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228-03
生理学是一门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的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本学科与其他医学基础学课在教学上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每堂课涉及到许多新名词,学生普遍感觉难以适应;而生理学名词教学在本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及教学任务的完成。动脉血压是机体重要生命体征之一,为体格检查的重要项目,也是生理学授课中的重要内容,在高血压发病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高血压的基础知识动脉血压。笔者结合多年生理学教学实践,就生理学名词的教学谈一些体会,并浅析动脉血压之概念,以资参考。
1.生理学名词教学的体会
1.1 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中强化记忆
生理学名词往往是某个生理功能的概述,或是某项生理活动的特点,例如“体液调节”、“心输出量”、“房室延搁”等名词。对于这些有关功能概述性或生理活动特性的生理学名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要求学生记忆,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应用中对其进行记忆。比如,极化、去极化、超极化3个生物学名词,分别是细胞膜跨电位的3种状态,去极化、超极化都是以极化为参照。教学时若只注重记忆,则学生很容易忽略3个名词之间的关系。又如,心脏兴奋传导中的“房室延搁”名词,它是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的概述,是指心脏兴奋在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这一特点。学生能说出名词概念,不一定就能解释为什么心房与心室不能同时收缩的现象,也就不能理解这一特点导致心房收缩在心室收缩之前对心脏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达不到“房室延搁”名词的教学目的。在概念教学中,不但要讲清、讲深、讲透,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法,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比较、归纳,找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进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1.2 降低学生对生理名词的陌生感
生理学内容抽象,这一特点在生理学名词中也表现突出。初学者对大量的生理学名词非常陌生,对于生理学名词的学习都有个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记忆的过程。因此,在生理学名词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名词多看,多用,从而降低新名词的陌生感,减少理解和记忆的难度。
1.2.1从文字上降低学生的陌生感 仔细分析起来,大多数生理学名词,都是学生熟悉的,教学中可以从文字上降低学生对其的陌生感。如“房室延搁”,“房”和“室”表示心房和心室,合在一起“房室”就表示心房室交界之处,“延搁”的文字词义是某一事物的时间被耽搁了,即“心脏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慢的特点”(“房室延搁”的概念)。又如“红细胞渗透脆性”,“脆性”是指物体受外力冲击时破裂的难易,脆性大,则易破裂,脆性小,则不易破裂。“渗透”是指化学的渗透现象,将红细胞放置于低渗盐溶液中,水分进入红细胞内,红细胞膜受到张力而使红细泡体积逐渐增大,最终导致红细泡膜破裂,故“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概念就是指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1.2.2从名词的原义降低学生的陌生感 对于一些外来生理学名词,可从名词的原义逐步引入到生理学意义上,降低学生对其的陌生感,提高记忆率。如“刺激”、“反应”两个生理学名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口说出一些带有“刺激”和“反应”两词的语言,然后从学生语言中分析“刺激”和“反应”的意思,并向生理学意义过渡。一学生说“某同学讲的话刺激了我,我对他所说的话反应是非常愤怒”。其中“刺激”就是同学讲的话,“反应”就是受刺激同学对某同学所讲的话的愤怒。“同学讲的话”等各种刺激的本质都是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时,学生可以从熟悉的“刺激”、“反应”原义过渡到抽象的生理学意义,即“刺激”是机体内外环境的改变,“反应”是机体受刺激后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1.3 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其理解、记忆能力
生理学是一门机能科学,有微观、动态变化的特点,其特点也体现在生理学名词上。因此,教师在生理学名词教学中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启动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1.3.1启发诱导 一些功能性的生理名词,采用先讲解功能特点,后归纳总结概念的方法,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笔者在讲述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概念时,先通过讲解使学生清楚动脉血压是血管系统内血液向前流动的动力,并随心动周期波动的压力变化而变化,这里面必须拿准两个关键点,并板书画出动脉压力变化曲线。提出问题:谁能上讲台标出并说明这两个点?待学生在动脉压力变化曲线上标出这两个点后,又提问:谁能说出这两个点的生理学名称?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诱导,经过思考,基本能标出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波动的最高值,另一个是波动的最低值;并指出这两个值就是生理学所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极大的活跃了思维,获得了成功的愉快体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感受到了智力活动的乐趣。
1.3.2提问设疑 在生理学名词教学中,可采用提问、设疑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急于了解的情绪。如讲“神经调节”名词时,先让学生从书本上找出神经调节的概念,提问学生:其中的“调节者”和“被调节者”分别是指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思考和回答。
1.3.3前后联系 教师要善于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理学名词教学,还可以讲前后生理学名词联系起来,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名词去分析和思考新的名词概念而启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启发学生利用已熟知的肌肉前、后负荷的概念,去思考分析心肌收缩前、后所受的负荷是什么,从而归纳得出名词“心肌前负荷”和“心肌后负荷”的概念。
2.浅析动脉血压的概念
2.1 瞬时血压与全天候血压
2.1.1瞬时血压 无论在什么时间临床上用间接测量法测得的血压都是瞬时血压,即测量当时的血压。WHO血压判定标准规定,测量血压应反复测量几次,以相对稳定的血压值为标准,判断血压升高须经非同日另次核实或3次检查中有2次达到上述标准才能确定,非同日检查确有困难时,亦可同日内间隔1小时以上复查核实。所有这些规定只能尽可能减少瞬时血压测量的弊端,实际上并未改变瞬时血压的“瞬时”本质。
2.1.2人群血压M型模式 斯耐特等人首先观察了12例健康人血压的昼夜变化,发现在一天中血压值波动规律为:入睡后2小时,收缩压下降20%,达到最低值,早晨苏醒前或苏醒时迅速上升,上午10点左右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中午略降,下午2~6点又有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入睡后达最低值,一天中的血压呈“双峰”的M型分布。后来又发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也呈M型波动,且不受降压剂的影响,即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波动仍呈M型。
2.1.3全天候血压——动态血压 全天候血压较瞬时血压测定的优势是能反映24小时血压波动情况。时间医学认为全天候血压比瞬时血压更能可靠地反映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所伴随的靶器官损害与24小时动态血压的关系比瞬时血压的关系更为密切。近年来临床已用动态血压计来测量和反映病人的全天候血压。
2.2 血压变异性(BPV)
BPV是指逐次心跳各项动脉血压值(收缩压、舒张压等)不断波动的现象。BPV有短时变异、长时变异、血压季节变异等。由于BPV信号中蕴含着有关心血管调节功能状态的信息,通过信号分析可得出心脏迷走——交感均衡性及压力反射反映性的信息,故在临床医学一些领域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应用价值。血压变异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变动性过大超出一定的度就成了病理现象。
研究表明,BPV与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有关。因此,高血压治疗的目的不仅要降低24小时平均血压,且要减少血压变异程度。传统降压药对血压变异性影响很小,而新近问世的一些长效制剂具有24小时稳定的抗高血压作用,因此采用长效降压药可望 减少在使用短效药物时所伴发的血压明显波动。
综上所述,在生理学名词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片面追求学生是否能准确说出、背出、写出某一名词的概念;要使学生对生理学名词不但达到记忆层次目标,还要达到相应的理解、应用层次目标;要根据生理学名词的特点,降低学生的陌生感,提高课堂吸收率;要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将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媛.中国早期部分生理学名词的翻译及演变的初步探讨[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25(2):170-181.
[2]高素婷.第二届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J].中国科技术语,2014,(5):39.
[3]张燕辉.浅谈生理学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J].医药前沿,2013,(4):322.
论文作者:邱国权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7
标签:生理学论文; 血压论文; 名词论文; 学生论文; 概念论文; 房室论文; 动脉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