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战略管理论文

战略管理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战略管理论文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战略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管理科学有三个层次:管理基础、职能管理、战略管理〔1〕。 显然,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并有效地实施和控制,以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有关战略研究的论著是十分丰富的,但给人莫衷一是的感觉,尤其是当前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需要的是对战略理论的演进过程与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对其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系统地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讨论了它的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简要回顾

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管理思想,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1938年),巴纳德运用战略的思想对企业诸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开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之先河。1962年,美国经营史学家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尽管他没有对企业战略本身进行具体分析,但却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自3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萌芽期。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奠基期。在这一阶段中,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的概念与构成要素等理论问题上。1965年,安索夫发表《企业战略论》,对企业成长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程序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从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探索期,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战略管理。安索夫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1976年)和《战略管理论》(1979年)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霍弗的《战略制定》(1978年)和W.R.金与克里兰的《战略规划与政策》(1978年)则代表着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的新发展。从80年代是战略管理研究的争鸣与反思期。随着8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战略研究学者认识到必须更新70年代形成的战略管理模式,从过分重视企业中物的要素和过分理性化的研究方法转变为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进而导致非主流学派的迅速崛起。从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是战略管理研究转折期,战略研究围绕企业竞争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基于知识等崭新观点,并对战略联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上述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战略研究理论的演进过程

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著作主要特征或贡献

萌芽期(30 巴纳德:《经理的职能》(1938) 首次在企业管理中引

年代末到60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

入战略思想,开创战略研

年代中期) 业史的考证》(1962)

究之先河

奠基期安索夫:《企业战略论》(1965) 初步形成了企业战略

(60年代中 安东尼:《计划与控制系统》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

期到70年

(1965)

代初期)安德鲁斯:《经营战略论》

(1971)

探索期安索夫:《从战备计划走向战

重视企业中物的要素

(70年代略管理》(1976)和《战略管 和理性化的研究方法

初期到 理论》(1979)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

80年代 霍弗:《战略制定》(1978) 开始走向实际应用研究

初期) W.R.金与克里兰:《战略规划

与政策》(1978)

争鸣与波特:《竞争战略》(1980)和

整体分析方法与经验

反思期(《竞争优势》(1985)

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博

80年代初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 弈论的分析工具;重视创

期到80年

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新与企业家精神、 人的

代末) 彼德斯与奥斯汀:《赢得优势: 心理因素、 企业文化的

领导艺术的较量》 非主流学派迅速崛起

霍格斯:《判断与选择:决策心

理学》(1980)

转折期沃纳菲尔特:《基于资源的企业 着重研究企业内容的

(80年代观点》(1984) 资源、 能力和知识对竞

中期到 普拉哈拉德、哈梅尔:《公司核 争优势的影响,对基于能

现在) 心能力》(1990)

力的战略和战略联盟的

斯托克:《能力竞争:公司战略

研究成为主流

的新规则》(1992)

哈梅尔、赫尼:《基于能力的竞

争》(1994)

2 战略管理的主要流派

在国外有关企业经验战略和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中,由于观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从总的来看,战略管理学派一般可归纳为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流学派和由于受80年代西方管理中的非理性化思潮冲击而产生的非主流学派。主流学派包括以安索夫为代表的资源配置学派、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目标战略学派和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组织战略学派。非主流学派则包括多种派别和观点。

2.1 资源配置学派的基本观点

资源配置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筹划、研究企业未来的资源配置,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去指导和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一切重大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安索夫认为,企业经营战略是“现有资源和计划的布置以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表明企业组织如何实现其目标”。安索夫特别强调了“组织—战略—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协调一致,他认为,战略性行动就是组织改变内部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方式,使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并认为这一点由于环境变化变得日益激烈而显得越发重要。霍弗和申德尔则认为,企业大计划包括目标、战略、方针三部分,而战略由经营领域、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协同作用四部分组成,并强调资源配置这一要点。

