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龄化趋势下中国老年人健康预防——健康、运动和老人论文_谭玲

浅析老龄化趋势下中国老年人健康预防——健康、运动和老人论文_谭玲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全民健康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加剧,关注老年人健康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在人口压力和医疗资源有限的背景下缓解中国老人健康危机,美国发起的“运动是良药”倡议对我国有着借鉴价值。

关键词:老人;老龄化;健康;健康中国;运动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将老年人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我国实行健康档案以来对老人的定义是大于或等于64岁的老人。而本文所探讨的老年人是指6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根据2018年最新的统计报告,现在老龄人口已经接近2.5亿,7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是17.9%,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例的11.9%。全国人大代表陈香美教授在两会上谈到:中国老年人的特色和特点是在经济还没有完全发达起来的时候,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1]。

按照生物学原理,人类的衰老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出现的。生命学专家指出,人的衰老是从30岁开始的,60-70岁开始全面衰老,一个健康人从65岁开始渐渐失去40%的大肌肉群。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的自身的免疫功能开始下降,身体机能逐渐出现退化,慢性疾病发生率逐渐增加。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健康问题

“健康”一词在不同学科中具有不同的定义。比如,按照贝克尔的观点,健康的医学定义就是指“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状态,它的特征是有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2]。在社会学中,帕森斯提出的健康定义是:“已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即个人具有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 “一种完整的肉体、心理和社会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而本文所提及的老人健康主要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

随着我国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在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同时,人口的不健康预期寿命也有增加的趋势。在2016年,据卫计委相关统计,我国2.22亿老年人中近1.5亿患有慢性疾病。另外,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状况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老人常易出现一系列不良心理或对退休生活的不适应,而现代的家庭又是以核心家庭为主,子女忙于生计,难有足够的时间照料父母,使得老年人易出现健康危机。所以,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重趋势下,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健康令人担忧。

为了确保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建构全民健康蓝图,在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在《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同时要“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

三、“运动是良医”:运动对促进老年健康的作用

有相关研究指出,体力上的运动是延缓衰老、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动车辆使用的增加,久坐少动生活方式时间的增加,大多数人尤其是老年人的体力活动量不足。许多研究表明,经常性的、规律性的体力活动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危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事实上,在中西方医学发展过程中,很多医学先驱就已经意识到了体力活动对健康的重要作用。比如,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说“生命在于运动”,这里的运动主要指的是体力上的活动。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将运动纳入健康管理体系之中,成为了运动促进健康的先行者。在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联合美国医学学会发起了口号为“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EIM)的倡议行动,致力于在医疗体系中推行体力活动评估和运动处方的使用[5]。

在我国,古代的舞蹈是人们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后来,名医华佗曾也创编了“五禽戏”作为健身的手段;进入21世纪,风靡全国的 “广场舞”成为了当代很多老人运动健身的方式,这种形式的运动对老年人有非常好的健康促进价值,而且不同老人通过“广场舞”易形成一个“老年同辈群体”,即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社会地位等相似的非正式群体,这类非正式群体无疑成为了很多老人退休后除了家人之外的主要社交群体,并对老人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是益大于弊。有研究表明,老人通过参与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利于缓解老龄化社会医疗花费过高,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因此,在我们现有的公共医疗资源水平下,运动是预防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种种隐患的重要手段。

四、多方加强老人运动缓解老龄化危机

根据《纲要》,我们应转变原有的观念,实现以治疗疾病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而预防更多地是通过适量的运动来达到的,要充分发挥“运动是良医”的作用。

首先,硬件资源起着重要作用。体育设施作为老年人运动健身的物质载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各部门应加大公共健身设备投入,在社区设置专门的健身器材并定期维护;同时,规划老年人“广场舞”场地并加强规范以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作息的干扰,鼓励更多老人们积极参与。同时,也倡导社会各组织机构对老年健身的重视和帮助,为老人健身运动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其次,应大力教育中老年人群认识运动的“药用”价值,同时将运动纳入到医疗体系,在医疗中更加重视运动的功效。虽然运动对健康或预防部分慢性疾病有积极作用,但是在我国“医体结合”仍未完全实现。在部分疾病治疗中,医生虽也能意识到适度运动对康复的作用,但更多地是口头嘱咐,这也会使病人忽视运动对于治疗的积极作用。因此,应将运动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纳入医疗体系,使得运动这一处方得到大众的认可。并且,各医疗部门应设立“定制老人运动计划”的部门,通过对不同老人的身体素质和日常运动量的测量,为老年人量身制定适合其身心健康的运动方案。

最后,全民健康的实现需要在社会中形成全民运动的风气。全民运动是预防医疗卫生资源以及社会保障资源跟不上中国老龄化速度的重要手段。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宣传运动的益处,尤其是对老人的益处,同时在社会中树立运动预防疾病的典型,营造运动健康氛围,形成全民运动的好风气。另外,政府各部分应该规范体育消费市场,使得不同层次的老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多种形式的运动类型,从而使得运动消费更加大众化、普及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陈香美.养老问题需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新华网,2019(3).

[2]弗雷德里克·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孙牧虹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10).

[4]吕国蔚,崔燕宁,李思頡.适应论:关乎人生与生老病死.科学出版社,2016(11).

[5]谷倩,黄涛,程蜀琳.“体医融合”视域下“运动是良医”的再认识——历史、现状和争议. 体育科研,2018(1).

作者简介:谭玲(1994.10-),女,四川省广安市人,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

论文作者:谭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浅析老龄化趋势下中国老年人健康预防——健康、运动和老人论文_谭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