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况_政治论文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况_政治论文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国外论文,发展概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克敌制胜的法宝。但近年来,有些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存在的必要性产生疑问,主张应像国外那样取消思想教育中的政治性内容。为澄清模糊认识,确立思政工作的价值定位,我们有必要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概况作进一步阐述。

一、国外思想教育的机构设置

在许多国家除了家庭,从事思想教育的社会机构一般是:学校、科研单位、社区、教会和特定组织。至于政府中是否设专管思政教育的部门,各国差异较大。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大学,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在学校,分为学生管理和教学(主要是课程设置)两条线,从不同角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行教育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如法国、韩国等,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分别按照教育部统一编制的德育大钢实施教育。而实施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则没有统一要求。不过这些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经常组织编写分别供学生、教师和家长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向全国推荐。

科研单位的性质十分多样化,有的是民间基金会资助的,例如美国的卡耐基金会,德国的阿登纳基金会;有的是大学附设的,如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青年研究所;有的是政府资助的,或直属于政府部门的,如韩国的青少年开发院直属于韩国文化体育部,青少年相谈院(相谈”的意思是接近中文的“咨询”,但更强调对等交流)直属韩国教育部,这两院不但是研究机构,还兼有行政职能。

社区机构在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也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机构。如志愿者活动的组织领导大多数是由社区和学校以及教会共同承担,教会在西方国家历来都担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苏东剧变后,在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宗教势力迅速扩展,教会日益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机构。

特定的社会组织从性质上看称其为“中介组织”,是介于政府与个体之间的起桥梁作用的组织。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当今世界各国基本上都采取政府、青年组织和青年个体三者间相互双向联结的三角形模式,来实现政府和社会对青年的管理。这些青年中介组织,基本上都是非政府组织。它们在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受政府和社会授予的各项职能,履行一定的义务,同时充当青年的代言人,对青年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这些青年中介组织发挥了桥梁纽带的作用。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还有一种更特殊的跨国或国际的,但又是地区性组织,这就是欧洲议会下属的青年组织。最早是于70年代创立的欧洲青年中心和欧洲青年基金会。随着这两个组织的发展,也为了便于各国政府在青年工作领域进行合作,80年代进一步设立了欧洲青年指导委员会。欧洲青年事务部长会议是欧洲青年工作的最高实际领导机关,它定期讨论上述机构的工作,督促青年工作规划的落实,评估已取得的成绩。

二、国外思政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名声不好,与其鲜明的政治性有关。如果像国外那样,把思想政治工作仅仅当作一门思想和心理沟通的艺术,淡化其政治色彩,可能更容易为人们接受,事实并非如此。在韩国二战后,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几十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基本点始终不变。以此为中心,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了迅速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进行反日教育,树立民族独立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二阶段,进行反共及道德教育,强调发扬国民精神,加强反共意识,并把“反共教育”写进“宪章”;第三阶段,进行国民伦理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包括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和反共生活四个领域,强调“培养能够克服共产主义挑战的思想力量”,坚定和平与统一的信念。可见,无论在哪个阶段,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都是维护资本主义民主的信念,进行反共教育,其政治色彩十分鲜明。

美国也是如此。它虽然没有思政教育这个名称,但其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政治性”也非常明确,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这四个方面做到了一以贯之。特别是在政治教育方面有许多硬性的规定,比如对学校教育计划中政治科目的规定,特别是对教师、校长和督导按一定的政治要求进行严格的筛选。可见,美国的思政教育有实无名,其鲜明的政治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近年来,美国就道德问题进行了广泛调查,调查表明,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更是非常普遍,主要表现是学校的伦理、道德课程不断得到重视,1977年—1978年的德育研究表明,全美的623所大学开设的2757种课程,50%的内容为伦理道德、秘书道德、医疗道德和律师道德等。如哈佛商学院要求一年级学生必修“决策与伦理价值”和其它职业道德课程,着重讲解企业和公司经理经常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

1990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有总统参加的全美洲长会议,乔治·布什总统在会上发表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报告。报告中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提高和显示良好的公民意识,参与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美国的每所学校都要实现无毒品、无暴力,并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纪律的“井然环境”。现任总统克林顿在1996年和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都强调“要恢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学校必须进行品格教育,必须把美国儿童培养成为好公民。”

20世纪80年代整个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卷入了一股教育改革的热潮中。综观其改革动向,主要趋向之一就是加强德育。日本也不例外,把充实,强化道德教育置于教育改革的前沿。

1982年中曾根上台后把国际国家视为他任期内的最大任务,认为实现“国际国家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一切世界政策的出发点”。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要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在国际政治领域中作出符合国情国力的贡献。”

