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生观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论文_姜丽霞

现代学生观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论文_姜丽霞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经济开发区小学 266700

摘 要:每一位教育者既要看到当代学生的特点,又要认识到他们作为独生子女所特有的优点和缺点。对独生子女教育,首先是扬长补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对独生子女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1.明理;2.示范;3.训练;4.反馈。其次,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在于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所以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学校和教师要研究独生子女的特点,使独生子女获得健康成长。

关键词:扬长补短 培养方案 家庭教育 健康成长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日益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流,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主体。从教育工作看,能否把握独生子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关系着教育的整体效果。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十分重视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既要看到当代学生的特点,又要认识到他们作为独生子女所特有的优点和缺点。

据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咨询中心最近一项调查表明,目前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5.43%,其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更高。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私、说谎、作弊、任性、焦虑、抑郁等。刘海洋伤熊、马加爵杀人事件的接连出现,不断警省世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由此不难看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中国当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对独生子女教育,首先是扬长补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

克服单纯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倾向。对独生子女的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

1.明理。

人的品德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的目的。可以利用集体晨会、班干部讲、学生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2.示范。

在学生明确“为何做”、“如何做”的基础上,树立示范学生,以点带面。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3.训练。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导之以行”是更为重要的一环。一是寓《规范》训练于各科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常规竞赛”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二是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利用学科活动和传统教育活动时间,定期开展《规范》条文演示活动,用小品、相声、表演等各种形式形象地反映出来,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熏陶,丰富道德情感体验。三是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学校可建立校内外教育阵地,在丰富多彩的阵地教育活动中,加快学生个性社会化的进程。

4.反馈。

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评比办法,用“大雁”表示守纪,用“公鸡”表示惜时,用“蜜蜂”表示勤劳,用“小白鸽”表示讲卫生,用“春风”表示助人为乐等进行正反馈。还可设立“小喜鹊”、“小刺猬”评议台等来进行负反馈,对学生中的不良典型事例开展一事一评,让每个学生置于集体舆论之中。这些正负反馈,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行为动因,并使行为路线周而复始,学生良好习惯也随之而得到巩固并向最高层次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在于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所以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

不良品德行为习惯是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要努力改善家庭教育,就要帮助年轻的父母以及其他长辈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与研究的教育方法。

1.不要溺爱孩子。

溺爱是一种家庭创伤,给孩子带来的绝不是什么幸福,而是自私自利和幼稚病。有一个学生,由于母亲的娇宠,变得很幼稚,甚至不知道父母也需要照顾,更不知道体贴和观察大人的心情。这个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父亲死了,母亲有很严重的心脏病。一次,班里组织学生到野外去郊游,这对孩子当然是很有吸引力的。可是母亲病得很厉害,怎么办?老师劝她留在家里照顾母亲,不料女孩子号啕大哭起来。老师一再说:“妈妈没说她有病,我怎么知道她有病呢?”这个三年级的学生幼稚得连妈妈有病也不知道,这是妈妈娇宠的结果。更有甚者,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宠爱,而导致孩子的犯罪。

2.要限制孩子的愿望,让懂得关心别人。

孩子在幼小的时候,首先想的是我“愿意”要什么,而不是我“应该”怎么样。家长的责任是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愿望,对孩子不能有求必应,对无理要求不能迁就。要从小就慢慢地把孩子引向我“应该”服从别人的“需要”这个正确的轨道上来。绝不能放松早期教育工作,错过了头几年,以后将要花费成倍的功夫。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我有愿望,别人也有愿望,并肯为别人的快乐而牺牲自己的快乐。比如,父母下班回来,很累了,就应该让孩子懂得保持安静,并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父母休息。

3.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不合群的弱点。父母应注意让自己的孩子和邻居的、亲友的小朋友一起玩,教育孩子有玩具大家共同玩,有东西大家分着吃,逐渐形成孩子谦让、团结的性格。令人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往往把独生子女当成“笼中鸟”,筑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使孩子和小朋友隔开。有的家长舍不得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而是在家里由姥姥或奶奶看管,这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利的。父母要有意识地把孩子置于集体之中,有的家长很早就把孩子送托儿所、幼儿园,充分发挥集体对孩子的有利影响,这是很好的。

4.防止孩子僻性的形成。

僻性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教育不当所致。比如任性、爱发脾气是独生子女的通病,这也是派生其他弱点的原因。孩子的僻性在1-3岁最容易形成。当孩子幼小时,偶然因得不到满足而哭闹,父母生怕独苗苗哭坏了身体,连忙屈服,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孩子摸到规律,一不顺心便以哭闹来威胁。父母的溺爱对孩子的哭闹起了强化作用,养成了任意发脾气的僻性。

5.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的教育家认为孩子从会拿勺子开始,就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帮助别人的劳动。当孩子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后,就会感到高兴。这样做也有利于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要针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譬如,3-4岁的孩子可以学洗手、洗脸、穿脱衣服。对5岁的孩子,可以教他刷牙、系鞋带等。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刷牙,刷鞋,洗小毛巾、袜子、小背心,整理抽屉,都能做到,可以要求孩子做得既快又好。另外,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学生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在学校教育中就要格外注意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引导他们和伙伴友好相处,学会关心他人,以帮助同学为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如各种班会、联欢会,班、级间文体竞赛等,培养学生对集体的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以及协作精神,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提高交往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集体生活中养成良好品德。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少劳动,缺乏勤劳习惯,入学后应该得到弥补。从自我服务劳动开始,清扫教室和校园应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在绿化、美化校园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对劳动的认识,养成劳动习惯,遵守劳动纪律,树立劳动光荣、从平等的观念,培养爱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的良好品德。应特别注意加强劳动组织和劳动考核,以免使劳动和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总之,学校教育活动要组织得有针对性,学校和教师要研究独生子女的特点,精心设计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我锻炼、自我教育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获得健康成长。

论文作者:姜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  ;  ;  ;  ;  ;  ;  ;  

现代学生观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论文_姜丽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