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_数学论文

初中生整体素质发展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整体素质论文,实验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侨城实验学校从1993年起开始进行“心育工程”的实验研究,该实验研究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着眼于学生品德、思维、情感、个性和学习技能发展,通过“品格高尚”的教育、“追求卓越理想”的形成,群体意识和凝聚力的构建、班级管理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学习策略的训练以及有目的的社会实践等显性和潜在课程活动,有效的发掘学生的素质潜能,使其整体素质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智力测验、学业成绩以及自学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大幅度提高,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育人、整体发展的道路,其实验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分期发表有关该项实验的文章,以飨读者。

一、问题背景

(一)关于素质教育问题讨论回顾与启示

近几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摸索、探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型的路向。尽管理论和舆论提倡在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可是对大多数普通学校来说,素质教育的理想并没有真正成为现实,主要原因是理论上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仍有争议,而且这些年的探索多停留在理论上的表述、体系的构建,而没有从整体上解决“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可行性方案和理论指导实践的问题。当然,我们不否定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努力进行这方面的尝试的。如国家教委在政策上要求减轻学生负担、进行课程的调整与教材的编写改革。一些地方也在探索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校的整体改革(如上海实验学校等)。但如果我们对要培养什么素质的学生以及如何去进行培养的思路不明确,那么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将是一句空话。

我们这里所谈的素质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含义是相近的,但要真正落实这五方面的教育,还必须考虑现代或未来社会对人提出的素质要求。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他们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要求学校从责任感、智力、个性、体魄等方面去训练学生,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前苏联也提出了“智力加速器”计划,力求在基础教育期间,促进全体学生“一般发展”。英美等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在经历了“新课程运动”、“英才教育”以及“回到基础”运动之后,开始着眼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视“思维教学”和实际能力的训练。

我国教育理论界近几年也在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问搪见仁见智,并对培养什么素质的人才问题展开讨论:颇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基础教育应贯彻一种“原材教育”的思想,不应过早地分化而追求单方面的发展,而要重视学生品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也有的人提倡从个体的角度,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素质。由此可见,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来说,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范畴,而是担负着受教育者整体素质提高的任务。

(二)实验的指导思想

这项实验研究的目标是在有关理论研究和我校教育科学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寻找一条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路子。实验研究的思想核心是代表我校教育发展思路的“心育工程”——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蓝图。它以品德上追求高尚,以理想上追求卓越,以情感上追求关心,以意志上追求坚强,以个性上追求完美作为学生发展的起点,带动智能、态度、体能、经验和人格的全面提高。

我们这项实验研究性质是应用性研究,它不仅是通过实践检验某些现代教育理论和成果问题,而且也试图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和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新的课题。

我们实施实验的思路是取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长处,把科学的知识教学与有效的策略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练的学习技能,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解决问题策略以及积极的情感和人格。

(三)实验的理论背景

作为一个整体的实验研究,我们对学生发展的理解不是单方面,而是全方位的。因此,我们依据的理论不仅包括心理学上的智力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而且也包括教育学上的课程论、课堂管理研究、数学思维研究、以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1、智力发展理论

我们在中小学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似乎轻轻松松地完成学业,而另一些学生却学得非常吃力。在现实中,人有聪明与愚笨,精明与迟钝之分。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人的能力有高低之分。张三词汇非常丰富而数学却糟糕的很;李四文科成绩的优秀而理科成绩却不及格;王五的分析、推理能力很强而却记不住历史事件的人物、时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智力的个别差异。心理学对智力问题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尽管目前仍然门派各异争论不休,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已从极端趋于融合,从分歧走向互补。这两种理论开始承认,一个人智力的高低既有遗传的原因,也有环境熏陶、教育训练的功劳,不仅如此,人们对智力的理解逐渐从单一功能的智力向多因素多方面的智力发展;从简单的低认知层次智力向复杂的高认知层次的智力发展;从静态的因素的研究向动态的、功能性的研究发展;从与生俱来的、固有的智力观点向发展变化的、可塑的智力观点发展。

