”、“优待红军工作日”活动,要求共产党员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重点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红军家属。

3.为红军家属提供生活优待。

(2)免除红军及其家属各种税费。1931年8月,苏区政府颁布《粮食收集储藏条例》,规定所收新谷每人四石以内者不收集,四石以上的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收集储藏,但对红军及其家属例外,“红军士兵本身之土地(家庭在外),所收获之谷子,概不收集”;“牺牲了之红色战士家庭,概不收集”[19]。1931年11月,苏区政府在发布的《征收粮食累进税的补充规定》中,要求富农和其他革命群众按照一定的比例上交粮食累进税,但同时规定“牺牲的红色战士家属完全免税”[20]529

在优待红军的政策与法规方面,鄂豫皖苏区于1931年7月颁布了《红色战士伤亡抚恤条例》,是我军发展史上较早出现的有关军人优待抚恤政策之一。此后,苏区又相继出台了《举行共产党礼拜六》、《鄂豫皖军委总政治部关于怎样分配土地的宣传材料》、《鄂豫皖苏维埃政府通知第十七号——统计和分配红军公田等》等相关文件。

为了使红军战士安于在部队中发展,苏区各级组织“鼓励红军家属写信给红军,给红军士兵说明家中的情形,以安慰红色战士的心”[23]544。1930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登的一篇题为《鄂豫边境的红军——一个红军士兵的通信》的文章,在众多红军战士与其家属的通信中很具有代表性。作者根据亲身感受,认为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统治,而共产党与红军则成为人民群众普遍拥护的对象[24]。像这种内容翔实、对比鲜明的通信,一经在报纸上发表,反响很大,一方面使红军全体战士受到教育,另一方面对红军家属也起到了鼓舞作用。

二、烈属与伤残战士抚恤政策

抚恤包括抚慰和恤赈两个层面,“抚慰是给予政治荣誉和精神上的安慰;恤赈是给予钱款或物质照顾”[25]159。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军人抚恤工作,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制定并通过《红军抚恤条例》,对残废、伤病亡的红军战士的抚恤政策作了具体的规定,并提出“为执行红军抚恤条例所规定各项,应组织各级抚恤委员会”[26]597,专职负责红军抚恤事宜。早在1931年7月和9月,鄂豫皖苏区先后颁布《红色战士抚恤条例》、《为举行追悼死难烈士纪念日及切实抚恤伤亡红色战士》等相关通令,并在县以上苏维埃内务委员会下设的社会保险局内,由伤员7至9人组成红色战士伤亡委员会,办理相关伤病亡红军战士抚恤事务。其中,《红色战士抚恤条例》为具体的抚恤实施准则,它分为烈士家属与伤残战士两种类型,相关抚恤人员享有以下待遇:

1.获得物质补助。家庭不能供给的伤残战士及家属可以“向苏维埃领取最高度的生活费”;革命烈士由“苏维埃负责安葬”,烈士家属由苏维埃政府发放抚恤费[27]441。关于抚恤费,各地情况不一,如“皖西苏区政府从斗争果实中,发给牺牲者家属600至800市斤粮食,生活困难者给予临时救济”[28]93。在每年举行的追悼死难烈士纪念日,“鼓励广大群众自愿的送钱送米或其他东西,集合大会场分别给予伤亡红色战士家属”[29]388

鄂豫皖苏区红军的安置,参照并执行《红军抚恤条例》之相关规定,主要包括退休安置、休养安置、退役安置三种方式:其一是退休安置,“红军服务五年以上,年龄在四十五以上自愿退职休养者,国家应补助其终身生活”;其二是休养安置,“红军战士在服务期间,因伤病必须休养时,则送到红军医院医治,或红军休养所休养,其一切费用由国家供给”;其三是退役安置,“红军在服务期间,因伤残废,不能服务者,则送到红军残废院休养”,“其愿意回家者,则给予终身抚恤金,其数目以当时当地之生活程度而定”[35]597-598

