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非银行人寿保险公司经营效率比较研究_银行论文

银行系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经营效率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论文,寿险论文,与非论文,效率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银行保险是保险业销售尤其是寿险销售的重要渠道。2013年,中国人寿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077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3%,太平洋寿险银保渠道的保费占比也达到32%,而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银保渠道的保费占比均高达50%以上。巨额的保费收入以及保险市场的持续增长,使得在银保合作中,本就处于强势地位的银行,越来越不能满足于仅仅通过代理保险赚取手续费。而事实上,银行真正实现对保险公司的直接入股,则是在监管政策趋松以后。2009年交通银行入股中保康联,开启了银行入股保险的闸门,随后几年里出现了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小高潮”,银行系保险公司依托股东银行的渠道优势,保费收入实现大幅增长,2014年银行系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1%,远高于寿险行业18%的平均增幅。短短5年内,已有3家银行系寿险公司跻身寿险公司保费收入规模前20强,超速发展的银行系寿险公司已经成为保险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国内少有学者直接将银行系寿险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类型进行效率测定。目前,学界对银行系保险公司的研究,大多偏重于现状介绍以及模式创新方面,而关于效率方面的研究,则集中于银保渠道对寿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方面,至于银行系寿险公司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效率的比较,则至今尚无相关讨论。鉴于此,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银行系寿险公司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在效率方面的差异,同时也为了在侧面验证银保股权合作模式是不是更具有效率。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尽管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具体领域可能不同,但研究方法却较为集中,主要采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两种,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法(SFA)。早在1993年Yuengert[1]便运用混合正态伽马误差模型对美国寿险公司的效率进行了测度,Cummins(1998)[2]根据1988-1995年寿险公司相关数据,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了美国寿险业的兼并和收购对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被收购的寿险公司获得比未参与兼并或收购的企业更大的收益效率。Jeng(2007)[3]对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美国寿险公司股份化前后效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Singh(2011)运用数据包络法,研究了印度保险业改革前后的效率变化,结果表明,一般保险公司改革后的效率要高于改革之前。Baharin(2013)运用随机成本前沿分析法(SFA),试图对马来西亚回教保险和常规保险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平均而言,回教保险业和常规保险业之间的成本效率有显著差异,回教保险具有比常规保险较低的成本效率。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保险公司经营效率进行了研究。淦其伟等(2007)[4]选取2004-200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利用Tobit回归方法验证了银行保险引起成本的下降,进而导致经营效率的提升。赵桂芹(2009)[5]采用2005-2007年我国23家寿险公司的数据,引入数据包络分析的超效率模型对23家寿险公司的效率状况进行了分析。罗彬(2012)[6]选取了2008-2010年的中国市场上20家具有代表性的寿险公司面板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计算各寿险公司的效率,并探求了银保业务对寿险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情况。王媛媛(2013)则主要分析了商业银行入股对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并认为商业银行入股与保险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呈正向关系。

      尽管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研究已经颇为丰富,然而由于银行系保险公司大多成立较晚、数量较少,使得前几年关于银行系保险公司效率测定方面的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实践在不断推进,银行系寿险公司已经成为保险市场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研究与探讨银行系寿险公司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经营效率比较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采用DEA方法,对于2009-2013年具有完整经营年度的10家银行系与12家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的经营数据进行效率测度与分析。

      二、银保渠道及银行系寿险公司发展情况

      (一)银保渠道发展情况

      早在1995年左右,我国保险市场上便出现了银行代理保险销售的模式,当时,伴随着一批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华安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的相继成立,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新成立的保险公司为了尽快抢占市场,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纷纷与银行签订了代理协议,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渠道合作也由此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银行保险取得了较大发展,不仅表现在银保代理保费规模的增加以及所占中介渠道比例的扩大,还表现在银保合作模式的转变上。银保合作出现了以银行为主导的并购发展趋势,银行系保险公司异军突起。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13年,银保保费收入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的过程,银保保费收入从2008年的3589.9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663.11亿元,之后伴随着2011年监管政策的收紧以及宏观经济大环境的低迷,银保保费收入开始下降。尽管如此,2013年银保保费收入仍高达3940.11亿元,所占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超过35%,银保渠道仍是目前保险公司不可忽视的重要销售平台。事实上,无论是寿险公司主动转型还是坚持传统渠道,银保业务都是十分关键的领域。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寿险公司对银保渠道的重视,除2012年银邮代理机构数量减少外,其他年份同比都在增加。

