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慈善寺历史文化研究的思考论文_李宏平

新形势下慈善寺历史文化研究的思考论文_李宏平

北京市石景山区慈善寺文物保管所 北京100043

【摘要】京西古刹慈善寺是集释、道、儒、民间四教文化杂糅融合在一起的民间寺院,也是古香道的中转站、京城三庙会所在地之一。它历经几百年,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不被世人所识所知的慈善寺,正等待世人来品味挖掘、分析研究,吸纳社会力量来开展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探索,揭示文化价值内涵,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文化研究;文物保护;批判性思维

一.慈善寺现状

慈善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是京西一座集佛教、道教和民间诸神为一体的庙宇,也是民国历史的一个见证。始建年代不详,最迟在清初已成庙。慈善寺古时分中、东、西三路,以西路的大悲殿为主,大悲殿三楹,正中供金漆木雕观音像,两旁有碧霞元君等八尊塑像,这种佛、道两家共进一堂的殿宇,在京郊乃至全国都不多见。民国初年张恨水先生审编的北京旅游指南中说“进山门后有七座小庙,号庙七,是乾隆游寺时敕建,是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

解放前夕,慈善寺失火烧毁了部分建筑。上世纪80年代之后,这座隐藏深山的古寺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慈善寺的名气与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有关。据考证,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曾在1912年5月至1925年1月间三上天泰山慈善寺。南山坡有座藏式塔,高约10米,传为魔王和尚衣钵塔。每年3月15日,为魔王和尚成道之期,慈善寺开庙三日,堪称京西香火极盛之寺。至上世纪90年代末大规模修缮前,慈善寺殿堂基本完好,但大部分塑像被毁。寺内外石刻众多,其中冯玉祥将军留下的石刻引人注目。有“勤俭为宝”、“真吃苦”、“耕读”、“淡泊”、“灵境”等楷书大字,镌刻在山门外东山坡和寺后北山坡上。其中,在“耕读”、“淡泊”附近,尚有从《周易》摘录的“八卦谦”200余字,每字半尺见方。慈善寺古时占地15万平方,有35座殿宇,香火极盛,影响极广,在周边及城里共有6处之多的下院。近现代历经火劫战乱和破四旧后残破不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进行保护修缮,已修复殿宇约30座,房舍130余间,为更好保护慈善寺,2003年成立慈善寺文物保管所。

北京是千年古都,自古历史文化繁盛厚重,慈善寺与北京一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各种文化资源积淀非常丰富。在当今文化至上的时代,国家从政策上给与了很大支持。多年来投入充足的资金和众多人力物力,使保护工作有保障。目前慈善寺保护条件不错,对于慈善寺的文化研究,慈善寺的工作人员对单位内部的文物和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也具有研究方便天然的优势。当前,慈善寺尚有多处古迹和文物需要保护和研究。作为民间寺院,这里却有许多帝王传说和印迹,还有涉嫌僭越规制的双龙双凤砖雕、“聖”字砖雕和多处殿宇双龙和玺彩绘等古迹文物。3D、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损检测、勘探、物探、碳测年等现代技术应用发展迅猛,给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即便岁月模糊了历史,现代技术可对其显影还原。

二.慈善寺历史文化特点及研究价值

1.慈善寺的历史文化特点

慈善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有着海量复杂的历史文化信息。慈善寺文物元素、宗教元素、文化悬疑、怪异奇谈、文化矛盾融合点、石刻石碑、帝王传说、关公佛造像、由人变神佛造像、古泉(井)、民间活动记录和印记、庙会和佛事以及门会活动等多,以慈善寺为中心的古香道茶棚古墓等文物古迹也很多。从这些能看出慈善寺需要开展的研究项目很多。与“民”文化一样,“儒”文化在慈善寺的底蕴根基极深,但满院的“儒”文化元素还没被充分识别到,有的人甚至以为缺“儒”,而错误地以创新创意的名义搞出孔子像和弟子规等“伪文物”石刻,强行塞补儒文化。

慈善寺的“民”气和“儒”气非常深厚。冯玉祥将军在此三次隐居修行,每次都“平民生平民活”与平民相交相融,平“民”归宿感高涨,留下的六幅石刻和对联等文字体现出的全都是平“民”思想和儒家修养;六幅石刻中谦卦字数最多,访客常以为是道家的东西,与儒家不相干,其实谦卦正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易》经。慈善寺的“民”“俗”文化和“儒”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有待挖掘研究。

