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汉族、回族和西藏中学生性取向的跨文化研究_中学生论文

蒙汉回藏中学生性度取向的跨文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性论文,取向论文,跨文化论文,中学论文,蒙汉回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性度(degree of sex difference),是指一个人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程度。它是指抛开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异,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性征的比重。性度特征又称第三性征。性度可以分为男性度和女性度,男性度就是男性特征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女性度就是女性特征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一个男人如果男性度很高,即男性特征表现得很明显,于是人们会认为他充满了男子气;如果表现出很多女性特征,人们则会认为他带有女人气。对女人来说也同样。1982年Willams和Best通过对25个国家中的大学生的研究,认为性别模式具有跨文化普遍性。男性的主要特征有支配、自主、侵犯性、表现欲、成就、忍耐性等。女性的主要特征有谦卑、服从、求助、教养、依附等。从性度的角度看,世界上任何人都是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结合体。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纯粹的男性或女性。

最早研究性别差异的是达尔文。他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通过对人和高等动物的比较指出:人类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男子平均颇为明显地要比较高些、重些、力气大些、肩膀宽些,而肌肉鼓得更为清晰些”。“人类两性的差异和大多数猿类相比更为明显”。同时他还通过观察发现:“女子的心理倾向似乎是和男子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在更为温柔和不那么自私方面。”达尔文一百多年前的发现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他用生物进化的法则来解释造成两性差异的全部原因,就不正确了。因此,他还不能进一步揭示两性差异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性别差异心理学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才真正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人们开始从理论上分析形成性别差异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社会心理学则从男女两性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入手比较研究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E·麦考比和他的学生C·杰克琳用几年时间系统地大量地分析了有关性别差异心理的研究资料,于1974年出版了《性别差异心理学》一书。他们认为:和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相比,男女两性的心理类似性更为明显。《性别差异心理学》描述出了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轮廓,成为西方研究性别差异的经典著作,被公认为是性别差异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美国康乃尔大学妇女心理学家贝姆(Sandra Lipsitz Bem)由于她在性别定型和双性气质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获得1976年美国心理学会早期事业奖和1980年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的青年学者奖。关于性别特征形成的原因,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生物遗传因素,强调对同一性别父母认同的重要性;社会学习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理论强调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认知社会化理论强调有机体内部认知的发展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性别发展阶段理论则注重考察性别角色的开端、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生物社会因素理论则把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并合理地指出它们的作用。本世纪八十年代贝姆提出了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定型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性别图式加工过程和性别差异实践。她的性别差异理论具有认知发展和社会学习两种解释的特征。

形成性度的原因既有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又有社会学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由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C·G·荣格早就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双性特征的。他用“阿妮妈(anima)代表男人身上的女性特征;用“阿妮姆斯(animus)代表女人身上的男性特征。他认为由于社会的原因,人们才掩饰了自身所带的异性特征。贝姆是主张男女兼性的现代主要代表人物。“男女兼性”英文词根源于希腊语,意为男子(Andro)和女子(gyne),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贝姆还设计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两维座标图。把人的性度类型分为四种:第一象限为男女兼性,第二象限为男性化,第三象限为女性化,第四象限为非男非女(即中性化)。她认为非男非女这一性度是最不足取的。贝姆的看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赞同,人们发现在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双性化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人,往往能较好地适应多变的生活环境。人们从角色互化中获得了功能上的互补。许多资料说明那些才华横溢的男子往往具有一些女性特征;而那些功成名就的女子,同样也具有一些男性特征。许多心理学家也认为男女双性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性度,是社会进步和人的现代化的一种反映。双性化可以消除性别角色社会刻板印象,因而有助于使人们从僵化的性别角色观念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双性化的人更富有创造力,更能适应多种工作条件。

关于我国青少年性度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二十年了,这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学生正好生活学习在这个大环境中,蒙汉回藏中学生性度取向各有什么特点?有无共同发展趋势?他们中都存在哪些性度类型?双性化所占比例如何?以上问题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蒙生初二、高二,汉生初二、高二各一个班;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初二、高二各一个班;交通部呼和浩特市交通学校藏族班一年级和三年级各一个班。共八个班,238人。详见下表:

表1 蒙汉回藏中学生被试情况表

研究方法:采用团体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跨文化比较法。

测验量表:采用美国心理学家S·L·Bem设计的性度测验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2 蒙汉回藏男女中学生性度取向类型表