这种新国家主义是日本统治者在新的形势下用以加强保守统治、统一民族思想,以便为达到新的目标创造相应的政治条件的思想工具。究其性质“它与战前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不同,但也不是不要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国际主义”,而是以爱国心为内涵,国际化为外延。具体表现在强化国家观念,宣扬天皇的精神权威,灌输“国际意识”等三个方面。进入九十年代后日本政治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归结为:1.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2.自由、自律等公共精神;3.面向世界的日本人。这种贯穿新国家主义思想的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被视为与科学技术教育并列的道德教育为日本的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国外思政教育的管理方式

世界各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法律、行政、经营三大手段,或分别或综合地运用来进行的。

各国都十分重视运用法律手段,行政管理也须依法行事。教育是普遍立法的,所以学校里的道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此外,志愿者活动也有法律依据。美国80年代通过了“国家社区信托服务法”。欧洲青年事务部长会议1993年维也纳会议也作出决定,在促进青年的志愿服务时,“要明确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应法律地位”。韩国青少年咨询服务工作主要依据两部法律:“青少年基本法”和“青少年保护法”。在这些法律中规定了全国各级相谈院的机构设置、人资配备、经费、咨询活动内容、作用、地位等。

对经费的管理也是各国各地调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力手段。尤其是财政拨款,有非常明确的意图。向什么地方倾斜,完全看政府的需要。

在思政人员的培训方面,各国都有相关的规定。从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挑选,许多地方还实行培训上岗制度。教育系统的培训是结合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行的,另外学校学生系统的工作人员都逐步实现了专家化、学者化。如大学里的学生咨询中心,咨询员必须是心理学家、法律专家或社会学家。韩国“青少年基本法”和“青少年保护法”规定,小学和中学的咨询员必须有5年教龄以上的,并经过180小时专门培训方可上岗;大学的咨询员必须具备大学学历,并经过500小时的培训。1996年又提出要实行咨询工作的“资格证制度”由相谈院负责,成立专门的“咨询研究生院”,以解硕士学位以上咨询人员的资格问题。香港的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有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文凭才能上岗,否则就谋不到这个职位。由于有严格认定程序,从事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可靠的保证。

对于非专业的从事青少年工作的人员如各青少年团体的领袖和青年项目的组织者也开展了培训。如欧洲青年事务部长会议1993年维也纳会议决定中就有一项是专门关于培训青年领导人、支持青年组织的”。俄罗斯青年学院(原苏联中央团校),现在培训俄罗斯及独联体各国青年组织负责人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四、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特点

层次性强是国外思政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所谓层次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做到因人而异;二是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做到因材施教。

韩国把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由里到外,强调国民精神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公共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从内容上分为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和安全保卫等层次。

从教育对象看。韩国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进行不同的操作。90年代以来,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上台后不久都颁布了与此相关的重要文件。从内容看,政治类课程(在美国、历史、地理是政治课)和人文类课程得到了很大的加强。美国把大学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几百所学校开设了价值观教育课,一些城市和地区制定了品德教育计划。在号称最自由的大学里,有的学校采取了一些硬性的行政措施,来规定和保证教学计划中的政治科目,如果拿不到政治科目的学分,别的学分那的再多,也拿不到学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需要调动各种手段协调进行。在韩国和美国,特别注意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性和综合作用。

在韩国,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之中和寓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在“道德”、“国民伦理”课及社科教材中,要求直接反映国民精神教育内容,在“国语”课教材中要求间接反映国民精神教育内容;在理科教材和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要求精神教育系统化,进而要求国民精神要求系统化。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韩国政府介导实行全人教育,要求智育、美育、体育、德育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不偏重不偏废任何一方。近年来,各大学还纷纷把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规定不获此门课程学分的学生不得毕业,目的是为了要制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氛围。

在美国,思政工作的综合性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思政工作与其它学科的交融性。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当作一个专门学科对待,带有浓厚的理性色彩,善于移植和借鉴各种新理想、新观点、新方法,教育哲学、社会哲学、经济、政治文化等思潮,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重视参与的广泛性。在美国,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还是大众传媒,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教育充分利用一切场合和时机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学校里所有的课程都成为政治教育载体。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回答: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们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更有数不清的博物馆、纪念馆、庆典活动在熏陶人们的思想感情。

第三、注重行为养成。注意调动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政治修养方面的认识判断,推理能力方面的发展。一般按照“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的德育模式来进行,这样就达到了帮助受教育者学会思考和选择的目的,使得以前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终身都对其发生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维护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根本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思想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各国政府都力图通过本国庞大的思政教育网络传播相应的价值观念。教育的内容涵盖其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公民权利和国民精神等诸多方面。管理上注重立法和师资的严格培训。实践方面突出思政教育工作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国外不少人抱怨本国政府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其中领导,过于“分散”和“民主”。而我国思想工作有党政工团严密的组织系统,是丰厚的思政教育资源,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积极的工作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

标签:;  ;  ;  ;  ;  ;  ;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况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