2、学习理论

早在一百年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就开始对学习问题进行研究,但由于各人所持的观点、所用的方法和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学习所下的概念(定义)不同、学说不同,流派不同,直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学习的问题,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西方国家,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三个大流派: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实践或经验所带来的,在行为或知识方面相对的变化,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联结,是“尝试和错误”的过程。这种观点强调学习行为的可观察性、可测量性,把注意力集中到对行为研究的效应和明显的反应上,而忽略对内在心理活动、思维和无意识等复杂学习过程的考察。只是对一些简单的、基本的、认知水平较低学习进行探索。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显露出其局限性。但无论怎样,行为主义观点曾是学习研究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并且也反映了一些学习的特点。

(2)认知——发展理论

早期完形说属这种学习理论,它反对学习是一种纯粹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并不完全是渐进的。学习,尤其是高级动物的学习,含有领悟的性质,学习成功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偶然的“刺激——反应”,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起主要作用,学习是对对象的关系和整体的理解。到本世纪的上半叶,皮亚杰(瑞士)、布鲁纳(美国)等人,把这种观点赋予新的含义,他们认为人的学习并不只是对“刺激”的被动接受和“反应”的产生,而是一种通过认识来形成认知结构的积极过程。学习某种知识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某一知识的认知结构,一定的认知结构形成以后,它与新的感觉输入互相作用,如同化或顺应,就影响着个人的感知和概括。在这学习过程中,包括策略的运用,感觉经验的迁移、分类、组织等思维活动。后来,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又为揭开学习的心理过程提供了依据,并把学习作为一种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的过程。

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优点在于它不象行为主义者那样过份强调对行为的观察和测量,而是注重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注意理解和阐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内在心理状态,这种理论为我们理解复杂的、认知水平较高的学习提供了素材。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学习的看法越来越成熟。“学习是一种目标的达成”“学习是新信息与旧知识的连接”、“学习就是组织信息”、“学习是获得认知和元认知结构的一种技能”、“学习分阶段产生,但却是非线性的”、“学习受到发展的影响”,尽管这些定义迥然不同,但却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学习的特点或本质。随着人们对学习认识的加深,一些学者不满足把学习的范畴局限于信息感知、机械的记忆、逻辑概念的获得、推理能力的发展、技能的掌握等认知领域,而且扩展到情绪的变化,意志的形成、动机的激发,人格的完善等情感领域。以罗杰斯、马斯洛、布卢姆等人为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和谐整体发展,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相互渗透,既重视学习的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让学生不仅关心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在整个学校学习生活中塑造完美的个性。

当然,国内外心理学界、教育界对学习问题研究远远不止这些,如对学习因素、学习类型、方式、维度、过程、环节、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都可以作为借鉴,以指导我们的实验。

3、动机理论

动机在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我们实验研究有指导作用的动机理论主要有三方面:

(1)动机因素论

据伯洛菲等人(Brophy)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小强弱由三方面因素所决定:①期望,指学生对教师期望的感知和对自己获得成功希望的把握有多少估计;②价值,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认识(包括知识的内在价值、成就价值和实用价值);③气氛,指学生上课时所感觉的课堂教学气氛、班风、校风等,这三个因素的乘积越大,学生的动机就越强烈。此外,一些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需要,如参与教学过程成功的体验等是否得到满足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2)归因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学生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不同,其动机的强弱也不同。学生对自己学业成就方面的归因,主要有以下因素:努力程度、能力、任务难度、运气、教学特点等。而每一种因素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定性:部位(内部或外部,即属自身原因还是自身之外的原因),稳定性(原因是否持久)和控制性(原因能否为行为有所控制)。对学生来说,能力属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属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任务难度和运气属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教学特点属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归因的性质不同,对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期望、情绪的影响是不同的。

