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VX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CT评价

兔VX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CT评价

蔡萍[1]2002年在《兔VX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CT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的稳定的兔VX2肝移植癌模型,利用螺旋CT(SCT)观察兔VX2肝癌的生长、转移和血液供应情况,分析不同时相VX2肿瘤的SCT特征。 材料和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直接种植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于种植后第7天、1 4天、21天、28天、35天行兔肝螺旋CT平扫和叁期增强扫描,种植后第14天、21天另加行同层动态扫描。观察VX2肿瘤的CT显示率,肿瘤的直径和体积变化,计算肿瘤生长率,有无远处转移及肿瘤的自然生存情况。获取肿瘤标本,常规SE染色,观察瘤组织病理特征。分析兔VX2肝移植癌的CT特征,分析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走势,并计算强化峰值(PV)和峰值时间(PT)。 结果:肿瘤于种植后第7天,SCT显示率低,种植14天后瘤灶检出率为100%。瘤灶直径和体积于种植后14天、21天增长缓慢,种植后28天、35天增长迅速,肿瘤呈指数性生长,种植后21天瘤灶内出现坏死,种植后28天出现肝转移。CT平扫18例(90%)肿瘤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瘤周显着环状强化,其中15例(75%)肿瘤可见供瘤动脉,门脉期和平衡期瘤周强化环密度减低,瘤边缘密度稍增高,有呈向心性强化的趋势,但不能完全充填病灶。瘤灶的TDC走势呈缓慢上升型,PT较正常肝实质出现早。组织病理学显示肿瘤在肝脏中呈浸润性生长,其边缘可见丰富的血管(包括静脉和毛细血管),肝窦高度扩张充血,肿瘤中有坏死出血。 结论:兔肝VX2肝移植癌模型具有容易复制,生长周期短,接种成功率高,模型稳定等特点,可用于肝癌的影像学研究。兔肝VX2肿瘤的血供情况、肝功能变化、病理表现、病理过程、转移情况与人类肝细胞型癌有许多相似之处。螺旋CT可显示肿瘤部位、病灶数目、肿瘤的生长特征,并显示可能的转移灶,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和增强扫描在观察瘤灶的血供方面具有显着的优越性和准确性。但在VXZ肿瘤移植后7天,SCT检出瘤灶的敏感性低。SCT可动态观察VXZ肿瘤在肝内的生长情况,也可检测肝外的转移,是VXZ肿瘤动物模型的评估和疗效观察的无创、快捷、并容易重复实施的检测手段。

蔡萍, 张琳, 丁仕义, 王健, 黄学全[2]2004年在《兔VX_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CT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利用螺旋CT(SCT)监测兔VX2 肝癌病灶。方法 建立兔VX2 肝癌模型。行兔肝螺旋CT平扫和叁期增强扫描 ,观察VX2 肿瘤的SCT表现 ,以及肿瘤的生物和病理学特征。结果 本组VX2 肿瘤较国内文献报道生长稍缓慢 ,第 2 8天出现肝转移 ,肿瘤于种植后 2 8、3 5d增长迅速。CT平扫 18例 ( 90 % )表现为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动脉期瘤周显着环状强化 ,其中 15例 ( 75 % )肿瘤可见供瘤动脉 ,组织病理学显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边缘可见丰富的血管 (包括静脉和毛细血管 ) ,肝窦高度扩张充血 ,肿瘤中有坏死出血。结论 SCT是VX2 肿瘤动物模型评估和疗效观察的无创、快捷、并容易重复实施的检测手段。

