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果”是错误的“原因”?_安培力论文

正“果”缘何错“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习题教学中,有时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用了不符合物理规律或错误思维的方法,却得到了正确结果。对此,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纯属偶然巧合”,而应抱着积极认真的态度作如下思考:为什么这样巧合,究竟错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因?这种问题的出现反映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存在着缺陷?如何让学生消除误解,使基本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到位?做到可使错“因”在教学上变成可利用的“宝”,教学过程会更有针对性。

一、定势的思维易掩盖问题的实质

例1 如图1,两个相同的铝环A、B套在一根无限长的光滑杆上,将一条形磁铁向左靠近铝环的过程中,A、B二环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分析 磁铁向左运动时,将在A、B环中产生感应电流,该电流又受到磁铁磁场的作用,由相对运动引起的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相对运动知, A、B均向左运动。再由A、B中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相同,同向电流互相吸引(也可等效成两个条形磁铁),故A、B必相互吸引而靠近。

例2 如图2所示,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着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环a和b,当一条形永久磁铁的 N极竖直向上迅速靠近两环时,则(

A.a、b均静止不动B.a、b互相靠近

C.a、b互相远离 D.a、b均向上跳起

分析 N极向下靠近,穿过a、b线圈的磁通量增加,两环中的感应电流都为逆时针方向,a、b两环靠近部分的电流方向是相反的,反向电流相互排斥,则a、b互相远离。答案为C。

上述两题是最常见的电磁感应问题,答案都是正确的。分析过程也似乎合情合理,在现行的教辅资料和某些专业杂志的论文上也这样分析的。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正确答案的原因时,也是上述类似分析,这种分析真的正确吗?

分析中对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是正确的,但对两环相对运动的原因分析是错误的,尽管同向电流间互相吸引,异向电流相互排斥,但这不是两环相对运动的真正原因。对此,我们可用下面一常见题来验证:如图3所示,光滑金属导轨M、N固定在水平面上,两根导体棒P、Q平行放于导轨形成一闭合回路,条形磁铁从高处下落接近回路时,由楞次定律的广泛含义知,棒P、Q相互靠近以减小面积阻碍回路磁通量的增加,故P、Q是靠拢的;若只看棒P、Q中感应电流方向电流方向是相反的,又因反向电流互相排,棒P、Q应当互相远离,这样就出现与正确相反的结论。为何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忽略了棒运动的实质,因为任何一棒是受两个安培力作用,一是原磁场对感应电流的安培力,另一个是感应电流间的安培力作用,后一种作用力是非常弱的,可忽略不计,而原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是棒运动的真正原因,如图4所示。

因此看出,上述两题中对两环相对运动的解答只是注意了问题的次要矛盾,忽略了问题的主要原因,正确分析如下:

题1中磁铁向左运动时,由楞次定律知两环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同,且都向左运动。由于磁铁在A环处的磁场小于B处的磁场,且A环中的感应电流小于B环中的感应电流,故A环中所受安培力小于B环所受的安培力,即两环水平加速度,故两环边向左运动边靠拢。题2中 N极向下靠近,两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都为逆时针,对于a环,左侧磁场小于右侧磁场,得左侧所受安培力小于右侧的安培力,而右侧的安培力方向向左,故a环所受的总安培力方向向左,即 a向左运动。同理分析b环所受的安培力方向向右,即b环向右运动,答案C。

上述错误绝非偶然,由于教材中有“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反向电流相互排斥”结论,导致我们分析问题时不知不觉把结论搬到所研究的问题中去,从而忽略了问题的实质。

二、概念、规律的理解不严谨规范,导致其应用上发生错位

例3 如图5所示,一个被x轴与曲线方程 y=0.2sin(10πx/3)m所围的空间中存在着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场应强度B= 2T,正方形金属线框的边长L =0.3m,总电阻R=1Ω,它的一条边与x轴重合,一条边与 y轴重合,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线框以v=10m/ s的速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试求:(1)拉力F的最大功率(2)拉力F至少做多少功才能将整个线框拉出磁场区域?