(3)动机激发论

1983年,亚玛拜尔(T·M·Amabile)研究认为学校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动机:①学生的自然兴趣,指学生内在的满足;②教师激发的动机,指外在的奖赏;③学习任务的成功,满足与奖赏的统一。研究还表明,内在动机伤害比形成更容易。这是为什么许多老师更喜欢通过“真实的书本”而不是人为限制“阅读计划”来教阅读课。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求提供广泛多种多样有吸引力书本,让学生分辨书的质量及其趣味性。态度的形成是靠吸引而不是教学,如果学生“被书本所吸引”的话,他们不仅需要中介支持(思维策略)和机会(广泛的激发动机的材料),而且也需要与他人分享热情,热情可以激发热情,而没有热情往往难以产生兴趣和努力。而教师的热情可以帮助维持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从各种字词句篇中获得创造的意义。

由此可见,动机尤如学生学习活动的“大门”,只有打开这扇“大门”,学生才能进入知识的宝库探求真知。

4、课堂管理研究

课堂管理,象班级管理一样,都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它包括对教学环境、气氛、教学时间、教学行为一致,整个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本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模式,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教育的阶段、环节、内容等,为课堂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和方向。但这种模式对来自非教学内容的因素考虑过于乐观,而实际上,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据研究证明,有相当部分的学校课堂有效教学时间不足60%。有不少时间浪费在课堂要求、活动的过渡,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写试卷、写题目、调节教具等活动上。因此,课堂管理不仅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而且是激发师生学习动机的热情的手段或途径。

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规定时间”、“参与时间”、“学业学习时间”和“过渡时间”的合理控制,将是课堂管理的首要问题;其次,课堂环境的设计、教师仪态、服饰、行为、语言也是课堂管理优化的基础条件;最后,则需要良好的课堂组织,包括组织适当的教学内容(选择最好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这些教学资料必须符合现代知识发展趋势,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性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编排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安排常规的教学程序、要求,使课堂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还必须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

5、语言学习研究成果

语言学研究的结果证明:人类学习语言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并且按照一定阶段发展成熟的。美国语言学家夸美尼斯认为:学习语言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是社交语言的习得阶段,这是语言的原始积累。第二个是学业语言能力的发展阶段,这是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完成学业所必须的语言、概念形成阶段。

语言学研究还证明,人类语言学习具有以下几条规律性的原则:第一,量变质变的原则,就是说,语言学习必须经过一定循序渐进的学习之后,在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可能发生语言水平提高的飞跃,形成某种语言能力;第二,内因与外因的原则,就是说,学习语言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语言知识、规则、原理等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学生自己愿意学习,专心勤奋地接受教学的信息,才能使这些语言知识、规则、原理、语音内化到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第三,个别差异的原则,就是说学生学习语言是有差异的。由于人类大脑倾向性不同,有些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较强,有些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则较弱,因而他们需要不同程度专门训练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第四,认知与情感相互渗透的原则。从语言理解的角度来说,越是形象,与学生周围生活关系密切的,具体可猜的有意义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越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所理解;而抽象的、无意义、没有感情色彩与不熟悉事物有关的语言、概念,就越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如果将抽象的认知活动赋予情感的因素(如兴趣、爱好、有信心以及与具体有情感事物的联系起来),会提高认知活动效果。

语言能力是通过五种形式表现的:听、说、读、写以及内部语言,并且语言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多方面的训练,需要信息加工过程的多次完成。如学习输入(知识)——思考或内部语言——语言输出(口头或书面表达)等。

6、数学思维研究成果

数学思维问题是我国近十多年来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特别是对数学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和思维以及数学解题思维策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我们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供丰富的借鉴素材。

