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研究_白洋淀论文

保定市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研究_白洋淀论文

保定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区域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定论文,持续发展论文,中心城市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北距北京141km,东北距天津145km,南离石家庄148km,东去45km是著名的“华北明珠”白洋淀。保定市辖22个县(市),市域面积达22113km[2],1997年总人口1035.39万人,是河北省市域人口最多的城市。中心城市保定市区,面积为143km[2],1997年人口69.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3万人。

1 城市发展特点与条件分析

1.1 特点

1.1.1 城市经济实力较强,但经济结构层次较低

保定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但至解放初,保定市的经济仍很落后。50年代末国家在保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先后建成化纤、电影胶片、造纸、热电等骨干大厂,一改解放初工业十分落后的局面,经济进入与全省其他工业较先进的城市协同发展的阶段。现已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1995年,保定市GDP为77.84亿元(当年价,市区,下同),工业总产值119.45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37.44亿元,这三个指标在河北省10个地级市中位居石家庄、唐山等城市之后,均排在第五位。从产业结构来看,保定市GDP中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整个GDP的56.1%和41.8%,第一产业仅占2.1%。从工业总产值行业构成(不含乡以下工业)来看,主要行业按比重大小依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18.98%)、纺织(17.35%)、化工(11.54%)、非金属矿制品(9.91%)、电力蒸汽热水生产(8.65%)、造纸(7.17%)、普通机械(6.56%)、冶金(6.03%)等8个行业,合占工业总产值的85%,其余行业合计仅占15%。保定市主要工业多属传统行业,结构层次较低。

1.1.2 城市空间形态呈集中连片型发展,城市功能区清晰,区域城镇体系薄弱

保定市城市空间形态呈集中连片型发展,这不同于河北省许多城市市区分散在几片同时发展的特点。保定市建成区是在旧市区基础上,在50年代末工业建设的推动下,越过了京广铁路向西连片发展,开辟了铁路以西以工业、行政和商业金融业为主要功能的新市区,与此同时铁东的旧市区也得到了相应的扩展。现在新市区和旧市区紧密连为一体,整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为64km[2]。近年来,市区的集中连片发展又呈现新的强劲势头,以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为代表的各类开发区建设都紧紧围绕建成区选址划地,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发展仍摆脱不了“摊大饼”式扩展的局面。从城市功能区来看,铁西的建设路以西为工业区,铁东以新华路、裕华路、红星路为主轴形成商业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在这两个功能区中间,分布着市级行政中心区,其中,东风路和朝阳路相交叉的大世界一带,其用地性质正在向城市GBD的锥形演变。城市东北部和西南部,则分别是高教科研区和仓储区。

以保定市区为中心的区域城镇体系发展较为薄弱。与保定市区空间关联较强的周围几个县,各县非农业人口一般为2-3万人;各城镇企业发展随意性大,趋同性强,缺乏统筹安排和明确的分工;同级城镇之间横向联系松散,相互之间很少协作。

1.1.3 保定市与京、津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历史上环绕首都有一片很大的“京畿”地区,起着卫护、供给京城的作用,而保定市在清康熙后一直是京畿行政和军事中心。清康熙八年(1669年)到1968年的300年间,保定几乎一直是直隶省会、河北省会(只是在1913-1935年、1958-1966年两度20余年时间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1968年省会迁至石家庄,保定才失去了它当年的政治地位。

保定历史上还起着首都文化辅城的作用。元初曾建过专藏经史的“万卷楼”,明清两代又先后建了金台书院、玉河书院、燕平书院和莲池书院,成为四方文人荟萃之处。近代,相继建成了直隶高等学堂、陆军军官学校、农务学堂、高等师范及保定警校等学校,作为北京的文教补充,保定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保定及其周围区域在历史上和现在都是京津农副产品供应的重要基地。本市所产许多工业产品同样也要借助于京、津两大市场和窗口才能方便地销售出去。可以说保定市与京津的社会经济联系是历史的、天然的。现在,保定与京津的联系更加紧密,仅从汽车客运来看,保定与北京对开的客车每天每10分钟就有一班,与天津每15钟一班。保定市部分企业与京津建立了协作关系,经济方面已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京津经济圈的分工。

