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学入学考试物理试题特点分析_物理论文

例析2007年中考物理试题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物理试题论文,例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读2007年全国各省市中考理综试卷,觉得物理试题基本采用从易到难的布局,出题不偏、不怪,试卷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具有“巧而不难,新而不偏,活而不怪”的优点,又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实,体现课改”的特点。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即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2007年各地中考试题均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试卷体现了从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课内外知识整体把握的转变,把“双基”知识放在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把物理知识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枯燥的物理变得生动、有趣。如:

[题1](山东):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参考答案:D)

[题2](成都):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利用惯性现象的是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B.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

C.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

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刹车闸

(参考答案:D)

[题3](四川遂宁):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距离为__m;现将一块和镜面等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1所示,这时她__(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参考答案:3;仍能)

还有各卷中的“电磁波和现代通信”“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起重机的动力及机械效率”的问题、近视眼矫正等题都是比较容易的题目,这些题目都是考查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同时又考查学生能否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释,这样确实体现物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的要求,这种命题思路,对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学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图1

二、突出能力立意

1.考查理解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区别和鉴别概念、规律似是而非的说法,如

[题4](广州):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参考答案:C)

这类试题整体来看,题目不难但有实际意义。

2.考查读图表能力,以及绘制图表能力

图像、图形、图表是常用的基本物理语言,在2007年中考物理试题中,涉及图像、图形、图表的试题很多,足以说明理解运用图像、图形、图表的重要性。

[题5](四川遂宁)如图2所示,A和B分别是两个阻值不同的电阻的电流和电压关系图,请判断两个电阻的阻值大小关系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若两个电阻串联,串联总电阻的图像在区域__。(选填“Ⅰ”“Ⅱ”“Ⅲ”)

(参考答案:大于;1)

图2

图3

[题6](济宁):如图3是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像。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B.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

(参考答案:A)

[题7](福建莆田市)如图4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这个图像,你能获得的合理信息有:

图4

信息一:__;信息二:__;

信息三:__。

信息四:__;信息五:__;

(参考答案:该物质是晶体;该物质初温是20℃;在第6分钟时该物质处于固态;在第20-30分钟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该物质的熔点是80℃等等)

[题8](湖南常德)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用到如下器材:电源1个,电流表、电压表各1只,定值电阻(5Ω、10Ω、15Ω各1只),滑动变阻器1只,开关1个,导线若干;设计的电路如图5(a)所示。

(1)这个实验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其中被控制的变量是__;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

图5

(2)实验中他们选用的定值电阻阻值为__Ω;

(3)请在坐标系[图5(b)]上画出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

(4)分析表中的数据或图像,你能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

[参考答案:(1)电阻;通过阻值的变化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2)5;(3)图略;(4)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题9](绵阳)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华同学根据自己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提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的猜想;小辉同学根据自己推箱子时,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提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猜想。图6是验证他们猜想的实验装置图。

图6

①略;

②若小华选用正确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下表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数据,在所给坐标中作出摩擦力的大小f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N之间的关系图像;

③根据图像可以得出f与N的关系是__;

④略

(参考答案:②图略;③f与N成正比)

[题10](大连)小刚同学刚做完了沸腾实验,将酒精灯撤掉以后,紧接着又做了沸水的冷却实验,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图7

(1)在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分析图像或表中的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__

(3)冷却较长时间以后,水温不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图略;从开始冷却到第40分钟之间,水温随时间增大下降得越来越缓慢;第40分钟以后,水温保持不变;水温与环境温度相同。)

题5、题6、题7三题只考查简单的读图能力,而题8、题9、题10三题中,考查了学生的绘制图表能力,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绘制的图再分析,寻找总结规律。此外,浙江衢州、江苏镇江等卷中均有类似理解运用图像、图形、图表能力的考查,这应引起高度的注意。

3.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能力是中考命题的趋势。2007年的试题更加注重了对实验器材的选择、数据的处理、误差的分析和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考查,较好地控制了单纯依赖背记实验过程得分的倾向,这对今后的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题11](广州)小芳和小明分别设计了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他们各自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及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所示。(小芳和小明实验时电路连接及记录的数据都没有错误。)

图10

(1)画出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表格。

(2)讨论可能的实验结果与探究结论的对应关系。

此题是以“比较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的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能否正确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进一步考查学生能否对实验结论进行简单预测,训练了学生的理论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这些试题确实体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特点,而且思维含量大,主要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预计2008年中考会有增加的趋势。

4.考查综合能力

2007年物理试卷突出了物理学科内的综合,此类试题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和整合,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需要学生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其中的有关条件,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题13](湖南常德)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当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一起进入预定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因为飞船离地面的高度始终相同,故飞船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B.以轨道舱为参照物,返回舱是静止的

C.在大气层外宇航员透过舱窗看星星没有闪烁的感觉

D.通过无线电波,地面技术人员可以对飞船进行控制及与宇航员通话(参考答案:A)

