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傣族民居建筑特点论文_姜懿

浅析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傣族民居建筑特点论文_姜懿

昆明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从井然有序到自由多样的演变特点。傣族民居的演变是傣族人民为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环境而进行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趋势,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破坏传统建筑,我们应该懂得、尊重这种必然。

关键词:傣族民居;干栏式建筑;建筑特点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空间形式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正如诺曼 福斯特(N Foster)所说:“无论何时,建筑都是社会价值和社会技术发展变化的反映。”[1] 傣族民居建筑主要以“干栏”式建筑(俗称“竹楼”)为主。“干栏”式建筑曾为我国古代 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民族的建筑形式,曾风靡华夏大地,后来却逐渐消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教授曾指出:“干栏式建筑,今天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仅在许多兄弟民族地区仍继续存在。”现在全世界唯一存在并保存完好的竹楼只有在西双版纳 才能找到。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如今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钢筋、水泥、钢材、琉璃瓦等现代材料的身影。材料和技术在整个建筑文化的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外来文化的入侵,尤其是汉文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影响,更使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呈现 从封闭到开放,从井然有序到自由多样的演变特点。

一、傣族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传统的傣族竹楼多为方形,座东北,朝向西南(全寨建筑朝同一方向)。竹楼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为歇山式,脊短,坡陡,覆以茅草、瓦块。瓦的上方有钩,依次挂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的木条。下有坡屋面(即偏厦),有重檐屋顶遮阳挡雨。竹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栖人,下层 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西双版纳傣族采用这种形式的建筑,原因主要是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影响。西双版纳为亚热带潮湿多雨气候,决定了傣族民居建筑有高出地面的底架和长脊短檐的屋顶 。同时傣族建筑中梁柱均用有良好的天然防虫防潮作用的木材做柱子,每根柱子底均垫有一个石头,加强防潮的作用。而这样架空的木楼,也是为了有效防止野兽的袭击,确保了居民的安全。

过去,傣家竹楼按社会阶级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楼两种。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类似西方的“哥德式”建筑,用木片复顶。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横梁上雕刻花纹呈ù形或弓形,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 特别是缅寺和亭阁都有这种ù 状花纹。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花纹。

傣族民居的功能区大概分为:过厅、晒台、堂厅、卧室。过厅上没有窗户,用木板搭建而成,是一家人乘凉休息的地方。有时也在过厅吃午饭。过厅出去通向晒台,卫生间和浴室均在晒台上。平常洗脸刷牙,洗衣服,晾晒衣服或晾晒谷物都在此进行。晒台是用木头和砂石搭建,随着时代的 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已经很少见到保存完好的木制晒台。由于竹木容易潮湿腐烂,所以现在水泥晒台更能满足傣家人民生活所需。过厅右边有一扇门,进去之后是堂厅。傣家人做饭,吃饭,晚上休息都在堂厅里。堂厅被分为了两部分。一边是客厅和厨房,另外一边是卧室。过去火塘 曾被当做傣族竹楼的灵魂,代表着一座居所的存在。随着灶台的出现,厨房的独立,原始宗教信仰也在傣族生活中逐渐的淡化。灶台在门口一角,灶台用水泥填底,防止木头燃烧。整个建筑没有排烟系统,都依靠木头与木头间的缝隙自然通风。傣家卧室一般不准外人进入。它开有两道门, 只是为了方便进出,屋内并不分房,所以只有一个卧室。在傣家遗留下的传统里全家人睡在同一个房间。睡觉的时候按照老幼,年长的长辈睡在前面。照年龄依次排列下来。如果年龄相同而且已婚的话,则是男人排在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卧室缺乏私密性,故多间卧室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傣族民居中 几代人共用一间卧室的格局。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底层常用来圈养牛马,而如今很多建筑的底层已围合起来或部分围合起来作为仓库、小作坊或租住他人等使用,打破了傣族居民传统的居住观,他们曾认为住底层会招致灾祸。

