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关联

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关联

产斯友[1]2014年在《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与具体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材料于其中所起的作用曾经不言自明:前工业时代材料直接取之自然,建筑与所处地域有着天然的关联性;而工业革命带来了由机械生产的钢、混凝土、玻璃等工业材料,由其建造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因材料的抽象化应用与设计态度上对地域性差异的漠视,与环境多存隔膜;就此流弊,“二战”后的反思与修正一直持续至今,设计结合环境已逐渐成为当代建筑师的文化共识,具体操作中对材料表现力的挖掘亦已成为融合建筑与环境的重要手段;然而,当今发达的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强化了以视觉主导的思维模式,受此影响,建筑学领域“表皮”热兴起,图像化拼贴、数字化炫技与单纯视觉性的材料迷恋倾向日趋严重,这种对建筑自身表象的过度关注,很大程度上再次割裂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有鉴于此,重新树立环境意识,回归建筑基本问题,在“地域性”视野下审视和发展建筑材料研究,探寻表皮材料表现与地域环境之间的关联途径,以促成建筑顺利地融合环境,将有助于超越单纯的形式审美,丰富建筑的多重内涵。建筑创作中,材料的“地域性表现”,指向于一种通过对材料能够引起身体体验、心灵感动以及情感与文化共鸣的表现性内容的强化与表达,以回应建筑所处“地域”环境的设计策略。以此为研究内容,本文突破以往针对材料具体类别的研究视角,通过梳理回顾中西方传统与现当代建筑中材料应用的演进历史,探究其中“材料表现”的具体内容与主要手法,并结合对“地域”环境构成要素的剖析,力图以建筑表皮的材料表现为手段,使建筑适应地域气候,回应地域景观,承载地域文化,由此构建建筑与地域环境之间的多层次关联。论文从以下叁部分逐次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对应于第一章的内容。第一章绪论,首先论述了本课题研究的时代与学科背景,指出材料之于建筑与文化的意义,并由此提出本文的核心议题:如何实现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使材料更好地诠释建筑,使建筑得体地楔入环境?继而综述了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本课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拓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与框架,以及主要创新点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对应于第二、叁章的内容。第二、叁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以工业革命为时间节点,按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顺序,分别对“地域各异的前工业时代”与“全球趋同的机械与信息时代”的“材料表现”内容进行了详尽梳理与史学分析,并加以概括提炼,为后续论文主体部分的立论研究,提供言之有据的史论支撑。第叁部分解决问题,对应于第四至第八章的内容。第四章是论文的理论核心建构,以前文的史论回顾成果为基础,分析了表皮的两种典型建造逻辑,阐明了表皮材料表现的技术、艺术与人文层面的详细内容,继而探讨了表皮材料表现的主要手法,最后依据“地域性”的要素构成,提出表皮材料地域性表现的叁大主要途径:适应地域气候、回应地域景观、关联地域文化,由此开启下文实践指向的理论应用研究。第五、六、七章紧承上文,依次从“地域气候”、“地域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角度展开论述,结合典型案例的深入解读与细致剖析,尝试将前文的理论思考,落实为“表皮材料地域性表现”的具体创作思路与方法。第八章是对上述展开部分的综合论述,以“‘整体观’观照下表皮材料的地域性综合表现”为题,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全面阐释,分别对表皮材料地域性表现的叁大途径,以及材料的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表现加以综合概述,是对上文理论应用部分的进一步概括总结。最后为本研究的结论,总结得出论文的主要理论成果,指出本研究尚待完善之处,并对本课题后续研究作出展望。材料离不开“建造”,侧重于审美与文化范畴的材料“表现”,同样离不开具体的技术支撑,限于篇幅与学识,笔者此文未就微观层面的材料构造技术细节,及其与材料表现的关联性展开细致分析,容后续研究再作深入探讨。

