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农秋益, 黄业成, 甘柱辉

广西贵港市中医院放射科 广西省 贵港市 537100

[摘要]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经DR平片检查显示或未显示腰椎峡部裂患者,后经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PC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成像及手术治疗确诊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腰椎峡部裂的显示率。结果: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对原始数据进行MPR、PCR、VR等后处理技术成像发现腰椎峡部裂65处,漏诊1处,其显示率为98.48%(65/66),其中腰椎多椎体双侧峡部裂伴腰椎滑脱3例,腰椎单椎体双侧峡部裂伴腰椎滑脱20例,腰椎双侧峡部裂不伴腰椎滑脱5例,腰椎单侧峡部裂不伴腰椎滑脱3例,腰椎单侧不完全性峡部裂1例。DR发现腰椎峡部裂为43处,漏诊23处,显示率为65.15%(43/6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以直接、直观、立体、多方位的观察腰椎峡部裂的数目、宽度及其周围情况,诊断准确率高,是目前检查腰椎峡部裂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腰椎峡部裂;诊断

腰椎峡部裂是指椎弓根峡部不连或断裂,成人发病率约为5%[1]。腰椎峡部裂是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临床上主要以医学影像检查而发现的,影像诊断也较简单、明确,只要能见到腰椎峡部裂隙即可诊断[2],DR平片检查对已出现椎体滑脱的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而对椎体轻微滑脱或无滑脱椎弓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低[3],容易出现漏诊。随着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及其强大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椎腰峡部裂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目前已成为腰椎峡部裂检查的首选方法。笔者收集32例有完整DR及螺旋CT检查资料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腰椎峡部裂的显示率有无差异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收集32例腰椎峡部裂患者,有完整DR及CT检查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龄在23 ~60岁之间,平均年龄36岁,32例患者中腰部疼痛10例,腰腿部疼痛21例,1例无临床症状,其中9例有明确的外伤病史。病史在2个月~ 12年之间。32例患者中腰椎多椎体双侧峡部裂伴腰椎滑脱3例,腰椎单椎体双侧峡部裂伴腰椎滑脱20例,双侧峡部裂不伴腰椎滑脱5例,腰椎单侧峡部裂不伴腰椎滑脱3例,腰椎单侧不完全性峡部裂1例。

1.2 检查方法

(1)平片检查为DR数字摄影: DR机器(GE数字成像系统)进行腰椎正侧位、45。双斜位照片。(2)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16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管电压为120KV,毫安秒为300mAs,螺距为1.0,扫描范围为L1-S1,将原始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做薄层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成像。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对原始数据进行薄层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成像发现腰椎椎弓峡部裂65个,其中腰椎多椎体双侧峡部裂伴腰椎滑脱3例,腰椎单椎体双侧峡部裂伴腰椎滑脱20例,腰椎双侧峡部裂不伴腰椎滑脱5例,腰椎单侧峡部裂不伴腰椎滑脱3例,腰椎单侧不完全性峡部裂1例,其显示率为98.48%(65/66)。DR发现腰椎峡部裂为43个,显示率为65.15%(43/6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下表

经处理得出:χ2=22.45,P<0.005即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腰椎峡部裂的病因、机理、分型