王明月[3]2014年在《能谱CT评价兔VX2肝移植瘤抗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目的:1分析兔VX2肝脏移植瘤在能谱CT灌注扫描的时间密度曲线、灌注参数特点。2分析能谱成像扫描的单能量图像特点,能谱衰减曲线、碘含量的特点。3分析重组入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后兔VX2肝移植瘤在灌注参数及能谱扫描碘含量的变化特点。4用Western-blot检测所取组织的FGF2蛋白的表达并与CT灌注参数、标准化碘含量(NIC)进行相关性分析。材料和方法: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2只(体重2.6~2.9Kg),实验得到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许可,采用开腹种植新鲜瘤组织块法建立肝移植瘤模型。1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案模型建立中,由于麻醉意外,死亡1只。在移植瘤术后7天、14天经CT检查1只模型兔未见成瘤,剔除后续试验。从48只成功VX2肝脏移植瘤模型随机挑选2只,做病理检查HE染色。剩余46只进行分组,每组23只,对照组(A组)于移植瘤术后14天开始,每天静脉注射和治疗组相同剂量安慰剂,生理盐水,连续注射7天。治疗组(B组)于移植瘤术后第14天开始,每天静脉注射重组入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剂量为0.3mg/kg),连续注射7天。2CT影像学检查选用GE公司Discovery CT750HD对建模成功的兔VX2肝移植瘤在种植后7天、14天、21天(用药后7天)均行CT灌注扫描和能谱扫描(gemstone spectralimaging)。将重建图像数据传输到影像后处理工作站(Advantage Windows4.6, GEHealthcare)进行分析。①用CT灌注功能分析软件进行分析CT灌注成像:选择主动脉作为输入动脉,门静脉为输入静脉。在轴位上划感兴趣区,第一个感兴趣区选择整个肿瘤组织,第二个感兴趣区选择远离肿瘤的无瘤肝实质内。分别获得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e,TDC)。自动生成灌注参数:血流量BF(blood flow)(ml/min/100mg),血容量BV(blood volume)(ml/100mg),平均通过时间MTT(mean transit time)(s),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permeability of the capillaryvessel surface)(ml/min/100mg)和肝动脉分数HAF(Hepatic arterial fraction),并得到相应的伪彩图。②用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后处理软件分析GSI图像:获得常规CT平扫图像,动脉期常规混合能量图像(conventional polychromaticimage,QC)并重建出单能量图像(monochromatic image,Mono)。对40keV水平、最佳信噪比(optimal CNR,OP)keV水平、常规混合能量(QC)水平叁组图像的信噪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图像噪声(niose)进行定量比较,并对叁组图像的病灶显着性和总体图像质量进行评分(lesion conspicuity scores,LCS;overall image quality scores,OQS);分析肿瘤区域以及无瘤肝组织的能谱曲线特征;在碘基图上定量测量肿瘤区域、无瘤肝组织、腹主动脉的碘含量,分别计算标准化碘含量(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s,NIC),比较治疗前后,肿瘤区域之间标准化碘含量的差异。3灌注参数及标准化碘含量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性分析每次CT扫描结束后,用CT引导下穿刺的方法取活体组织(肿瘤组织和远处无瘤肝组织)存放在-196℃的液氮中冷藏。western-blot检测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FGF1)蛋白的表达。按照蛋白样品的制备→SDS-PAGE→转膜→封闭→一抗杂交→二抗杂交→底物显色的实验流程,测量组织内FGF2蛋白的表达,分析灌注参数及标准化碘含量与FGF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兔VX2肝移植模型的CT表现及大体病理①正常兔肝脏,肝左叶大于肝右叶,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增强。大体观:正常兔肝脏,位于腹腔前部,从肝脏腹面的裂沟可以将肝脏分为4部分,左侧两个肝叶肥大,右侧肝叶较小,左叶和右叶中间有狭窄的中央叶,在中央叶前方的肝门处还有尾状叶和乳头窦。新鲜的兔肝脏呈红褐色。重量约85~130g。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排列规整,细胞核形态规则,大小均匀,肝小叶、肝窦结构清晰。②种植成功的兔VX2肝移植瘤,CT平扫呈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环形强化,环形壁较厚,门静脉期呈相对低密度,随着肿瘤增长,中心液化坏死增多。大体观:移植瘤呈类圆形,灰白色,包膜完整,中心切面可见液化坏死。低倍镜下可见瘤细胞呈巢状分布,肿瘤间质内有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高倍镜下,瘤细胞体积大,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均,细胞核大、深染,可见异性型细胞核,核分裂像多见。2兔VX2移植瘤灌注结果①肿瘤区域BF、BV、PS、HAF高于无瘤肝组织,肿瘤区域MTT低于无瘤肝组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7天到14天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组织CT灌注参数BF、BV、HAF呈增高的趋势,MTT、PS呈减低的趋势,其中,BF、MTT、P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V、HAF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瘤肝组织从术后7天到14天各个灌注参数值随肿瘤生长无明显变化(p>0.05)。③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后,治疗组BF、BV、PS、HAF较对照组减低,MTT较对照组增高,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BF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各灌注参数与血管生成因子FGF2蛋白进行相关分析,BF与FGF1蛋白之间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932其他各灌注参数与FGF1蛋白之间无相关性。3能谱CT扫描结果①叁组图像评估:OP组CNR(2.63±1.59)低于40keV(2.81±1.74)两者进行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OP组CNR高于QC组(1.95±1.55)进行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40keV组和QC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噪声,OP组(7.89±1.35)低于40keV组(9.12±1.28)高于QC组(6.67±1.36)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显着性评分(LCS),OP组(3.86±0.68)与40keV组(3.77±0.57)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都高于QC组(3.29±0.49)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质量评分(OQS),OP组(3.85±0.58)高于40keV组(3.10±0.25)和QC组(3.38±0.55)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能谱曲线分析:计算能谱曲线上不同单能点的斜率,计算公式为Kx=(HU40keV-HUXkeV)/(X-40),其中Kx为不同单能量点所对应的斜率,HU40keV为40keV的CT值,HUXkeV为不同单能量所对应的CT值。在各个单能量点,肿瘤组织的斜率均大于无瘤肝组织,进行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标准化碘含量(NIC):7天、14天肿瘤组织的NIC大于无瘤肝组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后,治疗组肿瘤区域NIC小于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C与FGF2蛋白进行先关性分析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957。结论:1采用开腹种植瘤块法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成瘤率高,成瘤时间短,移植瘤形态规则,转移率低,其病理学表现及生物学行为接近人类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该模型可广泛应用于相关的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基础研究。2CT灌注成像及能谱成像影像,分别通过生成灌注参数和碘基值可以提供肝移植瘤的血流灌注及能谱成像信息,反映肿瘤的血流动力学。能谱成像在最佳单能量水平更有助于对肿瘤的检出。3FGF2蛋白在肿瘤组织中处于高表达状态,可以反映肿瘤的血供,在临床上,FGF2可以反映提供有关肿瘤的血管生成的相关信息。为观察肿瘤生成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生物学指标。4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表现出明显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在化疗的过程可用于CT灌注成像及能谱成像观察肿瘤血管生成。可通过CT灌注参数及能谱扫描评价抗血管治疗的效果,这项无创检查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临床的肝癌的诊断及疗效判定的研究。