冒亚龙[2]2006年在《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任何建筑美学都有一定的哲学根基,客体论建筑美学的哲学根基哲学本体论,它演绎出美是一种不依赖人而存在的建筑客观属性;主体论建筑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主观主义唯我论和客观主义存在论的统一,以解释学、解构主义哲学为表率,它认为建筑不依赖人而存在,但建筑的美却依赖于人,建筑美与不美取决于人;价值论建筑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价值论、现象学等人文哲学,它认为建筑之美既不取决于建筑客体,也不取决于主体,而是存在于主、客体等构成的复杂价值关系之中。建筑美学价值的本质就在于建筑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是否同主体的结构、尺度、需要相符合、接近或一致,如果相接近或一致,人就产生心理的认同或共鸣,建筑则具有美学价值,反之则无。建筑美学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或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建筑美学价值是建筑是否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理需求,是否满足使用者的各种活动和身体结构、尺度,是否达到使用者对建筑功能、安全、经济性等所提出的要求;精神层面的建筑美学价值包括建筑是否适合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心理尺度,是否使居者产生心理认同和实现人之为人的更高层次的形上精神追求,是否证实人的自由、偏好和存在。价值论建筑美学继承、改革和发展了主体论建筑美学,其人文色彩浓厚,系统科学论的建筑美学价值则弥补了其科学理性的不足,它将建筑美学价值作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研究。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由技术美学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二部分组成,是二者的对立统一。前者可通过建筑科学技术标准进行审美评价,而后者则具有多元化的人文艺术属性,是异常复杂和变化的,公共期待视域和共通感的社会审美价值观可以衡量建筑艺术美学价值。论文基于当代人文哲学和美学理论的相关成果,重点从艺术美学价值(精神层面)的视角阐述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包括高层建筑的城市美学价值、科技美学价值、数学美学价值、雕塑之美、空间之美、模糊美学价值、政治美学价值和高层建筑的负面影响及其反思,以及高层建筑的当代审美趋向,涉及分形美学价值、信息论美学价值、生态美学价值、反形式美学与高层建筑的奇特美。得出以下主要成果:论证了建筑美学价值的本质、构成和评价标准;价值论建筑美学的必然性与系统科学论的建筑美学价值观;分形美学是一种新的建筑设计观和方法论;建筑美学价值体现在适度的建筑信息创新;从模糊美学和反形式美学中革新和发展建筑美学;树立生态文化信仰的高层建筑美学价值观。

邢蕊[3]2015年在《建筑艺术与服装艺术的关系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摘要纵观历史,建筑艺术与服装艺术的密切联系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存在了,但现如今,却很少有史学家、设计师或者建筑师真正深入探究两者关系的。由于人类的基本需求,建筑与服装的起源都是为了遮蔽人类、保护人类。人体就在建筑与服装空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服装是皮肤的延伸,她像第二肌肤一般的保护人类的身体,而在这样的比喻中,建筑就可比为人类的第叁肌肤,更大范围的庇护人群。黑格尔曾说过:服装是可移动的建筑。一语道破了建筑与服装间千丝万缕个联系。当人们身处任何地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映入眼帘的是摩天大厦还是青砖红瓦,生活在这里的人民都会穿着时髦的套装或者古朴的棉袄与之相配,总能与当地的建筑融为一体。一般情况,建筑艺术悠久繁荣的地区,服装艺术也会有着极高的造诣,比如法国和意大利等。这两者皆是特定时代文化的体现,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相同的规律与特质。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建筑与服装的借鉴与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无论在造型结构上,还是色彩材料上,新的技术为建筑学习服装或者服装效仿建筑提供了可能性。此外,跨界设计的浪潮也冲击着建筑设计与服装设计,越来越多的商业要求或者个人设计创意都要求在建筑与服装领域进行跨学科尝试。对于建筑艺术与服装艺术的关系研究和跨学科设计的理论指导有着很大的需求。那么建筑艺术与服装艺术有着怎样复杂多变的关系,两个的领域的重迭会带给设计怎样的新趋势,两者的融合的目的意义是怎样的,人体对这种新空间的定义与创造又有着怎样的回馈呢?本文将会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证。

