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场前期保护工作的研究论文_何奥滴1, 张宗泰1, 吴曼茹2

犯罪现场前期保护工作的研究论文_何奥滴1, 张宗泰1, 吴曼茹2

摘要:犯罪现场是指发生过刑事案件的现场,正常存在较多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证。随着我国社会法治的完善、现代信息科技的创新与侦查模式的改变,犯罪现场前期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犯罪现场保护是为了使犯罪现场保持案发时的状态信息,使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免遭破坏。本文对国内外犯罪现场保护工作进行了充分了解,结合当前犯罪现场勘查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总结出了犯罪现场保护的新要求。

关键词:犯罪现场;现场保护;现场勘查

前言

犯罪现场的保护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与在基层的一线公安干警更是责无旁贷。犯罪现场前期的保护程度直接影响后期技术人员在现场收集犯罪信息的效果,是刑事侦查的前提和源头。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犯罪现场保护问题出现了不少新重点、新难题,因此当前犯罪现场保护的问题对刑事案件的侦破依旧具有较强的意义。

1 现场保护前期的主体人员

1.1公民

公民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一般其是案发现场的第一发现人。但当前依旧存在案件第三者怕惹祸上身、事主查明损失等现实情况造成原始现场受到破坏的情况。公民在发现案发现场时最明智的做法是第一时间联系公安机关并在现场外围阻止他人的进入。

1.2基层公安干警

基层一线公安干警往往是第一个到达案发现场的警务人员,其承担的现场保护工作的责任较大。应做好现场警戒、封锁、保护等工作。但其经常忽略对案件现场的电子物证进行全方面的保护。

往往公安机关的现场勘查人员到场时现场保护的前期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了,随之展开的是勘验工作。

2 犯罪现场被破环的因素

2.1人为因素

破坏犯罪现场的主要有犯罪主体的犯罪分子和受害损失的事主造成。犯罪分子在犯罪后受逃避追查逮捕心理的影响,往往会对犯罪现场进行伪装,对痕迹物证进行毁坏。事主在发现案发现场后急于求证损失层度往往也会进入犯罪现场,这也会造成现场受到污染等。

2.2非人为因素

物质本身因素,受物质本身物理性质的影响,有些物质结构极其不稳定,会在各种环境下融化、分解等。

外部环境因素,受太阳光照的热辐射、紫外光,空气湿度温度,有害气体以及氧气的影响,部分物质会发生化学变化。物质内部结构发生质变,导致物证残损。

3 犯罪现场保护目标

犯罪现场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埃德蒙洛卡德的物质交换原理,任何人在犯罪现场活动过都会留下痕迹。犯罪行为发生的空间上的地理位置,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现场信息和犯罪现场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相关规定,可以作为证据的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查、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八类。其中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这三类与犯罪现场保护工作有直接关系,即在现场保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三类证据的保全。

3.1物证

犯罪现场常见的物证有指纹、足迹、犯罪工具等痕迹和与案件相关的物品等,对于物证的前期保护常用的方法是不要去触碰。经常有案发现场由于事主急于确定财产损失,医护人员急救,消防救灾等破坏了原始现场。在紧急救护和防止事态恶化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保护好现场的客观完整性。不能因为有紧急情况就完全忽视了现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3.2书证

对于书证的保护正常情况下没有过多的要求,仅有防止污损和毁坏两个要求。但对于正在燃烧的书证的保护大部分人员的认识依旧有欠缺,保护正在燃烧的书证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自然燃烧完后固定和保存书证的纸灰。若纸灰保存完整,书证上面的文字信息依旧可以通过技术工作固定和保存下来。而灭火恰恰相反会破坏其完整型,造成书证信息残损。

3.3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下,电子证据资料也进入了人们的眼中,我们的便携式电子产品所存储的信息经常比证人证词知道得更加具体、全面和客观,其证据效力也更具说服力。但由于其具备突破空间限制的因素影响,这类物证信息的保护并不能简简单单地进行物理隔离,还需要进行信息保全和数据隔离。存在内存空间的信息会因为断电而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存在硬盘的信息需要进行数据写入的隔离,而针对我们的无线便携式通讯工具更需要保存在特制电磁场的环境中,保证无线信息无法写入该设备。

4 总结

犯罪现场的保护工作具有立体性与动态性,在案发后由于各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因素会造成犯罪现场发生变化。同时,每个案发现场都具有不同的因素和情况。犯罪现场前期的保护工作主体人员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和现实条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尽可能保全各类证据信息,最大可能去保存现场的原始状态,并尽快让专业人员对现场物证进行固定、记录和提取,确保犯罪现场前期保护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海媛.对物质交换原理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应用探讨[J].法制博览,2019(06):262.

[2]贾永生.大数据时代犯罪现场特点新探[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9,21(03):38-49.

[3]乔晓晓.浅谈现场保护的要求和基本方法[J].法制博览,2019(13):251.

[4]兰建平.浅谈入室盗窃案件勘查中现场保护机制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8(31):34-35.

[5]冯雪.法医学犯罪现场勘验若干问题探讨[J].法医学杂志,2018,34(03):308-312.

[6]袁忠民.犯罪现场保护概念新论[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8(03):31-37.

[9]苏雅,孙小婕.犯罪现场保护的意义与方法[J].法制与社会,2017(13):129-130.

[10]陈楠. 涉网案件犯罪现场分析方法[D].甘肃政法学院,2017.

[11]邢成,袁昕.论犯罪现场勘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法制博览,2019(30):160-161.

论文作者:何奥滴1, 张宗泰1, 吴曼茹2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犯罪现场前期保护工作的研究论文_何奥滴1, 张宗泰1, 吴曼茹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