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两岸直接贸易的经济后果_台湾经济论文

台湾海峡两岸恢复直接贸易的经济后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海峡论文,两岸论文,后果论文,贸易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过去20多年中,东亚的中国经济,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经济高速增长。台湾和港澳从6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70年代跻身为第一代亚洲小虎;中国大陆自70年代末实行经济改革以来,以其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瞩目世界。1979—1996年间,中国大陆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其后三年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两位数,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这一期间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以后,中国大陆与香港的经济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香港的贸易已占中国大陆贸易总额的1/3以上,而香港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实际上是在大陆加工的。从1993年起,香港与大陆就成为相互间的最大投资者。 大陆、 香港和台湾已拥有超过日本的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3000亿美元), 并成为国际资本最大的供应者之一。 如果进一步考虑1999年澳门回归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新加坡之间的共同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一个包括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在内并有可能扩及新加坡的“大中国经济区”在下一世纪之初的崛起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比统一的欧洲还要大的潜在的市场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纪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之一。

尽管台湾海峡两岸的政治分歧很大,但互补的经济效益,相同的文化背景,毗邻的地理位置以及香港的有效率中间服务,已使两岸的经济贸易联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台湾与大陆之间经香港转口的贸易额已从1987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115亿美元。 由于工资与土地价格上涨等因素,台湾与香港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已大规模地转向中国大陆(台湾对大陆的实际投资额已达73亿美元)。这一转移加速了台湾与香港的产业升级过程,并使得两地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显然,这一个由市场力量所驱动的经济整合过程将毫无疑义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进行下去。因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两岸相互间的经济需要会压倒任何政治上的分歧。这一“大中国经济区”拥有12亿人口,在世界贸易中占有超过日本的份额(Wang and Wang,1997)。台湾、香港的资本与技术和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提供了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和超过日本的发展潜力。

东亚的中国经济不仅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它们自身间的经济联系也不断增加。表1列出了1987—1995年这4个中国经济之间区域内贸易的依存度。

由于两岸间没有直接的商业、交通和通讯联系,所有海峡间的贸易都必须通过香港,大大增加了两岸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台湾海洋大学航运管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单仅运费一项,经香港转口的两岸贸易就使台商每年多花2亿多美元的运费, 从而削弱了台商的出口竞争力。因而,实现台湾海峡两岸间的直接贸易将是深化“大中国经济区”内部经济联系,提高经济效率的一个重要步骤。

本文运用一个世界生产和贸易的多地区、多部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中国大陆和台湾间恢复直接贸易的经济影响。模型中,恢复直接贸易是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的降低来表示的。本文第一节描述模型的结构和相关的假设,第二节讨论实验设计和模拟结果。最后一节给出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表1东亚中国经济间的区域内贸易依存度(1987—1995年)

(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的%)

地区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区域内出口

中国大陆 36.0 39.2 42.3 44.5 46.2 45.3 26.3

香 港27.6 31.5 30.3 29.8 46.2 45.3 36.1

澳 门19.3 17.8 18.1 17.5 32.1 34.2 26.6

台 湾 7.7

9.3 10.8 13.0 21.8 23.0 21.7

区域内出口比重22.4 25.7 26.9 28.8 16.4 19.0 29.3

区域内进口

中国大陆 19.8 22.0 21.4 31.5 33.4 32.5 22.8

香 港40.6 40.6 44.5 46.1 47.5 46.4 46.4

澳 门70.1 69.2 68.5 67.2 62.6 59.6 57.2

台 湾 2.0

3.7

4.3

2.7

3.6

3.5

3.6

区域内进口比重23.3 24.0 26.1 30.0 31.6 31.3 28.6

地 区 1994 1995

区域内出口

中国大陆 29.2 26.8

香 港36.3 37.0

澳 门25.0 21.0

台 湾23.0 24.1

区域内出口比重30.5 30.1

区域内进口

中国大陆 20.5 17.8

香 港46.3 44.9

澳 门56.0 60.6

台 湾 3.9

5.5

区域内进口比重28.2 27.1

数据来源:Wangand Wang(1997)。

二、模型结构

本文所应用的模型是把de Melo和Tarr(1992 )的一国贸易一般均衡模型扩展为多国模型,在扩展的过程中,我按照Whalley(1985 )的方法,把模型中所有的地区,包括世界其余地区都内生化,同时,在模型中包括了一个与GTAP模型(Hertel,1997)相类似的国际运输部门,并采用了Devarrajan等人(1990)对模型宏观封口(Macro Closure )的设定。

