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举措——以“英语文学稿件播读”课程为例论文_胡银锋

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举措——以“英语文学稿件播读”课程为例论文_胡银锋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南宁530222)

作者简介:胡银锋(1985— )女,汉族,湖南韶山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讲师,广西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写作、中英双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A类《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JGA388。

摘要:在中国与世界各国对话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英双语宣传、交际人才的缺乏尤显突出,这对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来说是机遇与挑战。要实现培养高质量的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人才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打破现有课程结构,突出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训练。

关键词: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 教学改革 应用 实践

前言

在中国与世界各国对话日益频繁,国家致力于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新媒体时代,一线媒体和各行各业均亟需大批高质量的中英双语人才来塑造国家形象,加强交流沟通。但目前中英双语宣传、交际人才的缺乏,已成为突出的问题。通晓中英文、掌握传播艺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在中英文两种话语体系间进行熟练转换的双语播音与主持人才屈指可数。这种供求差距状况对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那么,如何进一步顺应和服务日益频繁的国际对话,为媒体一线提供一批高质量的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人才来塑造国家形象,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如何在已有的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创新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打破现有课程结构、突出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经之路。

根据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调整课程建设,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和教师教学主导性,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社会实践训练的各环节形成呼应融通的有机整体,从而改革现有的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模式。

一、编写配套教材,突破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教学第一难关

中文播音与主持专业在我国高校开办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有大量可供借鉴的前人经验。但是,目前,西方英语世界国家并没有就播音与主持成立专门的学科,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将播音 (主要是新闻播音 )归并到新闻节目的制作环节中。在此背景下,要如何进行英文播音与主持的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教材的缺乏以及理论的支撑。因此,如何才能借鉴中文播音已有的理论与实践系统,总结英文播音在播读技巧上的一些特点,并对两者进行一定的区别与比较,深入思考、研究撰写相关教材,是双语播音教学中函待解决的问题。

以“英语文学稿件播读”课程为例,目前本课程很难找到配套的实用型教材,几乎所有的英语文学的教材都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学阅读需要而选编的。那么,如何编一本适用于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的英语文学教材是首要问题。在笔者看来,从中文播音的播读技巧入手,探讨英语播音中需要注意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问题,对中、英文播音在播读技巧上做出对比和总结,可编写出实用的“技巧指导型”教材。这能解决缺教材的尴尬,也能为中英双语播音教学做基础性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对于已经掌握了中文播音外部表达技巧的学生来说, 要掌握英文中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 并诉诸于有声语言表达并非容易,他们首先要对英文的文学体裁特点进行分析, 并与相对应的中文播读进行对比、区别,并克服中文播读习惯对英文播读造成的影响,才能真正掌握中、英文两种语言的播音技巧。

编写适合中英文双语播音与主持教学的实用“技巧指导型”教材之后,还应该紧接着进行一体化设计、多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与课件完善,建立课程配套影像资料、学术资料库,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

二、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引进“技能型”教师

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教学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要求都较高,它要求教师能精通英文,同时又有扎实的中文播音与主持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就目前国内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培养模式来看,大多数学校都比较缺乏这一类型的教师。因此,进行这一高素养教师团队的培养和建设,是提高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中英双语播音课程教师应该加强中文播音理论的学习、积极探究英文播音方法,丰富实践经验,较好地将教学和科研结合,在教学中发现科研点,利用科研促进和改善教学。另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方法,邀请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主持人、播音员等“技能型”教师进学校进行教学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让教学与社会接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创新教学模式,寓教于学、寓教于练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采用多重教学模式齐头并进,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如网络上有不少英语诗歌、散文甚至小说的朗读音频或视频,这些材料经过教师的筛选可提供给学生做为模仿和分析讨论的材料。

其次,实践教学要跟课程内容密切结合。如“英语文学稿件播读”课程开展晨读、课堂朗读、课堂情景表演、课堂讨论、课后朗诵等实践环节,力求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时间练习英语的发声和英语文学作品的朗读技巧。另外,期末举办 “中英双语诗歌(散文)朗诵会”,这样的朗诵会面向全校师生甚至面向社会,让学生在真正的舞台上进行实践演练,提升他们的英语文学稿件播读能力。

再次,利用网络进行课后教学跟踪。如“英语文学稿件播读”课程,每堂课结束后推荐相关音频、视频要求学生进行课后模仿和练习。每周要求学生交3-4次微信语音作业,各学习组长和课程主讲教师分别对每位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另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特别是师生间的网络互动作为重点建设的内容,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该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作品播读能力,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其养成良好的英语发声与朗读习惯。

在教学方法上,可积极采用“讲读法”、“纠错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合作交流式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将教学主体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调整考核方式,提供实践能力展示平台

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课程偏向技能和应用型而非理论研究型,因此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笔试,对于这一专业来说并不适用。笔试难以考核出学生通过课程所学到的实践技能,因此调整考核方式是实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考核方式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衔接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创新的积极性,突出“应用型”考核特点。

以“英语文学稿件播读”课程考核方式为例,采用“中英双语诗歌(散文)朗诵会”的形式,每个学生在朗诵会上完成自己的朗诵作品,录制成视频做为考核材料。这样的考核形式,不仅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中文播音表达技巧, 而且也考查学生对英文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播读技巧的掌握情况。同时,舞台表演这样的形式也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备考的积极性,真正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很好地避免了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等对待考试的消极态度。

从长远来看,“中英双语诗歌(散文)朗诵会”这样的课程考核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避免照本宣科,因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增进了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和交流,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

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最大特色在于高度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创造和营造是专业深入改革的需要。在鼓励学生多读多练中英语播音技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这方面能力的机会——如“中英双语诗歌(散文)朗诵会”也是现实所需。这样的朗诵会既是学生期末的学习成果展示平台,也是良好实践性教学环境的体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训练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和提升。

结语

通过撰写配套教材、加强师资建设、拓宽教学模式、调整考核方式四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有望形成综合性立体教学体系,打造出教学改革实践平台,从而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拓展训练三个环节融通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进而培养出面向国际、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睿.当代双语播音主持人培养模式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2.朱研.以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新闻知识.2011年08期

论文作者:胡银锋

论文发表刊物:《品读》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举措——以“英语文学稿件播读”课程为例论文_胡银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