      

      

      图1 2008-2013年银邮渠道保费收入及其占寿险保费的比例

      注:根据历年《中国保险年鉴》整理而得

      (二)银行系寿险公司发展情况

      一方面,保险市场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以及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监管政策的趋松是推动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主要原因。保监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7.5%,利润同比增长106%,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保费收入由2008年的9784.10亿元增至2014年的20234.81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2.9%,市场规模由2012年的全球第六位跃升至全球第三位。另一方面,我国关于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监管政策近年来逐渐松动。2008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和保监会签署了《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随后为稳步推进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工作,促进银保深层次合作,银监会又在2009年11月出台《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正是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银行入股保险公司迎来了一个“小高潮”。2009年交通银行入股中保康联,完成股权交易后的中保康联改名为交银康联,成为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银行系寿险公司,从而标志着银保合作模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随后的几年里监管部门又陆续审批了北京银行入股首创安泰、建设银行入股太平洋安泰、工商银行入股金盛人寿、农业银行入股嘉禾人寿等多个项目。此外,招商银行对招商信诺人寿保险公司的收购进程更是长达5年之久,最终在2013年8月完成股权交易。至此,多家银行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陆续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完成了对寿险公司的控股,股权合作模式成为银行保险合作的新动向。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一方面,银行系保险公司的集中出现,意味着银保合作进一步深化,银保合作模式正经历着新的变化。在股权合作的模式下,有利于双方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满足客户不同的理财需求,提高客户黏性,增强合作双方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股权合作模式下,双方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的冲动将受到抑制,合作更加凸显出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2010年底,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原则上只能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在“一对三”新游戏规则下,其他寿险公司银保渠道保费收入纷纷出现下滑的颓势。其中,中国人寿银保渠道占比从2010年的49.60%下滑到2013年30.16%,同期,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银保渠道占比的下降幅度都高达10%以上。与此同时,银行系寿险公司则逆市向上,银行系寿险公司渠道优势正逐步显现,通过2010年以来银行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规模的变化也可以验证上述观点。具体如表3所示。

      

      从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多数银行系保险公司在短短几年内,保费收入实现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两家年均增速都高达100%以上,与此同时,2014年银行系保险公司保费规模也纷纷突破百亿元,其中,中邮人寿保费收入得以突破200亿元,中邮人寿也因此跻身寿险公司保费规模前十强。另外,建信人寿、工银安盛、农银人寿也得以进入寿险公司保费规模前二十强。

      三、银行系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经营效率实证研究

      (一)研究样本及指标选取

      1.研究样本

      为了便于进行银行系与非银行寿险公司之间的效率比较研究,同时也为了探究银保合作程度对寿险公司效率的影响,我们选取了10家银行系寿险公司、12家非银行系寿险公司作为样本考察对象。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系寿险公司数量较少,而本文考察的重点在于银行与保险公司股权合作这种形式效率的高低,为此,本文将有银行背景的金融集团控股的保险公司也纳入进来,作为银行系寿险公司考察。10家银行系寿险公司分别是交通银行控股的交银康联、北京银行控股的中荷人寿、建设银行控股的建信人寿、农业银行控股的农银人寿、工商银行控股的工银安盛、光大集团控股的光大永明、招商集团控股的招商信诺、汇丰集团控股的汇丰人寿、中信集团控股的信诚人寿以及拥有邮政储蓄银行的中邮集团控股的中邮人寿。这些银行系寿险公司的资产总额占我国银行或拥有银行背景金融集团控股的寿险公司总资产的90%以上,它们的效率高低足以反映我国银行系寿险业的总体绩效。非银行系寿险公司则选取了在寿险公司中排名靠前的12家公司,这12家公司并不包括平安人寿,这是由于平安保险集团控股平安银行,尽管不属于银行控股保险公司这种合作形式,但平安人寿毕竟与平安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其归为非银行系寿险公司也不合适,故而舍去。样本数据来源于2009-2013年度的《中国保险年鉴》以及各保险公司相应年份的财务报表,由于银行系寿险公司大多是银行通过股权交易形式实现对保险公司控股的,因此,在银行尚未完成对保险公司参股的年份,一般采用的是其前身的数据,这样也便于研究银行参股保险公司前后效率的变化情况。

