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一节的回顾构想_气压单位论文

“大气的运动”一节的复习构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思论文,大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在组织“大气的运动”一节的复习时,根据教材中各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地理概念、分析地理原理、整理知识结构、总结地理规律,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以填图分析和讨论的方法复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读课本“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

①受热力作用,近地面受热处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冷却处形成高气压。

②高空(指对流层内)与近地面气压状况和风向均相反。

③近地面高压,空气下沉;近地面低压,空气上升。

④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二、以比较和因果关系递进分析的方法复习“大气的水平运动”。

1.比较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和方向。气压梯度力是推动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其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发生偏转,其方向与风向始终垂直,北半球指向右,南半球指向左。还要强调说明: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即气压梯度)的大小,并引导学生运用实例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比较风速的大小。

2.以因果递进式板书揭示“风的形成过程”的知识结构。

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地面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假如仅考虑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则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与等压线垂直。假如考虑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则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面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吹、南半球向左吹。事实上近地面的风还要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这样在三个力的共同作用下,风与等压线斜交。随后可指导学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画出风向。

三、以列表和手势演示的方法复习“气旋和反气旋”。

1.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2.用“左、右手”法则强化记忆气旋与反气旋的空气运动特点。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伸出右手,四指虚握,表示气旋则大姆指向上(如图);表示反气旋则大姆指向下。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用左手表示,方法相同。

四、以作图示意和因果关系递进分析的方法复习“大气环流”。

1.寻找规律,巧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如图

2.全球7个气压带分布规律是:①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②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中心呈轴对称分布。

全球6个风带分布规律是:①北半球风向箭头都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半球风向箭头都呈西北-东南走向;②所有风向箭头都由高压带指向低压带。

2.以因果递进式板书揭示“大气环流”的知识结构。

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相当复杂。假如仅考虑地球的球体形状对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影响,即仅考虑极地与赤道之间的冷热差,则全球大气环流的形式为闭合环流(见课本59页图),地球上只有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假如考虑地球形状和地球自转的共同影响,即在高低纬之间的冷热差与地转偏向力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则闭合环流被破坏,进而形成“三圈环流”(见课本60页图),因而增加了动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如果再增加地球的公转这一因素(指地球公转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则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就随季节而变化(见课本62页图)。事实上,大气环流还要受到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因而造成一些气压带的破坏,尤其是北半球冬季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夏季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别受陆地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北美高压)和陆地热低压(印度低压和北美低压)的破坏而断裂,只能残存在海洋上(一月的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七月的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见课本第63页图),因而促成季风环流的产生。

五、以作图示意的方法复习“季风的形成”。

教师边画、边问、边讲,顺序如下:

最后总结时强调:除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南亚西南季风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季节的变化。

标签:;  

“大气运动”一节的回顾构想_气压单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