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铁路城市化道路初探_城市化水平论文

北疆铁路城市化道路初探_城市化水平论文

北疆铁路沿线地带城市化道路方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疆论文,道路论文,地带论文,方式论文,铁路沿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城市化一般而言有“大城市化”和“乡村城市化”两种方式,本文在大体分析了北疆铁路沿线地带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及城市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提出本地带的城市化道路应在不忽视大城市发展的同时,主要建设好中小城市走乡村城市化的道路。

关键词 城市化 北疆铁路沿线

1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文化、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城市性质状态逐渐扩大和发展的过程。它有着多方面的含义。首先,城市化是指一种过程而非一个结果,这一过程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分别表现出集聚和扩散渗透的形式,集聚一方面是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大量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是二、三产业为寻求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而向城市集中。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城市在地域空间上开始向外围扩张,即产业的疏散和人口的回流,同时也将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到了乡村。其次,城市化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开始的,当城市以其最初的形态即手工业者和小商业者的聚居地的形式存在时,城市完全依赖于乡村而存在,城市的生活方式受乡村的影响而成为乡村化的城市。只有在工业革命开始后,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迅速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状态。工业的繁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量的人口被吸引到城市,形成了人口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并且城市摆脱了对乡村的完全依赖,有了自我生存的能力,也就是说,工业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化同时就带来了城市化。

2 本地带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化水平

2.1 区域背景条件

本地带位于天山北坡山前冲、洪积扇上,有着组合相对优越的农牧业光、热、水、土资源和丰富的煤炭、石油、建材、岩盐等矿产资源。本地带位于新疆的中轴位置,有北疆铁路和312国道贯通全境,有217国道连通南北疆,与区内外交通联系便利,自建国以来一直是重点投资建设区,目前已成为自治区经济实力最雄厚的产业集聚带。1992年区域社会总产值355.92×10[8],占全疆51.8%;国民生产总值179.56×10[8]元,占全疆46.97%;国民收入134.75×10[8],占全疆35.56%,工农业总产值241.33×10[8],占全疆50.23%,其中工业产值占85.7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达4124元和3095元,比全疆平均水平高67.8%和64.8%,已接近和达到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城市化水平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因此本地带也是全疆人口最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本地区土地面积14.93×10[4]km[2],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9.1%,但有440.98×10[4],占全疆总人口的27.47%;市镇人口320.40×10[4]人,占全疆市镇总数的43.12%。共有市镇(建制镇)34个,占全疆市镇总数的25.87%,其中有大小城市7座,占全疆城市总数的58.82%。

2.2 本地带城市状况

2.2.1 历史沿革 本地带城市兴起较晚,历史上城镇的数量也较少。吉木萨尔是本地带最早有城镇设置的地方,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在此设庭州。清乾隆二十年后,清政府在今乌鲁木齐建迪化城,并先后在今精河、乌苏、玛纳斯、吉木萨尔、奇台、昌吉等地筑城。这些城堡的设置完全是出于当时维护边疆安全的军事、政治的需要,即使有经济活动也是从属服务于这种需要。建国后城镇的发展才进入了新的时期,原来的迪化城发展为拥有14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城市,在戈壁荒滩上建起了石油新城克拉玛依,在大规模农垦开发的基础上建起了石河子和奎屯二座轻工业城市。

2.2.2 城市现状特点 本地带是全疆市镇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有大小城市共7座,其中包括全疆仅有的三座直辖市,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和石河子,有建制镇27个,其中县镇10个。全区域市镇密度,城市密度、建制镇密度分别为每万平方公里2.28、0.47、1.81座,高于全疆的每万平方公里0.86、0.10、0.76座的平均水平。从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来看,有一座特大城市,缺大城市,小城市相对较多,镇的发育也明显不够,全疆建制镇与小城市的数目比为8.4:1,而在本地带仅为4.5:1。镇是城镇体系中的基础,是接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本单元,本地带的建制镇不仅数量明显不足,质量也较低,一般县镇是建设重点,其非农化水平多在90%以上,而普通建制镇非农化水平绝大多数在10%以下,说明普通建制镇并未真正成为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

从城市的空间布局来看,最显著的特点是城市均沿交通干线分布,312国道穿越每个主要城镇,城市间的平均距离277.3km,远低于全疆城市间平均距离958.2km的水平,城市间最短距离仅37km。并且城市集中分布于乌鲁木齐至奎屯不到300km的地带内,市镇空间分布显得很不均匀。

本地带是全疆产业最密集的地带,其中乌鲁木齐市是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城市的职能结构来看,本地带的城镇大多具有行政职能,是某一级行政机构驻地。乌鲁木齐是唯一的综合性大城市,其最突出的职能特点是作为全疆的交通枢纽,其经济职能虽属于基本职能,但职能分化不够明显,作用也不强。克拉玛依市是唯一的职能特点极为突出而明确的以石油开采和石油加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专业化作用强。其余几座城市虽然都是工业城市,但普遍存在着职能分化不明确,职能作用不强的弱点。

2.2.3 区域城市化水平分析 城市化现象涉及范围广泛,使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变得十分复杂。便于统计而又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指标便是人口。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描述区域城市化所达到的水平。

我国的户籍制度将人口严格划分为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及近年来市带县、镇带村体制的实施,将大量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人口统计为城镇人口,使有些城市的非农化水平很低,如本地带的阜康市,非农化水平仅为44.46%,石河子、昌吉、奎屯的非农化水平也在55%左右,而普通建制镇的非农化水平更低,绝大多数在10%以下。根据1993年的统计资料,若用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城市化水平,本地带城市化水平已高达72.66%,达到了美国80年代的水平,这显然夸大了本地带的城市化程度。城市是作为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而存在的,鉴于统计上的原因,采用市镇非农业人口来表示本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根据计算得本地带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1.69%,仅相当于美国20年代的水平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年代的平均水平。