1.2 条件

1.2.1 城市发展的区域历史比较分析

保定在近代以前的封建社会里,不仅是京畿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而且也是中原地区进京物资的集散地(注:杨树珍等:试论交通运输与城镇体系的关系,第二次京津冀九城市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1992),是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的城市。这是因为在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那些具有临海区位的城镇很难得到发展,城市作为传统社会经济网络的结点,多集中于内陆。保定农业发达,接近京城和天津,又是直隶省会、京南重镇,自然成为经济繁荣之地。

近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在沿海地带的渗透,天津开为商埠,华北铁路运输和近代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河北省那些矿产丰富、铁路交通地位重要、具有临海港口区位以及历史民族贸易基础好的地方,在天津的工业、运输和贸易的刺激、带动下,迅速形成和发展起一批城镇,保定市相对衰落了(注:罗澍伟:试论近代华北的区域城市系统,天津社会科学,1992,6)。唐山,在1877年前只是一个村落,1877年以兴办开平煤矿为城镇形成的开端,接着又发展了建材、纺织、玻璃、陶瓷等工业,很快从一个农村聚落变为一个工业城市(1928年设市);石家庄,本世纪初确是一极落后之村庄,1902年和1907年京汉铁路及正太铁路的修建使得石家庄成为交通要冲、燕晋咽喉,工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也一举发展成重要城市(1939年设石门市),1940年修筑了石德铁路后,石家庄的城市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秦皇岛,近代以前是一渔村,1893年津榆铁路通车后这里逐渐成为开滦煤矿煤炭输出港,并发展了玻璃等近代工业,遂成为一个新兴城市(1948年设秦榆市);张家口,在原蒙汉互市的基础上,皮毛、农副产品的交易在近代以后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向天津供应皮毛和农副产品的举足轻重的商贸城镇。在上述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同时,市区附近矿产资源贫乏,又不在交通枢纽的内陆城市保定确是相对衰落了。

解放后,国家强调各地独立自主发展经济,保定以其地下水质好、距京津近、交通方便等有利条件被作为重要的投资建设城市,50年代末,在国家投资兴办大型工业企业的外力促进下,保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进入了与省内其他重要工业城市并肩发展的时期。

改革开放、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河北省将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具有临海和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且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秦(皇岛)唐(山)沧(州)和石家庄一带,相应地对保定的投资明显减少。保定市的经济面临再次相对衰落的问题。

1.2.2 城市发展的不利条件

首先,从区位看,不临海,也不是陆上交通的重要枢纽。一方面,保定市在河北省属内陆城市,不具备秦皇岛、唐山、沧州、黄骅那样的临海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就陆上交通而言,目前虽有京广铁路、京石高速公路及国道107线纵贯本市,南北向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但由于缺乏东西向的铁路和高等级公路,难以形成大的物资集散中心,不具备石家庄那样的交通枢纽条件。

其次,就矿产而言,保定市区矿产均无工业开采价值。因矿产贫乏,保定不具备象唐山、任丘等城市那样发展资源型重工业的条件。

第三,城市水资源缺乏。保定市水资源缺乏问题是6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城市和工农业用水的不断增加而逐渐趋于明显的。保定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倾斜平原,多年平均降水量544.4mm,降水年内分布极为不均,7、8、9三个月的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降水的年际变率也很大,最大1316.8mm,最小204.5mm,相差六倍多。这一特点造成地表径流年内和年际变化悬殊,给生产利用水资源带来极大困难。流经保定市的河流漕河、界河、府河、唐河,本来均向东汇入白洋淀,但由于60年代后期以来上游水库的兴建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增加,各河均出现断流,只在汛期偶有水流。从理论上讲,保定市(含满城、清苑二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20m[3],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7。但由于地表径流断流或变率极大而难以利用,保定市的城市和工业完全依赖地下水源,因此本市人均拥有的可利用水资源量更少一些。

保定市(含满城、清苑二县)地下水可供资源量为4.1488亿m[3],其中市区0.8206亿m[3],满城1.6394亿m[3],清苑1.6888亿m[3]。现状保定市(含满城、清苑二县)全年地下水开采量为5.7亿m[3](其中工业及城市用水1.70亿m[3],农田灌溉用水3.77亿m[3],农林人畜用水0.24亿m[3])。地下水开采量与可供资源量相比,年亏损1.5亿m[3]。采补失调,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一亩泉、旧市区、清苑等地下水位漏斗区。市区及满城、清苑平原地带几乎都处于地下水位漏斗影响范围之内。一亩泉和旧市区漏斗在1981-1988年间,平均每年水位分别下降2.03m和2.24m。