1.模型将世界经济划分为12个地区及8个生产部门。这12 个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东盟五国、南朝鲜、南亚诸国、日本、美国、欧盟15国、其它发达国家、东欧和前苏联,以及世界其余国家。这8个生产部门包括(1)农业,(2)食品加工,(3)能源与矿产, (4)轻工制造品,(5)中间制造品,(6)运输设备,(7 )其它机器设备,(8)服务业,其中一部分用于国际运输。每个地区都有4种基本生产要素:农业耕地、资本、一般劳动力和专业劳动力。他们可在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农业耕地仅在农业部门中使用。

2.模型的行为主体。每个地区都有3 个需求方面的行为主体:居民、政府和投资者。生产要素归居民所有并且外生确定。居民出卖归他所有的2种劳动力,将土地和资本租给厂商, 并将要素收入所得在储蓄与消费之间进行分配,从厂商那里购买消费品。而投资者将厂商,政府和居民的储蓄集中起来购买资本品用于国内外的投资。

3.生产结构。假设每个地区的任一生产部门都只有一个完全竞争的厂商代表。每个厂商都只生产一种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基本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的投入。生产函数分两层,第一层是列昂惕夫投入产出函数。假设厂商生产每一单位的产品需要固定比例的基本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的投入,并且基本生产要素与中间投入不能相互替代。第二层则为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ES),用以确定对4种基本生产要素的投入。它们之间的可替代的程度取决于它们在基期年生产过程中各自的份额和假设不变的替代弹性。厂商所生产出的产品则根据收入最大的原则按常弹性转换函数(CET)在国内市场与出口之间进行分配。 模型假设所有部门的生产技术为固定规模报酬。

4.需求结构。模型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即遵循Armington假设(Armington,1969)。 假定每个地区的消费者在收入约束下选择由模型中的8 种合成商品构成的最优组合以取得斯通—哥瑞(Stone-Grey)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政府支出和投资则遵循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效用函数, 即将总支出按固定的比例分配到各种商品上去。中间投入、居民和政府消费,以及投资需求构成对每种Armington合成商品的总需求。模型采用CES函数来集结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Armington 商品中进口品和国内产品的比例根据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决定。总需求首先在国产与进口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再对进口产品的总支出按成本最小的原则在模型的其它地区中分配。因而,各地区分部门的进口需求方程是用对偶方法推导出来的,完整的多边贸易矩阵是模型解的一部分。

5.国际运输。模型中包括一个国际运输部门,负责地区之间产品的运输。假定每个地区都将其服务业产出的一部分用来满足由地区之间贸易所产生的这种运输需要。每种商品在任何两个地区之间的运输成本都是不同的。在模型的均衡解中,以国际市场价格计算的国际运输服务恰好等于其供给成本。

6.政府政策。假定每一地区的政府对进口征收关税,对出口征税或补贴。同时还征收生产和消费税。

7.价格系统。模型中每一种产品都有8种价格:平均产出价格、 合成产品价格、国内产品价格、出口产品价格、进口产品价格、消费者价格、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其中前6种为国内市场价格, 后两种为世界市场价格)。其中平均产品价格是包括政府税收在内的国内产品和出口产品的常弹性转换综合价格;合成产品价格是包括政府税收在内的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的常弹性替代综合价格;而进口价格本身又是对包括关税在内的各国进口产品到岸价格的综合。消费者价格等于合成产品的价格加上政府的消费税。各种阿明顿产品的离岸价格等于厂商的出口价格与政府对出口的补贴或税收的和,它再加上国际间的运输费用则等于该种产品的到岸价格。最后,实质汇率,贸易产品与非贸易产品之比价,则将世界市场价格转换为国内价格。

8.一般均衡。它是一组能够满足下述条件的产品及生产要素的数量和价格:(1)所有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等;(2)每一个部门中厂商的利润为零;(3)每一地区的毛投资与总储蓄相等。