      2.指标选取

      在效率分析中,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如果这些变量选取不当,其结果可能是误导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尤其是在服务行业,产出大多数是无形的,价格隐含尤为严重。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研究人员已经想出了各种办法来衡量投入和产出产生经济意义的效率得分(Cummins和Weiss,1998)。在一般情况下,投入变量往往选取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作为代表,是企业用于生产的资源,代表着公司的成本。而另一方面,产出指公司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公司通过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而产生收入。然而,对于像保险公司这类金融服务公司,产出常常是无形的,往往难以测量。因此,通常的做法,根据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找出与这些服务高度相关并且可衡量的指标作为代表。在众多使用DEA方法进行保险公司效率方面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使用的投入产出指标也不尽相同,关于投入变量,国外一般选取劳动、资本、费用作为投入变量(Cummins,1998;Kader,2010;Baharin,2013)。国内学者大多认同将劳动、费用作为投入变量,但近年来有些学者放弃了将资本作为投入要素,而是选取了固定资产或净资产、总资产等要素作为投入要素(张伟,2006;徐景峰,2010;王媛嫒,2014),本文沿袭前面几位学者对投入变量的选取,将资产总额、员工数量、营业费用作为投入变量。在产出变量的选取上,Diacon(2002)、Baharin(2013)选取了保费收入、投资收益作为产出变量,而Yuengert(1993)、Schellhom(1997)、Barros(2005)则选取了赔付支出和准备金作为产出变量;国内学者一般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经验,相应地选取保费收入、投资收益、赔付支出等作为产出变量。本文在综合考虑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保费收入、投资收益、赔付支出三个变量作为产出变量。投入产出变量中除了营业费用是由《保险年鉴》中样本公司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三项相加而来,其余各变量数据均直接取自《保险年鉴》中相对应的统计指标数据。

      (二)实证分析

      技术效率是衡量寿险公司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产出水平下达到最小投入的有效程度。当技术效率值小于1时,说明公司没有充分利用公司的投入要素,存在着投入要素浪费;当技术效率值等于1时,则意味着公司的经营是有效的。

      

      

      图2 2009-2013年银行系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综合技术效率变动趋势图

      总体来说,非银行系寿险公司近5年平均效率水平比银行系寿险公司高,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2009年银行系寿险公司平均效率水平仅达到0.590,这是由于中邮人寿于2009年8月新成立,经营年度尚不完整,因此,当年中邮人寿综合技术效率只有0.050,拉低了2009年银行系寿险公司的整体技术效率。考虑到这个因素,我们将银行系与非银行寿险公司综合技术效率的对比放在2010-2013年。从图2中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要高于银行系寿险公司,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在2012年,银行系寿险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反超非银行系寿险公司。2013年,银行系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基本持平。

      非银行系寿险公司中,各寿险公司效率水平个体差距并不十分明显,而银行系寿险公司效率水平个体间差距则较大,这一状况直到2012年以后才得到改善。此外,四大行(建行、工行、农行、交行)以及中邮集团所属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基本在0.850左右;而拥有银行背景的金融集团控股的寿险公司,如信诚人寿、招商信诺(2013年完成银行直接控股)、汇丰人寿等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水平则偏低,大多在0.700左右,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程度的高低与保险公司效率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纯技术效率表示同一规模的最大产出下,最小的要素投入成本,纯粹技术效率更多地反映经营的日常管理水平,具体如表5和图3所示。

      一方面,通过表5与表4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纯技术效率的平均水平要比技术效率高些,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纯技术效率均值可达到0.900以上,银行系寿险公司纯技术效率均值也在0.900左右,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就纯技术效率而言,非银行系寿险公司近5年平均水平0.912要高于银行系寿险公司的均值0.883,这说明深耕于保险行业的非银行系寿险公司在保险经营技术方面要优于近几年才涉足保险领域的银行系寿险公司。另一方面,银行系寿险公司内部在纯技术效率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2009-2013年期间,银行直接控股的寿险公司在纯技术效率上基本保持在0.950左右,而拥有银行背景的金融集团控股的寿险公司,如信诚人寿、光大永明、招商信诺3家纯技术效率基本保持在0.7左右。可见,在保费收入主要依靠银保渠道完成的银行系寿险公司中,银行直接控股的模式更便于业务管理,尤其是渠道管理方面。

      

      

