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论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郑嘉禹1,粟迎春2

(1.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2.新疆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 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从理论层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社会心理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汇聚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之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41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我国的意识形态是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既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优势所在;明确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深入人心,自觉转化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是使人民在“理想”“价值”“道德”方面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着力方向,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9理论归根到底,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够说服人,并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思想武器。理论的彻底性在于,对现实问题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对实践活动具有强大的指引力。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彻底的理论,具备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引力。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标识,其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引力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引力具体体现在其丰富的理论品格上。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过程中得到充分检验、充分贯彻和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这六个特征,就是其鲜明的理论品格。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其传入中国至今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们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深深吸引,开始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用于改造实践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与时俱进地深刻回答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起,就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被广泛传播并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在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赋有中国实践思想体系和中国话语体系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深刻回答了中国的现实问题。

4)商品发布的功能可以让用户发布自己的闲置商品,填写名称、使用年限、商品描述、商品价格以及上传图片等一系列操作后,发布商品供其他用户选择,在填写商品参数时,名称有长度要求,价格只能是数字,而上传图片时,每张图片大小不超过2M,并且一次的上传数量不能超过5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着眼于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解答了人民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并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引力。尤其是它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基础上,凸显了其鲜明的人民性特征,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由人民发言,始终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根本立场,是实实在在的人民的理论,是我们新时代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南和行动纲领。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前提。

二、理论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从理论层面出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理论能够永葆生机活力、科学指导人们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也是创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创新的目标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提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和鲜明的人民立场,“从根本上扭转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曾经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3],使得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总体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1]42。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就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作用,保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化方向,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至此,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总体方略和实践路径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长效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处理阶级社会中人的意识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关键。列宁从意识形态制度化层面出发,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理论。列宁认为,从制度层面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从外部灌输到阶级联盟内部各群体中,以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种社会意识相互交织、相互碰撞。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存在差距的客观事实,要认真做好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4]。习近平对当今形势的科学研判,说明在我国两种社会制度决定的两种社会意识也会长期存在,需要做好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讲,与中国人民的价值认同是一致的。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自我改造的过程。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另一方面,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凝结了人民的价值诉求,是能够代表人民的。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长期国家政权的统一,为我国意识形态的广泛推进提供了丰厚滋养,为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共识提供了深厚基础。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人民共同建设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人民自始至终参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其建设成果也理应由中国人民共同享有。

综上,构建起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意志和力量。要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1]42等方式,如春风化雨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转化为大众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保障制度。从制度层面出发建立起一个长效的学习机制,使人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感性地自觉地能动地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我意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教育保障制度,就必须抓住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这两个重点群体。一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对网络新媒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最近上线的“学习强国”APP,就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举措。要让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真正将“学习强国”的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二要建立教育的奖惩制度。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有利于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要尽快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将个人学习和实践效果与党员干部个人的考核、与大学生的学业成绩结合起来,确保学习取得实效。三要建立教育的长效保障机制。学习党的理论,是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义务。要进一步强化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政治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干部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传播者、践行者和捍卫者。

三、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下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并且经过实践所检验的新理论;通过理论创新所带来的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来保证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式的总称,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并且必须是马克思主义,这是底线。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需要中国化。

第一,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制度。习近平强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1]42加强我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包括对内容的把控、对主流话语权的掌控和对阵地领导权的掌握。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增强对社会意识形态内容的把控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决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方式方法,营造强大的正面思想舆论。二是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体系的公信力。这就是要立足我国实际来构建话语体系,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话语体系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价值内核,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话语体系的时代特色和创新优势,批判性地吸收国外传播的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建构“中国话语”,实现我国主流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使中国主流话语体系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三是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持党管媒体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党管媒体既是我国舆论工作的根本属性,又是我国舆论工作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舆论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社、办台,不断提升意识形态鉴别力、处理力和领导力,坚决过滤掉“杂音噪音”,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

为此,可将三层框架的各层构件刚度降低60%后,再在相同地震波作用下取得加速度反应谱值,以此作为输入重复上述的训练,就可得到测试结果。

由分析可知,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和未分配利润等指标。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中支付的各项税费包括企业按照利润总额的一定比例交纳的企业所得税,筹资活动现金流出中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也与当期损益的净利润有关,可见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现金流。总之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三大财务报表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也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