在数学形象思维研究中,有的学者十分注重表象思维(如利用客观实物:原型为载体的几何图形、代数图式等进行思维)和数学直感(即运用数学表象对有关数学形象的特征判断)的作用。他们认为这种表象与直感在学习者头脑有机联合和整合,形成了数学想象。这种想象又可以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而这些素质则是数学猜想方式(包括类比性猜想、归纳性猜想、探索性猜想、仿造与构造性及重点猜想等)产生的前提。

在数学直觉思维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赞同这种思维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数学直觉与数学灵感。其共同点是它们都能以省略、简化和浓缩的方式洞察数学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对教学上的数学思维策略的研究:如“数学逻辑思维研究”、“脑力激荡法”、“集思广益法”,“解决问题”以及“主意发生技巧”等等,可以作为实验研究的借鉴。

二、研究目的

我们这次初中生整体素质实验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个:

1、真正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之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

2、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和实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对策。

3、以实验班为龙头,带动全校教育教学效益、校风的改善和其他各项成绩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

我们这项研究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与多向观察相结合,对比研究与个案分析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对象主要选择华侨城中学初一⑴班为实验班,初一⑵班为对比班,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班级管理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全面改革。需要说明的是实验班与对比班并非在学生构成上有明显的质的差别,仅从入学试卷分析,其教学成绩的不及格率曾高达54%,其中最低只有27分,可知其认识水平并不属于天才学生。

研究手段主要包括团体智力测验量表、学习适应性量表(AAT),单科成绩诊断试题,单科实验教材和辅导材料选择以及其他摄影、摄像、录音等辅助器材。

研究内容包括(1)高尚品德教育与综合素质的提高;(2)有效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策略训练;(3)教学内容的优选与自学能力的培养;(4)班级管理和课堂动力形成。

在研究步骤设想上,我们主要对实验的各个内容步骤进行整体设计,三个实验学科的老师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分阶段落实:

1、高尚品德教育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这项研究内容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军训、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工厂、农村、微缩景区、革命老区等)、“手拉手”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理想教育,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五种情感(自豪感、友爱感、责任感、主人感和亲切感)和“五心”(忠心、爱心、关心、孝心和信心),并提高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理解国家的参与意识和处理问题的生存能力。

2、有效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策略训练。根据“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精神,我们认为现在学生要适应未来的要求,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本领。因此,我们尝试在实验班学生进行特殊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我们要求他们不仅掌握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如何学习的知识(策略知识)和何时何地学习以及怎样灵活运用,知识的知识(计划知识)。只有让他们同时掌握三种知识,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与此同时,我们还准备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在一种科学、高效、有序的状态下完成。训练内容包括基本学习技能的掌握、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3、教学内容的优选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思想上,我们坚持“打基础、深翻地、广施肥”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坚持实验所用的教学材料遵循“依据教材,超越教材”原则。各学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补充、增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最有帮助的素材。如数学的实验教材、英语的“四会”能力训练辅助材料,语文的课外阅读与课内讨论资料等。坚持精读材料与泛读材料相结合,以精读教程培养学生对语言掌握、对问题解决的精细性、准确性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有条不紊的逻辑性;以泛读教程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对语言掌握的流利性和对数学解题的熟练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本实验立足于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加强直接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传授知识为本,着眼于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方式)与间接教学(以学生探索活动为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着眼于发展学生技能和才智的教学方法)交替互补和灵活运用。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统一。尤其重视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末概括、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和能力。并且我们假设,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并非在信息输入那一刻,而是在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的环节上。所以我们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力求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或独立解决有关问题。因此,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设有“学习互助组”、“英语小论坛”、“数学思维训练计划”、“小作家摆擂台”等活动项目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和课堂动力的形成

班级管理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和学生能力(素质)发展计划落实的前提,而课堂动力则促进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催化剂”。我们认为,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技能;第二是没有学习的动机或热情;第三是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因此,我们抓班级管理和课堂动力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班风,选择最佳课程教材,安排最适宜的教学活动以及其他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们设想,抓班风建设、群体意识的培养、进取心和远大理想的形成。班级常规条例和规章制度的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的建立、合作精神的培育。