陈鑫[4]2016年在《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及其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的启示》文中认为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日益升温,一种对地域性文化的呼唤成为当代人们内心的本真诉求。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外显,更应该以一种多样化的表达对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回应。因此,以一种传统话语权的回归和对本土意识的重视来抵抗文化大同,成为当代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筑创作的内在追求。本论文以地域文化为出发点,从江南传统文化背景入手,对江南传统建筑的"理(哲学思想)——意(艺术审美)——形(形式语言)"叁个层面进行自上而下的文化溯源和理论构建。并以此为基础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思想意识、审美倾向以及形式表达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审视,期望以颇具东方哲思和审美特质的江南视角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特征进行研究,以一种文化自省的方式对当代建筑创作中的某些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与启示。论文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篇通过与北方(中原)建筑文化以及其它地域建筑文化的比照,对江南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理)、艺术审美(意)、形式语言(形)特征进行论述。下篇以江南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为基本视角,对当代建筑创作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论述。在对"理"的挖掘中,论文归纳出"自然——自我"的江南建筑思想本源,并以此为基点对江南传统建筑天人合一论、物我关系论、时空观、自然观进行阐述。在"意"的论述中,论文以江南"诗性美学"特征入手,对江南建筑、园林空间意境特征、生成机制以及审美情趣进行探讨。在"形"的表述中,论文从宏观层面的江南聚落形态结构、中观层面的空间尺度、界面特征以及微观层面的建筑细部构造特征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与归纳。通过对"理、意、形"自上而下的论述完成对江南传统建筑文化理论框架的系统架构。通过研究发现,江南传统建筑哲学思想是源于中华文明肌体自身的东西;审美意识更贴近于东方艺术情调特征;形式表达也是最自然本土的言说。在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这些对我们当代建筑创作中恢复文化主导权以及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鉴于此,论文下篇以江南传统建筑文化研究为基础,延续上篇理、意、形的思想路径,首先从现象入手,剖析了当代建筑的意义价值、艺术审美以及形式语言表达等创作思维与表达层面所凸显的问题,继而从理论线和实证线两个角度分别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特征进行梳理与研究:以江南建筑"自然——自我"思想对当代建筑"境界本体"进行构建;以江南审美的诗性精神实现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主体情感自由;以江南建筑的本土言说来完成当代民俗话语体系构建,以此作为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对我们当代建筑创作的启示。论文立足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并结合当代创作语境,试图以民族文化的复归来树立当代建筑创作的文化自信。然而由于文化的自适性,当代建筑的问题不可能完全从江南建筑文化中寻找到解决途径,论文期望以一种批判眼光和文化自省的方式激发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传统意识,以一种最本源的视角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刘宏志[5]2012年在《材料的地域性表达》文中研究表明材料一直蕴含着地域性内涵。材料的地域性表达应以材料自身属性与地域性的关联为基础,并由此形成地域性特征的具体呈现。本文突破以往认为材料的地域性表达即“本土材料的运用”这样单向思维的局限。而将其置于建筑学范畴中重新研究思考,从材料地域性表达的理论分析以及现象总结中,得出材料与地域性之间存在的场地、形式、空间等关联要素。本文以对材料地域性表达的本体与观念分析来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材料本体的属性分析,建立材料地域性表达的本体认知基础。通过对地域性观念的理论诠释,探讨材料地域性表达的具体观点和相关理念。试图以材料本体的物质性操作,呈现出场所精神、文化延续以及人性体验等真正意义上的地域性内涵。从而扩展材料地域性表达的方式及观念。当代中国的集群建筑设计在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以其强烈的试验性和探索性,在材料地域性表达的创作与实践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本文由此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案例,并结合整体研究框架加以分析。以材料与地域性之间的关联因素构建生态、形态、场所等多维度研究视角,并通过对长城脚下的公社、建川博物馆以及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中的建筑案例分析,梳理实践中材料地域性表达的观念、路径和具体方式。