张琳[4]2002年在《兔VX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诺帝在TACE治疗该模型中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分两部分:1通过在螺旋CT透视引导下经皮穿刺法建立兔VX2肝移植癌模型,并与常用的开腹种植法比较,以此探讨该方法的应用价值;2以兔VX2肝移植癌模型模拟临床肝癌,应用TACE治疗后+诺帝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初步探讨诺帝在TACE治疗兔VX2肝移植癌中的应用价值。 - 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新西兰大白兔30只,体重1.8~2.5kg,平均2.2kg,雄性。由第叁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随机分为两组:①A组15只,为开腹直视下肿瘤组织块直接种植法;②B组15只,为螺旋CT透视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法。统计肿瘤接种成功率。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分别于模型制作前及肿瘤种植后第7、14、21d抽血查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术后14、21、28、35d行螺旋CT检查,观察肿瘤的大体表现及转移情况。观察动物自然生存情况,死亡后尸检,肿瘤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后病理检查。 第二部分:模型制作同第一部分。模型制成后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8只;B组 碘油乳剂组(碘油+5-FU)8只,0.2ml/kg体重;C组 碘油乳剂治疗后+诺帝组8只,诺帝7mg/kg体重,TACE术后第3d开始经耳缘静脉给药,每隔两天给1次,共给4次。各组动物接种肿瘤3周后分别按上述方法治疗。实验动物分别于治疗后1、7、14d抽血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处死前采用螺旋CT观察治疗后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尸检选择肿瘤所在最大层面计算移植瘤体积(mm~3)=1/2×ab~2其中,a为肿瘤的最大径,b为肿瘤的最小径;计算肿瘤坏死率=坏死区面积(cm~2)/肿瘤面积(cm~2)×100%;观察肿瘤生长、腹腔及肺转移情况。肝脏、’肾脏、肺经10%福尔马林固定后行大体及病理切片观察。 结果:第一部分:(l)接种成功率及并发症接种后第14d螺旋cT肝脏扫描结果,A组15例全部发现肿瘤(l00%);B组14例发现肿瘤(93.3%),另1例延至术后第28d扫描,未发现肿瘤生长,证实种植失败。A组有2例动物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恢复。B组术后螺旋CT复查可见有少量气腹,未发现其它并发症。 (2)肝功能的变化 与接种前相比较,动物血清ALT、AST在接种后第7d无明显变化,接种后第14d血清ALT及AST己有明显升高,第Zld则升高更加显着。而TB在接种前与接种后第7、14、及Zld相比均无显着变化。A组和B组比较肝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 (3)肿瘤的生长情况、肝、肺转移情况及螺旋CT表现 肿瘤种植灶在1周左右时较小,CT显示不确切,增强不明显,未进行肿瘤大小统计。2一3周时瘤灶直径0.5一2.ocm。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肝动脉期扫描明显强化,其中环形强化13例,较均匀强化16例;门脉期及实质期瘤灶呈低密度。4一5周瘤灶直径在3一scm之间,螺旋CT平扫可见密度不均匀,29例均出现坏死,增强扫描可见肝动脉期呈不规则环形强化。统计分析显示各时间段两组肿瘤直径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月市转移多发生在肿瘤种植后4一5周。肝内转移表现为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状低密度灶,平扫及增强特点与主病灶相似。肺转移表现为双肺弥漫粟粒样结节灶,常合并有肺实变表现。两组肝、肺转移发生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 (4)荷瘤动物的(自然生存时间、尸检结果及肿瘤的病理学表现)观察 动物接种后荷瘤兔自然存活时间为接种后6一8周。尸检结果:肿瘤生长巨大,直径多在4一scm以上。肝门部,腹腔多发淋巴结转移。种植瘤灶部分坏死液化。4例双肾多发转移,11例单肾转移,转移位于皮质,结节状,大小不一。双侧隔肌多发转移15例,单侧隔肌转移21例。血性胸水29例,双肺弥漫粟粒样转移灶29例,肺淤血17例;心包少量积液13例。A、B两组在尸检方面的不同点是B组有12例出现肝区相邻腹壁转移,而A组仅有5例,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肿瘤病理结果:大体观,边界清楚,色灰白,质地较硬,无明显的包膜,切面呈鱼肉状;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细胞体积较大,胞浆较少,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相,细胞排列紊乱,可见癌巢,细胞间质较少,呈浸润性生长。 第二部分:(l)并发症 A组动物未出现并发症。B组有1例经股动脉插管法TACE术后30mhi死亡。C组有2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使用抗生素后恢复,未造成死亡。 (2)血清转氨酶(ALT)的变化 B、C组动物治疗后ALT均为第ld时最高,第7d已有明显下降。第l、7d测定结果与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14d测定结果与A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B、C两组在各个时间点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 .05); (3)兔VX:肝移植癌生长、转移情况 肿瘤治疗后2周体积(cm,)及肿瘤坏死率(%)分别为A组:24.5士8.5,35.2士8.1;B组:18.1士5.3,50.5士15.3;C组13.3士3.7,67.3士19.5。统计结果表明,各组肿瘤大小,坏死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肝转移率,肺转移率,肠系膜、腹壁转移率,胸膜腔转移,’肾脏转移率分别为A组:8(100%),8(100%),8(100%),5(62.5%),3(