以上机构的设立及相关条例的出台,从组织和制度上为苏区红军及其家属的优待工作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使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开展此项工作时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褒扬革命精神。苏区政府除了确保烈士家属与伤残战士获得物质补助、享有各种权利之外,同时还开展了精神层面的褒扬和鼓励。牺牲的烈士“如无家属的,由军委会制定金质奖章,陈列在革命博物馆,以旌表其革命历史”,同时规定“凡受伤成残废的战士,由军委发给名誉奖章”[32]441。为了对红军的精神开展永久的纪念,中央分局决定每年8月14日为举行追悼死难烈士纪念日,并说明纪念日的宗旨:“他们的牺牲精神我们要永远的纪念。对于受了伤的战士和家属,我们应该安慰他、帮助他,使为革命而受伤的(同志)得到革命政府和群众的爱护。”[33]387同时规定纪念日以“乡为单位举行,并将死难烈士的名单写好贴着,使全乡群众追悼”;在纪念日前一周,各革命团体要组织宣传队向广大群众宣传伤亡红军战士的精神,“尤其对于红色战士伤亡的家属,我们更要予以很详细的宣传”[34]388

Δh直管——进水流道出口断面至进水流道出口测压断面之间短直管的沿程水头损失(m),按达西公式计算,由于管道内的流动在阻力平方区,沿程水头损失系数按尼库拉兹经验公式计算。

三、红军伤病员安置政策

这天晚上,阿东便上网下载哀乐。对于阿东来说,这是件容易不过的事。但是下载后,他回到学校,谁又能放给他听呢?阿东问父亲老巴,会不会开电脑,放音乐。老巴摇头说:“我哪有这个学问!”

由于受张国焘错误军事路线的影响,鄂豫皖苏区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斗争中遭受到严重挫折,造成红军退休安置和退役安置未能全面有效地实施;但另一方面,苏区党、政、军各级组织在斗争环境和物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排除种种困难,使广大红军伤病员的休养安置均得到了妥善的安排。根据当时的斗争情况,鄂豫皖苏区红军伤病员的安置有三种场所,即“医院、休养连和群众家里”[36]78。苏区全盛时期,每个战役下来,伤病员都能及时送到前后方医院或地方医院进行安置休养。在伤病最多的时候,总院附近的村子里“家家有病房,人人当护理”[37]52。在医院安置和休养环境方面,苏维埃政府为伤病员“盖洋房子、做新衣、花被”[38]556。在生活供应方面比较充足,“伙食上一日三餐不重样,对重伤病员还单开小灶”[39]79。在文化娱乐方面,内容较为丰富,较大的医院都设有列宁室或列宁俱乐部,组织安置的伤病员开展学习和各类娱乐活动。各级组织对伤员的精神治疗也非常关心,专门成立了“红色战委会”,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该委员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动员和号召伤员服从医生治疗,安心休养,早日返回前线”,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战场牺牲,革命成功;负伤休养,也很光荣”[40]164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红军医院被迫转移到偏僻的深山,伤病员大部分安置隐蔽在群众家里进行治疗和护理,苏区群众为此作出了奉献和牺牲。皖西六安九区妇女会主席梁继娥说出了苏区群众的心声:“红军医院转移走了,可我们家家户户都是红军伤病员的医院啊。”[41]2791936年后,由于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红军医院在山上也无法立足,只得随部队打游击。打仗出现伤员,一部分安置在群众家里休养,少数重伤员安置在地主、富农的家里。为了保障红军伤病员的安全,红军与他们“约法三章”[42]258。在红军政策的震慑下,承担收留任务的地主、富农绝大多数不敢伤害红军伤病员,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医治和料理。

四、优抚工作开展的成效

优抚工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化、人性化的体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鄂豫皖苏区的优抚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1.壮大了红军的队伍。毛泽东同志指出,红军队伍的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苏区“优待红军家属,慰劳红军工作历来不错”[43]340。在苏维埃政府统治的区域内,“红军的兵士可以分得最好的土地,红军兵士的家属可以受到苏维埃政府特别的优待”[44]7-8。与此同时,在苏区土地革命顺利开展的情况下,广大群众在斗争中分得了土地,为保卫和巩固胜利的果实,大批青年纷纷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军入伍,“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先入伍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45]154。由此可见,优抚政策赢得了民心,推动了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及地方武装力量的逐步发展与壮大(见表1)。

表1 鄂豫皖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状况统计表

2.鼓舞了红军的斗志。随着苏区政府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红军指战员在战场上再无后顾之忧:“我们的红军虽然技术缺乏、生活条件恶劣(有时甚至终日饿饭),每次战争都是非常勇敢。”[46]240同时,人民群众的“劳军”也使红军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红军的士兵都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打仗,为谁打仗”[47],因而都能够勇敢地奔赴战场英勇杀敌。1930年,为了支援红一军的东征,皖西六安县郝家集的群众仅用两天时间,“就为红一军运送烧柴二万多斤、粮食三十多石,做军鞋一百五十多双”[48]109,并为红军服杂役、站岗放哨,赢得了红军对群众的尊重与信赖。士兵都说,“为此等群众,打死也是情愿的”[49]346。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指出的:“所有一切优待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法令与办法,实际与彻底的执行,是保证红军踊跃上前线去及巩固其在前线上的战斗决心的必要与重要的步骤。”[50]338