1.2.3 有利条件

第一,距京津近,有利于与京津协同发展,构筑京津保经济三角地带。

保定、北京、天津三城市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历史上由于其相互紧密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联系而素有“京津保”三角地带之称。现在,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运输、旅游、国际交往、信息和经济管理的中心,按经济和人口规模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工商业城市,是华北的经济中心之一,城市规模居全国第三位。保定作为一个刚迈入大城市行列的城市,与京津相邻而鼎足于华北平原北端,十分有利于与京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协作,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保定市最大的优势所在。

第二,区域旅游、农产品资源丰富,非金属矿资源开发潜力大。

保定市及其区域分布着多种具有很高价值的旅游资源。市区有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大慈阁、淮军公所、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等景点。郊县和邻近区域有满城陵山汉墓、白洋淀水乡风光、冉庄地道战遗址(清苑县)、抱阳山(满城县)、张柔墓(满城县)、清西陵(易县)、狼牙山等古迹名胜。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

保定地处农业发达的冀中平原,是河北主要农产区,盛产粮棉及其他农副产品。有苹果、柿、雪桃、梨、杏、大枣、草莓等多种水果和干鲜果品,特别是满城县的雪桃和草莓享有盛名,近些年草莓产量一直居全国之冠。白洋淀鱼苇生产享誉华北。

保定市域西部山区储藏着丰富的石砂、石英砂、石灰石及大理石、石棉、白云母等多种非金属矿资源。唯因交通运输不畅,目前还未得到很好开发。

2 城市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搞好区域交通建设,变城市区位被动为主动

保定市既不临海,也非陆上交通枢纽,这种区位被动性导致了保定市在近现代的发展中逐渐落后于河北省其它许多城市(当然除区位因素外尚有别的因素)。然而应当看到,保定市的这种区位被动性是有可能转化为区位主动性的。首先,按近直线距离保定市距天津港口有150km,距正在建设的黄骅港口170km,只要有容量大、便捷的交通通道,保定依靠其近水楼台的位置就会成为一个“准临海”的城市,不临海的被动性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化。其次,如果与港口的通道开通,保定市自然会变成一个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和大的物资集散中心。如果这两点实现了,保定城市发展这步棋就活了。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搞好区域交通建设:

(1)促使霸州——保定铁路尽快上马,与津霸铁路相连,并争取由保定向西连接大同,形成津——保——大东西向铁路动脉。这条铁路不但能使保定与天津口岸直接以铁路相通,促进保定的振兴,而且能起到缓解北京枢纽的压力,开辟晋煤外运新通道,沟通京沪、京广、京九三条南北铁路动脉的作用,综合效益十分大。

(2)修建保定——黄骅港铁路。黄骅港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以能源输出为主的综合性大港,也是河北省积极投资建设的本省唯一的直接对外贸易口岸,修建保——黄铁路,可开辟保定市对外联系的第二条通道(除天津港外),同时为保定市及其东南翼方向的城镇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选线建议自保定向东经高阳、任丘,在沧州与神黄铁路接轨。这一线路途经重要城镇多,有利于沿铁路集聚城市和产业。

2.2 依托京津,建立京津保经济三角地带

京、津是全国第二、第三大城市,经济发达,科技力量十分雄厚,这两个城市本身就是很大的消费市场,而且经济的外向型程度均很高。保定市应在与这两个特大城市已有的经济联系基础上,有目的地从发展产业方面强化与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关联,籍发达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与京津的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这是保定经济发展和构筑“京津保经济三角地带”的本质所在,这篇文章做好了,保定市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为此目的,保定应主动与京津先进企业、金融界、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攀亲结缘,引进智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市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其次,保定经济应向京津渗透,同时以优惠条件吸引京津厂商向保定渗透,相互在彼地办厂、办公司,搞协作联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利用对方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优势互补,整体发展。当然,除了与京津开展横向联合外,保定也应注意发展与其他各方的联系,特别是与石家庄的经济联系。