相成[5]2006年在《灌注成像对兔肝VX_2移植瘤消融疗效的预测及MR弥散成像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建立兔VX_2肝移植瘤模型探讨了不同时相VX_2肿瘤的影像学及病理特征,为进一步评价功能影像学在肝癌消融疗效预测提供合适的实验对象;通过评价兔VX_2肝移植瘤血流动力学参数与MVD、VEGF表达的相关性,探讨血流动力学参数对酒精消融治疗疗效预测的可能性及早期移植瘤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特点;探讨1.5T双梯度磁共振对兔VX_2肝移植瘤进行弥散功能成像的可行性观察兔VX_2肝移植瘤模型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并与肿瘤细胞密度等病理学变化进行对照,分析肝移植瘤DWI表现的病理学基础及DWI产生的ADC图在确定兔VX_2肝移植瘤肝内浸润范围中的价值。 第一部分:兔VX_22肝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评价。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医学影像学实验研究的稳定的兔VX_2肝移植瘤模型,通过CT、MRI、US及CT灌注功能成像观察兔VX_2肝癌生长、转移和血液供应情况,分析不同时相VX_2肿瘤的影像学及病理特征,为进一步评价功能影像学在肝癌消融前后提供合适的实验对象。材料和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采用开腹直视下肿瘤组织块直接种植法建立兔VX_2肝癌模型。于种植后第7天、14天、21天、28天、35天行兔肝螺旋CT平扫和叁期增强扫描,种植后第14天、21天另加行同层动态扫描。观察VX_2肿瘤的CT显示率,肿瘤的直径和体积变化,计算肿瘤生长率,有无远处转移及肿瘤的自然生存情况。获取肿瘤标本,常规HE染色,观察瘤组织病理特征。分析兔VX_2肝移植瘤的CT特征,分析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走势,并计算强化峰值(PV)和峰值时间(PT)。结果:肿瘤于种植后第7天,SCT显示率低,种植14天后瘤灶检出率为100%。瘤灶直径和体积于种植后14天、21天增长缓慢,种植后28天、35天增长迅速,肿瘤呈指数性生长,种植后21天瘤灶内出现坏死,种植后28天出现肝转移。CT平扫27例(90%)肿瘤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瘤周显着环状强化,其中24例(80%)肿瘤可见供瘤动脉,门脉期和平衡期瘤周强化环密度减低,瘤边缘密度稍增高,有呈向心性强化的趋势,但不能完全充填病灶。瘤灶的TDC走势呈缓慢上升型,PT较正常肝实质出现早。组织病理学显示肿瘤在肝脏中呈浸润性生长,其边缘可见丰富的血管(包括静脉和毛细

