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认识论意义_认识论论文

唯物史观的认识论意义_认识论论文

唯物史观的认识论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认识论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7、82、50、87页。)就认识领域来说,唯物史观对于认识论的发展同样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认识论都从根本上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即使在黑格尔那里,实践也只是认识的一个环节。唯物史观明确提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并把人们的存在理解为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就把生活、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唯物主义反映论奠定在坚实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认识论与历史观是相互脱节的,人们往往就认识考察认识,唯物史观则把认识论研究同社会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把认识放到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这就克服了以往对认识论问题的抽象理解,把主体看成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把客体看成实践活动的对象,把认识过程看成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从而科学地解答了认识论的一系列问题。

一、唯物史观坚持和深化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马克思明确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7、82、50、87页。)这一基本原理不仅在历史观上具有革命性意义,而且在认识论发展史上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

第一,唯物史观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所有的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唯物史观也不例外。列宁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7、82、50、87页。)从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外界物质的反映,明确指出观念的东西只是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观念的表现实际上只是这种现实的映象。”(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02页。)“只有物质的东西才是可以觉察到的,才是可以认识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4、118—119、107、167页。)他们也经常使用“表现”这一概念,如他们认为:“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525、80、43、29、29页。)马克思说:“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9、49、270、30、36、52页。)“表现”和“反映”并不是对立的,观念作为表现实际上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着对自然界的反映,社会存在作为比自然存在更高层次的范畴,其内涵理应包括自然存在。自然界不仅在人之外客观地存在着,而且人本身也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人之所以能够现实地改造自然界,首先是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不仅是世界的本体,而且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社会存在作为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是把自然界包括在内的。抽去了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唯物史观同其他唯物主义一样,首先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承认思想观念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第二,唯物史观强调了反映的实践性和社会历史性。旧唯物主义把反映看成照像式的,一次完成的反映,唯物史观则把反映看成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社会存在不是僵死的不变的东西,而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意识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一无限发展过程的基础正是人们的生活实践。“那些发展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525、80、43、29、29页。)认识是一个能动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表现为个人运用自己的认识图式选择、同化、改造已有的思想材料,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个体认识图式和人们的观念都是人们的社会历史活动的能动创造的结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基础是实践。唯心主义从思维中引出存在,旧唯物主义把思维直接归结为自然物质,二者都不能真正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而唯物史观则“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的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525、80、43、29、29页。)正是因为引入了实践,引入了人们的社会历史活动,认识的过程性以及物质世界的可知性才得到了真正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并不否定自在物的存在。但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自在之物不同于康德的自在之物,后者是不可知的,前者是可知的。列宁指出:“每个人都千万次地看到过‘自在之物’向现象、‘为我之物’的简单明白的转化,这种转化也就是认识。”(注: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10页。)而认识及其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可能,因为“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第124页。)经验主义者企图单凭经验观察来证明知识的客观必然性,对此恩格斯指出:“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验中,在劳动中。”(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9、523、30页。)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至少在以下方面深化了唯物主义反映论:①人的反映对象的能力和工具来源于实践;②反映具有可靠性的一面,这种可靠性是由实践来保证的;③反映是一个过程,反映过程与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过程是一致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④反映的真理性、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在社会实践的无限发展中取得的。

二、唯物史观内含着对认识论问题的科学解答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出发,用人们的社会历史活动来解释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这其中就内含着对一系列认识论问题的科学解答。

第一,唯物史观内含着对认识来源问题的科学解答。

唯心主义者认为认识来源于精神性主体,或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在精神领域考察认识来源,无异于用认识说明认识,根本解决不了认识来源问题。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人的认识是对外界物质的反映,但由于它把外界物质同人的现实活动隔离开来,因此也没有完整地科学地解决认识的来源问题。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其中也就包含着对认识来源问题的科学认识。社会存在并不是与人的活动相脱离的存在,生产力是人们生产他们所需的生活资料,从而也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的能力,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最本质的交往形式。它们既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又作为起点制约着人们的活动。因此社会存在本质上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交往活动的统一,只有从人们的物质活动出发,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来源。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注:《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第1—2、1页。)

第二,唯物史观内含着对认识发展动力问题的科学解答。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要生活,必须生产人们所需的生活资料。因此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只有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交往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观念创造活动,因此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自然科学认识的发展主要是各个生产部门和商业部门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推动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有自然科学?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材料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9、49、270、30、36、52页。)实践需要推动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人们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确定季节,于是造成了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建筑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的需要推动了力学的发展,丈量土地、测量容积、制造器皿等方面的需要造成了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恩格斯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9、523、30页。)

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同样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9、49、270、30、36、52页。)有些人文学科如哲学,从表面上看似乎远离现实生活,而实际上,其发展变化的根据同样在于实践,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2页。)脱离了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所有领域的认识都无发展和进步可言。

第三,唯物史观内含着对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科学解答。

针对德国唯心主义者“从天上到地上”的唯心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理解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对于历史,他们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4、118—119、107、167页。)对于思想观念,他们同样从现实的人,从人的现实活动出发去加以理解,明确指出“人们是自己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9、49、270、30、36、52页。)“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9、523、30页。)这里就包含着对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强调,包含着有关认识主体性的思想。