2.慈善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慈善寺的遗迹遗物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在慈善寺活动的记忆, 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研究能让文物活过来,让历史说话,对于还原、补充、丰富我国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慈善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合适的文化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科学、安全、有效的文化开发建设,研究过程和成果,都能有效支撑和提升慈善寺管理、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自强有直接广泛的贡献,可以有效解决现实问题,顺天应时,谈机论道,正当其时。通过研究来揭示慈善寺的本来面貌,可固化出一个安全稳定的状态,开拓出科学、可靠、向前的研究发展之道,为后续管理、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赢得时间和机会,突破当前困局。立项研究能吸纳集结社会研究资源,培养科研人才和文化研究意识,提升整体科学思维能力和文化科研素养。

慈善寺科研探索、挖掘、抢救、修补、填补、续接历史,保存、保护、复兴、发展文化,是较土石方工程更伟大的工程。结合慈善寺文物、口述历史和文字文献等,展开综合科学研究,使得不同课题不同的资料信息数据相互支撑印证拟合,会有效地将慈善寺及其文物资料转化上升为新的文献史料;立项研究还能增进文化宣传渗透、宣传效果和宣传能力;充实和明晰讲解词,消除讲解“无词”和理屈难服人的尴尬,根除解说员常“言之语塞,言之无物”的无奈。通过立项科研和撰写论文,以文字记录固化研究成果、创新的研究方法和论证过程,将经验教训连同研究过程数据、资料等科学地转化成文献资源,供后续项目和其他项目研究和参考借鉴。即便研究形成不了定论,其研究资料和过程数据等也能形成成果,可支撑、促进相关研究项目的研究。

通过研究可以证伪辨伪,革弊草错。慈善寺名人、传说谜团多,无论真假对错,已经都是历史文化。通过研究还原史实,挖掘出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形成有价值的研究线索、证据和成果,揭示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蜚声中外的黄州赤壁,是因宋朝时任黄州团练使的大文豪苏轼在黄州长江边上一时意气风发《赤壁怀古》而错误产生的(不少文献证明三国赤壁之战地点是在乌林),而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却因东坡先生的错误而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混沌不清,甚至忘却了。以此看来,很多非真的事物、传说即便被证伪,也能成为事实上的历史文化,甚至比真的影响更大,更有价值。

推动加速高新技术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促进文物、文化、文献的大数据化建设。为慈善寺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增效扩容。慈善寺的价值重在其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其艺术和科学技术价值的意义也主要在于其历史性和文化性。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慈善寺才遍地宝藏,是文物百宝囊,是文化超市。研究是慈善寺的需求,也是解决当前问题和形成历史资料的重要途径;研究过程可挖掘出大量历史信息和实证,相互之间能联系和支撑、印证,结合史料文献研究,在历史文化深处拟合,同于增殖创造历史。

三.慈善寺需开展文化研究之处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要求推动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建设,文化大开发已被提上日程。地处北京大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天泰山的慈善寺文化研究实践机遇与危险并存,已成势在必行、必须完成的使命。慈善寺对于历史文化研究需求迫切,研究点颇多。

慈善寺的地理风水、古建筑等需要研究。如始建年代考、地理风水研究、碑刻即相关文献中天台山天泰山天太山三个山名考,周边山峰、河流、泉水、古井、谷地及其对慈善寺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探析,围绕慈善寺的古香道、茶棚、古墓、寺院及其周边历史文化遗存探究,慈善寺与双泉寺关系考,魔王和鬼王打赌共同选定慈善寺位置的传说考,北京三山五顶历史宗教文化研究,顺治帝和冯玉祥隐居慈善寺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有利因素探析,慈善寺规制及其形成历史研究,庙宇建筑北斗七星布局传说考证,古建筑等级考,等级制度文化研究,古建筑样式考,大悲坛建筑形制之谜,大悲坛砖雕和砖墙砌筑探究,砖雕和彩绘断代研究,双龙和玺彩绘及其正脊顶双龙戏珠和双凤朝牡丹砖雕规制考,脊顶砖雕安装的研究,双龙双凤砖雕艺术和建筑(等级)价值研究,佛造像分布及其历史形成探究,民间寺院慈善寺里的双龙和玺彩绘之谜考,慈善寺及其各庙宇历史沿革,兴衰历史研究,中国历史上佛教兴衰对慈善寺的影响研究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慈善寺名人众多,除景泰和尚、冯玉祥、福康安、王三奶奶、白维展(日本名字是白鸟吉乔)外,还有景泰帝、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疯僧、魔王老爷、燃灯古佛、莲花教主等等传说需要研究考证。如:福康安与慈善寺探究、从慈善寺冯玉祥六幅石刻谈儒家文化、冯玉祥隐居慈善寺思想修养探析、冯玉祥的平民归属感探析、为平民将军植树将军基督将军造反将军变节将军倒戈将军冯玉祥正名的研究、王三奶奶传说考、古佛塔与燃灯古佛和莲花教主之谜考、景泰和尚及其肉身佛传说考、明景泰肉胎佛和清顺治肉身佛传说关系研究、燃灯古佛疯僧魔王顺治帝肉身佛四位一体传说形成及其演变历史研究、白维展与慈善寺及文物丢失之谜考、京西民间寺院慈善寺的帝王传说和印记探析、六幅御制语录(六幅御印语录)之谜、魔王和尚御制匾额之谜、慈善寺宣德炉等文物失踪之谜考证、1937年伏魔殿大火之谜探析、天泰山慈善寺娘娘庙是妙峰山娘娘庙的娘家传说考。