黄江琼[6]2007年在《兔VX2鼻咽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特点的18F-FDG PET-CT、MRI、病理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兔VX2鼻咽移植癌动物模型,观察其局部生长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特性,并结合病理诊断,观察其在18F-FD6 PET-CT、MRI图像上的表现特征。方法VX2瘤细胞株荷瘤新西兰白兔麻醉后,解剖将肿瘤从种兔的荷瘤处剥离,制成1-2×10~7/ml的细胞悬液,在兔腹股沟处注入瘤细胞悬液,传代兔传代,然后在CT定位引导下,将瘤细胞悬液注入兔鼻咽部,共41只,定期CT扫描,获得VX2鼻咽荷瘤兔后,利用18F-FD6 PET-CT、MRI图像、解剖大体标本观察结合病理诊断,观察鼻咽VX2移植癌兔的症状及肿瘤细胞的局部浸润生长、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特征。结果41只兔鼻咽移植癌在种植2周—4周内37只均在鼻咽部形成影像检查可见的实体瘤,成功率90.2%。除了7例因意外死亡,30例进入研究。观察可见鼻咽部肿瘤成瘤后均增长迅速,向周围浸润性生长,常见的周围浸润部位有咽旁间隙、鼻腔、口咽、颅底、斜坡、颞下窝、海绵窦等。在鼻咽瘤灶、转移淋巴结病理切片检查均符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93.3%(28/30),双颈淋巴结转移率43.3%(13/30)。2例出现肺多发转移,发生率6.7%。30例兔VX2鼻咽移植癌在18F-FD6 PET-CT、MRI图像上鼻咽结构、周围组织器官及鼻咽肿物、淋巴结转移灶、远处转移灶均能清晰显示。结论兔VX2鼻咽低分化鳞癌移植癌模型建立成功,且成功率高,模型的病程进展与人鼻咽癌相似,在18F-FDG PET-CT、MRI图像上清晰显示鼻咽腔内外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提供影像证据,是进行人类鼻咽癌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目的本实验旨在建立兔VX2鼻咽移植癌模型后,研究移植癌模型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方法建立30个兔VX2鼻咽癌模型后,在48小时内完成18F-FDGPET-CT、MRI扫描并解剖取颈部淋巴结标本,观察模型颈部淋巴结的情况,与解剖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1.30只移植成功的VX2鼻咽癌兔,解剖检出颈部淋巴结共53个,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有42个,28只兔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理证实转移率93.3%(28/30),其中双颈淋巴结转移率43.3%(13/30),单侧颈转移率50%(15/30)。2.病理证实阳性的淋巴结与淋巴结的体积、最短径有显着相关(P=0.003、0.008),阳性的淋巴结较阴性淋巴结的体积大、最短径大。42个阳性淋巴结中,体积>0.5cm3的25个阳性淋巴结18F-FDG PET-CT可诊断出23个(92.0%),2个假阴性;体积≤0.5cm3的17个阳性淋巴结可诊断出9个(52.9%),8个假阴性。最短径>1cm的6个阳性淋巴结18F-FDG PET-CT诊断出6个(100%),最短径0.5-1cm的24个阳性淋巴结18F-FDG PET-CT诊断出21个(87.5%),3个假阴性;最短径<0.5cm的12例阳性淋巴结,18F-FDG PET-CT诊断出5个(41.7%),7个假阴性。均无假阳性。3.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2%、100%、81.1%、100%、52.4%,而MRI的分别为59.5%、90.9%、66.0%、96.2%、37%。4.18F-FDG PET-CT诊断的真阳性、假阴性与淋巴结的体积显着相关,真阳性的体积大于假阴性的体积,差别有显着意义(P=0.001)。5.18F-FDGPET-CT(+)MRI(-)的12个淋巴结病理证实全为阳性,18F-FDGPET-CT(-)MRI(+)的6个淋巴结病理证实1个阴性,5个阳性。6.在18F-FDG PET-CT、MRI图像上所测淋巴结体积均大于大体标本实测体积,但实测体积与18F-FDG PET-CT相比无显着差别(P=0.107),与MRI有差异(P=0.001)。结论1.兔VX2鼻咽癌模型淋巴结高转移的特征与人鼻咽癌类似,2.对于体积>0.5cm3或最短径≥0.5cm的阳性淋巴结,18F-FDG PET-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高,是可信赖的检查。而对于体积≤0.5cm3或最短径<0.5cm的淋巴结,18F-FDG PET-CT的诊断结果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18F-FDG PET-CT诊断真阳性的淋巴结体积显着大于假阴性体积。4.18F-FDG PET-CT与MRI相结合则能发现更多的阳性淋巴结。5.在18F-FDGPET-CT图像上所测淋巴结体积较MRI更接近标本实测体积。目的:观察VX2鼻咽癌模型中鼻咽原发灶的生长特点及显微镜下肿瘤侵犯的范围和观察VX2鼻咽癌原发灶在18F-FDG PET-CT、MRI图像上的特征。方法:建立VX2鼻咽癌模型后一周,在48小时内完成18F-FDGPET-CT、MRI扫描并解剖,观察模型中鼻咽原发灶的生长特点,在MRI和PET-CT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原发灶浸润情况;在肉眼肿瘤外四周不同的距离取标本作病理诊断,及取斜坡作病理诊断;测量鼻咽肿物最大SUV,在PET-CT和MRI图像上勾画鼻咽肿物体积。结果:1.7X2兔鼻咽癌原发灶呈浸润性生长,侵犯周围的重要组织器官,如咽旁间隙、鼻腔、口咽、颅底、斜坡、颞下窝、海绵窦等。2.显微镜下鼻咽肿瘤浸润的范围为:30只兔4个方向不同距离的380个标本中,距肉眼肿瘤可见边缘0.5cm内有22个标本阳性,占18.33%(22/120),0.5-1cm范围内有6个,占5%(6/120),1-1.5cm处有1个标本阳性,占0.8%(1/120)。3.病理确诊30例VX2鼻咽癌兔有9例斜坡受侵犯,占30%(9/30),CT仅发其中1例(11.1%),MRI发现5例(55.6%),PET-CT发现6例(66.7%),以PET-CT发现率为高。4.兔VX2鼻咽癌的最大SUV值与鼻咽肿物的体积呈负相关(r=-0.426),而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相关性。5.30例兔在18F-FDG PET-CT图像上所勾画的鼻咽肿物体积较在MRI图像上勾画体积小,但差别无显着意义。其中,PET-CT所勾画的体积较MRI勾画的体积差别大于50%的14例病例中,发现肿瘤体积增大1例,减小13例。结论:1.VX2鼻咽癌向周围广泛浸润性生长的特性与人鼻咽癌类似,2.其鼻咽肿物显微镜下病灶范围多在肿物肉眼所见边缘0.5cm范围内;3.对斜坡侵犯的检出,~(18)F-FDG PET-CT和MRI较CT能发现更多的受侵犯的病例,但PET-CT和MRI比较并没有明显优势;4.VX2鼻咽癌最大SUV值不是判断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预测指标。5.在VX2鼻咽癌18FDGPET-CT图像上勾画的肿瘤体积较MRI的小,有的病例体积差别还较大,虽然两者相比差别无显着意义,但提示PET-CT和MRI所显示的肿瘤范围有差别。