2.2 目标战略学派基本观点

目标战略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确定和实施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既包括确定长期目的和目标,又包括目的和目标的实施过程。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安德鲁斯(1971年)认为,战略是由目标、意志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针、计划、所构成的一种模式。人们可以以某种方式用战略界定一个公司所属的或应该属的类型。

目标战略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钱德勒,他在其主要著作《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认为,经营战略所研究的问题是决定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并通过经营活动和分配资源来实现目的。

2.3 产业组织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

产业组织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波特和泰勒尔(J.Tirole)。波特认为经营战略的关键是确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其最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析产业竞争强度的“五力”模型,即决定产业竞争强度的五种竞争力量。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三种基本类型:总成本领先、差异化与集中战略。

以泰勒尔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间的差别是企业一经建立就存在,并且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企业异质是给定的和确定不移的。根据这个论点,战略主要是利用给定的资源满足产品市场的需求和利用资源参与错综复杂的博弈,并主要是通过高明的手段参与博弈,从固定的投入中获取超额的垄断租。

2.4 非主流学派

非主流学派实际上包含众多的学派(或观点),限于篇幅,这里无法逐一讨论。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论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创新战略学派以及交易费用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对战略问题的研究。

3 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3.1 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

广义地说,战略研究要围绕寻求与维持竞争优势这一核心概念。竞争优势意味着获取超常的回报并解释组织绩效的差异〔5〕。 竞争优势的产生问题与企业内在成长论有关;而竞争优势如何维护的问题则与产业竞争经济理论有关。80年代中期以来,不论是什么学派,它们对战略管理的研究和争论基本上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基于能力的战略和战略联盟是当前的两股主要研究潮流。

3.1.1 对基于能力的战略研究。在战略理论的研究中, 除波特运用产业分析提出竞争战略以外,80年代中期以来,由马歇尔(Marshall)、潘罗斯(Penrose)和理查德森(Richardson )等人共同倡导的“企业内在成长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战略管理领域十分盛行。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基于企业能力的战略理论。这是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保持和更新的理论,它构成了当今企业战略研究的一种全新范式。运用企业的能力理论揭示企业经营战略的奥妙是当今世界的最新潮流,直至今日,战略管理学者仍然热衷于把企业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作为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而,能力理论一跃而成当今战略理论研究的主流。

企业能力理论主要包括两个相对独立而又互为补充的两个流派。一派是基于资源的理论(Wernerfelt,1984),把战略管理理论明确建立在潘罗斯的企业成长极限理论基础之上。基于资源战略观点假设资源是异质的和不可转移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开发和保护是取得最佳绩效的必由之路。因此,租金的概念在企业资源论中受到高度重视。另一派是动力能力论,这一理论侧重于发展理查德森关于组织间协调和蒂斯(Teece )的“协调专门化活动”与“互补性资产”理论。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基础上的这两个流派都试图构建一种解释多产品生产企业如何在关联性多角化经营战略和非关联性多角化战略之间进行抉择的理论模式。此外,还有德姆赛茨(Demsetz, 1988)、 格兰特(Grant,1996)的基于知识的企业观点, 强调了知识在创造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概括地说,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和知识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念。因此,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的替代,而且是对波特产业分析模型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分析方法的替代。

3.1.2 对战略联盟的研究。90 年代战略管理研究出现了一个转折点,

即研究重点从竞争转向合作,提出了战略联盟(StrategicAlliances)的思想。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出于对整个世界市场的预期目标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通过某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组织松散结合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战略联盟与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密不可分,因为它被看作是组织学习和企业之间( interfirm)知识转移的有效方式。 大量的文献探讨了联盟中内企业知识转移对伙伴企业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影响〔8〕。

3.2 战略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对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的回顾及现状的分析,结合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有关经验教训,战略管理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对环境变化的研究不够,导致战略缺乏“预见”能力和灵活快速的应变机制。在企业实践上表现为传统的战略规划或计划的“刚性”无法解决战略的长期性与企业竞争环境快速多变的矛盾。

