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馆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以山东省文化馆系统为例
王慧聪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具有天然融合的基础。2018 年以来,随着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组建,文化和旅游大融合大发展的全新时代已然揭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步入了黄金时期。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发挥自身职能、助推文化旅游融合,是文化馆当前工作的一大课题。本文以山东省文化馆系统为例,试图分析文化馆在助推山东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思路举措。
一、文化馆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和旅游作为幸福行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着组织开展群众文艺活动、文化艺术辅导、指导群众文艺创作、传承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指导基层文化馆(文化中心)工作等职能。文化馆系统拥有丰富的文化人才资源和阵地资源,其组织开展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不仅能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广大群众,也能让群众放松愉悦、得到精神享受,具有文化和旅游双重作用。特别是文化馆系统的民间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这一资源,本身就是旅游的重要资源、重要业态。同时,将有限的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融入到旅游发展中,使更多群体享受到文化实惠,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民间民俗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载体,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能,一定程度上也将促进文化馆的繁荣发展。
考虑到细胞作用区域的变形梯度较大(局域变形),采用二阶形函数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测量结果。公式(2)(下标2表示形函数阶数)给出了二阶形函数的表达形式,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其参数矢量由一阶形函数的12行增加为30行,能够描述的变形也从一阶变形(伸缩、转动、剪切或其组合)扩展到二阶变形(如梁的纯弯曲)。
二、文化馆助推文化旅游融合的举措
山东省文化馆体系健全完善,拥有文化馆157 个,其中国家一级馆76 个、二级馆37 个、三级馆7 个,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9.3%,行政村(社区)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95.6%。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思路,立足文化馆的主要职责和职能,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推进。
(一)扩大场馆免费开放,融入文化旅游线路
文化馆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同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一样,都可以作为游客参观的重要场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山东省各地陆续改造、新建了一批高标准的文化馆,成为当地标志性的建筑设施。山东省文化馆、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等建筑,都体现了济南市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当地群众、外地游客休闲体验的重要场所。据统计,2018年全省文化馆站服务人次超过4600 万。文化馆举办的展览、培训、讲座等,还可以有效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品质,甚至有的服务可以发展打造“研学游”项目。比如,2014 年以来,山东省文化馆创新推出的“新六艺学堂”项目,已累计培训学员数万人,影响力逐渐增强。全省各级文化馆应进一步扩大免费开放范围,创新服务项目,主动融入文化旅游线路,在满足日常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加快“旅游产品化”,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吸引广大游客走进文化馆,体验当地文化。
(二)送文化活动进景区,丰富旅游产品业态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六要素的递进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因此,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旅游娱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人把旅游作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从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来看,六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购”“娱”发展较为滞后,特别是“娱”方面供给不足,很多景区基本上只靠单一的“门票经济”经营,旅游层次仍停留在初级观光阶段,普遍存在业态单一的问题。文化馆系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娱乐资源,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校园、进企业、进工地等“六进”活动。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全省各级文化馆在实施“六进”工程基础上,积极开展送文化进景区活动,既能有效丰富旅游景区的产品业态,提升景区内涵,增加经济效益,又能增加文化活动受众群体,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低的问题,增加社会效益,实现文化、旅游事业双赢发展。2017 年以来,山东省文化馆推出的“百姓大舞台”项目,紧连千佛山景区,已经成为服务周边群众和济南夏季夜游的重点品牌项目。
(三)发挥文艺辅导职能,搞活小微旅游演艺
旅游演艺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缺乏旅游演艺产品一直是制约山东旅游业发展的工作短板和突出问题。虽然近年来山东省也推出了《神游华夏》《封禅大典》《金声玉振》《仙缘·蓬莱》等一系列大型旅游演艺精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投入大、周期长、转型难的特点也使得大型旅游演艺难以大范围推广。所以,投入小、难度低、见效快的小微演艺值得推广,这方面山东已经有景区进行了探索实践,比如台儿庄古城景区的街头演艺、济南市九顶塔中华民俗欢乐园的情景剧等。文化馆系统有着较强的文艺辅导队伍,经常组织开展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编导等业务培训,通过短时间的业务培训,就可推出一批短小精彩、富有创意的小型演艺剧目。全省各级文化馆应组织文艺辅导队伍深入本地旅游景区,积极开展文艺培训,将文化与旅游景区相结合,帮助旅游景区培育文艺队伍,推出小型演艺剧目,增强旅游景区的可看性、可玩性,为旅游景区发展注入活力。
(四)有效利用基层阵地,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项手段,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实现最低目标成本的目的.在实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其可能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即最优化原则.
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乡村旅游日渐火爆,农家乐、古村落、乡村度假村等特色产品层出不穷。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有关数据,2019 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同比增长10.2%;总收入8600 亿元,同比增长11.7%。从山东省来看,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涌现出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青州市王府街道井塘村、兰陵县苍山街道压油沟村等一批旅游名村;2019 年上半年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消费1619 亿元,同比增长12%。但是,整体来看,山东省乡村旅游仍然存在着标准不高、产品不丰富等问题,特别是对照“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娱农家乐、品农家情”的服务内容,“娱农家乐”“品农家情”远远不够。农村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则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点。要充分利用这些基层文化阵地,积极引导群众自我表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使广大游客住得下、玩得好、还愿来。
(五)挖掘民俗文化,打造地域旅游亮点
民间民俗文化是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也是地区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民间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目前,全省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 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73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51项、市级代表性项目3490 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3 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88 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63 名;有1 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0 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潍坊风筝、木版年画、山东剪纸、山东梆子、山东快书、柳子戏等非遗项目,以及东阿阿胶、德州扒鸡、周村烧饼等中华老字号产品,能够有效融入旅游活动,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全省各级文化馆应深入挖掘本地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推出一批富有地域特色、体现文化符号、满足游客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地域旅游特色亮点,让民间民俗文化成为旅游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结语
总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文化馆系统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大有文章可做,要立足职能,主动探索,积极作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也为文化馆系统履行服务职能、繁荣群众文化、践行初心使命搭建了新舞台,提供了新契机。
当前,长三角地区危险品运输企业中现有的车辆等级偏低,只有石油和少量危险货物在运输时由专用危险品运输车辆装载,大部分危险品的运输是被装载到一般的货车和被改装过的车辆。安全性能偏低,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超过危险品运输使用年限的车辆进行运输工作,而且在具体作业时也有失规范。一些企业的罐装车甚至被装载多种危险品。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超过使用年限的车辆进行运输,增加运输风险;没有对车辆形成动态管理,没有及时检查车辆的安全性能,而且没有按照规定对运输车辆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
[作者简介] 王慧聪,山东省文化馆馆员。
[责任编辑:刘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