在课堂动力方面,抓好学生积极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训练;抓好教学环境的布置、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教具的合理使用;抓好挖掘有价值、有兴趣与学生生活较为接近的教学素材或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抓好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工作,使之不仅在专业上,而且在学生心理特点的认识、在驾驭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能力和机智上有较大的飞跃。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们按照原来的设想实施实验计划,进行过几次的成绩测验:开始时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入学成绩差异不显著(Z=1.30g P〉.05)。而到期末成绩和年终成绩的距离逐渐拉大,两班成绩呈显著差异。(见表一)。

表一 实验班与对比班主要学科年终成绩比较

科目 语文 数学英语

项目

实验班

对比班实验班 对比班

实验班 对比班

平均分数83.0 64.81 110.67 65.5487.07

73.76

标准差 6.44 9.55 8.7725.948.3515.24

Z值 15.103**

15.89**

7.38**

此外,我们还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和学习适应性测验,发现实验班的测验结果明显好于对比班,大多数项目都呈显著差异。(见表二)

* O〈.05 * * P.〈.01

表二

实验班与对比班智力与学习适应性测验成绩比较

表二(续)

不仅如此,实验班从素质的各方面成绩都表现出优势:在参加深圳市数学“华罗庚”奖杯竞赛中,实验班学生有四人获奖,并代表学校夺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冠亚军均由二间重点学校获得),这是学校历年来该项目最好的团体成绩。此外,该实验班学生在省市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已有十余篇,说明实验班的学生不仅在语文知识的掌握上,而且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写作能力上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由于注重语言能力培养,故学校将外事接待任务交给该班。在与香港、澳大利亚、美国与泰国客人的交谈中,他们的英语会话受到了热情的赞扬。除了课堂教学表现出的成绩优势以外,实验班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有声有色,例如同学自己的服装设计已多次在深圳电视台做过介绍,围棋、桥牌等智力游戏也开展踊跃,其中围棋还代表深圳市参加了全国比赛。这是对比班及其他班级无可比拟的地方。

在班级管理上,实验班在群体意识的培养、班风建设以及社会理想和道德品德的教育等各方面遥遥领先于全年级。在实验班,同学们通过军训、社会实践以及“手拉手”等活动,已形成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助精神,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自信心,有主动探索和刻苦学习的毅力。在“三十年后再相会”的主题班会中,许多同学都表达了自己远大的理想、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立志为崇高目标而勤奋学习的决心。实验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层次丰富的“手拉手”活动,他们远行粤北石塘双峰寨革命老区,与当地学校贫困的同学交朋友,他们除了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外,尤为重要的是建立了通信关系。在数百封山区来信中,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之间了解了农村,学到了刻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最近的一次家长会上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一下懂事多了。如果说实验班“左手”拉住粤北山区的孩子,那么,“右手”便拉住深圳重点中学“超常班”,在与这些全市“尖子生”的联谊活动中,同学们以自信和谦虚的态度向他们学习勤学巧学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此外,由于实验班入学成绩与对比班差不多,学生从学习成绩上、智力上和学习动机上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实验班也担负着差生的转化工作。但这种转化工作并非由老师这方面来承担,而是采取了老师辅导,班集体的“火车头”带动以及学习上“手拉手”的“学习互助组”形式来完成。一年来实验结果表明,原来在入学选拔成绩较低的学生已经大大超过了对比班入学成绩更好的学生,并且其学习动机和自信心大大增强。

这项实验研究也促进了实验班老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他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兴趣,并在实验研究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活动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上作出了成绩。如数学科教学注重对统编教材和实验教材穿插使用,优选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点和有效地掌握概念、原理和公式。与此同时,教师还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交替采用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的策略。即有质量的课堂讲授与学习者的探索、发现和问题解决相结合。遵循“自学、议论、探索、引导”的原则,使实验班的总成绩遥遥领先。尤其是实验班在外出社会实践缺课一周的情况下参加全级数学测验,仍然是名列前茅。