腰椎椎弓峡部是指椎弓上下关节突间连接处,是椎体中最薄弱的位置,该处是腰椎屈伸运动时的主要支点与受力点[4],也是维持脊柱的连续性和应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力量不均,容易出现劳损[5]。腰椎峡部裂(又称峡部不连)是指椎弓根峡部骨皮质连续性中断而留下的裂隙。裂的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学说:先天因素是指椎体在发育过种中,椎弓骨融合不良而留下裂隙及缺口[6],后天因素是指在骨质薄弱的基础上,因外伤或者慢性劳损及应力不均造成疲劳性骨折而引起的峡部不连[7]。该裂隙是由纤维组织连接,在体重与扭力的作用下裂隙容易增宽、分离,所属椎体不稳定,易发生异常活动,继发周围小关节的劳损、增生、退变,最终造成椎体滑脱、椎间盘膨出及椎管狭窄,压迫神经引起腰腿部疼痛以及相应的神经症状、体征,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引起下肢肌肉萎缩出现跛行或瘫痪,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医生尽量在椎体出现滑脱前作出明确诊断,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腰椎峡部裂可分为三型:双侧峡部裂、单侧峡部裂及不完全性峡部裂,其中以双侧峡部裂为常见,好发于L4-5椎体,L5承重力及活动度最大,其峡部裂发生机率最大,约占80%[8],多累及双侧,本研究32病例中发生在L5为26例,占81.25%(26/32),发生在L4为7例,占21.87%(7/32)。

3.2 DR、CT检查的优缺点及影像表现

腰椎椎弓峡部裂发病比较隐匿,临床上主要靠医学影像检查来发现及评估椎弓峡部裂的存在及程度。DR检查的优点费用相对便宜,辐射剂量少,缺点为不能任意角度观察病变,重叠影多容易漏诊,本研究组DR平片发现腰椎峡部裂为43处,漏诊23处,漏诊率达34.85%。腰椎峡部裂的DR影像表现:侧位平片上可以发现比较明显的椎弓峡部裂,表现为椎间孔后上方骨质连续性中断(图1),但不能确定左右侧,可以观察是否合并椎体滑脱;双斜位平片上表现为“狗颈断裂”征像。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优点是扫描后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MPR、PCR、VR等后处理技术成像,主要以多平面重建为主,包括矢状位、冠状位,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作为辅助方法,可以全面任意角度的全方位观察病变及其周围情况。缺点是费用较昂贵,所受辐射剂量相对高。CT影像表现:CT轴位可以清楚的观察椎间盘膨出、突出情况及硬膜囊、两神经根受压情况,观察椎小关节改变,测量椎管的前后、左右径线,但峡部裂在轴位上显示与椎小关节相似(图2),容易误认为椎小关节而漏诊。 CT后处理技术成像:矢状位可以清楚显示椎弓峡部裂隙存在及其宽度(图4),裂隙周边骨质硬化及椎体是否有滑脱,两侧椎间孔是否变窄、棘突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改变,椎管最大层面,可以准确的测量椎体移位的程度,可以清楚显示椎管前后径的宽度及硬膜囊受压程度。冠状位可以显示峡部裂周边碎骨及与关节突之间的关系(图3),显示椎体及横突情况。总之,MPR成像,可以任意旋转方向观察病变,无重叠影及伪影现像,诊断准确率高,本研究组诊断准确率达98.48%。容积再现( VR)作为辅助成像手段,根据临床需要,可以提供近似解剖的三维图像(图5),辅以切割技术(图6),将影响观察的骨质影像切除以便更直观、立体的显示峡部裂隙的形态、宽度及椎体滑脱的情况,并依据临床需要可以任意方向旋转观察,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手术计划。

综合上述,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成像,可以直接、直观、多方位的观察椎弓峡部裂的位置、裂隙宽度及椎体移位、椎管狭窄等相关继发性改变,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治疗资料,同时也为腰椎滑脱严重的患者提供临床需要的手术虚拟定位,目前已成为检查腰椎峡部裂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3.

[2]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94.

[3]滕录霞,周庆春,陈雄钊.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腰椎椎弓峡部裂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9):915-916.

[4]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74.

[5]侯卫武,蒋君军.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对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9):1279-1280.

[6]荣独山.X线诊断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477.

[7]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4.

[8]陶天遵.新编临床骨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99.

作者简介:农秋益,女,壮族,广西贵港市,本科,主治医师,从事放射诊断工作,广西贵港市中医院放射科,邮编537100

论文作者:农秋益, 黄业成, 甘柱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  ;  ;  ;  ;  ;  ;  ;  

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农秋益, 黄业成, 甘柱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