罗仕华[7]2008年在《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经介入治疗肝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及经介入途径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的表达目的探讨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及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rAd-p53 ,1X1012VP/支)经介入途径在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中的表达特点。材料与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移植法建立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于移植术11天行磁共振(MRI)、CT检查,计算其体积(V1)。随机抽取27只移植成功的荷瘤兔,平均分成叁组:A组:经肝动脉单纯灌注rAd-p53(5X106 VP);B组:rAd-p53(5X106 VP)+超液态碘油0.5ml/只经肝动脉灌注;C组:瘤内rAd-p53(5X106 VP)直接导入。所有荷瘤兔术中均行DSA摄影。介入术后24h、72h、6天分别处死实验兔,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瘤周P53和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所有60只大白兔经MRI及CT检查证实有57只种瘤成功,成功率95%。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CT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影;MRI扫描TW1表现为低信号,TW2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楚;DSA显示瘤灶血供主要来自于肝动脉,为富血管性,可见肿瘤染色。检测到A组P53蛋白在24h、72h及6天平均表达率分别为19.65±5.29, 62.43±3.27, 18.73±3.45;B组P53蛋白在24h、72h及6天平均表达率分别为20.28±4.34, 65.43±2.13 ,19.63±4.23;C组P53蛋白在24h、72h及6天平均表达率分别为26.53±6.07,70.36±3.43 ,26.36±4.35。A组Bax蛋白在24h、72h及6天平均表达率分别为8.56±1.27 ,35.75±1.35 ,9.84±2.46;B组Bax蛋白在24h、72h及6天平均表达率分别为11.32±2.13 ,37.63±2.46,10.34±2.13;C组Bax蛋白在24h、72h及6天平均表达率分别为17.64±2.25 ,43.76±2.19 ,16.89±1.67。A组Bcl-2蛋白在24h、72h及6天平均表达率分别为30.43±3.06 ,18.03±4.36 ,29.65±4.32;B组Bcl-2蛋白在24h、72h及6天平均表达率分别为28.36±2.25 ,16.21±3.17 ,27.70±3.39;C组Bcl-2蛋白在24h、72h及6天平均表达率分别为24.27±4.37 ,12.07±2.64 ,23.84±2.51。P53和Bax蛋白的表达呈与时间相关性正态分布,以C组表达最高,Bcl-2蛋白表达随P53蛋白表达的增多而减少。结论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影像学特点与人肝癌相似,可用于肝癌的实验研究;P53蛋白在兔VX2肝癌模型中的表达呈正态分布,Bax、Bcl-2蛋白的表达与P53蛋白表达相关;不同的rAd-p53介入导入方式P53、Bax、Bcl-2蛋白表达不同,以瘤内及瘤周直接注射方式表达最高,与超液态碘油混合灌注及单纯肝动脉灌注次之。第二部分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经介入途径治疗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实验研究目的观察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经不同介入导入方式对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采用第一部分成功建立的30只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介入术14天分别行CT、MRI检查,计算其体积(V2),对其生长率进行比较,所有荷瘤兔术中均行DSA摄影。随机分成五组,A组:经肝动脉灌注生理盐水0.5ml;B组:经肝动脉灌注超液态碘油0.5ml/只行栓塞治疗;C组:经肝动脉单纯灌注rAd-p53(5X106 VP);D组:rAd-p53(5X106 VP)+超液态碘油0.5ml/只经肝动脉灌注;E组:瘤内rAd-p53(5X106 VP)直接导入。介入术后2周处死实验兔,先行大体病理观察,再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血管内皮因子(VEGF)及Von-Willebrand-factor(VIII因子)表达情况,对VIII因子阳性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微血管(MVD)计数,并结合其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各组治疗前肿瘤体积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肿瘤体积及肿瘤增长率比较均不相同,两两比较分析显示,任意两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C、D、E组较A、B组增长率低,C、D、E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D组为低,说明B、C、D、E组有显着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以D组最为明显。各组间肝表面转移灶及显微镜下瘤周0.5cm肝组织转移灶不完全相同,两两比较结果示B组较A、C组低(P〈0.05),而B、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E组较C、D组高(P〈0.05),D组较E组低(P〈0.05)。五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分别12.06%、14.56%、17.65%、18.69%、19.65%,经统计学分析C、D、E组较A、B组高(P<0.05),C、D组较E组低(P<0.05)。五组VEGF阳性率分别为50.0%、83.3%、83.3%、50.0%、50.0%,统计分析B组较A组高(P<0.05),D、C、E叁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D和E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五组间MVD不完全相同,分别为81.62±16.13、85.23±24.34、75.20±23.91、71.16±21.34、72.34±25.29 ,统计学分析B组较A组高(P<0.05),B组较D、C、E组高(P<0.05),D、C、E叁组中以D组最高(P<0.05),D和E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MVD与VEGF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结论经介入途径导入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能安全高效促进兔VX2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肝癌细胞复发转移;不同的rAd-p53介入导入方式对肝癌治疗效果不同,以与常规介入治疗联合灌注最为有效,瘤内及瘤周直接注射方式次之,单纯肝动脉灌注稍差。