(2)战略思维方式线性化,忽视人的能动性。 以往的战略研究, 基本上是一种线性思维方式,忽视了对环境变化的混沌性和不可预见性,事物发展的非线性的研究,也没有研究人主动利用甚至制造变化、驾驭局势的能力。

(3)大部分战略研究都是建立在产业组织分析框架之上的, 无法回答竞争优势是如何产生与保持的。

70年代以来,主导战略理论研究的是贝恩—梅森结构主义者的产业组织理论。然而,在战略研究中完全依赖产业组织理论不是没有缺陷的。①贝恩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深入研究排斥任何企业内部理论,把企业当作一个“黑箱”,波特的《竞争战略》一书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征,对企业及其能力的忽视是波特对战略进行产业分析的主要缺憾。②产业组织理论是静态的,没有充分考虑多样化企业,把它作为有关决策者单元来研究。这一点与6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产生之初把战略看作关于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的外部环境的企业行为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③现代产业组织的均衡性倾向太强,无法把握竞争优势形成的源泉与过程。

(4 )企业能力理论缺乏强有力的实证基础和充分说服力的理论论证;而战略联盟从理论到实践还是困难重重,有待于其他理论(如组织理论)突破和基础设施(如信息与通讯设施)、相关法律(如知识产权保护)等支撑条件的进一步完善。

4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战略研究要解决上述问题、走出困境,必须强调战略的博弈性和应变能力,出路在于转变思维战略方式,并寻求更广泛的理论支持和方法上的突破。

4.1 战略思维方式的转变

战略研究的发展趋势首先是战略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提高战略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从线性的战略思维方式转变到非线性的战略思维方式。充分研究环境变化的混沌性和不可预见性,事物发展的非线性,研究人主动利用变化、甚至制造变化,驾驭局势的能力。增强战略的“预见”力和应变能力。

4.2 研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宽

战略管理在理论上的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为其研究基石的经济学理论决定的。经济学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能够推动有关方面的深入进行,因为经济学为战略研究提供了语义清晰、表述明确的理论,提供一套用来作为战略研究基本要素的强有力的知识体系,这使战略研究问题更准确地被描述出来并给出界定清楚的概念;经济理论能增强解决战略问题的思维能力,以便使战略思维更容易接近实践,概念更加清晰,并增强战略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换句话说,经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

(2)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3)如何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

在经济学向战略理论研究的渗透与交融中,已经有三次较大的发展〔4〕。第一次是对波特(1980 )提出的战略产业分析方法的不满与日俱增,这一分歧可以追溯到经济学中早期以德姆塞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反对贝恩—梅森的“结构—行为—绩效”理论时对分析方法的争论。第二次是某种程度上对企业理论的争议。对新古典企业生产职能论的批判导致了替代分析方法的出现。第三次是80年代早期的经验实证引起了人们对位势学派的质疑。罗曼尔特(Rumelt,1974,1982)的分析表明,超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将进一步拓宽,并将与经济理论、心理学、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包括系统动力学、混沌理论、自组织理论等)、组织学习理论等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渗透、交融。

4.3 战略研究方法趋向多种理论的整合

未来的战略管理必须研究企业适应环境的可预测的与不可预测的变化,进而提出各种状态下进行博弈的对策或规则。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寻求方法上的突破,这种突破来自以博弈论为主要分析工具,并把其它相关的学科或理论加以有效整合,从而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理性分析与非理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5 结束语

在当前这个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竞争亟需战略理论的指导,以便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的回顾及对当前研究现状的探讨,我们看到,传统的战略理论研究存在许多缺陷,阻碍了战略管理作用的发挥。未来战略管理必须围绕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护这一核心问题,增强战略的“预见”力和应变能力,为此战略研究必须转变战略思维方式,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与经济理论和其它相关理论进一步渗透与交融,在研究方法上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同时有效整合多种理论工具。

标签:;  ;  ;  ;  ;  ;  

战略管理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战略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