要坚持认识的主体性,就要看到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建立在主体的活动的基础上的,没有主体的活动也就没有正确的反映。而主体在从事认识活动时,必然将自身因素渗透到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中,从而使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都带有主体性。因此要贯彻认识的主体性,就不但要看到认识是对客体反映,而且要看到认识同时也是主体的活动和主体的表现。“各人所产生的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政治组织的有意识的表现。”

因此,唯物史观中就包含着认识主体性的思想,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被动反映的倾向;同时又坚持了唯物主义,因为唯物史观所强调的主体性不等于主观性,它是与现实的人的活动相一致的,认识的主体性是以实践的客观性基础的。

第四,唯物史观内含着对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解答。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们是在物质实践和交往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识的,生活实践是无限发展的,因此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的真理并不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东西,人的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无限深化的发展过程。这里就包含着“真理是一个过程”这样的思想。

既然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那么脱离实践活动来谈论认识的真理就是毫无意义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6页。)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突破了以往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的狭隘理解。唯理论者通常以是否清楚明白,是否具有无矛盾性,是否符合某些主体因素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些标准只能是主观标准;经验论者虽然以感觉经验为标准来对照认识是否符合事实,但由于感觉经验的局限性,将其作为真理标准也一再陷入困境。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可靠标准。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柯普宁指出,实践的这两种优点决定了“实践活动的个别行为可以用来证明理论原理的真理性。”(注:柯普宁:《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第146页。)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蒸汽机已经最令人信服地证明,我们可以加进热而获得机械运动。十万部蒸汽机并不比一部蒸汽机能更多地证明这一点,它们只是愈来愈迫使物理学家们不得不去解释这一情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71—572页。)真理性认识的个别内容是由个别实践活动来检验的,而人类认识的真理性的全部内容则要依靠人类实践发展的全部过程才能证实。

三、唯物史观揭示了认识的社会性本质,开创了认识研究的新方向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注:《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第1—2、1页。))唯物史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这一根本性缺陷,通过各个方面的论述揭示了认识的社会性本质。

第一,通过对人的本质的论述揭示认识的社会性本质。

要揭示认识的社会性本质,必须说明主体的社会性。唯物史观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论述中就包含着对认识主体的社会性的理解。

旧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社会性,费尔巴哈虽然在表面上也谈论人的社会性,却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人的社会性本质。例如他说:“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27页。)

唯物史观真正强调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在唯物史观看来,“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4、118—119、107、167页。)“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7、82、50、87页。)人的活动即使不采取群体联合行动的形式也是社会性的,马克思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122页。)强调人的社会性并不否定人的自然性。并不否定人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的自然性、天性、归根到底要受社会性的制约,不能不打上社会性的烙印。因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4、118—119、107、167页。)

因此,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即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认识活动只能是社会的人所从事的活动,它在本质上也是社会的。

第二,通过对交往活动的论述揭示认识的社会性本质。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就必须发生一定的交往关系或社会关系。因此生产本身以人们之间的交往为前提,人们的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实际上,生产活动本身也就是交往活动,因为生产活动必须使用工具,而工具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凝结着他人和前人的无数的劳动和智慧,进行生产时,他人和前人无形中也就通过工具与他配合、与他交往,因此个人劳动同样具有交往性和社会性。

既然人的生产活动离不开交往,那么人的认识也是如此,认识活动同样要使用社会性工具,同样离不开人们的交往,因此同样具有非个人性或社会性。马克思指出:“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122页。)马克思的这段论述精辟地阐述了认识的社会性。

第三,通过对精神生产的论述揭示认识的社会性本质。

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唯物史观中包含着有关精神生产的思想,其中就贯彻着对认识的社会性本质的阐述。

精神生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地表现在分工的发展程度上。“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9、49、270、30、36、52页。)精神生产一开始就是同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相联系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525、80、43、29、29页。)精神生产的社会性最重要的是表现在它同物质生产的联系上,而且,要真正了解一个时代精神生产的性质,就要具体地历史地考察该时代的物质生产的特殊形式。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一定社会的精神生产的性质是由该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在生产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也一定握有精神生产的支配权。“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拉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9、49、270、30、36、52页。)

唯物史观关于精神生产的论述,包含着认识是一个社会过程、认识发展具有历史性,认识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表现这样一些思想,由此揭示了认识的社会性。

第四,通过对意识形态的论述揭示认识的社会性本质。

在唯物史观看来,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反映,不了解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状况,就不能了解意识形态的实质。

在私有制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表现为对事实真相的歪曲,如果不联系社会存在来加以考察,就无法了解统治阶级为什么要歪曲事实真相,无法了解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自己所说的话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资本主义社会也不能以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根据。而应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状况中去寻找根据。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包含着这样一种思想:不分析一个社会的社会生活状况,就不能了解该社会的社会认识。因此,必须把对社会的分析同认识论考察结合起来。对于认识不能仅作抽象的考察,而应将其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要素来加以考察。这样,唯物史观就将认识论研究同社会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认识论研究的新方向。

总之,唯物史观的创立不仅是历史观上的革命,也是认识论发展史上的革命。唯物史观主张不应就认识考察认识,而要看到生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看到社会发展对认识的影响,看到历史条件对认识的制约,从而把社会历史研究引入认识论研究,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上的重大问题,使认识论得到全新的发展。

收稿日期:1997年12月20日

标签:;  ;  ;  ;  ;  ;  ;  ;  ;  ;  ;  ;  ;  ;  ;  

唯物史观的认识论意义_认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