赵艳萍[8]2010年在《兔肝VX2肿瘤影像病理学特征其射频消融后影像病理联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开腹组织块种植法建立兔肝VX2肿瘤模型,应用常规CT、MRI技术,动态监测肿瘤生长,探讨VX2肝移植瘤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选择适合射频消融治疗的模型;2)将实验一所建立的兔肝VX2肿瘤模型,应用CT灌注成像及MR弥散成像技术,并与大体及常规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探讨功能成像与肿瘤增殖及凋亡的关系;3)通过实验—选择的合适VX2肝移植瘤模型,建立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术后完全消融及局部肿瘤进展的模型,使用CT增强扫描动态监测,分析局部肿瘤进展发生部位及模式的特征。方法:29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2只做荷瘤种兔传代,2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9只和实验组18只。3%戊巴比妥钠1ml/kg经耳缘静脉全麻,实验组行开腹种植VX2组织块,对照组只种植明胶海绵不种植组织块。开腹种植后7、14、21天进行CT、MR常规检查,及CT灌注和MR弥散加权成像。观察肝肿瘤形态学特征,并应用软件测量肝VX2肿瘤体积,应用公式计算VX2肝种植瘤肿瘤体积倍增时间。检查完毕后随机选取6只实验组和3只对照组过度麻醉法处死动物,开腹观察肝脏及肿瘤大体情况,与影像相对应层面选取组织块,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角蛋白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TUNEL法原位细胞凋亡染色,并将病理学改变与影像学表现对照。30只新西兰大白兔开腹肝左内叶种植VX2肿瘤,至肝内形成直径约2cm直径单发肿块时,随机分为对照组即完全消融组9只,实验组即局部肿瘤进展组(LTP组)21只,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单次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完全消融肿瘤,同时消融肿瘤边缘约10 mm正常肝组织;实验组消融区边缘超过肿瘤边缘,但至少有一个边缘瘤周肝组织小于5mm。消融术后分别于射频后3天、7天、14天进行叁期增强CT扫描,每次扫描完成后随机选择3只对照组和7只实验组动物分别处死。观察射频区形态特征、局部肿瘤进展的模式和部位,CT图像与大体及镜下病理对照。结果:开腹后至第一部分实验结束,27只实验兔均存活;种植7天时,6只兔T1WI发现的3个VX2瘤灶,T2WI发现6个瘤灶,CT增强扫描发现6个瘤灶,此时兔肝VX2瘤类圆形,CT平扫平均直径为(0.57零0.14)cm;种植14天T2WI和T2WI及增强CT均发现6只兔肝内的6个病灶,此时VX2肝移植瘤呈类圆形,CT平扫平均直径为(1.48±0.28)cm;种植21天时,CT, MRI共发现6只兔肝内9个瘤灶,此时VX2肝移植瘤外形不规则、分叶状,CT平扫平均直径为(2.28±0.32)cm。种植7天、14天、21天CT测量肿瘤体积分别为(0.181±0.089)ml、(1.527±0.207)ml和(8.836±1.397)ml,计算肿瘤体积倍增时间为(2.6283±0.4202)天。种植7、14、21天时肿瘤组织PCNA表达高于瘤周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F分别为174.275、121.999和158.785,P<0.001);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均高于对照组肝组织(t分别为38.144、19.047和20.655,P<0.001)。肝VX2瘤灶DWI上ADC值与增殖指数及凋亡指数相关分析表明,增殖指数与ADC值相关,Spaemrna相关系数r为-0.351,P<0.05。不同种植时间瘤肝交界区BF、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P=0.42和F=3.878,P=0.044);肿瘤周缘的BF、BV与PCNA表达相关,r=0.486,P=0.041和r=0.546,P=0.019。肿瘤的体积倍增时间与肿瘤周缘PCNA表达呈负相关,r=-0.585,P=0.046。30只兔均成功制成单发VX2肝肿瘤模型,肿瘤平均直径15.0mm,其中29只完成射频治疗,4只RFA后死亡,16只伴有腹壁灼伤。实验组18只兔共发现LTP病灶25个,其中外生新月形9个、外生结节型13个、内生新月型2个、内生结节型1个;7只对照组射频区边缘未见肿瘤细胞。14只兔的18个LTP病灶发生于消融区边缘距肿瘤边缘不足5mm区(77.8%,14/18)。25个LTP中17个病灶位于射频针短轴周围,2个病灶发生于射频针尖远端,6个病灶位于射频针近端,射频针活性电极短轴周围较其他部位更易发生局部肿瘤进展(P=0.011)。结论:开腹种植法兔肝VX2种植模型方法简单、成瘤率高;VX2肝肿瘤生长迅速,肿瘤体积倍增时间为(2.6283±0.4202)天,影像学随访时间以3天为宜。CT灌注成像可以直观、量化反映VX2肝癌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情况,其中BF、BV在肿瘤不同区域的量化数值与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指数相关。MR弥散加权成像ADC值与肿瘤细胞凋亡相关。VX2肝移植瘤是肿瘤细胞过度增殖和凋亡共同作用的结果。VX2肝癌RFA治疗后LTP病灶具有一定特征,外生型是最常见LTP模式,LTP的发生与射频边缘不足有关。

吴越[9]2010年在《MSCT灌注成像评价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兔VX2肝种植瘤模型的建立及该模型不同生长期的MSCT灌注特点目的:通过对兔肝脏种植VX2瘤株建立动物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并对该模型不同生长期的MSCT灌注参数进行研究,为MSCT灌注成像成为评价该肿瘤生长的影像学手段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动物后肢皮下注射接种传代保存瘤种。然后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将其种植于兔肝左叶上。分别于种瘤前、种瘤后第1wk、2wk和第3wk行MSCT灌注扫描,对比种瘤前肝实质与种瘤后肿瘤区域以及第2wk肿瘤区与非肿瘤区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分数(HAF)的变化规律。种瘤后第3wk于CT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所有结果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10只新西兰大白兔均成功建立了兔VX2肝种植瘤模型。瘤灶在CT平扫上表现为低密度,增强后病灶强化不明显,边界较清楚。肿瘤部位种瘤后1至3周HBF、PS、HAF、HBV值与种瘤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种瘤后第2周,肿瘤区HBF、HBV、PS、HAF增高,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肿瘤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大体病理检查共发现10个单发肿瘤,其中8例中心出现坏死囊变区,与CT检查基本一致。光学低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在肝内呈浸润性癌巢,与肝实质无明显边界,新生毛细血管丰富;高倍镜下可见瘤细胞体积大,呈不规则排列,核分裂像多见。结论:采用瘤块种植制备的兔肝VX2肿瘤模型,同时具有容易制备、生长周期短、成功率高及模型稳定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肝肿瘤实验动物模型,是我们进行基础与临床研究很好的选择。MS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评价兔VX2肝种植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组织学的研究则可以提供更多的量化信息。第二部分兔VX2肝种植瘤索拉非尼治疗前、后的血管生成与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对兔VX2肝种植瘤模型应用索拉非尼前后的CT灌注参数与组织学进行研究,探索应用CT灌注成像这种影像学手段来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可行性,同时为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临床效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种植瘤模型,2只建模后处死作为病理对照,其余10只于种瘤后第14d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然后经口给予索拉非尼(20mg/kg/d) 7d,种瘤后第21d再次行CT检查,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值进行比较。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细胞凋亡(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2只兔均接种成功。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HBF、PS和HAF值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HBV、MTT值差异无显着性意义。Caspase-3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中央静脉及肝细胞坏死灶周围。Caspase-3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而结合了组织学的研究则可以更加明确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第叁部分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兔VX2肝种植瘤的MSCT灌注与病理及免疫组化对照研究目的:通过对兔VX2肝种植瘤模型应用TACE联合索拉非尼前后的CT灌注参数与组织学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应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以进一步提高TACE疗效方法的可行性。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VX2肝种植瘤模型,将模型兔随机分成A、B、C叁组,每组10只。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TACE治疗组,C组为TACE+索拉非尼联合治疗组。VX2肝种植瘤模型兔于治疗前(治疗时间选择接种VX2肿瘤组织2wk)及治疗后第1、2、3wk行CT平扫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于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wk行CT灌注扫描并记录肿瘤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分数(HAF)等参数值。然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与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与CD34的表达情况,并在高倍视野下(×400)计算肿瘤细胞VEGF染色阳性率及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 MVD)。结果:治疗后不同时期各组两两比较肿瘤大小与肿瘤生长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VEGF染色阳性呈棕褐色,多见于细胞质内,呈均匀或不均匀的颗粒状或团块状;随着肿瘤细胞增生活跃,阳性细胞数量增多,染色也增强。肿瘤组织中CD34均有表达,切片中肝癌血窦内皮细胞均见不同程度的黄染,癌旁可见个别血管染色。结论:索拉非尼与TACE联合应用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并提高TACE治疗的疗效,通过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VX2移植瘤血流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测定,以及与免疫组化进行对照研究,提示索拉非尼具有抗兔VX2肿瘤生长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第四部分: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SCT灌注与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评价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名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应用索拉非尼前与3个疗程后(3 months)行MSCT灌注及实验室常规检查,各项指标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索拉非尼后,CT灌注参数HBF、HAF与PS显着下降(P<0.01)。其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无显着改变(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以评价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索拉非尼这种抗肿瘤药物临床副作用较小,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一个不错的选择。