慈善寺四教文化融合探析、四教文化印迹探究、“民、俗”文化研究、神教和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儒文化探析、帝王文化研究、人神合一文化研究、“从慈善寺帝王传说、碑刻、古佛塔等”看政权与宗教的关系、魔王信仰探究、明清两朝两个疯僧传说和疯僧文化研究、历史上庙会、香会和各种门会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碑刻考和碑文考、石刻分类统计分析、碑石和佛造像探寻实践及其展望、碑刻和佛造像损毁和丢失情况探究、碑刻和佛造像残缺破损及其碎片遗失和埋藏情况调查、残破石碑石刻佛造像复原探索实践与展望、龙王庙和圣水泉及其“大清龙王之神位”石刻考、古刹慈善寺石匾额为皇帝御笔传说考、洋日晷(规)之谜、古佛塔墓碑碑文之谜考、民国三十四年重修慈善寺碑记考、民国二十五年重修弥勒殿碑记考、镶嵌在墙壁上的碑石背后文字的探索研究、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天太山慈善寺大悲坛碑记考;历史文化研究中坚持创新性思维的价值(意义)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中文献法使用展望、关于3D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在慈善寺文物管理、保护、复原和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展望、3D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慈善寺文物及其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探析、慈善寺传说及其市场营销功能分析、慈善寺殿宇和神佛造像布局设置及其市场营销功能探析研究。

四.慈善寺开展历史文化研究面临的难题和困局

研究慈善寺有重要意义,但在慈善寺开展历史文化研究面临困局和诸多难题。

第一,慈善寺在北京文化中心大建设大开发的背景下有被忽视,进而被湮灭的危险,而相关历史文化研究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则可用,还处在“文无定法,文成法定”的现实状况中,这是文化研究的客观现实条件的困局。

第二,一些工作人员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研究自信、理念、信念、方法,最缺的是研究实践。解说时缺少自豪感,遍地是宝不识别,解说不清。宣传不力。将“文化人没文化”当口头禅。文化研究责任缺失,研究意识淡薄、能力薄弱。长期坚持“咱们看好门就行,咱们就是看门的,研究的事有北京市文研所干”的错误说法和想法。文化素养、历史文化保护和文化研究素养有待提高。

第三,缺乏挖掘、培养、引进文化研究人才意识。很多工作人员自嘲为“没文化的文化人”,还相当轻视“文化”和“研究”。坚持“我们不需要研究人才。特别需要搞创意,需要头脑灵活有点子的人才”的说法和思想。多年来因为人员流动大,几乎每年都在招聘引进人才,但提交招聘需求中没“文化人”和有研究能力的人,甚至对有学位的应聘者一再在招聘现场推托条件艰苦予以劝退,不聘用有研究能力的人。除了热衷于工程外,对管理过于倚重,其中又格外重视处理对外合作纠纷,2018年上半年依然将仅有的两个招聘名额全部招聘法学专业的专才。

