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研究论文_关木华

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研究论文_关木华

(深圳市运达来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 518118)

摘要:要对电力安全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建立奖励机制保证其工作质量。在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员工如果工作认真,表现出色,那么给予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让他们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高了工作质量,保障了变电站的整体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电力安全;运行

变电站是维护电力系统高效运转的核心因素,涉及诸多设备类型,对电能的有效配送意义重大。基于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社会用电需求的持续上升,变电站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自动化与安全运行成为重点,是保证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1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对电力安全运行的社会价值

首先,对于社会生活,电能是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随着用电量的增加,用电隐患也逐渐加大,尤其是大负荷电器的应用,促使电气设备深受挑战。而电气设备运转状态与变电站自动化以及电气安全运行息息相关。其次,只有依托较高的电气自动化水平,保证电力运行的安全性,才能切实提升变电站管理水平,保证高质量的电能输送,为电力系统稳定发展营造更加优质的环境。

2变电站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电气自动化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2.1电气自动化系统应用于变电站的主要模式

①相对分散模式的应用。1990年前后,相对分散模式就在全国寻找试点,随后就被推广沿用至今,并且设计领域也日益广泛。相对分散模式主要是通过对相对分散的小块区域的变电站形式采取集中管理方式,建立小区内部设备小室,安装监控安保设施,形成一系列小室据点。但总控制功能仍要实现,因此集中安装波形录制器、通信控制器、直流安装之类的特殊设备仪器。最后,通过建立工业总线网络实现整体控制分散,集中控制小室据点,小室据点控制分散区域实现控制网络。②分层分散模式的应用。在电力系统中的分层分散模式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多针对安全监控,这种模式的实质即模拟中低压变电站自动化模式。依照设备间隔控制区域小室据点高压线路、主变电线、母线设备中的中央通信信号、监控保护。电容器和输出设备直接安装在一次设备上。依照通信协议和标准局域网总线链接各个模块。该种模式降低了变电站系统工作进程中的包含材料费、人工费等运营成本。从结构方面也减少了大量连接电缆,使得二次设备间之间联系更加清晰便捷。这种模式结构简单灵活,抗干扰能力强,维护管理简单易行的优点随着自动化技术先进的发展应用逐渐被普及,适用场景不再困囿于单一模式,可见分层分散模式前景应用广阔。③集中模式的应用。集中模式主要是在安装通讯模块、监控预警模块、保护模块等多功能分装模块在同一个特殊操作控制室,并且这些模块均独立运行互不影响。对于电路外围的接口进行扩展集中放置模式非常有效。然而,现实条件的限制仍然客观存在难以避免,各模块在实际集中整合的过程中,由于要对变电站中的模拟信号、数字信号以及开关状态在内的信息进行统一的收集加工和运算,对计算机系统的档次要求有所不同。

2.2变电站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2.1在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监控系统可以对电力系统中有监控需要的设备进行远程监控,电气自动化技术就是通过结合计算机通讯与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变电站的电力系统运行效率,超越空间的局限性,实时监控了解设备,及时诊断调整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运行问题,从而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可控性,保障整个变电站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2.2.2对变电站各数据采集和处理应用

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对各种设备故障和事件播录测距;设备运行的开关跳合情况;隔离开关、断路器等状态数据;包含脉冲、状态、模拟信号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对各类数据集中整合,配置设施监督各电路功能,判断电路是否存在故障,分析监控系统反馈收回的问题和隐患数据对收集得到的数据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下进行运算处理,保护收集到的信号序列,保障运行安全,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设备维护的关键一环。

2.2.3在变电站自行诊断中的应用

变电站实现自主诊断的功能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信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及作用下,对变电站中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在模拟仿真技术下可以迅速锁定故障所在点,及时地针对故障采取紧急有效的措施,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下的人工智能化。降低故障发生概率,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设备持续稳定运转。

2.2.4在变电站计算机保护系统中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推广应用到电力系统对变电站中的电路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计算机将对各个电路系统的电气设备的状态信息进行收集整合,然后收集到的信息再由计算机的检测系统分析数据,通过自动化技术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变电站中的变压器和线路等电气设备。若有故障发生,计算机系统可立即判断故障点,对于计算机系统无法处理的故障切断电源,并且发出预警,提示维修人员处理故障。这种保护系统可以方便技术人员针对数据或实际情况迅速准确找到问题所在,及时解决,降低资源的损耗和维修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修复效率和变电站的稳定与安全。

3变电站电力安全运行分析

3.1实行无人值守专责制度

由于新的管理模式已经出台,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没有可借鉴的实际工作经验,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差错。对于变电站的运营和管理,结合变电站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相关设备的建设。如无人值守的专用系统。在管理方面,希望使用不同的分解、巡检和维护工作,专家负责验收和检查工作,对特定员工负责,一旦发生设备运行问题,及时找到负责人,避免不清楚责任、分工不明确、相互洗牌等问题。如果费用已经支出,但是并没有根本地去解决问题,找不到责任人,没有实施惩罚措施,就没有实际的管理意义。

3.2积极对员工培训运行技能

在变电站管理过程中,由于工作分散,管理过程当中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所使用的管理资金是有一定限度,专业的工作人员较少。由于变电站中的设备越来越多,管理的压力较大。如果当前管理人员的问题无法解决,那么以后必然会引起更严重的麻烦出现。所以相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其专业能力。

3.3强化对电力运行和自动化的管理

对于变电站自动化安全运行来说,有很多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其运行状态,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更要谨慎。要以认真的态度,专业的知识来进行管理,认真规划,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变电站的管理来说,要对其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人员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其专业的素质,并且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在大修过程中,有必要填写日常检查轮换,这有利于今后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也可以根据记录找到负责人并予以处罚,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勤奋程度,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4结语

对于变电站运行,电气自动化主要服务于系统安全运行,因此,电气自动化是决定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关键。为此,要结合变电站发展实际,正视电气自动化对于系统运行的价值,掌握提升电气自动化管理的方法与途径,构建行之有效的安全维护措施,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梁业盈.浅谈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及电力安全运行[J].电子世界,2016(22):132.

[2]吴志锋.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2):153.

论文作者:关木华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8

标签:;  ;  ;  ;  ;  ;  ;  ;  

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研究论文_关木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