二、缅寺与傣族民居建筑

傣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信奉由缅甸和泰国传入的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带有全民性。佛寺,傣族俗称缅寺。几乎每个傣寨至少有一座缅寺,它不仅是进行宗教活动,还有举行庆典、选举领袖、调解纠纷的场所。根据宗教戒律,每个男子都必须在少年时出家几年 ,在寺中学习文化。事实上缅寺已超出了纯粹宗教的意义,更寄托了傣族人民亲切的情感。到现在我们依然能在傣族民居建筑的一砖一瓦上找到宗教文化的身影,比如,前面提的“ù 状花纹”。

缅寺主要由大殿、白塔、僧舍、戒堂组成。佛寺、佛塔建筑精致典雅,特色鲜明,成就颇高,是傣族建筑艺术的缩影,比如著名的缅寺有芒市的菩提寺和佛光寺。它们的整体建筑结构仍保持着傣族干栏式建筑的风格,其屋顶多采用汉族式样建筑。除了建筑层数只有一层外,墙壁和屋顶与傣 族竹楼一样。傣族民居屋顶与巨大的殿堂屋顶比较起来显得低矮。大殿屋顶重叠作两层或三层檐,上大下小,俗称孔明帽。殿堂内的光线稍暗而柔和,主要采光来源于墙和屋顶的空隙。殿内的柱子较粗。柱子和横梁上都用朱红的油漆涂做底色,并绘以“金水”图案,成为傣族佛寺特有的装 饰。所谓“金水”是在绘制佛寺图案时专门从泰国进口的金粉颜料。金黄色是傣族最喜欢的颜色是,它象征了佛,有吉祥昌盛的意思。在佛寺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就是大象,莲花和孔雀。这些结合上巨大佛象和傣族信徒们奉献的长幡、剪纸和众多的壁画,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宁静的气 氛,达到了宗教所要求的艺术效果。

此外,曼听佛寺值得一提。它是近期才修建的,由现曼听佛寺的佛爷的师傅策划设计,既保留了原西双版纳特色,又体现了现代设计感。它和傣族地区多数建筑一样很少用钉子,都是用榫卯嵌结构,但改变了以往因为施工技术和材料的局限,加入了设计者对佛教的崇高敬意,以及傣族民族 风俗的了解,及泰国佛寺的领悟。设计简单明了,但蕴藏着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一尘不变的佛寺在空间变化及其装饰上做了更深的设计。

三、社会发展对傣族民居建筑的影响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干栏民居经历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建筑形态特征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迁。如今的傣族民居中,原始的竹木搭建在傣族民居建造中的比重已经越来越轻。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全框架结构甚至全钢结构等频频出现,建筑新技术的运用及更安全、更经济、更环保的建筑新 型材料的大量使用,标志着傣族传统民居随时代进步的节奏正逐步加快。

随着傣族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建房需求量的增加,传统民居建筑材料森林木材资源却日益破坏。为缓解天然木材的短缺,寻求新的建筑材料已成为傣族民居建筑材料变迁的主要原因。现在传统的天然木材已经被现代工业化材料所替代:钢筋、水泥、混凝土、砌体、玻璃、铝合金等现代材料应 用到傣族民居建筑中,而室内装潢更是采用了瓷砖、木地板等材料。

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变迁,傣族民居建筑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华,出现了很多异化建筑争论,常见的异化建筑争论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在生活富足的现在,傣族人民为了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开始慢慢更新换代,淘汰掉不适应潮流的‘旧东西’,为此失去了民族特有的东西。也有一种说异化 建筑无可厚非,它改善了原始傣家竹楼私密性较差的弊端,更适合现代人所需,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者呼吁保护传统傣族民居的同时,笔者认为,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傣族民居的变迁是傣族人民为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环境而进行的变迁,这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趋 势,我们应该懂得、尊重这种必然。这种变化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破坏传统建筑,我们也可以说它是进化了。因为我们知道人是从猿类进化而成的,建筑也是世界产物的其中之一,傣族建筑也是由比较原始简单的结构慢慢进化为现有的干栏式建筑。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尽可能的保留它的 原始,而是在他的独特风味上,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同时运用现代科技及新型材料来改进它的不足,让其成为更舒适,更人性化,安全性更强,风味独特,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中人需求的新傣族建筑。这样既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又不违背社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渊上正幸,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66

论文作者:姜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

标签:;  ;  ;  ;  ;  ;  ;  ;  

浅析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傣族民居建筑特点论文_姜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