9.宏观封口。CGE 模型中的宏观封口有两层含义:宏观帐户的恒等关系和有关宏观调整的行为假设。每个地区中有三种主要的宏观平衡关系:即储蓄—投资、政府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在基期均衡中,这三种宏观的恒等关系都成立。CGE 模型宏观封口的行为假设是指一种假定的平衡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当外生冲击破坏了基期的宏观恒等关系时,各个宏观帐户的恒等关系能够恢复。根据宏观经济核算的恒等关系,上述宏观封口意味着国内储蓄与实质税收的总和是不变的。它们等于固定的实质投资加实质政府支出。因此,模型中实质GDP 的任何变化都仅仅改变实质消费水平,这使得从不同模拟方案中获得的结果易于比较。

10.比较静态和平稳动态(Steady State Dynamics)。贸易壁垒的消除通常可以带来两类收益:(1 )从资源更有效率的使用而获得的收益,这导致了GDP和社会福利的一次永久性增加;(2)从“中期增长红利”上获得的收益,它是一种由初始的效率增加所导致的累积性收益。因为贸易壁垒的消除所产生的静态效率收益会导致更高的收入和较低的资本品价格。由此逐次产生更多的产出及进一步的储蓄与投资。

11.数据和模型的定标(Calibration)。本模型根据笔者所估计的1992年的12地区、8部门的世界社会核算矩阵来标定。 估计这一社会核算矩阵的数据主要来自由澳大利亚工业委员会和美国普度大学所建立的全球贸易分析数据库(GTAP)第三版。这个数据库包括世界上30个地区和国家,37个生产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贸易矩阵,政府税收及国际运输成本等方面的详细数据,并根据1992年的宏观变量进行了综合平衡。模型的定标及模拟计算均采用GAMS在计算机上实现。

三、恢复台湾海峡两岸直接贸易的经济后果分析

1.模拟设计

台湾海峡两岸恢复直接贸易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两岸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会大量减少从而大大降低双边贸易的交易成本。表2 列出了模型中的初始的运输成本(占离岸价格的比重)和估计的恢复直接贸易以后的运输成本。由于初始的运输成本中包括在香港的转口活动的增加值,它们比直接贸易的运输成本要高出许多。

表2

模拟设计:在恢复台湾和中国大陆间直接贸易前后的运输成本①

初始成本

中国大陆转口到台湾 台湾转口到中国大陆

农 业 24.90

5.25

食品加工24.90

5.25

能源、原材料16.29 10.00

制造业中间投入品16.96 15.55

交通设备16.25 16.63

机 械 16.25 16.63

轻工业品31.07 22.54

恢复直接贸易后的成本

中国大陆转口到台湾 台湾转口到中国大陆

农 业 1.78 8.43

食品加工1.78 8.43

能源、原材料6.3510.34

制造业中间投入品4.90 5.34

交通设备2.18 2.13

机 械 2.18 2.13

轻工业品2.42 3.33

①直接贸易成本是根据联合国COMTTRADE数据库中1987—1991 年间国际贸易的数据估计的。它仅包括运费和保险费(假设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减少到零),是到岸价格超出离岸价格的比率。

数据来源:Wang and Wang(1997)。

由于贸易活动的巨大的规模经济和聚积经济效应,即使中国大陆和台湾省恢复直接贸易,香港也仍将继续在两岸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仍然保持中国重要贸易中心的地位。历史数据表明,在美国、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与中国建立直接的商业和外交关系之后,它们对香港的依赖曾迅速下降。但是在中国进行贸易体制分权化的改革之后,它们对香港的依赖又重新上升。基于上述考虑,我在平稳态资本市场封口的假设下设计了五个模拟方案。每一方案假定通过香港转口的两岸贸易在两岸贸易总额中占有不同的份额。例如,方案1 假设即使在恢复两岸直接贸易之后,仍有80%的两岸贸易要通过香港转口。试验2—5分别假设60%、40%、20%和0%的贸易要通过香港转口。

2.模拟结果

模拟结果表明恢复直接贸易将为海峡两岸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它导致社会福利和要素报酬的提高、贸易条件的改善和贸易的扩张。根据不同的经香港转口贸易的比例, 在考虑中期积累效果之后, 台湾省以Hicksian均等差异度量的社会福利(EV(注:均等差异(EV)是对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的希克斯(Hiksian)度量。它以基期年价格为参考,给出代表性居民家庭在政策变化后的新均衡点时,比其在初始均衡点时获益或损失的大小的货币度量。EV所回答的是什么样的居民收入变化是与由政策变化所导致的居民效用变化等价的。它可用下式描述:EV=C[P0,U(p1,y1)]-C[P0,U(p0,y0)]其中, C(·)是支出函数,U(·)是间接效用函数。))将提高5亿到28亿美元,而中国大陆将提高6亿到44亿美元。从相对形式上看,以Hicksian 均等差异度量的社会福利的增加占基年GDP的百分比,对于中国大陆在0.16%和1.1%之间,对于台湾省是在0.15%和1.3%之间。具体的大小取决于恢复直接贸易后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两岸贸易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从全球看,社会福利收益将在6亿和44亿美元之间,最高占世界GDP的0.02%,表明贸易壁垒的减少将在整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见图1)。

