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精准扶贫助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研究与策略论文

以教育精准扶贫助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研究与策略论文

以教育精准扶贫助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研究与策略

韦武超,李菱菱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广西 南宁530022)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很多地区依然存在贫困落后的现象,因此开展扶贫工作非常必要。而教育作为改变贫困现象的重要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建立起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所开展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为对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所开展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做进一步了解,以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精准扶贫重要性的论述,分析目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策略,以此来助力民族地区的发展。

[关 键 词]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脱贫;研究策略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一)教育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近期的主要目标,使扶贫工作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扶贫工作重点在于贫困群众,通过教育精准扶贫手段可以更快地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现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教育精准扶贫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学设施进行改善,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完善多种融资渠道等方式,改变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现象;(2)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的饮食问题,确保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3)扩大对贫困落后地区招生名额,使贫困地区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走入大学殿堂,接受高等教育,为未来建设家乡做出贡献,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

(二)教育精准扶贫是体现公平的重要方式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但在分配过程中,需要注重公平性原则,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是体现公平的重要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开启教育精准扶贫模式能使落后地区教育现状得到有效改善,对贫困群众来讲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措施,对落后地区经济现状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2)贫困地区在经济方面比较落后,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现状,所以贫困地区的学生需要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条件,包括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使学生能够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保障。

如图1所示为循环喷砂系统中砂尘回收系统的整体方案.粉尘净化路线:管道表面→喷枪→容积式分离器(回收室)→旋风除尘器→滤筒除尘器→消音器→干净空气.

全球炼油业发展趋势——来自“第116届美国燃料与石油化工生产商(AFPM)会议”的主要观点 朱庆云,等 5 27

(三)教育精准扶贫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应该得到体现,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帮助他们走出贫困,享受更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事物,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逐渐开展,使贫困学生能得到同样的教育机会,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不断挖掘工作中的困难点,坚持并克服这些困难,使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享受更多的教育,从而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是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

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是针对贫困学生的,因此需要精确地识别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的客体,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所以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精准识别扶贫教育客体。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完善建档机制,对适龄儿童建立完善的档案,包括家庭收入情况、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等;在建立档案过程中,要求贫困地区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拒绝隐瞒不报、谎报、漏报、错报等情况。健康机制需要对外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使档案内容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对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做到精准识别,为后续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2)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做到精准识别工作,学校方面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了解孩子在上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及时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成员反映情况,为学生采取减免学费、生活费,提供教育补贴等,降低孩子辍学的机率;(3)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到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学校在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成都市《2018年帮扶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工作方案》相关做法,通过项目援助的方式开展学校结对、学生选培、教师互派、远程教学、师资培训等方式,通过学校之间相互结对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之间的重点帮扶,让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师、学生能够零距离借助到重点学校优厚的教学资源,享受教育帮扶的实际益处。此外,该地区专门针对彝族地区学生实施的“9+3”计划更是很好地实现了民族地区农牧民子女的就学问题,使其可以免费享受完善的中职教育。

(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无差异性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贫困家庭落后情况进行了解,找到经济落后的根源,从而能够制定更合适的扶持政策。家庭经济情况得到改善后,学生享受教育的概率会有显著提升。目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无差异性的现象非常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已经实施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但很多贫困家庭依然无法承担学生上学时高额生活费,使学生面临辍学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国家虽然免除了学生教育费用,对学生生活费用进行一定的补助,部分学生依然会因这个原因辍学,无法更好地享受到义务教育;(2)我国采取义务教育免学费制度,但这些学生在上高中之后,依然无法负担高额学费,很多学生的学习生涯止步于高中,而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采取无差异性的扶植政策,从而导致一些困难学生、特困学生无法享受到更好的扶持政策,无法更好地解决这些学生的教育问题;(3)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除了对学生免除学费之外,还需要找出家庭贫困的原因,并针对贫困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如果学生无法享受高等教育,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我国贫困人口过多,而贫困家庭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调查工作无法做到全面覆盖,只能通过当地村镇组织进行简单的汇总,从而阻碍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教育主体精准扶贫的难度比较大

根据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能够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培养更多人才,进一步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通过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意义的研究,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同时,在对目前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看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未来工作中,我们要坚定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下,不断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在政府、学校、社会等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从教育精准扶贫识别、政策、考核等方面对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以此来助力民族地区的发展,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

(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考核难度比较大

为了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因此需要对工作的开展过程和取得的效果进行考核,具体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完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内容,在过去考核工作中,考核内容比较单一,无法全面地反映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进行针对性地改进,所以需要对考核内容进行不断完善,如加入学生心理状况的考核、学习成绩的考核等。同时,在进行考核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尽量将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更加真实地反映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2)让贫困地区群众参与到考核工作中,贫困地区群众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受益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工作效果,因此这些群众需要参与到考核工作中,指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群众包括学校的教师、贫困家庭的家长、贫困学生、当地教育机构、政府机构等相关人员,他们通过参与考核工作,可以对扶贫工作进行实时监督,也能够不断完善考核工作的内容。(3)扩大考核工作的周期,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义务教育的内容,一些优秀的学生可以完成高中甚至大学生的教育课程,因此如果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考核,就需要扩大考核工作的周期。不仅要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内容、开展过程和取得的成效进行考核,同时还需要观察、记录学生在享受义务教育后的未来发展,能够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果,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可以影响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家庭。