图5

这是高三教学质量检查中的一道试题,笔者在市组织的统一阅卷中,发现(2)问的出错率很高,有不少学生用了下述解析:线框切割磁感线的线框拉出过程中位移s=2×0.3m=0.6m,故

W=Fs=0.8×0.6J=0.48J

上述答案是正确的,但应用的物理方法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是对变力功的认识不到位或过程中对安培力的分析不细致,混淆了有效值与平均值概念。正确的思路是先研究感应电流的变化特点,进而得到安培力与外力的变化情况。因外力是变化的,故不能直接用W=Fs求解;研究发现,瞬时感应电动势按正弦规律变化,故可用交流电的有效值求解焦耳热,间接求出外力做功的多少。正确解法如下:

例4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时,先将飞船发射到近地圆轨道1,运行几周后,在 Q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P点时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如图6所示。飞船在轨道2上从Q点到P点过程中,速率将(

图6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无法确定

解析 根据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有

从Q→P过程中,R增大,故速率v减小,选C。

上述分析解答在规律应用上是错误的,飞船在轨道2上从Q点到P点过程中,作的是椭圆运动,而非匀速圆周运动,运动性质判定错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中的R应为万有引力距离,即飞船到地心的距离;而中的R应为飞船在椭圆轨道所在位置的曲率半径,并非到地心的距离。很明显,从Q到P过程中引力距离与轨道曲率半径是不相等的,两式中R的含义是不同的。“解析”中将引力距离与做匀速圆周运动半径相混淆,概念出现错误。

正确分析如下:加速后的飞船从Q→P过程中,只有动能与引力(重力)势能之间转化。离地心的距离逐渐增大,飞船对地心的瞬时速度方向与所受万有引力方向的夹角大于90°,万有引力做负功,动能减少,而势能增加,因而飞船速率减小,故选C。

有的同学在解释“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P点加速度与在轨道3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相等”时,也往往说成“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P点和在轨道 3上经过P点的半径相等,由ma=,它们的加速度也相等”。这仍是犯了上述错误,误把引力距离与做圆周运动的半径混为一谈,没有明确问题的真正原因。

在中学阶段,解题时常出现的错误大都是因为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不透彻,或是对其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不到位造成的。这就需在平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注意用假设、对比的方法进行辩析,使知识的把握更加牢固到位。

三、过程分析中某些物理量或物理过程处理不精细,致使物理表达式错乱

例5 水平传送带以的速度做匀速运动,质量为m的物块无初速地放到传送带的A处,如图7所示。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设传送带足够长,则物块从A处到另一端B处的过程中,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图7

例6 研究下面的小实验:如图8所示,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纸带上放一质量为m的小金属块,金属块离纸带左端距离为d,金属块与纸带间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力向右将纸带从金属块下抽出,设纸带加速过程极短,可以认为纸带在抽动过程中一直做匀速运动。求

图8

(1)金属块刚开始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将纸带从金属块下抽出,纸带的速度应满足的条件。

解析 (1)金属块与纸带达到共同速度前金属块受滑动摩擦力,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2)由分析知,当二者速度相同时,纸带刚好从金属块下抽出,此时对应的速度是满足条件的最小纸带速度;此过程中金属块的加速度为a=

上述分析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但后面对位移的确定及牛顿定律的应用是错误的。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时,各运动参量必须相对同一参考系而言的(一般选地面为参考),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加速度a是相对地面的,故运动学公式中的各物理量也是相对地面的;上面解答中由于忽略了这一点,导致过程分析过于简洁,思维偏离了正确轨道。正确的思路是画出运动示意图,找出临界条件,即纸带从金属块下抽出时金属块速度恰好等于。当然,上面解答中,若各参量都转换成同一参考系——相对纸带,则解答也是正确的。

学生出现上述现象也反映出常规教学中对某些物理量、物理规律的理解,不能很好地事例到物理过程中,出现了思维上模糊不清、解题时“张冠李戴”的隐患;教师要善于发现,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提问探究、作业查询、试题检测、学生质疑等方式明确问题的错误所在,切不可只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所以,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问题的结果,更要注重结果的原因。对正确结果下的错误原因要搞清其来龙去脉,还原问题的本相,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环节上加以重视,以便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准备。

标签:;  ;  ;  ;  ;  ;  ;  ;  ;  ;  

为什么“水果”是错误的“原因”?_安培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