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与周恩来政治人格的共性与差异性论文_朱启飞

论毛泽东与周恩来政治人格的共性与差异性论文_朱启飞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毛泽东与周恩来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塑造了比较鲜明的政治人格。本文将从政治人格的涵义、共同的理想信仰、人生追求、相异的品格、文化性格特征、思维方式等方面来分析毛泽东与周恩来两位伟人政治人格的异同点。

关键词:毛泽东;周恩来;政治人格;共性与差异性

毛泽东与周恩来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伟大人物,为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新局面,成为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终生。两位伟人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了既丰富又复杂的政治人格,与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政治认知的方式是分不开的。

一、政治人格的概念

政治人格是渗透于人内心的主体倾向性,表现为后天形成的有意识的政治取向,也包括个体遗传获得的生物个性。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不可避免地要涉入政治生活,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政治心理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政治行为。

二、毛泽东与周恩来政治人格的共性

毛泽东与周恩来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之一,两人在政治人格方面存在共同的理想信仰、价值准则、人生追求。

(一)共同的理想信仰

毛泽东与周恩来都诞生于19世纪末期,成长于20世纪初期,毛泽东与周恩来都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立志救国救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人生经历,就是从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观

特殊的历史时期,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政治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贫苦百姓,两位伟人产生了深厚同情之心,立志要为人民服务。少年时期,毛泽东就对千千万万受到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群众产生同情之心,作为青年一代,深知自己责任重大,要做的事情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他认为不能让这种剥削现象继续存在,只有鼓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革命的方式彻底推翻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制度,人民群众才能过上好日子,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周恩来在少年时,就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尽管学业紧张,仍挤出时间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三)都善于严于律己

毛泽东、周恩来一贯是自省自律的典范。毛泽东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磨练自己的人格品行和道德素养。毛泽东多次讲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共产党是执政党,必须经常整顿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防止脱离群众,防止腐败变质。”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热衷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律己,勇于自省,其自律内省的品格风范堪称一代楷模。周恩来不管是在做大事还是小事面前都严于要求自己,勇于自我改造、自我批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对自己的家人及亲属也严格要求,从不搞特殊化,生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他们从政行为都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的典范。

(四)共同的人生追求

毛泽东小时候受母亲文氏的影响,从母亲那里继承的是仁慈、慷慨的博爱精神与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精明能干、倔强刚毅、克勤克俭的性格,使他对贫苦的农民生活深有体会,从此便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与毛泽东一样,周恩来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广博的知识和爱国情怀,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的个人素质,在民族危机、反清革命的道路和家庭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下,使周恩来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以拯救中华民族为己任,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毛泽东与周恩来政治人格的差异性

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毛泽东与周恩来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下,两人在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相异的品格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和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其价值取向是相同的,都表现出远大的理想和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其中也有微妙的差异。在英雄崇拜的激励下,毛泽东形成了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英雄豪杰气概贯穿于毛泽东的一生,他也是按照心目中济世英雄的样式来铸造自己。与毛泽东气冲霄汉、豪情万丈的英雄人格不同,周恩来趋于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社会公仆精神。周恩来的社会公仆精神主要表现在谦逊礼让、淡泊名利;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方面。虽然为党和人民建立巨大的历史功绩,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从不居功自傲。他谦虚谨慎,总是把成绩荣誉归功于党和人民。

(二)不同的文化性格特征

毛泽东的文化性格特征,与他生活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家族的尚武精神对毛泽东性格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尚武”无疑是毛泽东个人性格中一个根本特征,毛泽东的英雄豪杰的气质与他的倔强刚毅性格相一致,也正是这种性格特征才使他成为革命的领袖和把握中国命运和方向的舵手。周恩来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使他未能形成毛泽东的那种“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气概。周恩来虽然受两位母亲不同性格的影响,但其性格的基调主要是“柔”。因为这种“柔”在“为中华之崛起”的志向引导下,更多地表现为人格力量支持下的一种美好情操,以及运用革命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斗争方式。

(三)思维方式的不同

毛泽东由于受家族尚武精神的影响以及与父亲的冲突中所得来的启示,在面对和考虑问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将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高度的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求异性思维。周恩来则由于出生在一个衰败的封建家庭,自幼父母离世,为了维持生计,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从小就担任起家里的重担,生活及其艰辛,形成了一种在动乱中求安定、纷争中求和谐、屈辱中求忍让、对立中求统一的异中求同的思维方法。不管是毛泽东的求异性思维还是周恩来的求同性思维,都为我们在解决现实问题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四、结语

毛泽东与周恩来虽然在政治人格的品格、性格特征、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共同品格特点是最能体现两人能够成为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和珠联璧合的合作伙伴。两人在政治人格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性揭示了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事实: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离不开毛泽东,而且也离不开周恩来,毛泽东用科学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周恩来在毛泽东领导下,以务实精神使理想变为现实。有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结合,才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版,2003.

[2]单秀法.毛泽东与周恩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3]尹继武、刘训练:政治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4]龙剑宇.毛泽东的家世渊源[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01.

[5]周世钊.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几个故事[J].新苗,1958.

作者简介:

朱启飞(1991.02-),女,彝族,云南昭通人,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作者:朱启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  ;  ;  ;  ;  ;  ;  ;  

论毛泽东与周恩来政治人格的共性与差异性论文_朱启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