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源头工程_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源头工程_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源头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源头论文,大开发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西部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0)02—0039—05

一、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源头工程

1.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资源是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也称“非物质资源”,指通过人类自身再生产以及教育和技术培训等产生的人的体力和能力。人力资源既非实物资源,如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等,又非金融资源和技术资源,而是一种特殊的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它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无限的潜力,并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时效性 人的寿命有限,劳动时间一般只有40—50年左右。人的才能增长和发挥有一个积累上升——稳定发挥——逐步下降的客观过程,长期闲置或“撂荒”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弥补。因此,人力资源不像其他资源那样具有可储藏性,而是具有时效性。

能动性与创造性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三要素的观点,劳动者不仅制造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且将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最能动的因素。人力资源不仅自身具有一种内在的增值潜力,是可以开发、管理的资源,而且能够开发和管理其他资源。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开发利用得好,可以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许多倍的效益。

社会性与继承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力资源随着人类自身再生产发展而发展,受人类生育和生存条件制约;更受社会经济条件和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同时,每一代人都会“承前启后”,在前人基础上向更多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发展。

再生性 虽然每个人个体的存在有时效性,但人类总体上有再生性,能通过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不断发展,不像矿产等实物资源那样具有耗竭性,而是能再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资源,并且总体上后续资源优于前面的资源。

可凝结性与可增值性 人类通过劳动积累成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些产品是大规模人力资源积累和凝结的物化形态。利用人对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吸纳能力,通过教育科技投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投入再生产过程后能获得增值。

人力资源的双重属性 人力资源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本能和权利,通过人类自身再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具有转化和增值潜力的人口,人类再生产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持续创造潜在价值的过程。社会属性主要是人类发展的权利和要求,人的自身发展必须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来实现。人力资源的特性中,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核心,人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活动,开发其他资源并使其他资源在时空上进行流动和配置,其他资源必须通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各要素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增值。没有人力资源,其他资源就不能被开发和利用。

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人口(自然人)是人力资源存在的原始方式,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规模。人自身的生存是人力资源存在的基础,人自身的延续是人力资源发展的条件。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人力资源不但失去其增值作用,还成为其他资源的消耗者、索取者、占有者,最终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人力资源的质量是由人受教育的时间和质量,全社会知识、信息、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决定的,有质量的人力资源才具有增值作用,成为创造者和其他资源的开发者和管理者。质量和结构是人力资源的灵魂,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优化结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也是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

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最根本的资源,是一个地区总体资源中最关键的部分,尤其是随着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在迅速增强,对落后地区来说更是如此。只有人口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吸引与消化外来投资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大多比较丰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人口素质不高,观念相对保守,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源头工程。

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革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信息时代使每个民族面临崭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当今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就是掌握知识多少的差距。传统资源逐渐由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新兴资源取代。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着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人的现代化与否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实现现代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已成共识,但在开发思路上却是众专家学者各执一词。

20年前东部地区开发时,国际国内环境和东部地区自身条件等都与今天西部开发的环境和条件大不一样。国际上当时工业经济还占主导地位,知识经济只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初露端倪。国内环境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卖方市场,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形成,东部地区相对来说自然条件较为有利于发展,东部地区的人才也比西部地区多,东部当时也靠生产一些低水平产品来积累资金。现在国际国内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革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信息时代迈进。国内国民经济总体上供大于求,社会主义统一的大市场正在逐步建立,整个东部的发展模式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再走“上马之日便是下马之时”的旧路,将一些本来就不具有竞争优势,甚至是东部早已淘汰的项目放在西部。另外,东部原来的发展模式虽然对积累资金发挥了作用,但是它带来的问题,特别是当时注意不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现在要治理,有的环保项目已经投了几百亿,还仅治了点源污染,还有更大范围的面源污染未能治理。严重的是,生态环境一旦破坏,许多东西是不可逆转的,投入几千亿都很难恢复。因此,西部开发不能走原来东部开发的老路,必须重视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因素和开发的时机,必须有一个适应全球信息时代挑战并切合西部实际情况的新思路。

科教先行,抓好人力资源开发 西部大开发,当然需要国家给资金、给政策、上项目。但无论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根本——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还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光靠政府或外因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靠内因,是充分利用政策调动西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靠教育先行、科技先导,全面提高西部劳动者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发展。只有抓紧抓好人力资源开发这一西部大开发的源头工程,才能真正实现西部大开发,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步入知识、信息时代。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是地域和资源大区,人才和资金小区。西部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人力资源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低,综合体现为地区性的科技与管理竞争力低,导致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难度加大,形成不利于投资的环境。自1979年以来,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外商投资项目90%集中在我国人力资源的高效区——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只有大力抓紧抓好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源头工程,才能创造西部大开发的良好环境和后发优势。

朱镕基总理强调指出:西部大开发,科教要先行。科教兴国是我国今后发展的战略决策,实现技术跨越,充分发挥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把科技成果与西部开发结合起来,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西部急需的科研成果,如节水农业、电脑农业、现代化畜牧业等大量的科技开发与应用推广课题,需要宏观层面加大投入,加强扶持力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若能不失时机地抓紧抓好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源头工程,掌握开启西部丰富资源宝库和潜在市场的“金钥匙”——高新技术和管理技术,实施科教先行、技术跨越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器和催化剂作用,就能快速迎头赶上,直接跃入信息时代。

