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引导下新型静脉内心电图与PICC尖端位置的关系研究论文_卓亚娟1,王佩君1,童艳萍1,周小燕1,江军歌2

DSA引导下新型静脉内心电图与PICC尖端位置的关系研究论文_卓亚娟1,王佩君1,童艳萍1,周小燕1,江军歌2

(1宁波市鄞州区第三医院 浙江 宁波 315191)(2宁波市第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40)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DSA联合NVECG引导下进行PICC尖端定位,记录7个标志点的导管插入深度以及NVECG情况,并与常规体表心电图进行对照。结果:O点P波呈正向,A点、B点、C1点、C2点、C3点、D点的P波主波方向均为负向,而E点为正向。结论:NVECG法引导PICC置管时出现宽大负向P波以及Q波,且呈W波形,将标志着导管尖端已抵达患者体内上腔静脉下段,为PICC导管尖端相对理想的位置。

【关键词】新型静脉内心电图;DSA;PICC;NVECG法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3-0086-02

PICC为临床针对需要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完全肠外营养支持、长期静脉输注高渗性药液等患者的主要给药途径,不仅可有效提高舒适度,还可改善护患关系紧张等形式[1]。目前,学术界将X线胸片视为PICC尖端定位的金标准,虽可准确显示定位情况,但存在一定弊端,易增加感染率及操作难度[2]。故寻求快捷、高效的PICC尖端定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在DSA引导下运用NVECG法引导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4.47±3.16)岁;胃癌7例,肺癌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例,颈脊髓损伤伴骨折16例,重型颅脑损伤18例。

1.2 入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化疗或静脉输液超过7d的患者;(2)意识清楚,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3)常规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者;(4)无PICC置管禁忌症者。

1.2.2排除标准 (1)凝血功能障碍者;(2)原位换管者;(3)非上肢置管(如经颈外静脉、股静脉置管)者;(4)患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⑤颈肩胸廓畸形者。

1.3 方法

(1)用物准备:心内连接转换器、双腔聚氨酯6Fr PICC导管(内附心电导线)、飞利浦-M4735A除颤监护仪、20ml注射器、正压接头、电极片、50ml碘比醇注射液(GUERBET,注册证号H2011037722)、3M透明敷贴、100ml等渗盐水。(2)操作步骤:取平卧位,于DSA室进行操作。通过75%乙醇为患者仔细清洁测量部位,待乙醇挥发后,于其左锁骨下(LA)、右锁骨下(RA)以及左肋下缘与左腋中线的连接处(LL),分别贴上除颤仪中的电极片,显示Ⅱ导联心电图,并记录体表心电图(O点)。协助患者外展手臂,同时与躯干呈90°夹角,经皮尺测量预穿刺点至右胸锁骨关节至第3肋间隙间的长度与右胸锁关节的长度,固定穿刺点皮肤,将14G穿刺针从标识处向血管方向刺入血管,退出针芯,将PICC导管通过穿刺鞘置入到预期位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等待穿刺成功后,促使导管末端与心电导线相连接,并与心内连接转换器连接,导丝与LL电极相连接,打开转换器开关,观察P波变化情况,在该置管过程中,需将碘比醇注入于导管另一腔内,并在数字血管造影下,记录置管过程7个标志点的NVECG和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为A点,头臂静脉为B点,上腔静脉上段为C1点,中段为C2点,下段为C3点,右心房入口为D点,右心房内为E点。

2.结果

2.1 P波主波方向及特点

O点P波呈正向,A点、B点、C1点、C2点、C3点、D点的P波主波方向均为负向,而E点为正向。其中,A点波形呈现细小P-qrs锯齿形,B点波形呈现负向P波与qRs波,且随着导管的推进,其负向P波逐渐增大,C3点出现宽大负向P波以及Q波,且呈W波形。

2.2 P波振幅

O点为+(1.22±0.34)mm,A点为-(0.63±0.14)mm,B点为-(1.13±0.26)mm,C1点为-(1.84±0.52)mm,C2点为-(3.52±1.03)mm,C3点为-(7.23±1.46)mm,D点为-(9.58±2.53)mm,E点为+(2.43±0.62)mm。当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时,平均较O点P波振幅增加约2.3倍(绝对值);位于D点时,为O点的8.7倍(绝对值);位于右心房内4cm时,为O点的2倍(绝对值)。

2.3 导管置入深度

A点的平均深度为(41.28±6.04)cm,B点为(43.1±2.99)cm,C1点为(45.01±2.53)cm,C2点为(48.32±3.31)cm,C3点为(51.02±3.07)cm,D点为(53.41±2.96)cm,E点为(56.62±3.17)cm。

3.讨论

PICC具有方便、安全、感染率低、留置时间较长等优势,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而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方法较多,其中包括体表定位法、X线定位法与经食管超声心定图定位法(TEE)等[3]。其中,X线定位法易增加辐射暴露机会;由于个体差异性,促使体表定位法的准确率较低;而TEE属于侵入性操作手段,不易于患者所接受。

NVECG法引导置管,无需进入患者右心房便可显示P波情况,该方法可有效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情况,利于致使PICC尖端抵达理想位置,同时还可有效避免因置入过深等现象,而引起心包填塞、心脏穿孔等严重症状,故具有一定安全性及应用价值[4]。此外,波形与心电向量LL-RA导联轴上投射的分量存在密切关联,当导管尖端位于患者锁骨下静脉时,由于LL和RA较接近,将致使心电向量于LL-RA导联轴上的分量较小,且P波呈现细小振幅;当探测电极尖端进一步抵达其右心房入口时,因其靠近窦房结起搏点,故负向P波振幅将增大;当导管尖端处于其心包返折范围内时,将呈现出电信号增强现象,同时负向P波骤然宽大;当导管尖端到达患者右心房中部时,将出现双向或正向P波,进而可指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5]。本研究结果显示,PICC尖端位于C3点时,将出现宽大负向P波以及Q波,呈W波形,且较O点P波振幅将明显增高约6.1倍(平均值),因此当PICC导管插入约51cm处时,提示NVECG法辅助PICC置管时,呈W波形,预示着导管尖端已处于较理想位置(上腔静脉下段),其符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对PICC导管尖端的相关理想位置要求。

综上所述,DSA引导NVECG进行PICC尖端定位,可有效提高成功率,减少或避免因尖端异位造成的不适症状,且利于患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赵文.心电图引导上腔静脉内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尖端定位法[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12):1015.

[2]刘胤佃,何金爱,宋燕伶.腔内心电图对PICC尖端定位效果的Meta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36):4646-4652.

[3]付小伟.腔内心电图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7,25(1):53-58.

[4]王龙凤,郭素萍.腔内心电图技术处理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7,31(3):376-379.

[5]胡小艳,段盈芳,赵熙,等.静脉腔内心电图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440-444.

基金项目:宁波市鄞州区社会发展科研攻关项目.

论文作者:卓亚娟1,王佩君1,童艳萍1,周小燕1,江军歌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1

标签:;  ;  ;  ;  ;  ;  ;  ;  

DSA引导下新型静脉内心电图与PICC尖端位置的关系研究论文_卓亚娟1,王佩君1,童艳萍1,周小燕1,江军歌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