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制度。意识形态建设的传播制度主要是指通过主流话语体系的构建来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的制度。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谁掌握了舆论的话语权,谁就拥有在舆论领域的主动权,从而掌握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毛泽东曾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6]加强舆论宣传是争夺社会意识形态话语权,获得民众认同的重要途径。一是要认识到两种制度之间的舆论交锋会长期存在。习近平指出:“要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准备。”[4]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存在决定了舆论交锋的长期存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必然导致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争论,不可避免地会对反马克思主义的舆论进行批判与斗争,这也是我们进行舆论宣传的一种方式。二是要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历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就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的基本方针、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三是要创新宣传手段和话语方式,构建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体系。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传播手段;加快话语方式创新,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主流意识的传播更接“地气”;紧跟时代步伐,让主流意识的传播话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具体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表了系列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近年来,全国人民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极大地强化了全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灵活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为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制度。一是在教育的原则上坚持唯一与多元相结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唯一至上性,能够引领统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思潮。在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唯一至上性的同时,要兼顾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利益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差异性。二是在教育的内容上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面对各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必须进行理性分析和批判。在分析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辩证地认识社会存在的各种思潮。在批判的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三是在教育的方法上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关于意识形态的教育灌输,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并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东西。”[5]列宁的论述,指出了意识形态教育灌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想让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灌输是主要手段。同时,也要兼顾通过教育进行渗透。人民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个互动的过程,教育的引导应该不仅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向量和物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是矢量,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电场强度等,这些量贯穿于物理学的许多分支,矢量是现实存在的,可以观察、感受到的,物理学中的矢量是向量的现实模型;向量的加法运算可以以位移的合成为背景;向量的数乘运算以位移或速度的倍数为背景,可使学生对数与向量的数乘运算的结果仍然是向量有直观的认识;两个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以力所做的功为背景.所以,向量及其运算是物理学中矢量及运算的抽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物理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第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法律制度。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是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法治化水平、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步加快意识形态工作的法治化进程。2018年宪法修正案通过确认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宪法保障。一是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发展成果。我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发展成果,是我国意识形态区别于他国意识形态的一面鲜明旗帜。宪法的保障,就是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旗帜高高飘扬。我国宪法确立的这些发展成果“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7]。二是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和阐释意识形态的内涵。意识形态反映人们的现实物质利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及价值认同,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其内涵具体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什么,规定和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界,并且要“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1]42,以此来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四、社会心理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满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它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发展、时代的特征、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回答时代的现实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要凝聚意识主体,使意识主体达成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就必须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充分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世界的现实基础。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有机命运共同体,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又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要积极应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的新挑战,积极构建能够回应当下实际的话语体系。

第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群众,变成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真实的、普遍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实性和普遍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反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厚群众基础进一步加强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价值,使之反映普通大众的生活,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本性,使之契合普通大众的心灵世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述方式,使之更加符合普通大众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要创造精神产品,使之面向普通大众。

第一,转化为大众的情感认同。人们通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理性和非理性认同之分,情感认同是属于非理性的、发自内心的一种认同。而情感认同往往是真正意义上的认同,能够达到人们对某一事物心理上持久共鸣,并最终实实在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转化为人们感性的、自觉的、能动的行为习惯,需要理性认同,更需要情感认同,而情感认同是理性认同的基础。加强情感认同,就是要让人民感到其真正在全社会所体现的作用,让人民体验到真实的满足感和获得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构建社会秩序的遵循,能够规范和调节人们的日常行为,从而让人们真正发自内心地认同。

第二,转化为大众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指人民对于社会价值规范的接受和认可的程度。社会有序发展的关键在于一个社会能否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广泛的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一方面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要在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坚持引导群众积极正面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注重榜样的教育作用。树立群众认可的、具有代表性的榜样,以具体的、历史的典型宣传充分激发群众对社会普遍价值的认同感。

石柱县财政局谭文会副局长告诉记者,扶贫基金对于发展实体经济、助推全县产业发展、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具有积极作用。企业通过实施基金项目,既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了产能,提升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实现了较好的扶贫带动效应,实现了重点贫困户的增产增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调动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讲授给学生,进而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另外,语文教师还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善于借助多种与课本教材相关的内容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转化为大众的行为习惯。一种社会普遍的价值观要获得群众的认同,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知、信、行”的过程。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要对其内涵做到正确理解,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的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性,做到“信”,进而做到“行”。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大众将其自觉地融入到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

第四,实践转化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转化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作用,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大优势。二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统筹保障优势。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三是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才保障优势。要将有着共产主义信仰和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优秀干部安排到领导岗位上来,牢牢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本报评论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N].人民日报,2018-08-30(04).

[4]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5]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

[6]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5.

[7]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中图分类号: D0-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7408( 2019) 12-0073-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地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研究”(19BKS18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郑嘉禹(1992-),男,甘肃天水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粟迎春(1965-),女,长沙人,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雨 蕙】

标签:;  ;  ;  ;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