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6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与CT临床诊断价值的比较论文_赵天宏

影6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与CT临床诊断价值的比较论文_赵天宏

巴彦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1800

【摘 要】目的:探究检测肝海绵状血管瘤方法:磁共振与CT的检出率。方法:选取选取于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65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的是磁共振的方式,对照组采取的是CT的检测方法,观察其检出率。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检出率远远高出对照组的患者的检出率。结论:磁共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高于CT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磁共振;肝海绵状血管;CT

【中图分类号】R31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89-01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由扩张的血窦组成,可有血栓形成,大小不一,女性多见。目前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常采用超声检查,随着设备的更新,磁共振在肝脏血管瘤检查中越来越广泛。本文对磁共振和CT检查6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表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旨在探讨上述两种检查方法在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65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为28 - 70岁,平均年龄为49岁;观察组34例,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为29 - 71岁,平均年龄为50岁。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方法

观察组: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测,MRI检查用Siemens Verio 3.0T超导型磁共振设备,常规平扫序列包括:肝脏的横断面为主,冠状及矢状为辅,常规扫描序列:T1WI加权像应用FLASH序列,FOV:285 mm×380 mm;T2WI加权采用HASTER,TR:700 ms、TE:96.0 ms、FS-TSE(脂肪抑制方法为频率选择饱和法)动态增强采用VIBE序列,防磁高压注射器Mallinkrodt Uerio。使用钆贝葡胺注射液,剂量为0.2 mmol kg,流速2.5~3.0 ml s,经肘静脉注射,注射后用同样速率15 ml生理盐水冲管,对肝脏实施四期增强扫描:分别于对比剂注射后18 s,35 s,55 s及2~5 min开始采集肝实质的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以正常肝组织信号为信号强度标准,明显低于肝组织信号者为低信号,比肝组织信号低者为稍低信号,病灶与肝组织信号相同为等信号;信号高于皮下脂肪者为明显高信号,等于皮下脂肪者为高信号,高于肝组织低于皮下脂肪者为稍高信号。

对照组:患者采用CT进行检查。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 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采用X 2检验或者t检验以P<0.05表示对比两组患者的资料效果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磁共振检查:34例患者中共检出50个病灶;单发16例,多发8例,圆形7个,类圆形19个,病灶边缘均清楚;最小径约0.5 cm,最大径0.5~1.0 cm 2个,1.1~1.9 cm 15个,2.0 cm以上者16个,最大病灶的大小为18 cm×13.2 cm×13 cm,均可见边缘呈不同程度的分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信号改变:29个病灶T1WI呈低信号有,3个等信号,18个稍低信号;29个T2WI高信号,21个明显高信号,5例10个病灶可见“灯泡征”;2例2个病灶内可见血管流空效应。

CT检查:CT检查31例检出病灶45个,1例(3个)误诊为肝囊肿;诊断为血管瘤21例,肝占位4例,误诊2例,漏诊3例。漏诊病灶直径均在1.2 cm以下,两个病灶位于左外叶。

3.讨论

3.1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介绍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可随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生长速度及肝组织受损伤程度而不同。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肝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毛细血管扩张;2.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坏死后的肝组织周围血管充血、扩张,最后形成空泡状;3.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后,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肝内持续性静脉淤滞,引起静脉膨大;4.肝内出血、血肿机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扩张;5.发育异常,此为较多学者的认为。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为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B超、CT检查以及剖腹手术时发现。肿瘤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十年。当肿瘤逐渐增大压迫邻近脏器时,可出现上腹胀闷、进食后饱胀、嗳气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减少,可能与瘤内血栓形成,从而破坏红细胞和消耗大量血小板有关。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在肝内形成动静脉瘘时,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极少有梗阻性黄疸,偶有蒂扭转。大多数病例在腹部可触及包块,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或中等硬度,压之能缩小,有弹性感,无压痛,可闻及血管杂音。肝血管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和患者的身体情况来确定。由于临床罕见有恶变,故如无临床症状,即无需特殊处理,可定期随访。(一)手术切除适应证、(二)其他疗法,1.介入栓塞治疗。目前HAE多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血管瘤的治疗。另外,妊娠期海绵状血管瘤常迅速增大,为预防腹压逐渐增大引起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破裂出血,HAE是最佳的选择治疗方法。2.放射治疗。对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可采用放射治疗,以控制肿瘤进一步增大。

3.2磁共振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测率更高

肝脏血管瘤从组织病理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十分少见,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血管瘤的最常见类型,约占肝血管瘤的95%~98%。肝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由扩大的、充盈血液的血管腔隙即血窦构成。MRI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查技术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提供了先进的影像检查方法,具有优良的组织分辨率、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特点。MRI能检出的最小病灶约为0.3~0.5 cm,文献报道MRI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敏感性100%,特异性93%,准确性95%,发现的最小病灶0.5 cm,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海绵状血管瘤的T2值很长因为其主要由扩大充盈血液的血管腔隙即血窦构成,而血液含水量约81%。观察组的患者所有病灶在T2加权像上均呈明显高信号且随着回波时间延长病灶信号强度越来越高形成所谓的灯泡征,这也是MRI的优越性所在,可与肝癌等占位性病变鉴别。在T1WI上肝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边缘结节样强化并逐渐向中心推进直至完全强化,因为肝海绵状血管瘤血液是从边缘向中心缓慢流动,这是本病的另一特征性,可与其他实质性病变鉴别,如果病灶较小增强扫描则呈均匀一致强化。在实际工作中,虽然CT对较小的强回声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很高,但由于声像图变化较多,对多发等回声、低回声小血管瘤容易遗漏,而混合回声和等、低回声不易与原发和转移性肝癌相鉴别。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还应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囊肿等肝占位性病灶的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大多数肝癌MRI表现不同于海绵状血管瘤。而肝转移瘤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癌占第二位的肝脏恶性肿瘤,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病灶,时常要与海绵状血管瘤鉴别。还有肝囊肿在临床上甚为常见,肝囊肿与海绵状血管瘤仅凭MRI信号常难于区分,尤其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囊肿区分更为困难。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癌、肝转移瘤和肝囊肿经过MRI检查多可鉴别和正确诊断,结合其它影像检查鉴别仍有困难者,应积极进行CT或B超导向下穿刺活检。

MRI检查肝血管瘤另一个优势,就是没有X线对人体的辐射伤害,是一种“绿色”检查设备,具有很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晋君,郭兴华,南晓勇,等.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05):509 - 511.

[2]徐天才,熊强,张冰,等.低场磁共振SSFSE MRCP序列对鉴别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08).

[3]周玮,祝跃明,苏忠周,等.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11.

论文作者:赵天宏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影6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与CT临床诊断价值的比较论文_赵天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