此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光的折射、无线电波的相关知识。强调了物理知识间的联系、综合与运用,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14](河北)汽车是人们熟悉的交通运输工具,一些运输单位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肆意超载,造成路面损坏。某种型号运输车的部分参数如下表。求:

此题是学科内比较典型的综合题,它以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汽车入手,考查了力学中质量、密度、重力、压力、压强、功及功率以及路程、速度等知识点,着重考查综合运用力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试卷中分数较高的一道题。它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力学知识,对公式的灵活运用能力,此题有多种解法,也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

同时,试卷还重视与非中考学科知识的渗透,如

[题15](浙江金华)如图11所示是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图11

(1)你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__路线。

(2)当你分别在A、B两处时,你的重力势能在__(选填字母)处更大。

(参考答案:(1)DB (2)B)

三、注重过程性

各地试卷注重了知识生成过程的考查。这对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学必将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这也可以使物理教学从“题海”中跳出来,使学生可以把时间多花在对物理知识的汲取和领悟上,而不是死记硬背地学习物理知识。如

[题16](大连市)图12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mm厚的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

(4)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__。理由是:__。

(参考答案:(1)透过玻璃板看到像;(2)2;(3)有可能找不到像;(4)不合理;两组数据太少)

此题主要考查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重视学习的过程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各地中考试卷中均充分体现了这一导向性。

图12

图13

四、突出应用性

新课改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方面的考查在中考试卷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如:

[题17](浙江衢州)某学习小组同学探讨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请你用科学知识来回答:荡秋千是同学们都喜欢的一项运动。心怡同学在荡秋千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一个人就能把秋千荡得越来越高的方法,如图13所示,即在上升的过程中人逐渐站起来,在下降的过程中人逐渐蹲下来,在此过程中秋千越荡越高,秋千的机械能增加,增加的机械能是由人体内的——能转化而来的。(参考答案:化学或生物)

[题18](梅州市)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你知道吗?厨房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

(1)厨房地面一般铺上防滑瓷砖,是为了__摩擦(选填“增大”或“减小”);

(2)电饭锅是利用电流的__效应制成的,工作时将__能转化为内能;

(3)包饺子时用手捏饺子可捏出漂亮的花纹,这是捏力使饺子皮发生了__(选填“弹性”或“塑性”)形变;

(4)筷子实质上是一种__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5)从厨房中你还能发现哪些物理知识?试举一例(要求写出厨房器具或现象及所涉及的物理知识):__。

(参考答案:(1)增大;(2)热;电;(3)塑性;(4)费力;(5)用高压锅煮饭比较快,是因为锅内气压较大,水的沸点高;菜刀磨得锋利,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等)

[题19](韶关市)小丽的爸爸想让将要出售的海鲜能够保鲜,但在市场上又不便于使用冰柜。聪明的小丽想了个办法,她在海鲜的上面铺上一层碎冰块。由于冰块在熔化时要__,但是温度__,所以能实现保鲜的效果。

(参考答案:吸热;不变)

在新课改、新课标的引领下,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应用结合起来的题目是中考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题目上注重从生产生活和新科技进展中取材,主要考查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经常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形成运用学科视野观察社会的能力,这正是命题的方向所在。

五、体现时代性

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现在中考的另一导向是重视物理与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通过收集和挖掘2007年各地中考试卷,发现热点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关注最新科技发展(例如磁悬浮列车问题、超导问题)。(2)关注时事新闻(如朝鲜进行核试验)。(3)关注估测能力(例如估计考场温度、让人感觉舒适的温度、估计自己爬楼的功率、橡皮擦或物理教材的宽度、圆珠笔的长度、文具盒的厚度、课桌的高度、苹果的质量、某同学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等)。(4)关注问题情景。例如试卷上给幅图片,让你针对图中所画内容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等等。

[题20](山东济宁)“神舟”系列载入飞船的成功巡天,实现了炎黄子孙载入飞天的梦想。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又在为实施登月计划辛勤地工作着。假如你是一名航天员,驾驶“神舟”号飞船到达月球上,请你探究下面的问题。

(1)根据下表所提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可在月球上进行的实验,在表格中简要写出实验方法。

(2)我们知道,月球上的物体由于被月球吸引也受到“重力”,月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是否成正比呢?若想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则:

①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

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画在下面空白处;

③测得实验数据后,你如何判断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是否成正比?

[参考答案:(1)取一小磁针使其自由转动,若静止后一端总指向一个方向,说明有磁场;否则就无磁场。(2)①弹簧测力计、钩码(或弹簧测力计、天平和砝码、不同质量的物体);②只要有钩码的质量和钩码的重力两项即可,表格中记录的实验次数不得少于3次;③若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的比值是一常量(或测得物体的质量扩大1倍,重力也扩大1倍),说明在月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总体而言,2007年中考物理试卷一方面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对今后的物理教学和复习必将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注重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本源,更是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标签:;  ;  ;  

2007年中学入学考试物理试题特点分析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