第四,慈善寺还承受着城乡建设热、唯GDP论、大建伪文物、政绩工程、留名工程、佛教和道教商业化等等不合适社会现象和思想的负面影响。伪文物石刻工程能完工的错误,就是未通过科学辨析、批评和批判的实证。花费巨资以古建标准完成大佛头和孔子像、弟子规石刻工程,文保和文化部门的这种创新创意,其力量不一般,比造售假文物对历史文化的侵犯伤害更直接,影响更恶劣。这些石刻被布置在最显眼、影响最大最显著的位置上,加重了错误影响,遮挡了人们投向真实古老文物文化的目光,亦干扰和妨碍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研究思考、科学认知,成为错误、障碍。大佛头流泪、不笑、不慈祥、与山体环境有违和感,大佛头工程对于防治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有害无益,对历史文化有危害。以孔子像和弟子规等19块石刻向慈善寺注入儒家文化的创意创新之作,是文化人不懂文化扰乱历史文物文化之举。这19块“儒家文化伪文物”的安装,装不出文化,反而破损了慈善寺本来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兴建这些石刻及增建配套仿古建筑,实为无知、无法、无意识、无原则的破坏性的文保工程,是危险、发人深省的。创意创新需要建立在科学的批判精神之上,不能突破文物文化保护原则,创造性不能造成破坏。慈善寺创新创意的伪文物石刻工程,有违不破坏遗址遗物遗迹原貌原则,是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开发利用科学理念缺位的实证。

五.应对原则和解决策略

1.以研究实践为目标,制订并坚守科学实用的原则

针对慈善寺研究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考虑研究任务的繁重和紧迫性,为保障科学、可靠、有成效地做好研究工作,制订适用、实用的原则和策略。慈善寺管理、保护、开发利用和历史文化研究的主要原则是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研究为核心,重研究实践,注重科学性和创造性及开放性的原则。坚守历史文化研究即开发利用原则。建立研究就是开发利用的文物管理、保护和研究的理念。不做为了研究而做的无效研究,实施对慈善寺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开发的研究,科学抵制为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而大搞开发。遵循不改变现状的原则。遵循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修旧如旧”原则和阮仪三先生提出的“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原则。杜绝伪文物石刻类似文保工程产生。慈善寺兼具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山水之胜的鲜明特点,面对文物保护和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利用等重要问题,需用“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双重原则来面对。抵制向慈善寺强塞儒文化和“伪文物”石刻等错误思想和文保工程。

2.建章立制立法,加强政策引导

建章立制立法,从政策引导方面来加强对文物及其相关文献的保护,规范管理和开发利用,鼓励和支持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将对工程的热衷和对GDP的追求转移到研究上来,将包括资金在内的必要资源转移到研究上来。不再启动创造出新“伪文物”的文保工程,并将弟子规和孔子像等“伪文物”石刻封存或者移走,将大佛头工程拆改为加强护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3.对慈善寺给予科学立项研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立项研究,营造科研氛围,建立对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光荣感、自豪感。重用现代高新科技、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传统经验和高新科技新方法并重的策略。科学选择研究方法,并将不同方法结合、综合起来讲原则、讲策略地展开科学研究,能产生巨大的科研威力和效率,省时省力获得正确结论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开展古建建筑群布局及其兴衰沉浮发展变迁的历史文化研究,挖掘古建群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感,抓住这条主线,其他的研究考证更容易开展并获得科学理论和证据的支撑。

首先,针对慈善寺现实情况,在维持原貌的情况之下,开展批判性研究是有必要的。文化在历史上和今天从来就不是遗世独立的,而是一天也没有脱离开人民的批评、批判和分析研究实践。针对大佛头、弟子规和孔子像“伪文物”石刻,实施访谈调研,已经收到大量游客和文物、文化和艺术专家的意见,这些是对文物保护及研究的批判和文化批评实践。不断挖掘甄别出类似“伪文物”石刻这样的样本,扩充实证材料和研究内容的同时,加大批判性研究和文化批评实践,为文化研究革弊草错和正本清源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亦夯实文化研究基础。“伪”文物石刻的兴建,是文保工程项目需要科学批判性思维的明证。批判原则须被引入慈善寺,为紧迫任务。创造出“伪文物”的创新创意需要深入批判,批判的目的不是要打倒或击败谁,不为否定批评,不能搞指责抱怨,而是要通过批判来求真,以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用批判性思考检视以前文保工程项目,为以后的管理、保护、研究保架护航。科学有效发展历史文物和文化研究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与开放性思维一样重要。