汪建军[6]2017年在《穆特休斯的美学纲领与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思想之源》文中认为赫尔曼·穆特休斯(1861-1927),德国建筑师、文艺批评家、建筑和设计理论家、普鲁士商业部枢密大臣、德意志制造联盟的缔造者和思想领袖。在20世纪初德国“新运动”的文化舞台上,他扮演了一个集理论的建构者、宣传者、改革者和组织者于一身的综合角色,积极推动了实用艺术改革和工艺美术教育改革。他一生撰写了超过500部/篇的着作和文章,为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社会的文化乱相以及建筑与实用艺术行业的严重危机,穆特休斯提出了他的美学纲领,概括起来讲就是通过艺术风格的统一实现和谐文化。从整体策略上看,首先是通过教育让艺术工作者和社会大众重新理解生活和艺术的“本真性”,再以“务实主义”作为实用艺术创作的出发点,通过一系列进化式的发展——从“务实性”到“舒适性”、再从“(自内而外的)美化”到“精美化”,逐步实现制造行业工作的“精致化”,进而以“整体化建筑”和“型式化”作为手段,来创造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文化图像”。本文以穆特休斯的这一美学纲领为线索,结合其生平经历、社会实践和主要着作文章中的思想表达,以追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在建筑、手工业与工业产品造型领域的革新运动包括工艺美术教育改革的思想源头,以及解读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产品外在形式下的内在文化理想,进而尝试梳理从新运动到德意志制造联盟再到包豪斯递进式的发展关联。

张曼[7]2013年在《当代西方建筑符号的审美研究》文中指出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创作视域下,当代建筑已演化成一种抽象的隐喻符号,并藉由其兼具信息、交流、叙事、批判与多元化的媒介新属性,进而在当代建筑领域中引发一场以媒介符号为审美主体的“图形学转向”。而作为对这种新兴创作趋势的研究,本文则以符号化的“建筑语言”为切入点,并通过探讨建筑艺术与语言的相似性,以及对新型技术策略与美学观念的考量,从而建构一种以“语言学转向”影响下所出现的“符号学转向”与“美学转向”为哲学基础、数字化建构及复杂性科学为技术与理论基础的当代西方建筑符号审美研究体系,并借此分析在后工业社会、数字化建造以及后现代哲学的现实语境中,引发这种新兴建筑思潮的深层原因,以及基于新型创作理念下所出现的各项美学规律与审美活动。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语言学分析语言的方式,分析建筑符号的语言系统所具备的美学品质,从而以元美学作为技术路线,试图藉由美学原理、对象描述、艺术技巧描述、心理描述以及审美评价的逻辑建构,对当代西方建筑符号的审美体系进行概念界定,并以此选用当代语言哲学中语体学、语汇学、语构学、语义学与语用学五项理论分支,不但强调结合符号学能指、所指和意指的美学概念,探讨建筑符号所应遵循的美学原理,而且还建构起包括描述构件元素形式的建筑语汇符号、描述构件组织关系的建筑语构符号、描述构件观念内容的建筑语义符号,以及描述构件存在现象的建筑语用符号在内的当代西方建筑符号语言系统及其在艺术创作中所开展的诸项审美活动。作为对上述四种建筑符号类型发生审美活动所呈现美学特征的分析,本文则借助艺术符号美学与现象学中表象、意象、幻像及本象的美学概念,从而不但指出建筑语汇符号与元素形式的物象表现、建筑语构符号与组织关系的意象表现、建筑语义符号与观念内容的幻像表现、建筑语用符号与存在现象的本象表现之间具备的对应关系,而且还藉此分析与梳理建筑语汇符号物象表现、建筑语构符号意象表现、建筑语义符号幻像表现以及建筑语用符号本象表现所指代的新兴美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当代西方建筑符号审美体系及其艺术创作的美学表现进行系统建构与理性表达。