(四)贫困地区的宏观制约

教育主体是开展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相比其他发达地区来讲,贫困地区教育主体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也需要针对教育主体采取精准扶贫政策。为此,我们需要结合本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情况对现行政策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如学习《关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意见》相关内容,将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环节;学习《中国农村扶贫开展纲要(2011—2020)》将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人民的扶贫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促使扶贫人员在意识上加深对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重视;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相关意见,凸显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扶贫人员的教育扶贫实践工作作出具体要求,使其能够切实落实民族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要求。

三、以教育精准扶贫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的策略

(一)完善教育客体的精准识别工作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多年,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成就,例如义务教育全免费,对学生进行生活补助,实现了高等教育对口招生等,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获得教学的资格。但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落实教育主体的精准扶持政策

在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时,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情况对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均收入低,虽然国家减免了义务教育时期学费,但生活费、高中甚至大学的学费很多家庭依然无法承担,存在很多学生辍学打工或者务农补贴家用的情况出现;(2)贫困地区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如很多地区缺少淡水资源,需要到很远的地方获取水源,从而导致孩子的教育条件非常艰苦,他们需要将部分精力分散到其他事情上,无法一心一意地读书;(3)贫困地区的家长素质较低,认为读书无用,打工或者务农可以及时补贴家用,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读书需要花费很多钱财,虽然获得高中学历,但是依然需要进城打工,所以很多家长反对孩子上学,甚至反对他们接受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免费的情况下,依然存在家长要求孩子辍学的情况。(4)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贫困地区的家长不知道义务教育已经减免了学费,贫困家庭还可以领取补助等政策,却依然认为义务教育需要花费很多钱,所以产生了让孩子辍学的念头。而且,很多群众不知道可以通过申请贫困补助、免学费入学等福利,让孩子可以圆上学梦。

(三)完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机制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始,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内容发生了改变,对应考核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才能够更好地审核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当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考核难度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核内容无法体现科学性特点,当前针对教育精准扶贫考核工作制定了一些考核目标,如以贫困地区孩子入学率、辍学率等作为统计,但在考核过程中,很多地区可能会为了绩效考核效果好,存在虚报数量的情况。而且,考核工作是以学生参与九年义务教育的数量来进行的,但是很多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后,无法继续进行高中甚至大学的教育,这种只重视教育数量,不重视教育质量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体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果;(2)考核工作内容无法体现区域差异性,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来讲是面向全国贫困地区进行的,但是不同贫困地区落后的情况不同,考核内容也应该体现出差异性的特征。但是,目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无法真正体现公平性的特征,无法更加精准地反映工作成果,也无法提高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

教育精准扶贫不仅要对困难家庭进行扶持,还需要加强当地教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但是根据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教育主体精准扶贫的难度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这是困扰贫困地区教育现状的主要问题,教育设施薄弱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上学需求,图书、教师资源、实验仪器等资源非常匮乏,教育设施落后使学生无法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教学,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由于教育条件的落后,无法吸引优秀教育人才进行支教活动。(2)生源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一方面,很多学生由于无法负担教育费用,需要辍学打工补贴家用,这些学生虽然内心渴望上学,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被迫选择辍学,这也是目前贫困地区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会选择进入教育条件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学习,从而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提高自身教学效果。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出生在贫困地区,在进入大城市接受教育时,心理方面容易出现自卑的情况,而且由于成长背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可能会存在继续辍学的情况。(3)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进入贫困山区进行支教,导致教师资源的招聘工作很难开展。很多教师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如果有机会则会进入发达地区进行工作。即使很多教师愿意到贫困落后地区进行支教,但由于家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最终也会放弃支教的想法,从而使贫困山区的教师资源落后的情况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

2.3 引产期间胎盘娩出情况 本组48例引产者中有44例胎儿及胎盘附属物完全自行娩出,另有2例胎盘及其附属物娩出不彻底,行B超引导下清宫术辅助终止妊娠,2例药流联合水囊引产失败后行钳刮术,完全流产率为91.7 % (44/48)。引产成功病例中产后清宫率4.3%(2/46)。

参考文献:

[1]张善鑫.教育精准扶贫视野中的民族教育依法治理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2):88-93.

[2]刘长庚,郑品芳.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对教育精准扶贫实践的指导[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6):1-6.

[3]查志远,檀学文.教育扶贫的基层实践创新:海南省及琼中县教育精准扶贫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127-136.

[4]温培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职业教育扶贫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33):165-166.

[中图分类号] G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061-03

①本文系2018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助推精准脱贫的实践与研究”(编号:2018KY1243);2018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开放教育推进广西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究”(编号:2018KY123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韦武超(1977—),男,汉族,广西桂平人,硕士,广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中介服务机构没有尽职尽责的义务,片面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以获取佣金。对这种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的中介机构应追究弄虚作假的法律责任,这就让人想起“安然事件”,警示人们再次思考违规操作道德风险问题。[4]

李菱菱(1985—),女,壮族,广西桂平人,硕士,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远程高等教育。

◎编辑 赵瑞峰

标签:;  ;  ;  ;  ;  

以教育精准扶贫助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研究与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