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历史知识结构培养历史学科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知识结构论文,学科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几年来,我坚持利用历史知识结构培养学科能力。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心得。
一、历史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考命题愈来愈重视知识的综合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及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如果再沿袭传统的孤立的松散记忆和知识点,或者是单一的串联知识线索的做法,已明显不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而历史知识结构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为历史知识结构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反映了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联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所以,利用历史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几年教学实践中,我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结构,按其表现形式分为:文字归纳知识结构和图示法知识结构。按其内容又分为:(1)章节知识结构表;(2)朝代、时期、国别专题知识结构表;(3)大综合知识结构表。我注意串连专题史的来龙去脉,即历史线索,更注意专题史之间的联系,即线与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如右表。
从结构表中可以看出,纵向: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是主要线索,由这一主要线索可以看到,一方面资本家对内剥削引起无产阶级运动史,对外掠夺引起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史;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列强之间争夺霸权,无产阶级要求加强国际团结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侵略斗争中又形成了国际关系史,这样纵向可以学习到世界近现代史各大时期的专题史的内容,又可以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横向,又可以学习近现代史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等四个专题的内容。纵横交错,形成了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利用历史知识结构,可以使学生从微观上掌握历史知识,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及规律,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例如利用上面知识结构表,学生很容易回忆工场手工业时代和蒸汽时代的特征,结合98年高考49题从美国和拉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利用历史知识结构这一途径分析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容易得多。
二、利用历史知识结构,多层次地培养历史学科能力
当前,史学界对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存在多种主张,我倾向于把能力要求划分为三个层次:(1)基础层次能力,包括基本史实的记忆、基本概念的形成,对基本线索的整理和基本的文字表述等,即再认再现的能力;(2)提高层次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说明、综合、比较、评价等;(3)运用层次的能力,主要是指创设新的情境、给予新信息,让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辩证思维、分析论证。利用历史知识结构,能培养学生这三个层次的能力。
1.利用历史知识结构培养基础层次的能力
历史知识结构有以下三个特点,都有利于基础层次能力培养:(1)概括性。文字高度概括、浓缩、提练、抽象,将课本内容化繁为简,删多为少,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例如可将中国古代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概括为:
这样将中国古代史中最复杂的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史高度概括,通过讲解,学生能较快地记忆这个结构,并据此回忆课文,将第二次民族融合的史实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归纳出言简意赅的知识结构表,学生容易掌握并与课文知识联系,这样,记忆的速度大大加快,所记知识亦不易遗忘,如98年高考48题,被教的大多数学生能概括出明清文化的特点和形成的社会原因。(2)条理性。我在教学中,经常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中发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按一定条理性、内在联系进行穿针引线,形成每个历史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内在联系。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事件多,知识点纵横交错,学生易混淆不易记忆,我把它整理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结构表》(节选)。
经过:
这样,对二战经过抓住了爆发、初期、扩大、转折、胜利五个阶段,又注意阶段间内在联系,形成二战经过的知识结构,条理性强,有利于学生推理记忆二战经过史实,提高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3)直观性。从上面二例子中可以看到,用图示法表示历史知识结构,打破了平铺直叙的正常行文格式,便于学生直观历史现象。人大脑两半球具有不同功能,左半球通常处理数学信息,如语言、数学等,右半球处理模拟信息,如图像、音乐等,用图示法表示了历史知识结构,把语言讲述和图像演示结合起来,刺激学生大脑两半球的思维,在学生的知识记忆过程中,起了加速的作用。
2.利用历史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学生提高层次能力
历史知识结构不仅能培养基础层次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历史知识结构把分散的知识归纳为整体,它本身已包括了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手段。重新归类的历史知识结构已不是一般知识点的堆积,而是带有规律性的总结,它激发学生从新的侧面思考和探索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由此可见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是培养更高层次能力的开端。
利用历史知识结构,有意识发掘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纵横的内在联系,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如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表》的分析,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利用上表,可以引导学生从纵向分析我国封建社会五大专题史在五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从而归纳出专题史发展特点;从横向,通过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五个方面的分析得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可以利用上表的政治、经济、民族、对外、文化五方面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我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从纵向可以分析得出唐以前对外关系主要是陆上的丝绸之路,宋元明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其原因是什么呢?从横向各个时期的经济状况分析中可以得到前期中国经济重点在西北的关中地区,故以陆上交往为主,后则经济重心在东南沿海,故以海上交往为主。还可以从政治、民族关系得出其他原因。由于平时教学中注意用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在98年高考中取得一定效果。如47题,根据材料回答战后日本科技、经济发展的特点,学生们能从教育、科技对经济政治发展关系高度分析其影响是什么。
总之,利用历史知识结构,通过纵横分析比较,可以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历史知识结构,能为培养运用层次能力提供方便途径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去探索新领域解决新问题。这方面的能力考查的难度逐年加大,历史学科的趋向是: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由侧重识记考查到侧重理解和应用。这种趋势,以近几年高考中采用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和历史材料论证题最为典型。用课外材料创设新情境,学生如果单纯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结构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为知识结构来源于课文,反映课文知识内在联系,很难解决这些新情境的材料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必须将掌握的历史知识结构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机相结合,以知识结构作为解决问题途径,以理论作为指导,对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和新问题进行观察、分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探索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和本质性问题。例如我在讲解1993年高考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里世界上有哪些进步的历史潮流……?”时,引导学生认识此题提供的新情境在于“政治领域里有哪些进步的潮流?”要求学生从工业革命后果知识结构出发,即:
再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可以分析到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随着生产力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再发展。由此可见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是三股进步历史潮流。由于经常运用历史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运用层次能力,在做98年高考46题时,所教的大部分学生能运用生产力发展原理,结合提供材料,回答出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综上所述,历史知识结构能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在几年实践中,我坚持用历史知识结构培养能力,坚持寓能力培养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我所带的这个教学班,在98年高考中取得可喜的成绩,所教的文科班200人中,历史单科成绩综合分最高是854分,名列省单科成绩第三名,4人取得760多分,54人超过600分,全班平均分是649分。实践证明,历史知识结构是培养能力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标签:历史知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