赵植苹[8]2001年在《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关联》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从理论上研究了建筑领域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分析研究了建筑技术的发展成就,强调了建筑技术作为建筑艺术的物质基础的重要地位,总结了建筑技术对于建筑创作的重要影响,结合世界建筑发展史中有代表性的几位建筑大师对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设计观点,强调了建筑师提高技术修养的必要性。 本论文共分四章: 1绪论。本章主要论述建筑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2建筑技术在建筑发展中的成就。本章着重介绍历史上建筑技术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设备等领域的重大成就, 3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关联。本章论述技术对于建筑艺术的约束作用,以及建筑技术对于建筑创作的影响。 4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范例。本章结合建筑史中几位着名的建筑大师在设计领域的重大成就,强调了建筑师的技术修养的重要性。 5中国建筑技术发展模式的展望。本章结合中国的国情,阐述了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

裴峻[9]2017年在《博物馆设计空间集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使得知识领域呈现从分解走向综合的发展趋势,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了博物馆建筑设计领域,将其视为"复杂系统",并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特征。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架构,融合哲学、博物馆学、建筑学、工程学等学科知识,对博物馆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展开研究,提出博物馆设计中的"空间集成技术"的概念并构建其理论框架。通过对"博物馆设计"这一复杂系统中各环节技术特点的全面解析,集成建筑、结构、设备、展陈等相关专业的技术要点,提出"博物馆设计空间集成技术"的模式方法。论文的第一章"绪论",明确研究对象并提出研究目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深入分析,探寻博物馆设计的发展趋势,结合研究方法的确立和相关概念的界定提出论文研究的框架和结构。第二章"博物馆设计中的空间集成及其单元解析",将技术哲学和集成论引入建筑学,明确博物馆设计空间集成的内涵,进而提出博物馆设计空间集成的理论架构。以基础的"单元解析"为切入点,在复杂的系统中,表述"单元"的真实意义的内涵以及关联条件。第叁到五章分别是"空间集成模式一:单元集成"、"空间集成模式二:交互集成,,以及"空间集成模式叁:程序集成"。通过研究"单元集成"在"建筑"、"结构"、"设备"、"展陈"等几个大的单元集成模块的关联性之后进一步推进"交互集成"及"程序集成"的研究。以空间作为集成界面,通过对不同的设计案例的分析,研究大系统中各子系统以及子系统内各种质参量与象参量之间的关联方式,提出博物馆空间集成的叁种模式及其相应的技术方法。第六章"结论",对现阶段阐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论文的创新点,同时也提出本课题研究所带来的契机,为未来的持续研究指出可能的方向。