      图3 2009-2013年银行系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纯技术效率变动趋势图

      从图3中,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纯技术效率近5年来波动较大。一方面,纯技术效率从2009年的0.922下降到2010年的0.888,继而又在2011年提高到0.945,然而,在2012年,又再次下降至0.877,2013年则再次回升,纯技术效率达到0.929。另一方面,银行系寿险公司纯技术效率则表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从2009年的0.812连续提升到2013年的0.939,将其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纯技术效率的差距逐步缩小,非银行系寿险公司在保险经营技术方面的优势逐渐削弱,并在2012年首次反超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纯技术效率达到0.910。

      

      

      图4 2009-2013年银行系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规模效率变动趋势图

      具体来看,2009年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经营有效的达到8家,银行系寿险公司经营有效的仅有3家,到2013年,银行系寿险公司经营有效的公司数量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经营有效的公司数量持平,达到6家;从比例来看,银行系寿险公司经营有效的公司数量占银行系寿险公司样本总数的60%,而同期非银行系寿险经营有效的公司数量占非银行系寿险公司样本总数的比例只有50%。2009-2013年,连续5年经营有效的非银行系寿险公司共有3家,分别是中国人寿、人保寿险和中意人寿,银行系寿险公司中连续5年经营有效的仅有中邮人寿1家。

      在规模效率方面,非银行系寿险公司近5年整体平均规模效率高达0.959,银行系寿险公司近5年整体平均规模效率达到0.897,说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在规模的合理控制上要优于银行系寿险公司。

      

      从图4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的规模效率要高于银行系寿险公司,但两者之间呈现出逐步持平的趋势。具体来看,非银行系寿险公司中,除了市场份额较大的中国人寿、太保人寿、泰康人寿、人保寿险等公司规模效率较高外,一些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的公司,如生命人寿、中宏人寿、中意人寿等公司也达到了较高水平。银行系寿险公司主要是通过股权收购的形式完成银行对保险公司的控股,从时间上来看,主要集中在2011年以后,在表6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完成银行对保险公司控股的工银安盛、中荷人寿、农银人寿的规模效率在2011年以后几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规模报酬方面,银行系寿险公司与非银行寿险公司存在的差异更为明显。非银行系寿险公司大多都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相反,银行系寿险公司大多都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值得注意的是,非银行系寿险公司中,也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如中宏人寿、中德安联等,而这2家寿险公司都属于外资所控股,由于外资寿险公司在规模上一直无法突破,在寿险市场的份额一直较小,因此,正处于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实现效率的提升的阶段。银行系寿险公司由于起步较晚,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仍然处于可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实现效率提升的阶段。

      本文根据2009-2013年银行系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的经营数据,运用DEA数据包络法,对两种不同系别的寿险公司进行了效率对比,基于实证结果,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银行系寿险公司近5年平均的经营效率整体上仍低于非银行系寿险公司,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正逐年缩小。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深耕于保险行业的非银行系寿险公司都要优于近几年才涉足保险领域的银行系寿险公司。另外,2009-2013年银行系寿险公司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上都处于上升的阶段,非银行系寿险公司在保险经营技术以及规模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削弱。

      第二,银行系寿险公司内部在经营效率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由于考虑到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系寿险公司样本数量较少,本文将有银行背景的金融集团控股的寿险公司也纳入进银行系寿险公司考察,然而,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四大行(建行、工行、农行、交行)以及中邮集团所属寿险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基本在0.850左右;而拥有银行背景的金融集团控股的寿险公司,如信诚、招商信诺、汇丰人寿等寿险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人寿水平则偏低,大多在0.700左右,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程度的高低与保险公司效率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在纯技术效率方面,银行直接控股的寿险公司也高于拥有银行背景的金融集团控股的寿险公司,可见,银行直接控股的模式更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银行系寿险公司整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非银行系寿险公司整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未来一个时期,银行系寿险公司仍然可以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实现效率的提升,实证结果还显示,非银行系寿险公司中,外资寿险公司由于市场份额较小,也处于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综合效率的阶段。

      整体来看,银行系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仍处于一个不断改善、提升的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内,银行系寿险公司在渠道销售、运营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经营效率上升趋势仍将延续;在银保合作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股权合作模式或受到更多推崇,银行系寿险公司有望实现扩容,拥有银行背景的金融集团控股的寿险公司相比于其他传统寿险公司,在走向更深层次的股权合作模式中占有更大优势。对银行系寿险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将保持继续关注。

标签:;  ;  ;  ;  ;  ;  ;  

银行与非银行人寿保险公司经营效率比较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