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起点选择正确起点--从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看高校改革_北京工业大学论文

把握起点选择正确起点--从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看高校改革_北京工业大学论文

把握着眼点选准切入点——从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看高校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眼点论文,切入点论文,北京工业大学论文,选准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的晨钟行将鸣响,我们如今正站在人类又一个千年跨越的门槛上。不容回避的是,面对世界高等教育基础化、综合化、网络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现存的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过死的状况,必须尽快彻底改变,这是整个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有鉴于此,目前一场深刻、全面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全国各个高校拉开帷幕,它无论从内、外部环境上,还是从范围和程度上,都是以往无法企及的。它所带来的观念变化、利益调整、结构重组都是空前的。显而易见,其难度和艰巨性也是巨大的。在北京工业大学这两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为使改革能够顺利推进,实现良好的预期,选准改革的切入点,把握改革的着眼点尤为关键。

以找准定位为切入点,带动学科建设的全面改革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越来越紧迫的要求,总结某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认识到:学校的品牌是重要的,但抓住机遇推进学校的全面改革、促进大学与社会更紧密的结合更为重要。改革既为老校提供了保持优势的条件,也为新校提供了创造优势的机会。因此,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开拓进取、不丧失机遇。然而,为保证改革的全面推进,认真审慎地选好“纲举目张”的改革切入点,至关重要。在一定意义上它关系到日后改革的成败。北京工业大学是以学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行列为契机, 以找准和明确学校的定位作为改革的切入点的。勿庸赘言,产品的定位不准会失去市场,经营的定位不准会面临倒闭,而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准同样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迷失方向,举步维艰。因此,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既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全局,也是带动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定位问题绝非只是一个抽象的理念,它决定着学校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是制订总体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学校优势、形成办学特色的最首要的前提,是进行改革的最基本依据。

过去在学校定位问题上,我们也曾出现过求高、求全、求大的徘徊。结合“211”工程预审和立项审核,特别是中国科协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任校长后,我们紧紧围绕首都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校情,提出了“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办出特色、发挥优势”的16字方针,在此之下,校领导班子对定位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与探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整个高等教育调整的过程中,地方院校的性质、地位和优势,北京市政府创办北京工业大学的目的和投入,决定了学校定位的三个着眼点:一是北京市的大学,二是拥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大学,三是在全国地方院校中具有一定实力、水平和影响的大学。工大是北京的工大,北京是工大的摇篮。为首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北京工业大学办学最首要的目的。正是从这种思考出发,北工大确定了“立足北京、依托北京、服务北京”的定位指导思想,并进一步细化了定位的三个指向:首先是区域定位,即由学校的地理位置和隶属关系所决定,必须为北京市和以首都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服务;二是层次定位,即在人才培养上根据北京的实际需要,开展多层次办学,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三是学科定位,即每个学科要找到与北京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结合的层面与结合点,并从中找准自己建设的位置、地位与方向。这样,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面向新世纪北京工业大学的办学定位:即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整体办学实力、教育教学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同类大学领先地位、某些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能够主动适应首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社会主义大学,成为服务于首都建设的高素质、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推进首都经济与科技进步的研究开发基地。