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大力培养和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增长很快,由1949年的1万人增至270万人,占全国干部总数的6%左右。 这支宏大的少数民族队伍,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巨大财富,是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组织保证。在充分肯定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利益和西部大开发、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人口数量大、素质低。20世纪世界经历了人口爆炸,同时也经历了知识、信息爆炸。我国一度在错误的人口政策驱动下,人口数量恶性膨胀,违背了人口每增长1%,社会财富和公共服务就需要相应增长10 %—12%才能维持社会平衡的客观规律,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由于人口的爆炸,基本生存需要挤占了本应用来提高人口素质的投入。民族地区问题尤为突出。民族地区生存空间受自然地理条件很大限制,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从1978年到1997年,西部民族地区总人口从24763万人增加到31623万人,净增人口6860万人,相当于德国统一后的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4.58‰,高出东部沿海地区2.48 个千分点。西部民族地区人口数量高增长和地方教育经费低投入,致使该地区平均人口素质有下降趋势。

教育科技投入不足。我国教育经费绝对数小,增长幅度也远未达到财政收支增长的同等水平。民族地区更因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比重大,返贫率高,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低等多种原因,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过于单一。开发人力资源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但又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能,还应当是企业及全社会的职能。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单一,长期依靠政府投资完成。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政府财力十分有限,企业和社会主体更是长期缺位,形成了国家出钱、学校出力、企业无偿用人的怪圈。而发达国家的企业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如摩托罗拉公司每年用于职工培训的开支超过1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社会办学非常普遍,企业、富商、慈善机构出资办学、捐资助学早成时尚,我国企业和社会要能自觉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必须有赖于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尚未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现实条件下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人才的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若能遵循价值规律、市场规律、竞争规律,人力资源开发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不仅需要承认其社会价值,而且需要用货币来计量其经济价值。人力资源的增值作用必须在流动中才能实现。我国特别是民族地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很低,僵硬的户籍管理制度禁锢着人才的流动,不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人才流动困难,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闲置、浪费和另一些部门和地区的人力资源奇缺。同时,我国长期偏重于对人力资源的计划调控,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无从谈起,致使市场机制刚刚开始发挥作用时,人才流动处于盲目的无序状态,学非所用问题十分突出,人力资源难以得到合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市场的平等竞争可以激发起增值的欲望和潜能。但未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平均主义的思想和做法弱化甚至取代了竞争意识,淡化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磨灭了人的开拓性、创造性。缺少平等竞争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长官意志、跑官送官等不良行为严重腐蚀了社会风气,恶化了社会环境。民族地区缺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内在冲动、能力和机制问题严重,知识、技术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功能弱化。加之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生活艰苦,不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当地少数民族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实用科技推广运用不力,受益不多,民族教育缺乏应有的特色和吸引力,也加剧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困难。

三、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需要有足够数量、足够质量和结构优化的人力资源作为原动力,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推向最高水平。人力资源是其他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和管理者,人才是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知识靠人去继承、创造,信息靠人才去捕捉、传播,知识和信息只有通过人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才、知识(信息)、经济三位一体、互相包容,是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处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人与知识、智力、能力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人力资源以及其拥有的创造能力及其可继承性,可以持久生产和创造新知识,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又可造就新型人才,完善、发展人自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是信息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需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价值规律、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全社会对民族教育的认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和方式,加强民族教育宣传的力度,大力宣传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艰巨性以及民族教育、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在加强国内宣传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公关宣传,通过国际广播电视节目、英文报刊杂志、因特网、万维网等介绍我国民族教育发展情况,从更多方面争取协作和支持。

切实推进民族教育法制建设进程。采取超常规措施,从现在起就着手制定有关民族教育的重要法律、法规,健全民族教育法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完善化,保障和推动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普法和执法检查力度,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真正确立民族教育法规的威严,发挥应有的对民族教育的保障与促进作用。提高儿童入学率,特别改善女童——未来母亲的教育状况,防止新文盲人群产生。

加快和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和加强成人教育,推动远程教育和双语教学,为知识和信息的迅速传播扫清障碍。坚持学以致用、致富原则,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解决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问题,应逐步推进社会和企业积极办教育和教育产业化进程,积极争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机构的各项援助与协作项目,鼓励国内外人士出资办学和捐资助学。

切实加强科教投入。教育投入不足,科研经费紧张,一直是困扰民族地区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严格按照《教育法》要求,确保教育经费主渠道畅通,切实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对中央财政每年拨给民族教育和科研的各种专项资金、世界银行和国际机构的各项教育贷款和科研经费,严格专项下拨,专款专用。国家下拨的民族地区机动金、边境地区补助费、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等,各省区要增加用于发展民族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比例,尚未设立科研和民族教育专项资金的民族地区应尽快设立,以弥补民族地区科研与教育经费不足。国家政策性银行应设立民族地区科研与教育专项低息贷款,帮助民族地区加强科研、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包括教师队伍、科研队伍)的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改善教育、科研结构,最大限度地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科教投入的质量和效益。

积极开展科研与民族教育学术交流。加强科研成果交流,及时引进高新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教育扶贫、兴农、发展优势产业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及生态关系的研究与交流,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不断完善民族教育体制。建立民族教育试验区、试验学校,开展超前教育与技术跨越试验与研究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少数民族教育基金、科研基金及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发挥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和倍增器作用。

同时,应十分重视民族地区人才市场建设,注意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减少现有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优化人力资源增值环境,深入挖掘,开发潜力,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的投向、投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收稿日期1999—12—08

标签:;  ;  ;  ;  ;  ;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源头工程_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