唐建[10]2007年在《建筑的建筑》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和重要性。室内设计在我国真正成为专门领域并作为一门学科出现的时间并不很长,一般文献多认为由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也经历了相对复杂和混乱的过程,8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在于两个大学科中设立室内设计专业,即建筑学的派生领域和美术学的派生领域。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科的宏观调控原因,建筑学领域中的室内设计专业或方向受到限制,使室内设计专业在美术学的艺术设计专业中,以艺术类专业为背景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室内设计的新方向,称之为环境艺术设计,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学生。由于这种原因,美术教育作为主要的基地培养出的大量室内建筑师,他们的设计角度与出发点也多是从美术的思考和方法入手,对作为室内装修的主体的建筑内容缺乏深入的研讨,始终没有产生完备系统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框架。随着室内设计向广度和纵深方向的发展,美术学所培养的第一代室内建筑师受到了挑战,因为室内设计不仅在于形式的塑造,还与行为,功能需求,舒适安全空间的创造等相关。因此,我国目前的室内设计界开始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作为一门与建筑学紧密相关并与美术学渊源深远的学科所应具有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室内建筑学理论建立的必要性。然而,室内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受到教育背景与知识背景的局限,我国的室内建筑学的研究,始终还停留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上,至今还没有人系统地进行研究,更没有成熟完整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的出现。因此,如果能够建立一套室内建筑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体系,对我国室内建筑学的发展将会起着积极的意义。对于引导我国室内建筑学的研究、指导室内设计的实践,为室内建筑师的设计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研究的主要内容。室内建筑学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涉及到艺术与技术的相互结合,与建筑学、美术学的知识领域形成交叉,既包括建筑问题,如空间、行为、建造、材料、人体工程学、环境控制等,还与美术学的视觉心理、艺术理论等相关,并包括了类型学、语言学、行为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内容,同时还联系了室内空间的特殊方面,如照明、装饰、陈设等。本论文的研究在归纳分析了室内设计的领域内涵之后,从四个大的方面对室内建筑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一、室内空间研究;二、室内界面与表皮研究;叁、建筑技术与材料研究;四、光与色彩的研究。本论文认为这四个方面或系统是构成室内建筑学框架的主要内容,基本可以涵盖室内建筑学的主要问题。由于作为形而上学的理论,形式美的问题与哲学、美学、心理学相关,在建筑、美术与室内设计的历史上,始终难以形成确立的理论系统,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不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对形式美或构成室内空间视觉形式动因的美学问题,本论文仅在与论文主体框架的四个内容的相关性上作了相应的分析。室内建筑学与建筑学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相通性和不可分性,因此,对建筑学理论的重复研究,既影响到室内建筑学框架的内容的独立形成,也是研究上的浪费,所以,本研究所涉及的建筑学内容均从室内角度进行选择,对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过滤,使之进入室内建筑学的研究范围,构成室内建筑学有益的组成内容。对于哲学和美术学的相关理论问题的引入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从室内建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解释。为避免设立过分庞大的内容体系,论文在室内建筑学的内容与和范围的确立上,为我国今后更加深入的室内建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的途径,确立一个研究的入口。3、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与新见解。作为室内建筑学的系统理论体系与框架的建立与研究,在我国本论文属首次。论文将室内建筑学的基本体系建立在四个方面,并通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范围、意义、方法与结论,并力求结合我国室内设计的特点,在广泛的相关理论背景研究下形成相应的结论,并在各个系统的确立中结合室内设计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理论与方法。室内空间理论中的冗余、觅径、场景理论的原理与理论的建构;界面与表皮理论中的建筑文化、新简约理论的成因分析及历史意义的归纳;建筑室内空间中的技术文化立场,建筑材料的文化意义与传承作用研究,以及技术的形式话语与材料的角色、方式、历史发展与最终目标达成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光的空间性的物质性,光与色的共时性表达、光的造型、光的室内空间限定、光的空间形式做了分析与归纳。总之,论文研究了具有室内特色和时代意义,形成了符合室内建筑学发展规律的新理论与新见解。通过对室内建筑学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以及实践的论证与理论的引借,使本论文的结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对实际工作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D]. 产斯友.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 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研究[D]. 冒亚龙. 重庆大学. 2006

[3]. 建筑艺术与服装艺术的关系探究[D]. 邢蕊.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4]. 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及其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的启示[D]. 陈鑫. 东南大学. 2016

[5]. 材料的地域性表达[D]. 刘宏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6]. 穆特休斯的美学纲领与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思想之源[D]. 汪建军. 中国美术学院. 2017

[7]. 当代西方建筑符号的审美研究[D]. 张曼.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8]. 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关联[D]. 赵植苹. 重庆大学. 2001

[9]. 博物馆设计空间集成技术研究[D]. 裴峻. 东南大学. 2017

[10]. 建筑的建筑[D]. 唐建.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关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