表3 蒙汉回藏中学生性度取向类型表

表4 初中高中学生性度取向类型表

表5 中美大学生性度取向类型比较

男性化 女性化 双性化 中性化

中国 男性34 8 29 29

女性10 28 22 40

美国 男性34 8 32 25

女性14 32 27 28

资料来源:斯宾塞和赫尔姆赖克.1987年

表6 中日中学生性度取向类型比较

男性化 女性化 双性化 中性化

中国 男性 35 9 36 20

女性 18 25 35 32

日本 男性 49.528.2

22.3

女性 36.341.4

22.3

资料来源:日本大井睛策1973年对高中生性度的调查。

1.表2表明中学生中男性男性化取向者有42人,占男生总体的35%。女生女性化取向者有29人,占女生总体的25%。这说明,目前在我国中学生中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对他们仍有一定影响。男性男性化取向者占1/3强;女性女性化取向者占1/4。这说明性别角色传统观念在中学女生中比在男生中变化稍大些。与我国大学生相比,男性男性化取向者相同,女性女性化取向者中学生略少于大学生。表明中学女生变化比大学女生变化要大些。

2.表2表明中学生中男性女性化取向者有11人,占9%;女性男性化取向者有10人,占8%。表明中学生中存在性度取向倒错者类型,但比率较小,均不足1/10。男女生大体相当。中学生与大学生相比,男生相同,而女生略少,但无明显差异。

3.表2表明中学男生双性化取向者有44人,占男生的36%,中学女生双性化取向者有41人,占女生的35%。表明我国中学生无论男女生双性化取向者均占1/3强。这一情况略高于我国大学生的双性化比例,和美国大学生的比率很相近。表明我国中学生较大学生受性别角色传统观念影响更少。换句话说,他们的性别角色观念变化较大一些。

4.表2表明中学生中性化取向者,男生有24人,占20%;女生有37人,占32%。女生略高于男生。我国中学生中性化取向者约占中学生的1/4左右。与我国大学生相比略低于大学生。日本大井晴策1973年曾就高中生和大学生男女性度作过调查,结果发现性度比大致相当,没有多大差别。

5.表3表明,中学生男性化取向者,蒙生为10人,占15%;汉生为11人,占20%;回生为19人,占34%;藏生为12人,占19%。说明回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与蒙、汉、藏生相比虽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6.表3表明,女性化取向者蒙生为11人,占17%;汉生为10人,占18%;回生为8人,占14%;藏生为11人,占18%。除回生稍低些外,基本相同,没多大差异。

7.表3表明,双性化取向者,蒙生为30人,占46%;汉生为15人,占27%;回生为11人,占20%;藏生为29人,占47%。蒙藏生双性化取向者基本相同,均多于汉生和回生,差异显著,P<0.01。这可能和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对男女要求相近有关。

8.表3表明,中性化取向者,蒙生为14人,占22%;汉生为19人,占35%;回生为18人,占32%;藏生为10人,占16%。汉生回生略高于蒙生和藏生,藏生最少。均无显著差异。

9.表4表明,中学生男性化取向者,初中生29人占24%;高中生23人占19.5%,差异不显著。女性化取向者,初中生16人占13%;高中生24人占20%,有差异但不显著。双性化取向者,初中生45人占38%;高中生40人占34%,大体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中性化取向者,初中生30人占25%;高中生31人占26.5%;基本相同,差异不明显。

四、结论

1.蒙汉回藏中学生中皆存在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四种性度取向类型。表明性度取向类型具有跨文化普遍性。

2.蒙汉回藏中学生中男性男性化取向者占中学生的1/3强,女性女性化取向者占1/4左右。说明性别角色传统观念在我国中学生中还有一定影响,男生比女生影响要大。

3.蒙汉回藏中学生中男性女性化取向者和女性男性化取向者,均不足1/10。说明在我国中学生中存在性度取向倒错类型,但数量很少。

4.蒙汉回藏中学生双性化取向者占1/3左右。说明他们的性别角色观念变化较大。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

5.蒙汉回藏中学生中性化取向者约占1/4左右,男生略低于女生,女生约占1/3。男生约占1/5。

6.在男性男性化取向者中,回生约占1/3,大于蒙、汉、藏族中学生。说明中学回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在女性女性化取向者中,蒙汉回藏中学生没有明显差异。

7.蒙族藏族中学生双性化取向者,约占1/2。汉生回生仅占1/4(或1/5)。差异显著。

8.中性化取向者,汉族回族中学生略高于蒙族藏族中学生,藏生最低,差异均不显著。

9.初中生和高中生性度取向的4种类型比率,大体相当,均无显著差异。

标签:;  ;  ;  ;  ;  

蒙古族、汉族、回族和西藏中学生性取向的跨文化研究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