以横向经济协作与联合为契机,调整市区产业结构与布局,是保定市依托京津特大城市发展的又一重要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鉴于本市资源和环境制约性大,应该特别重视商贸、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减轻城市经济对工业过分依赖的压力。保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有初步基础,易于就近吸引京津旅游客源,完全可以成为北京旅游区的扩散区。再者,发展旅游能够较好地带动商贸、金融等其他三产的发展,因而应将旅游业作为保定第三产业的重点来抓。农业方面,应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围绕市场需求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其次,第二产业发展上,关键要实现工业发展的科导性、节约型和效益型,基本点是:①用新技术改造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传统行业,改变技术落后局面,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产品质量,减轻污染。积极发展城市消费型轻工业,如食品工业、居室内装修产业(住宅内装、厨房、卫生间产品)、高档编织工业等;②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逐步淘汰用水和能耗、物耗过高的传统工业,争取使机电一体化、电子及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十年以后成为本市新的主导行业;③抓住保霸铁路建设的机遇,开发西部山区建材资源,发展建材工业;④在工业布局上,应限制市区工业的连片外延型发展,严格控制市区工业用地的增加。据1992年测算,保定市区工业用地比重在铁路以东已达33.8%,铁路以西更高达39.41%(注:保定市规划设计院: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993,4。),远高于1992年全国506个城市工业占城市建设总用地23%的平均数(注:根据建设部综合财务司《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1993.7)计算。)。工业规模过大是造成市区地下水位下降、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今后可结合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积极在周围城镇发展工业。

2.3 建设区域城镇体系,使城市和产业布局由“点”向“线”和“面”扩展

保定市中心城市集中连片型的发展,在今后可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市区地下水位下降和环境问题将会更趋严重;另一方面,周围区域城镇的经济又不易得到中心城市产业转移、扩散之惠。从城市和区域整体发展理论以及点轴开发理论出发,有必要将中心城市和周围区域小城镇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布局,改变保定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二元分割的现象,将目前市区的集中“点”状发展,逐渐推进为整个区域的“线”和“面”状整体发展。

(1)沿京广铁路、京石高速公路、国道107线发展徐水市区、清苑镇、望都镇等市镇。特别是徐水市区,是在原安肃镇(原徐水县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徐水市、容城县、安新县一带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其骡马市场和钢材市场分别为华北四大牲畜市场和保定市域十大钢铁市场之一,公共建筑和市政设施基础好。徐水市区的进一步发展,应注意吸引处于其西北9km处的遂城镇(酿酒等乡镇企业发展好)向其靠拢,以增强徐水市区的聚集效应。

(2)沿将来的天津——保定——满城铁路和公路发展满城镇、新安镇(安新县城)、容城镇、雄州镇、白沟镇(属高碑店市)等城镇。尤值得注意的是新安镇紧邻白洋淀,应以白洋淀旅游业和鱼苇生产为依托,大力发展商贸和娱乐业。在旅游业发展中要注意保持白洋淀的自然水乡风光特色,不宜过多在淀中建造一般化的、庸俗的、与水乡风光不相协调的人工建筑,但可在新安镇区相应多搞一些配合淀上旅游的娱乐、休憩和购物设施,处理好镇区“城镇化”和淀区“自然化”的关系。

(3)沿保定——沧州公路和未来保沧铁路发展高阳镇、旧城镇等城镇。其中高阳镇是高阳县城,是保定东南重要商品集散地,多种工业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应予重点建设,促使其尽快形成规模。

2.4 采取对策解决地下水位下降和白洋淀水污染问题

据保定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对市区简易观测结果,地下水位埋深最大值为35m左右,地面产生轻微沉降,但对建筑物未造成破坏影响,因此,35m可作为保定市地下水位的警戒值。目前,保定市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一亩泉已达20余m,旧市区已达30余m,可见旧市场已在警戒值的边缘。如果地下水位继续下降,就会产生提水设备提水失效、地面沉降等严重问题。

从水环境问题来看,保定市高浓度工业废水排放去向是唐河污水库,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府河流向白洋淀。目前府河所排污水已污染了白洋淀的部分水域,白洋淀PH值、酚、化学耗氧量、溶解氧、生物需氧量、亚硝酸盐均有超标。唐河污水库与白洋淀仅一闸之隔,1988年以后由于降雨量偏丰,引污干渠沿岸农灌用水减少,使得污水库连续几年超高限蓄水,时刻威胁着白洋淀的安全。从卫星遥感照片上看,污水库闸门白洋淀一方水的颜色与污水库内接近,说明已有污染渗透。形象地说,唐河污水库是设在白洋淀鼻子底下的一颗污染“定时炸弹”。

