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促改革 扬长避短求发展论文_沈英杰

因材施教促改革 扬长避短求发展论文_沈英杰

——以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研究

沈英杰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 311203

摘 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一理念,体育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实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教学策略,对教学前后学生的锻炼态度量表进行数据处理,论证是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为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学生 个体差异 教学 体育锻炼态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新课标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体育课上培养每一个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态度,坚持终身体育的思想,是我们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由于受先天、生长发育、营养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虽然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的学生,身体条件也各有不同,因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体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本人在上课的班中随机抽选高二(3)班实行以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高二(8)班实行常规教学,教学实践时间为一个学期,共30个学时左右。

实践内容:高二(3)班实行以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1.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身体条件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2.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3.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4.学习成绩的评价是体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不仅要关注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发展,同时还应关注个体、尊重个体差异、给予个体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表现自己、拥有自信。

高二(8)班实行常规教学。即在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对全班的学生按同一进度和要求进行教学,教学评价采用同一的量化标准。

研究的结果表明,高二(3)班在教学前后学生的目标态度、行为态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因子的水平呈上升的趋势,而高二(8)班在教学前后的行为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因子水平也呈上升趋势,但幅度不大。

高二(3)班在教学前后的情感体验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运用情绪调节、师生合作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有创设情景,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变换教学方式等,这样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好奇、兴趣、愉快和焦虑对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经验相一致,了解学生体育需要。按体质相当学生进行教学分组,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促使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态度。

高二(3)班在教学前后的行为认知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实施以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中,积极地通过宣传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促进人们对身体锻炼的进一步认识,逐步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在认识自己、解放自己和走向成功的潜意识中得到觉醒,从中加深了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认知水平,减少了认知上的偏差。

高二(3)班在教学前后的主观标准存在显著性差异,因子水平呈上升趋势,提高的幅度较大。运用个体差异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大大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积极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使他们感觉到经过一个学期的体育教学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高二(3)班学生在教学前后的行为意向、行为习惯都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因子的水平都是呈上升的趋势,其中行为意向的提高幅度是最大的。通过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有新的打算,除了上课以外,学生准备在课余时间安排其他项目进行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所以,以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能促进高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对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提高体育教学课程的质量,完成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大课程目标,要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体差异予以关注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祝蓓里 季浏 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孟昭兰 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季浏 主编 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4]陈玉琨 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社,1998。

[5]王则珊 终身体育 [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03,18—21。

论文作者:沈英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2

标签:;  ;  ;  ;  ;  ;  ;  ;  

因材施教促改革 扬长避短求发展论文_沈英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