语文科则遵循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使其有意识的重视文章整体语言美的感受,强调学生的语言感觉,而不只限于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注重发展学生在不同背景下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大量阅读的前提下理解语言的字、词、句、篇,以精读课文来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学理解和应用的精确性和高雅性。以课外泛读来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流利性和灵活性,并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英语科一改过去传统外语教学强调语法知识传授的翻译法,注意语义解释,情景设置和功能表达三方面的整体性,目的是通过灵活掌握和运用英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为此,实验班专门安排了每周一节的英语口语课,以促进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有关词汇和设置的情境,通过扮演角色和讨论,争论来达到内化语言和用英语思维的目的。并且在语言输出(如口头表达)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词汇。而且这种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从中受益匪浅,无论从口头表达能力,词汇的掌握以及听、写、阅读技能的提高效果显著。并且这每周一节的口语训练对正式课堂教学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剪裁,特别注意精选对学生生活比较接近,又不降低教学难度的内容,根据活动的目的而灵活地选用教材。如以活动为主,为增加教材的实用性、趣味性,教师就选用深港两地合编的初中教材;要加深学生对语法的规则和语言形式的理解,教师就选用人教版的教材,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英语材料的阅读,把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风土人情、社会习惯的熏陶相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刻掌握英语的语言结构和功能。同时,教师还在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采用多样化的背景和手段进行教学,包括对话表演、猜谜、游戏、唱歌、比赛,在生动活泼、愉快专注的过程中提高听说技能;通过常规作业与灵活作业相统一的方式发展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无论在听说还是读写等方面都优胜于对比班以及其它班学生。

(二)讨论

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研究和实施是一项有意义而复杂、艰巨的工作,我们原计划这项实验三年完成,如今已有明显的成效,因此,分析总结这次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这项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意义。我们认为这项实验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实验实施的严格性和连续性以及效果的显著性和可推广性。

我们这套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建立在对教学人员、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条件调查的基础上,并以一定理论为依据,注重整体目标与分层、分科的目标相结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每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精心的安排,每项活动都经过周密的设计,而且每个步骤的落实相当细致,连续有序。如从学年初的军训、尊师爱校活动、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到与贫困地区与重点中学“超常班”以及班级内部的“手拉手”活动等等,都有条不紊贯彻落实。

正因为实验方案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整个实验计划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从学校纵向和横向方面比较都产生积极的效应。这项实验研究的经验是典型的、可推广的。

第二,整体改革的成功促进单项成绩的提高。

这项实验研究和各项措施虽然是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而设,但并不忽略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任务。因此,为素质而教学不仅直接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使学习技能得以提高,情感得以丰富,理想追求卓越,而且也间接促进了他们各科成绩的上升。这也是整体实验比单项改革优胜的地方。

第三,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是一个复杂、全方位的工程。没有各项工作的整合、协调、控制,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这项工程包括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净化、理想追求卓越与崇高、教学内容的优选、学习活动过程的优化、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掌握与灵活应用、师生和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良好教学环境和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以及班级管理的严格把关,甚至教师行为和语言的积极影响等等。因此,能够协调,综合这些因素形成合力,也是这次研究的一个特点。

当然,我们在这项实验研究过程中也发现:要进一步完善实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仍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研究:

(1)教学过程的优化问题。主要从教与学时间的科学设计与运用、学生课堂行为的调控、课堂环境的设计以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同步等方面作更深入的思考。

(2)合作教学问题。即我们建立学生“学习互助组”之后,如可通过更科学的组织使之发挥更好的效果。怎样使教师的“外塑”力量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内化”的驱动力相结合,的确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执笔人:李志厚、贾笑纯)

标签:;  ;  ;  ;  ;  ;  ;  ;  ;  ;  ;  

初中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