1.3 观察指标 观察3组受试者血清IL-6、IL-8、IL-10及TNF-α水平,对比轻度组和重度组化疗前后血清IL-6、IL-8、IL-10及TNF-α水平。

3.密切了鄂豫皖苏区军民之间的感情。由于鄂豫皖苏区的优抚政策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加入到拥军的队伍里来,从而在苏区形成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良好局面。红军与敌人作战的时候,很多成群结队的群众来帮助他们,“他们与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每到一地即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亲密的慰问。送果食及鸡蛋等给红军的也很多”[51]。群众“到处破坏国民党军队的行军,抢夺枪械,割断白军的军用电话(线),每于夜间袭击白军的营地,煽动白军兵士哗变,弄得白军不敢进苏区”[52]。从中可以看出,鄂豫皖苏区和国民党反动政府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兵拥民,民拥兵,真正做到了兵民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在军民的齐心协力下,鄂豫皖苏区的优抚安置工作政策得力、措施到位、成效显著,是鄂豫皖苏区在政治上不断成熟、在规模上不断壮大、在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之一。同时,以鄂豫皖苏区为代表的各苏区红军的优抚安置工作,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制度的雏形,为日后新中国优抚安置工作的不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士禹,李本公.优抚保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第17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16][17][18][22][23][29][33][34][46]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负担史第3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6][7][8][9][10][11][20][21][27][30][31][32][38]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2[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2]王志龙.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公田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11(5):61-68.

[1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4]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6[Z].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印,1979.

[15]中央档案馆,湖北档案馆,河南档案馆,等.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G].郑州:河南省委办公厅印刷厂,1985.

[19]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府通令第七号[N].红旗周报,1931-08-10.

[24]鄂豫边境的红军——一个红军士兵的通信[N].红旗,1930-03-19.

[25]苏廷林,仓理新,华晓晨.中国社会保障辞典[M].北京:首都师范出版社,1994.

[26][35]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28]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民政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36][39]张全德,王先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医药卫生史简编[M],1986.

[37]新县卫生局.新县卫生志[M].河南省新县:新县印刷厂,1985.

[40]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4[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1]皖西革命斗争史编写组:皖西革命回忆录(上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42]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回忆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医疗卫生工作.丰碑第1辑[M],1984.

[43]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5]敖文蔚.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民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47][51]鄂豫边苏区的实况[N].红旗周报,1931-04-06.

[48]中共六安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皖西革命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49]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3[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50]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52]鄂豫皖边界苏区概况[N].红旗周报,1931-06-20.

Preferential Policie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in the Soviet Area of Hubei,Henan and Anhui

Hu Zhiguo

Abstract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the Soviet area of Hubei,Henan,and Anhui included three aspects: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the Red Army soldiers and their families,the sponsorship for the families of martyrs,and placement of the wounded and sick members of the Red Army.The Soviet area government set up relevant social security agencies,formulated specific preferential regulations;distributed red army fields and implemented an alternative farming system;provided families of the Red Army with various kinds of preferential treatment in life;and protected the Red Army soldiers'marital relations.At the same time,pension regulations were promulgated to ensure that the martyrs'families and disabled soldiers could receive material benefits,enjoy various rights,get praised for revolutionary spirits and other treatments,and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wounded and sick members of the Red Army was effectively implemented.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of the Hubei,Henan,and Anhui area expanded the Red Army,inspired the morale of soldiers,and strengthened the feelings between the army and civilians in the Soviet area.The embryonic form of the"double support"work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s initially formed.

Keyword Hubei,Henan and Anhui Soviet area;preferential policy;the wounded and sick of Red Army;family members of the Red Army;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 K269.4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8-07-28

DOI: 10.16565/j.cnki.1006-7744.2019.04.34

★作者简介: 胡志国,信阳学院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革命根据地史、红色文化。

标签:;  ;  ;  ;  ;  ;  

鄂豫皖苏区的优抚政策及其成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