李月考, 时高峰, 许茜, 李如迅, 王琦[10]2013年在《双能CT碘含量分析在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冷极射频消融术后早期疗效评价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双能CT碘含量分析功能检查技术对冷极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早期疗效评价的诊断价值。方法先构建体膜研究碘含量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将含碘对比剂溶液用蒸馏水配成10种不同浓度(mg/ml)于15毫升硬塑料管体模中,浓度依次为0,0.5,1.0,1.5,2.0,3.0,4.0,5.0,8.0,100.0,行双能扫描后得到碘含量分布图,分析体模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并做相关分析评价其可靠性。随后对残癌模型不同时间点(第1天、3天、7天和14天)行双能多期增强扫描,扫描时相:注射造影剂后15s、27s和50s,得到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的不同管电压下以及融合图像。划定感兴趣区的方法分别在各期残癌、炎症反应及腹主动脉进行碘含量测定,计算碘浓度值及标准碘浓度值,定量分析残癌及炎症反应带二者区别,并与病理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碘含量体模研究中,双能碘含量测量值与真实值具有较强相关性(r=0.999,P<0.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数据差值的均数的平均值为0.11 mg/ml,所有散点均位于一致性界限范围内。RFA术后2周组动脉期、术后3周动脉期、静脉期残癌的碘浓度值明显高于炎症反应的碘浓度值(1.72±0.27 mg I/ml vs.1.1 8±0.20,P<0.01),(1.70±0.14 mg I/ml vs.0.95±0.19,P<0.05),(1.60±0.14 mg I/ml vs.1.22±0.1 5,P<0.05)。类似结果,RFA术后2周组动脉期、术后3周动脉期、静脉期残癌的标准碘浓度值明显高于炎症反应的碘浓度值(13.1±2.0%vs.9.0±1.3%,P<0.01),(12.1±1.1%vs.6.7±1.2%,P<0.05),(40.3±4.5%vs.30.4.±1.2%,P<0.05)。REA术后3天组及1周组残癌及炎症反应的碘浓度值及标准碘浓度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期残癌、炎症反应与肝实质肉眼区分不明显,数据未纳入分析。利用ROC曲线法对RFA后2周组动脉期的碘浓度值及标准碘浓度值分析显示:碘浓度值的曲线下面积0.861,当界值为1.40 mg/ml时残癌诊断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3.3%;标准碘浓度值的曲线下面积0.861,当界值为0.105时,残癌诊断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3.3%。结论双能CT碘含量分析有助于冷极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残余癌与炎性反应带的早期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 兔VX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CT评价[D]. 蔡萍. 第叁军医大学. 2002

[2]. 兔VX_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CT评价[J]. 蔡萍, 张琳, 丁仕义, 王健, 黄学全. 第叁军医大学学报. 2004

[3]. 能谱CT评价兔VX2肝移植瘤抗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 王明月. 郑州大学. 2014

[4]. 兔VX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诺帝在TACE治疗该模型中的初步应用[D]. 张琳. 第叁军医大学. 2002

[5]. 灌注成像对兔肝VX_2移植瘤消融疗效的预测及MR弥散成像的初步研究[D]. 相成. 第二军医大学. 2006

[6]. 兔VX2鼻咽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特点的18F-FDG PET-CT、MRI、病理系列研究[D]. 黄江琼. 广西医科大学. 2007

[7]. 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经介入治疗肝癌实验研究[D]. 罗仕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8]. 兔肝VX2肿瘤影像病理学特征其射频消融后影像病理联系[D]. 赵艳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10

[9]. MSCT灌注成像评价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D]. 吴越. 南方医科大学. 2010

[10]. 双能CT碘含量分析在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冷极射频消融术后早期疗效评价的初步研究[C]. 李月考, 时高峰, 许茜, 李如迅, 王琦. 第九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3

标签:;  ;  ;  ;  ;  ;  ;  ;  ;  ;  ;  

兔VX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CT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