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对话和生产力问题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南方对话和生产力问题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南方谈话和生产力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年前,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谈话。到现在,10年过去了,他离开我们也已快5年了,但南方谈话的精神,仍在指引我们前进。南方谈话的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我认为,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它把生产力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它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目标;它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它作出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人、在解决好接班人问题的重要论断。现仅就其中的第一点,谈一下自己的粗浅体会。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们经历了20年的曲折。由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认识不清,因而长期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阶级斗争上,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所忽视,结果导致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甚至还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大动乱。针对这种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文章、报告、谈话中多次谈到生产力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为什么邓小平如此强调生产力的问题,因为这是解决社会主义一切问题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生产力上不去,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的进步等等,一切都谈不上。以往的经验教训也证明:在低水平的生产力基础上,是搞不成够格的社会主义的,勉强去搞,只能搞成畸形的、被扭曲的“社会主义”。所以,强调生产力问题,是邓小平对过去的失误进行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在以往论述的基础上,对生产力问题在理论上有不少深化,表现在: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他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问题的标准;他作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解放生产力,按照以往的理解,就是通过革命破除已严重束缚生产力的旧生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社会主义社会不再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了,因为它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生产关系有较大的包容性,即使与生产力发生矛盾,也不至于发展到要改变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地步。所以过去的提法一直是,社会主义社会应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进行调节,而从未提出过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指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虽不会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障碍,但长期存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却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仍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过去只讲发展生产力,不讲解放生产力,不全面。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究竟通过什么方式来解放生产力呢?按照邓小平的思路,既不是通过推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方式,也不是通过一般的调节方式,而是通过从根本上改革现存经济体制以消除体制障碍的方式来进行。改革是生产力发展和解放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的观点,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判断问题的“三个标准”,邓小平是在论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时提出的。他讲到,搞改革开放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是不行的,没有这样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指出,改革开放之所以迈不出步子,不敢大胆地闯,一个主要思想障碍,就是有人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正是针对这种思想,他提出了判断问题的“三个标准”。搞改革开放本来就有不同意见,建立特区也有不同意见。究竟谁对谁错,靠无谓的争论无济于事,无谓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间,结果是一事无成。还是要靠干,靠闯,靠实践。深圳的建设成就是干出来的,这些建设成就,明确地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事实证明,特区姓“社”不姓“资”。“三个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三个标准”是对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生产力标准”的发展。邓小平提出“三个标准”,是为了鼓励人们在改革开放中消除顾虑,放开手脚去努力拼博。通过实际地试,实际地干,然后总结经验,正确的就坚持,错误的就改正,使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发展。把“三个标准”作为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邓小平是在讲到经济发展过几年上一个台阶时提出的。他指出,经济的发展有时快一点,有时慢一点,是合乎规律的。不能任何时候都要求经济加速发展,但当某种机遇出现时,就要抓住机遇尽快使我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所以,邓小平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这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在这里,邓小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这就是在总体上稳步协调发展的同时,又要力争隔几年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这是关于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法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决不能因为强调在总体上保持经济的稳步协调发展,当机遇出现时,也不抓住机遇,不力争使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邓小平说,经济的稳步协调发展是相对的,而“发展才是硬道理”。所谓硬道理,也就是指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必须始终如一地加以贯彻的一种普遍原则。这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时快时慢,但必须始终保持发展的势头,这是一种硬道理,是一种普遍原则,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用一种很通俗、很贴切的表述,加深了人们对生产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各级干部任何时候都不忘抓发展的自觉性。

标签:;  ;  ;  ;  ;  ;  

南方对话和生产力问题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