办学定位的确立是学校转变观念的先导。但我们并没有仅仅把它们停留在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理念的形成上,而是把它作为启动学校各项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实在在地以它为目标,首先着手进行了学校建设的全面改革。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专业划分过细、口径偏窄、脱离社会、自我封闭、孤芳自赏的状况,在如今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已与社会的要求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旧的学科“割据”状态构成了制约学校为经济建设进行全方位综合服务的瓶颈。在过去旧的观念下,要调整和改革这些弊端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我们一方面以学校为首都服务的办学定位统一全校教师的思想,在思想上明确和增强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根据首都的发展和支柱产业的特点,进行了大幅度的学科改革,打破了旧的学科结构。根据北京市提出的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4 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及环保、节能2个产业的发展规划, 学校相继组建了以新学科为龙头的六大实体性学院,将40个分散的二级学科构建为10个学科群,并按照优势带头学科、骨干学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分别确定建设要求和支持力度;确定了重点建设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土建与交通工程、机电一体化、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 个优势学科的建设规划。目前,北工大新组建的10个学科群已经覆盖了与北京市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有关的全部学科领域。其中计算机学院在培养规模上为北京高校之首;实行董事会制的建筑工程学院在扩大产、学、研合作方面,通过与首规委、市建委、市政管委等政府管理部门和北京几大设计院、几大建筑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刚刚成立的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不仅在国内高校尚无先例,而且将为解决困扰北京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源头与过程两个方面直接发挥作用。可以说,通过明确办学定位而相继完成的学科建设的全面改革,使学校的优势逐渐突出,特色日趋明显,运行机制与学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在强手如林的北京高校中,增加了学校的发展机遇与竞争能力,为进一步扩大为首都服务的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才培养为着眼点,推动学校内部的综合改革

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教育要实现两个重要转变,即通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来培养“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显而易见,两个重要转变指明了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改革的目的。这两年的改革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高校自身的改革,不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形式,更不是一句激动人心的口号。企业的改革是通过建立新的机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高校自身的改革同样是通过推陈出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为发展的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因此,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改革的原则、步骤和方法,要以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为着眼点。不是要轰轰烈烈地走形式,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工作。近年来,左铁镛校长代表学校党委在全校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工大的生存是靠学生的生源,工大的发展要靠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每年的招生人数和留京就业人数占在京高校的20%,规模最大;在北京的各条战线上,到处都有发挥着骨干作用的北工大毕业生。如果我们的培养质量降低了,不仅对不起北京的父老乡亲,辜负市委、市政府的期望,而且将直接影响下个世纪首都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全体教职工要把学生放在心上,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创造各种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与环境,这是推动学校内部综合改革的着眼点。

为了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通过1997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年”,开展了教学工作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以本科教育为重点的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投入经费100万、 历经数年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各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体系间逻辑与结构的联系与综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一方面要求名教授必须上本科教学第一线,通过设立“主讲教授”制,实施电化教学,以拉开收入差距、实现竞争上岗为导向,让优秀教师讲大课,讲好课;另一方面严格教学监控和管理过程,对各院(系)实施教学评估,不断完善学分制运行下的各种制度。随着这些改革的进行,教学质量在稳定中逐渐提高。

为了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调整了学生宿舍的管理体制,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的养成教育与学生宿舍的公寓化管理相结合,使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空间,其整体面貌一直是各个学校管理中的难点。现在,学校将收取的全部学生住宿费及市里的专项投入全部用于学生宿舍内部条件的改造,不仅安装了电话、电视,还配备了灵活方便的各种室内设施,保证公共通道24小时无垃圾,实现了全部卧具27天定期清洗更换。窗明几净的居住环境不仅赢得了家长们的交口称道,同时在严格管理、良好服务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学习与生活的优美空间,为其文明素质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了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本着增强学生适应性,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思想,我们在大力开展适合理工科高校特点、拓宽学生人文知识结构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专门将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过程列入学生在校的总学分中,制订了相应的条例。通过政策引导,将学生的随机行为规范为有序操作。几年来,无论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中,还是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中,我们的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展示了教育改革的成果。

为了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全面启动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为依据,加大竞争力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优劳优酬;打破论资排辈,在政策制订上向突出贡献者倾斜,在职称评聘上向真才实学者倾斜。不仅对高级职称者进行严格的业绩考评,实行评聘分开,而且实行低职高聘,让年轻人脱颖而出。一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择优聘任、竞争上岗的新机制正在形成。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在报告中强调指出,“大学对社会发展所负的责任,在发展中国家比在任何地方都更为突出”。尽管高校的改革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但今天,几年的改革实践使我们确信:只要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选准改革的切入点,把握好改革的着眼点,我们就一定能够真正实现“两个转变”,从而为新世纪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与高水平的知识贡献。

标签:;  ;  ;  ;  

把握起点选择正确起点--从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看高校改革_北京工业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