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开发工农业节水。工业要提倡循环重复利用水,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1993年的68%(注:保定市节水办提供的数字。)提高到2000年的80%以上,工业节水的重点是用水量和排污量大的电厂、化纤厂、604厂、胶片厂、电化厂、石化厂、棉纺厂、变压器厂、化工二厂、482厂等。保定市(含满城、清苑二县)农业用水占总用水60%以上,因此,农业节水意义重大。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是要提倡喷灌、滴灌或管道灌溉,这些灌溉方式可节约用水1/3-1/2,可大大缓解目前地下水短缺局面。

(2)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限制和压缩一亩泉和旧市区两个水源地开采量,防止市区地面沉降。根据水文地质部门提供的意见,可在满城县韩村附近地段选择新的水源地,那里富水性好,目前地下水位未明显下降,且距已建水源地近,输水问题易解决(注:河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保定监测站、地矿部水文及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保定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1991.11。)。

(3)抓紧建设二级污水处理厂,推广二级处理出水用于循环冷却水工程,并积极开展工业污水的厂内治理。保定市目前投资1.5亿元建设的两座日处理能力8万t的二级污水处理厂,只能够适应城市现状污水量的处理。据预测,到2000年,保定市污染排放总量达47.3万t/日,其中工业排污将超过30万t(注:保定市规划设计院: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993年4月。),因此,在这两座二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应尽快着手二期建设,以达到2×16万t/日的设计能力。最终可废除唐河污水库,减少对白洋淀的威胁。

城市污水用作循环冷却水,国外早在40年代就有实践。1989年我国在大连建立了第一个这样的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其流程是:城市污水→二级处理→深度处理(澄清、过滤、氯化)→补入循环冷却水系统。这种工艺流程简易可靠、适用性强,投资与运行成本远距离引水节省得多(注:周彤:城市污水回用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给水排水,Vol.20,No.1,1994年。)。由于工业用水80%是冷却用水,因而这种工程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保定市城市污水即便经过二级处理也不宜直接排入白洋淀,加之城市水源短缺,推广这种回用城市污水工程的必要性更大。

上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仍不能完全代替厂内治理,厂内治理可减轻集中处理的压力,改善集中处理出水水质。对于化工二厂等重点水污染源,应采取行政的和经济的杠杆限期治理。

(4)远距引水。一是从唐河西大洋水库向市区引水,可引水1.0亿t/年,第一期0.5亿t/年(注:保定市规划院: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993年4月。)。另一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本市的引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向京津冀引水,2000年水平年多年平均向河北分配水量为47.6亿m[3](注:魏山忠:首都的“生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北京规划建设,1994.3。)。这两个引水工程,前者距离近,河北省和保定市对此已拟议多年,供水基本可靠,应尽快实施,并可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依据;后者工程浩大,不可预测因素多,到时究竟能保证给保定市多少水还很难论定,因此不宜过多依赖。

2.5 调整行政区划,以利于持续发展和中心城市空间拓展

保定市区与白洋淀相距仅45km,同属一个流域,在持续发展方面有极其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面临着许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但二者在1994年前不属同一行政辖区,白洋淀原主要属保定地区安新县,行政分割使得二者在许多问题上难免产生某些人为的矛盾和不协调。现在保定地市虽已合并,但合并后安新仍只是一个郊县,与市区仍有一定的矛盾,不如直接将安新作为保定市的一个区更能使原有的市区和安新区最大限度地同呼吸共命运,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取得最大的协调一致。

将安新县调整为保定市的一个区,还可为保定中心城市开拓新的、合理的发展空间。目前,保定市区面积只有143km[2],这与其市域面积达2万余km[2]、市域人口逾千万的状况很不匹配,拓展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实属必要。安新县面积1644km[2](其中约有1/5属于白洋淀区),发展旅游、商贸、娱乐、度假休憩等第三产业潜力很大,又处在保定连接天津的铁路和公路沿线,与保定联系密切(最近处距保定市区仅23km),是保定市区拓展的理想空间。

标签:;  ;  ;  ;  ;  

保定市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研究_白洋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