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近代史”编撰中的几个问题_重大事件论文

“地方近代史”编撰中的几个问题_重大事件论文

编纂当代地方简史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史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当代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0年12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纂工作研讨会之后,当代地方简史的编纂工作已在全国展开。如何搞好这项工作,是摆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从近几年的编纂实践来看,我们认为有若干问题值得探讨。

一、关于提高编研人员对编纂当代地方简史的认识问题

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简史,是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艰巨而光荣宏大的系统工程。为完成这一任务,既要靠中央有关部门专业研究机构的力量,也要靠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协作。如果当代地方简史的编研工作搞得好,就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打下基础。因此,编纂当代地方简史决不是简单地把《当代中国》丛书地方卷的史料浓缩汇编。也不是把地方党委政府的活动简单地搞成一个工作报告和总结,而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分别编出各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部简明信史。

编纂当代地方简史,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著书立说,而是一项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要靠在占有翔实史料基础上的集体攻关,着眼于“资政育人”。实践告诉我们,编纂当代地方简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一方面,对建国45年来地方党委和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进行科学研究,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得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今后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生动的历史教材。通过编纂具有高水平的地方简史,把地方党委和政府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轨迹反映出来,把广大群众辛勤劳动和大量英雄人物的宏伟业绩反映出来,真正体现“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

二、关于掌握第一手新史料的问题

当代地方简史必须是一部符合客观实际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历史著作。要想真正做到“三满意”,即地方党委和政府满意,丛书编委会满意,广大读者满意,我们认为其基础是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新史料。全体编研人员务必聚精会神,科学编纂,在挖掘新史料上下功夫。

首先,材料要全面。要从高标准编纂简史的新角度,逐年逐月逐日查阅当地党政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的原始材料及复印件,从中找到当地在执行中央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的轨迹线索。同时,从当地党报、政报上仔细查阅45年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材料。在此基础上,列出45年来的地方大事记。

其次,材料要有重点。在听取老领导、老专家以及各方面代表对编好简史意见的基础上,对当地发生的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分门别类列出清单,逐项搞清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重要人物的特性与概貌,使编纂出来的简史重点突出,生动深刻,可读性强。

再次,材料要准确。编纂当代地方简史的所有史料特别是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必须十分慎重,客观准确。作者在编写简史过程中,应该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客观公正,决不能为了求“新”而浮夸,更不能主观臆断、道听途说乱加评论。为确保新史料的准确,应该事前查对原件,事后采取座谈会、个别采访等有效方法,有针对性地听取各种不同的反映。务必使所有的史料站得住,通得过,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关于如何突出地方特色问题

我们认为,这次编纂的当代地方简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全国范围内首次有领导有组织出版的地方历史著作,应做到“四个不一样”,即与地方志不一样,与《当代中国》丛书不一样,与地方党史不一样,与其他地方简史不一样。要真正做到“四个不一样”,全体编研人员应该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使编写出来的简史达到“精品”的要求。而要达到“精品”的要求,就要突出地方特色。我们应该用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突出地方特色。

首先,要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线即共性。建国初期,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为了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除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外,不断探索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那些旧的经济体制,也是解放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发展,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我们的上层建筑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这些都是各地简史必须反映的共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因此,不能把简史写成千人一面,没有差异。既要考虑编纂简史不能离开国史所应遵循的共性,也要强调本地的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即个性。我们感到,突出地方特色就是突出地方在贯彻中央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的客观实际和工作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就要在简史中着眼于地方的高层决策和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根据本地的实际和工作重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特殊矛盾和解决特殊矛盾的形式、曲折、措施、成就及问题,从中找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为突出地方特色,应当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简史》丛书的基本方案,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制订具体的编纂细则,真正把简史编成一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确定的区域性、严谨的科学性、精炼生动的可读性的历史读物。关于历史时期的划分,应当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而在简史的章、节、目的表述上做文章,特别是节、目的标题,尽量用本地史实概括立题,力求生动深刻,引人入胜。

为突出地方特色,要精心挑选地方历届党委政府贯彻执行中央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政绩材料,充分反映地方历任党政主要领导人的独到见解与科学构思,尽力体现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特点不同领导人的特殊个性。全体编研人员必须为此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既要认真听取高层决策领导人的意见,又要认真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既要多方听取实际工作领导机构的意见,又要耐心听取基层单位和群众的意见,确保采用的史料真实可靠,有地方特色。

为突出地方特色,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要浓墨重彩。对此,说来容易,操作很难。在编纂过程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一些难题:重大事件中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写到什么程度?重要人物中哪些该上书,哪些不该上书,浓度如何把握?非常敏感。我们认为,凡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部署都应该写,而且要写清楚重大事件的始末,但不作具体情节的描绘。人物上书问题是关系到是否实事求是地突出地方特色的一个重大问题,各方面都十分关注,影响面大。我们感到,人物上书应考虑这样三条原则:1.人从事出,以事带人,不单独列传;2.人物与事件相结合,凡与重大事件有联系、不上不足以反映事件性质和历史面貌的人,不论职级高低都应该上书,如实体现地方特色;3.主要选择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起积极作用、有重要贡献的正面人物,尽量多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突出贡献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为了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对地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表述,都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准确、适度。其基本观点要符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和地方的正式文件精神,力求使简史中有关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表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四、关于史论结合问题

为了使当代地方简史达到“精品”的要求,其基础工作固然是掌握第一手新史料,突出地方特色,但在此前提下,搞好总体设计,贯彻史论结合,是确保编研质量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史论结合得好不好,是简史质量高低的标志。我们认为,史是论的基础,论是史的升华,论源于史,论高于史。只有坚持史论结合,才能使读者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东西,什么是错误的东西,什么是事物的现象,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因此,编纂当代地方简史的过程,既是分析、精选、补充、核实史料的过程,也是立足史实、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的过程。史论结合得好,才能使编纂出来的简史有高度、深度和力度。任何把史论结合简单化,就事论事,罗列现象,或论而不深,脱离史实,都是我们务必注意防止和纠正的。

为搞好史论结合,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当代地方简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和荣誉当做我们最重要的职责。我们研究当代地方史,一定要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站在维护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立场上,并贯穿于整个编研工作的始终,使广大读者从当代地方简史中看到祖国的可爱、家乡的可爱、社会主义的可爱、激发广大干部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热情。

二、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实践告诉我们,一部好的当代地方简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胜利史、发展史。只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才能使编纂过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紧扣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中寻找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地方历史发展的规律。正确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不能写成一部批“左”史,纠“左”史,使人们自觉地看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成就、曲折、趋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应该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的原理,具体把握当代地方简史的主线。我们提倡史论结合,决不是把简史写成一篇学术论文,也不是写成一篇工作报告,而是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揭示地方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资政育人”作用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为一部史味浓、观点新、论述深的科学信史。从一个省、市、自治区地方简史的角度来看,编纂简史应该是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研究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亦即研究生产关系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过程。要从对地方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表述中看出,社会形态可以超越,但物质利益、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等范畴不可超越。这些范畴和规律,资本主义可以运用,社会主义也可以运用。要紧扣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中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地方历史进程中的成就与失误,从某种意义上说,往往也是在对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认识上的正确或误区。认识上的误区又往往体现在“左”或右的干扰,主要是“左”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启迪后人的作用。

标签:;  ;  ;  

“地方近代史”编撰中的几个问题_重大事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