图1 均等差异的变化

消减贸易扭曲将会促进贸易的扩张。恢复直接贸易将导致两岸间贸易的迅速增加。台湾和大陆间的双边贸易将分别提高70%到124%。 然而,由于从其它地区的贸易转移,世界总贸易量的提高并不多。台湾省总出口的增长高于中国大陆,约在0.3%和2%之间,进口则增长0.7 —4%(见图2)。由于两岸间贸易壁垒的消除,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国际贸易条件都将得到改善。相对于海峡两岸的出口品而言,从其它地区的进口品将变得便宜,因此,中国大陆和台湾可以用相对较少的出口品来换得较多其它地区的产品。

图2 实质出口的变化

由于贸易转移效果,香港的贸易将会下降。但是它的社会福利损失很小。即使在台湾和大陆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下降到零的情形下(方案5),其福利损失也不到3亿美元,仅是其基年GDP的0.4%左右。在其它方案下,香港的福利损失则在基年GDP的0.04%和0.3%之间。在这种对香港最不利的方案下,香港的总出口约下降1.2亿美元, 为其基年出口的0.3%,进口的下降略微高于出口,达到3.1亿美元,比基年下降0.5%。

由于贸易转移的影响,其它地区也有福利损失,但非常小。

两岸恢复直接贸易之后,台湾到大陆的出口大幅度增加,为69亿美元,是大陆到台湾的出口增加量(21亿美元)的3倍。 我们也计算了出口量变化的百分比,它表明台湾和大陆间的双边出口扩张非常大,分别比基年提高71%和124%。由于在基期台湾政府限制从大陆的进口, 而大陆政府没有这种限制,所以两岸直接贸易后,相对于基年,大陆到台湾出口的增长更多。

在部门构成方面,台湾出口的增长集中在制造业的轻工业品(42亿美元,基年的102%)、中间产品(8亿美元,基年的40%)和其它机械产品(15亿美元,基年的47%)等三个部门。这说明台湾在上游的制造业产品、电子产品和其它机械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大陆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也很大。大陆对台湾的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农产品(各为2亿美元,或基年的153%和162%)、轻工产品(8亿美元,或基年的186%)和其它机械产品(7亿美元,或基年的148 %)等四个部门。这说明大陆在这些部门的比较优势,以及下游产业已经通过外国直接投资从高中收入国家向大陆转移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当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增加时,它对所有其它地区的出口都会下降(其出口总量的增长大大低于对大陆出口的增长)。

图3 表明两岸恢复直接贸易将会使“大中国经济区”在整体上获得极大的利益。它将导致“大中国经济区”作为一个整体对世界制造品市场,特别是劳动密集产品市场的出口扩张(其轻工产品对世界市场的出口增加了近40亿美元)。这说明减少“大中国经济区”内部的贸易壁垒只会使它们在国际制造品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东亚中国经济之间更加紧密的一体化将使中国大陆充分的低成本劳动力和台湾、港澳以及新马等地的华人资本与技术得到更加有效地组合利用,因而对所有东亚的中国经济有利。

图3 两岸恢复直接贸易后出口量的变化

总之,恢复台湾海峡的直接贸易将给两岸都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它能够提高社会福利,改善贸易条件和促进贸易增长。台湾和大陆都将因贸易壁垒的消除而提高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台湾将能够在大陆这一巨大的市场上赢得很大的市场份额(其他地区将失去一些市场份额给台湾)。由于贸易转移效应,两岸直接贸易对香港会有一些不利影响,其非耐用制成品部门和与转口贸易相关的服务业部门将收缩。但是香港的总福利损失很小(在最不利的方案下仅为其基期年GDP的0.37%)。 由于香港已回归中国,它们间的经济一体化不可避免,因而贸易转移的负面影响将随着整个中国经济的进一步繁荣而消失。

标签:;  ;  ;  ;  ;  

恢复两岸直接贸易的经济后果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