其次,在研究慈善寺的时候,应该多种研究方法并用。慈善寺是民间寺院,发展过程、历史变迁极为复杂,建设规制和历史记录均不如皇家寺院严整,院内虽有碑刻文献,但因遗失损毁而不全不详,又不能完全可信,所以需要多方考证,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研究才能科学、有效地还原历史文化。慈善寺历经兴衰沉沦、兵灾火劫、破四旧,其文献信息也遭严重损毁、遗失、破坏,有些可能造成了历史传承阻断和断层问题,当下离破四旧等时间还不太久远,尽早采用访谈法等开展调查研究,能及时解决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访谈法针对慈善寺实际情况,具有现实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文字与口述,都是历史的记述,都应同等对待,两者互补互证。不绝对盲目地信任口述历史,全凭口述史来作判断,将慈善寺实物等实证材料和社会调查与历史记载相结合,将口述史与实证材料和文献材料相结合,是科学、适用、实用的研究策略。不止文献法、现代科技法、和访谈法,实证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拓片研究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法、综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分类统计分析法、实验研究法、归纳法、批判研究、检测鉴定、实地考察法、田野调查法等等众多的技术和研究方法,须在不同的研究课题中科学选择和运用。

4.加速高新兴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高新科技助力传统文化焕新

当前3D扫描打印和测绘成像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超算、量子技术、航拍测绘、卫星测绘成像、GPS定位和测绘技术、探地雷达、合成孔径技术、无损检测、透视检查成像、碳14测年等这些现代高新科技,对于慈善寺文物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强大的手段,也是更加科学的依据。利用3D和计算机智能算法技术,能将文物复制得丝毫不差,快速将文物碎片残渣组装修复,也能融合文献文字等数据还原实物和历史。而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能整合历史文献和文物等所有情报数据,还能高效整合和利用全社会各类专家,乃至人类全历史的智慧、经验和成果。依托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源,高新技术让研究者能科学地感知过去和未来,透视和检查文物的物理和文化“内涵”,如同穿越过去和现在,重构虚幻和现实,化腐朽为神奇、变不可能为可能,让文物起死回生、活起来,开口说话、还原历史。例如,对慈善寺主殿脊顶砖雕立项研究,先对慈善寺和香山碧云寺等尽可能的多类似砖雕(包括残碎片)扫描、建模,然后通过互联网将所有模型数据及其相关历史文献采集到全国文物大数据平台。运用云计算分析研究从大数据库中提取所有类似砖雕的3D模型数据和相关文献数据,整合分析砖雕方面的历史数据,科学考证出大量历史史实。如,通过计算分析科学考证出碧云寺和慈善寺主殿上的砖雕是否为同一个师傅用同一把刀雕刻出来的,挖掘出时、地、人、工法、艺术、科技等大量史实和新的研究线索和证据。高新科技应用的实践,向国家文物文化大数据库贡献基础数据,创新出适用的研究方法和软件算法,打通资源整合的脉络。为文物管理、保护、开发利用及其历史文化研究建立并夯实科学基础,并增进其功能和能力。

5.培养专业人才,释放人才潜力

建立激励机制,在精神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仅靠一两个忧心如焚的人从缺乏研究意识的人群中强行冒出来搞研究,这种强出头的反而难以成事,偷偷用业余时间自费搞研究又会在工作中被挤压而不堪重负,有身败名裂的风险。吸纳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或者主导慈善寺的各项研究工作,也不失为良策。

总之,对于慈善寺的历史文化研究,不害怕错误和困难,通过研究,基于研究,守正出新、用开放性思维创新有为、不断超越过去,在开放中博采众长、通过坚持使用批判性思维和批判原则科学地进行创新改革、革弊草错,不断完善和发展。坚守慈善寺管理、保护、开发利用和研究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断创新,使其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在慈善寺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中充分彰显。慈善寺再复杂,悬疑谜团再繁多,也能通过探索研究,剖析明晰其内涵,并使之闻达于世,达于道,这道就是中华历史文化之魂,藉此完成一种对大道至简、万法归宗的释明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盛宁.走出“文化研究”的困境[J].文艺研究.2011.7.23-26.

[2]丁钢.文化研究方法的科学路径与多元走向[J].江苏大学学报.2010.6.

[3]李思洋.城乡建设热中的地下文物保护对策[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2:24-29.

[4]刘心玉.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8:159-160.

[5]唐振君.浅析文物保护与文物保护意识的关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8:30-31.

[6]卢杰英.浅谈城乡风貌改造中的文物保护问题[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21-2.

作者简介:李宏平(1976.08-),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北京市石景山区慈善寺文物保管所高级信息管理师,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保护。

论文作者:李宏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  ;  ;  ;  ;  ;  ;  ;  

新形势下慈善寺历史文化研究的思考论文_李宏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