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本地带的城市化水平说明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工业依然是城市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

3 城市化实现的途径

3.1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将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制造业进而向社会服务业为主转化。这个转化的实现必须满足这样一个条件,即制造业与社会服务业本身的需求,从事这些劳动的劳动者必须相对集中,从而产生了人口集聚的需要,而伴随着这个转化过程同时产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正好满足了这个条件。因此,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化程度越强亦即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则相应城市化程度越高。反之,城市化程度越高,对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刺激作用就越强,两者的进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3.2 实现城市化的主要途径

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来看,城市化经历了缓慢到加速再重回缓慢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约10%),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城市化的进程相当缓慢。当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化水平约30%),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经济与城市化表现为相互促进发展的情况。当农业现代化达到相当水平,绝大部分的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后,城市人口渐趋稳定,城市化的发展进入了最后阶段。

从世界城市化的途径来看,有集中型的城市化和分散型的城市化两种。所谓集中型的城市化即大城市化,人口和产业在地域空间上高度集聚,大城市得到了充分的优先发展,当大城市发展到相当规模后会自然产生空间的扩散,这包括产业和人口向周围的卫星城镇转移,从而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而分散型的城市化并不强调优先发展极个别的大城市,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小城镇的建设上,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或就近吸收到非农产业中,以此来提高城市化的水平,也就是一种乡村城镇化的方式。

本地带的经济水平在全疆处于领先地位,并已接近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进入了工业化前期城市化的加速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在完全自然发展的情况下,大城市比小城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人口和产业都会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舒适的生活和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所带的高经济效益。大城市化曾在发达国家取得过很成功的范例。然而,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却是“大城市病”,人口密度过高,大量的失业者,肮脏的环境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显然在本地带通过大城市化来提高区域城市化的水平是行不通的。第一、自然条件制约了大城市的发展,本地带是深居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脆弱。绿洲被戈壁荒滩所阻隔,水资源缺乏,这些都制约了城市的空间规模、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中小城镇可能是本地带适合的城镇发展模式。第二、大城市化伴随着对农民的剥夺,使大量农民破产涌入城市成为廉价劳动力,为城市创造财富,这在中国现行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行的。第三、大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其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扩散来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而面对当今世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对乡村人口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要想再经历这样长的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本地带内现有约一半的人属于农业人口。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这部分劳动力向何处去是一个关键。从本地带的城市自身发展状况来看,仅有的一座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集中了本区域中市镇非农业人口的48.64%,国民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分别占本区域的46.12%和37.46%。城市首位度高达3.6。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已带来了许多问题,乌鲁木齐市的用水、用电已十分紧张,交通拥挤,高峰期交通阻塞严重,空气污染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城市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这座城市显然不具备吸收大量外来人口的能力。

虽然地带内的中小城市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但是由于新疆属于待开发区,国家在近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投资,城市的发展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这些城市自身很难有大型工业项目上马,而主要是原有工业的扩建与提高,加之许多城市自身的非农化水平就不高和城市自然增加的劳动力,也决定了这些中小城市无力吸收周围乡村的剩余劳动力。

基于这种情况,本地带剩余劳动力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得到解决。

(1)国家有大型工业项目投产的地区,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例如,独山子14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作为连锁效应很强的化工产业,它的投产将会带来大量的下游产业,也就有可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乌苏是“金三角”组团式城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行市带县体制的城市,积极争取这些下游产业将可能成为迅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方式。依靠大工业吸收剩余劳动力是实现城市化最迅速最方便的途径,但显然不是主要途径。

(2)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是目前乡村存在的普遍问题。乡村集镇的发展时间短、规模小、基础设施差,并且由于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当地的购买力是很低的。因此,应该去开拓外部的市场,对靠近城市的乡村来说,可以直接将自己的集镇设立到城市中,这可以促进城市与乡村的双向交流。例如乌苏县的九间楼乡在奎屯市就拥有自己的市场。

(3)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就地转移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就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我国沿海地区也已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在乡镇企业中,乡镇工业是发展的重点,对基础经济条件较好,靠近工业城市的地区,在不和大工业争抢原料的前题下,可以发展农副产品的初加工。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乡镇工业再向高一层次发展,利用欧亚陆桥的优势将产品瞄准中亚和独联体市场。在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村,不能盲目先发展工业,可以优先发展能吸收大量劳力的建筑业,并根据当地矿产资源的情况搞开采业,建材工业等以积累乡镇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4)积极发展旅游业,沿线地带有着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一定数量的人文景观,对中外游客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旅游业是一项收益很高的产业,是积累发展资金的优势产业。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1)农业在任何时间都不容忽视,农业为城市的生存提供基本保障,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因此不能超越农业的发展阶段去发展工业。

(2)在实施乡村城镇化,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时,不能忘记城镇的特征,应注意引导乡镇工业的适当集聚和非农业人口的集聚,搞好普通建制镇的建设,增加建制镇的数量,使其真正成为城市体系中体现城市特征的基本单元。

(3)大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注重乡镇建设的同时,搞好大中城市的建设,它们仍然是促进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

收稿日期:95-4-19

标签:;  ;  ;  ;  ;  ;  

北疆铁路城市化道路初探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